<h3><font color="#010101"><b>观察时间: </b></font>2019年10月7日至10月31日。<br><b>观察地点: </b>班级建构区<br><b>观察幼儿: </b>宋金诺、孙鸣泽 赵瑜姀 王嘉钰 孙千皓 赵思媛 赵雅溪 范荷骏 王雯 张云轩 <br><b>观察老师</b>: 杨雪梅 <br><b>观察背景</b>:<br> 随着主题教育《我是中国人》的开展,班级建构区搭建长城也随之应运而生,孩子对长城有多少了解呢?我给孩子们布置了小任务,回家请爸爸妈妈和你一起认识了解长城。去过长城的孩子们带着照片回到幼儿园和小伙伴一起分享长城的样子,没到过长城的孩子带着书籍或者图片也在谈论他了解到的长城。我把自己旅游时去过的长城的照片也分享给孩子们看,同时又找到了一个有关长城的视频给孩子观看。孩子们了解长城的结构、来历、用途等。这样,孩子们对长城的搭建有了一定的认知经验。建构区内我们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木质积木、各种纸盒、易拉罐、奶粉罐儿、泡沫板等,同时为孩子提供了长城不同角度的照片,供孩子搭建时观察研究。<br><b>一、直直的长城<br></b><b>观</b><b>察实录:<br></b> 早上宋金诺,孙鸣泽选择了建构区,宋金诺开始拿着木制积木,用平铺的方法垒长城的地面,孙鸣泽说:"我来用这个纸砖来垒城墙吧。"接着王嘉钰、孙千浩也陆续加入其中,很快一段城墙搭好了。宋金诺说:"我要搭一个烽火台 。"于是她开始拿着枪形的积木放在地上,依次围成了一个大圆,中间十字形放上两块长方形的积木,用很多短一点的长方形积木叠加在一起当成长城的台阶,这时孙鸣泽一直试图往上添加正方形积木当做护栏, 刚放出上去宋金诺就把积木拿下来说:"你别动我的,你自己搭你自己的就行了。"孙鸣泽说:"可是你搭得不对呀,烽火台不是这样的,你这个太矮了。"宋金诺没有接话继续自己搭自己的。孙铭泽走开了开,这时赵瑜姀、孙千皓进入搭建区,也开始给长城加长。<br><b>观察分析:<br></b> 搭建长城开始,孩子们大多采用了平铺和垒高的搭建技能来增加长城的长度,这个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已经是很容易的事情了,没有任何的难度。所以烽火台成为了孩子的兴趣点和主要的搭建内容。<br> 搭建过程中,孩子们有交流,有协商,对孩子社会性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搭建中宋金诺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也很专注,显示了孩子有一定的独立性以及专注认真的学习品质。当小朋友想加入她的游戏时,因为影响了她的搭建,会很生气的拒绝, 对同伴发起的游戏没有任何的回应,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还有待提高。<br><b>观察反思:<br></b> 在第一个周的搭建中,孩子们基本采用平铺垒高的方式来搭建长城。仅用平铺垒高的方式去搭建长城对于大班来说,这样的搭建技能的运用就水平太低了,怎么来给孩子提高一个难度呢?在区域活动小结中,我又带着孩子们再次观看了长城相关的图片,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长城建在什么地方?它是有高有低的 ,弯弯曲曲的,再让孩子看看自己搭建的长城需要哪些改变,孩子们提出我们搭建的长城是直直的,用什么方法才能搭建出蜿蜒的长城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孩子们开始了又一个周的尝试。</h3><h5></h5><h1></h1><h3></h3><h3><br></h3> <h3><b>二、蜿蜒的长城</b></h3><h3><b>观察实录:</b></h3><h3> 早上宋金诺刚进入区域,赵思媛就说:"我们要把长城搭得高一点。因为长城是建在山上。"宋金诺说:"我们可以把它底下放上支撑的东西,这样它就高了。"赵思媛找来了易拉罐儿摆成了一排,上面再加上木板。这时王雯说:"这样不对呀!长城是高高低低的,咱们现在都是一样高。"这时,赵雅溪又找来了圆柱体的积木,看了看说:"不行,还是差不多一样高。"于是宋金诺又找来了六个核桃的易拉罐儿,有了高矮的比较,她用一个矮的、一个高的顺序依次将易拉罐儿摆开,说:"这样你们在上面摆上木板就能出现高高低低的样子。"