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世界之以色列约旦篇(中)神秘的以色列

李笑林(杭州)

<h3>一直对以色列之行充满了期待,因为在大多数普通中国人的心目当中对以色列的印象除了希特勒的大屠杀外,都会多多少少地了解一些犹太人在世界上创立的辉煌。我们从马克思认识了犹太人的思想家,从爱因斯坦认识了犹太人的科学家,从弗洛伊德认识了犹太人的心理学家等等……犹太人种到底是什么样的民族?他们为什么如此富有?为什么如此聪明?又为什么几乎遭到灭绝?许许多多的疑问让我们走近以色列……今天我将用自己的视野,所闻所见将这个神秘的国度的面纱一点一点揭开,我将用独特的视角给大家呈现一个不一样的以色列!</h3> <h3>从约旦进入以色列第一站我们首先参观了建于1965年的死海古卷考古遗址,又名圣书博物馆。</h3> <h3>1947年初的一天,居住在死海西北部一小村庄的牧童,在死海附近沙漠的悬崖山洞一带寻找一只失踪的山羊。当他偶然向第一个山洞里扔石块,听到有击碎瓦罐的声音。他好奇地攀悬崖,爬进山洞一看究竟。当他进入洞穴时,发现了许多瓦罐,在瓦罐中藏有一卷卷的卷轴。而后更多的村民爬进洞穴,将古卷卷轴带回村庄,同年4月他们将古卷送到圣马克修道院去鉴别。就这样,人们发现了死海古卷。</h3><h3></h3> <h3>后来,这些古卷被证实是一些用希伯莱文书写的早期SPAN&gt;,基督教的经文。文献大约是公元前一至二世纪期间(即在耶稣之前170 -- 58年)写成的,它们的发现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这些在死海附近山洞中发现的两千年前的 “死海古卷”是研究,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发展史的重要文献资料。</h3><h3><br></h3><h3></h3> <h3>谷木兰山洞是一系列洞穴,一些是自然的,一些是在谷木兰有人定居后,人工开凿出来的,各种洞穴都有各式各样不同的用途,有的用来蓄水,有的用来贮存食物,有的用来居住,用途丰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遗址公园修了很方便游览的栈道,所以观赏一圈最多一个小时则可。</h3> <h3>到达以色列游览的第二站,我们参观了被誉为犹太人圣地的马萨达堡垒废墟。遗址公园的大游客中心内修了巨大的堡垒要塞模型,再现了堡垒曾经辉煌的外观。</h3> <h3>然后我们进入放映厅观看了表现马萨达战争场面的电影。</h3> <h3>又乘坐能搭乘80人的巨型双向缆车去参观马萨达堡垒废墟公园。</h3> <h3>建在山崖上的缆车站。</h3> <h3>马萨达是犹太人的圣地,联合国世界遗产之一。位于犹地亚沙漠与死海谷底交界处的一座岩石山顶,北距EinGedi约25公里。其东侧悬崖高约450米,从山顶直下死海之滨;西侧悬崖高约100米。山顶平整,呈便菱形,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300米,周围城墙长约1400米。通向马萨达的自然道路都极为险峻,最主要的是东侧的“蛇行路”。</h3> <h3>我们从缆车上清晰地拍到了通往马萨达堡垒的蛇形路。</h3> <h3>使马萨达扬名的并不是在高山上建一座城堡,而是犹太人以坚毅与勇气写成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惨烈历史。马萨达是2000年前的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陷落的最后一个城堡。公元70年,罗马人占领了耶路撒冷,对犹太人大肆杀戮,幸存下来的犹太人纷纷携带家眷,投奔马萨达。</h3><h3>当年希律王修建的马萨达,固若金汤,易守难攻。库里有满仓满檩的粮食;天上的降水被城堡里精密的渠道收集起来,后备充足。尽管是最后的孤城,但没有什么能够动摇犹太人勇敢的心。</h3><h3>罗马人围攻了整整三年,毫无办法之后选择了最笨的方法。在山旁堆一座与山同高、巨大无比的土堆,再堆一个巨大的斜坡到城堡的围墙下。罗马人最后醒悟过来,重兵切断水源,才使坚守三年的要塞被攻陷。</h3><h3>城将破的前夕,马萨达全城的男女老少960人,为避免落入敌手,全体自杀了。他们推出十名勇士作为自杀的执行者,所有人紧抱妻儿,躺在地上,自愿接受亲密战友的一剑刺喉。留一名勇士处死其他杀手,最后自尽。罗马人经过三年殚精竭虑而拓道攻下的,不过是一座死城和960具死骸。从此,犹太人的足迹从迦南之地上消失,他们以这样的惨烈上演了自己的最后一幕。</h3> <h3>听完了这段故事你将对犹太民族产生了什么样的印象?坚毅,勇敢,团结,忠贞,顽强……是不是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我拍的这张照片有一条黑线,黑线下部是建筑的原貌,黑线上部是修缮部分,以此也可以看出犹太民族对待工作的谨严态度。</h3> <p class="ql-block">希律王山顶宫殿如今唯余断壁残垣,但凭借想象,我们依然能构筑出当年的奢华与坚固。宽大的屋舍,巨大的粮仓。土耳其浴室中,当年精美的装饰仍有残迹,烧火加热的痕迹也宛然。坍倒的地方,人们也只是将原来的模样复原,并不修复成所谓的旅游景点。我拍的这座方形的建筑物是坚固的粮仓。</p> <h3>负责瞭望的哨所。</h3> <h3>养信鸽的房子。</h3> <h3>殉难前起义领导人发表演说:“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也是最后停止抗争的人。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当我们从容就义时,我们是自由人,不论敌人多么希望我们做活俘虏,但他们没有办法阻止我们。遗憾的是我们没能打败他们,但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与所爱的人一起去死。让我们的妻子没有受到