王雯拿来纸砖木板往上加空,但是,因为有了斜度不容易支撑,一碰就倒,这时候又拿了一个易拉罐儿,把两个易拉罐放在了中间的位置,但是还是很容易倒,她又把两个易拉罐儿合并在一起,这样支撑面变大它上面的纸砖稳定了。就这样孩子们搭的城墙开始有了高高低低起伏的长城的样子。</h3><h3><b>观察分析:</b></h3><h3> 搭建的长城怎样才能是高高低低的?孩子们首先想到了改变之前平铺的方式,开始采用架空的方法让长城变得更高,出现了搭建方法的改变。</h3><h3> 怎样搭出长城高高低低的样子?孩子们不断地比较材料的高与矮 ,选择了不同高度的材料进行尝试,孩子们出现了一个高一个矮这样的AB模式进行搭建,因为发现AB模式搭建不牢靠,他们又变成了AAB的模式,进行连续搭建。孩子在对材料的反复探索中,运用了数学的逻辑思维,比如:比较高矮、根据高矮排序、按模式排序等数学认知,孩子的游戏就是学习!</h3><h3><b>观察反思:</b></h3><h3> 在区域活动小结中,孩子们介绍自己搭的长城时,范荷骏说:"老师,长城是万里长城,可是我们搭建了长城一点都不长,而且小朋友喝水的时候还经常给我们把长城碰到。"我问:"那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王雯说:"老师,我们可不可以换一个更大的地方来搭建我们的长城呢?"我又问:"那你们打算要把长城搭到哪里呢?"范荷骏说:"我们可不可以试试在走廊里搭长城呢?因为走廊是比较长的。"我说:"可以呀!积木怎么搬?用什么搬?你们自己说了算。"孩子们提出空间的不足的问题,作为老师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让孩子有更多自由、自主的空间。</h3> <h3><b>三、走廊中的长城</b></h3><h3><b>观察实录:</b></h3><h3> 今天长城的搭建挪到了走廊上,孩子们很兴奋。赵思媛开始拿着班级的筐子往外搬他们所需要的材料。宋金诺说:"他们负责搬,我们快负责搭吧"。宋金诺和范荷骏开始搭建长城,也时不时的跑进教室里去拿自己需要的材料。我发现孩子们把烽火台要搭在了走廊的中间,于是我走上前去问孩子:"如果把烽火台搭在走廊的中间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想想我们走廊来回走的爸爸妈妈和小伙伴。"这样一提问,孩子们明确了要靠到走廊的一个边搭建 ,留出大家走路的地方。</h3><h3><b>观察反思:</b></h3><h3> 只是一个空间的变化,这几天孩子们搭建的情绪是更加的兴奋,热热闹闹每天都在忙活着……早上搭建中,因为有家长要送孩子,家长陆陆续续穿行在孩子搭建的长城中,可以说不是一个安静的环境,但是我却发现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孩子们,似乎这一切都在他们的世界之外,似乎孩子们把这外在的一切都屏蔽了,因为你发现孩子的关注点还是一直在材料上,一直在他们搭建的长城中,一直沉浸在他们自己游戏的愉悦中,这一点真的让我感叹——游戏的魅力,只有游戏才能给予孩子如此的专注和投入!</h3><h3> 走廊搭建长城游戏小结时,孙鸣泽说:"老师,把长城拿到走廊里搭建太过瘾了……"。范荷骏说:"要是我们把整个走廊都搭上长城才叫万里长城呢。"我说:"可以呀,我们怎么来搭?"孩子说:"不行,我们班的材料不够那么多。"我问:"我们可不可以邀请走廊其他的班一起搭建长城呢?这样我们的长城就会变得更长呀!"这样的一个提议又引起了班级孩子对搭建长城更加浓厚的兴趣。</h3> <h3><b>四、合作搭建的长城</b></h3><h3><b>观察实录:</b></h3><h3> 在孩子们的邀请一下,走廊中其他两个大班的孩子也把长城挪到了走廊中,开始每个班的孩子都在各自的空间就忙活着。孙鸣泽对邻班的小朋友说:"你们搭啊,我们两个班的长城可以连起来,会让我们的长城更长。" 于是大二班的孩子也是很兴奋的,一直在给自己的长城加长,希望能够和我们班的孩子的长城进行了一个连接。</h3><h3> 很快两个班的孩子开始对接,但是他们却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两个班搭建长城的城墙高度悬殊很大,坡度很大,孩子怎么也没法让很大斜度的板子保持平衡,王雯说:"不行,这样会一直倒的。"有的孩子开始放弃离开,这是我走上前说:"为什么你们会连接不起来?"张云轩说:"我班搭的太高,他班的太矮",我说:"能不能改变一下高度?或者把这个连接的地方你们可以共同搭一个烽火台?"在我的提议下,孩子们决定,在连接点地方搭一个烽火台。宋金诺很快搬来了纸砖和积木,张云轩和大二的孩子一起开始了烽火台的搭建,烽火台完成了,与大二班长城的连接也成功了。又经历了一个周的搭建,走廊中三个班级合作搭建的长城也是基本完工。</h3><h3><br></h3> <h3><b>观察反思:</b></h3><h3> 围绕万里长城搭建的主题,孩子们一共开展了四个周的搭建活动,从直直的长城——蜿蜒的长城——到走廊上的长城——合作搭建长城,孩子们的游戏不断的深入。</h3><h3> 孩子们应用的搭建技能也从平铺、垒高逐渐过渡到架空、转弯架空、组合、模式、对称等,搭建技能地运用也是步步提升。</h3><h3> 在整个搭建过程中,孩子对材料反复的运用中,感受材料的高矮、长宽、重量、体积的不同,感受到斜度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等,科学领域中的认知也在搭建游戏中不知不觉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体验。如何让有斜度的搭建更加的稳固,在这其中孩子进行了更多的研究和尝试来解决这个问题,从中发展了孩子不断探究的学习能力。</h3><h3> 在整个长城搭建中对孩子社会性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孩子之间有交流、有协商、有合作,尤其是在合作搭建整个走廊的长城时,孩子们已经跨越了班级的界限,产生了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一个交流,对孩子社会性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一个促进的作用。</h3><h3>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目标中提出:"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主动承担任务,遇到困难能够坚持而不轻易的求助。"孩子在斜坡搭建遇到困难时孩子会反复的尝试,不断的想主意出办法,有时候虽然失败,但是他们会有一个新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经验不断地得到了提升。</h3><h3> 整个长城搭建作为我们老师在游戏中的作用,我们反思总结了以下几点:</h3><h3> 1.老师一定是孩子自主游戏中环境的支持者。当孩子提出班级的空间太小,长城没法搭得更长的时候,如果老师没有给予孩子在空间上更大的支持,就没有孩子们后续长城搭建的整个过程,所以在自主游戏中老师一定是追随孩子、支持孩子的。在后期的走廊搭建中由于孩子们用的材料越来越多,出现了材料缺少的情况,我又组织孩子进行了一次材料的收集和投放,这也是我们老师应该做到的,对孩子进行材料的支持。在长城搭建中,我也做到了时间上的灵活性改变,计划中长城主题搭建是两个周的时间,但是因为孩子的需要延长了一个月的时间。空间、时间、材料的满足是老师对孩子自主游戏最基础的环境支持。</h3><h3> 2 .孩子自主游戏中教师的放手应该是很重要的,选择什么材料是孩子的事儿,孩子怎么搭也是孩子的事儿。老师不能过多去介入孩子的游戏过程,不能用老师的想法去左右孩子的游戏行为。如果孩子围绕老师想要的去游戏时,孩子就会逐渐失去游戏的兴趣。</h3><h3> 3.哪里有学习,哪里就有老师。老师一定是孩子深度游戏的推动者。如果老师发现孩子用平铺的方法一直搭建直直的长城,而没有引发孩子思考总结,提出更高搭建要求,孩子有可能就会停滞游戏,所以老师应该在游戏中起到一个帮助孩子总结提升认知经验的作用,不断推进孩子的游戏进一步深入发展的作用, 所我感觉游戏的反思小结环节很重要,老师敏锐的观察也很重要。</h3><h3><b>我们的困惑</b>:</h3><h3> 自主游戏不等于放任游戏,游戏的推进离不开老师的引领,但是老师引领的过度或者介入的过多又会出现控制孩子,让孩子失去自我的情况。这两者之间度的把握对于老师真是一个难点,恰恰就是这个点的把握就能体现老师的专业度,所以专业老师一定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去总结经验的,自主游戏中孩子在成长,我们老师更需要不断的成长!</h3><h3><br></h3> <h3><b>教师的成长:</b></h3><h3>建构游戏"长城"教研活动,教师在总结交流反思……</h3><h3>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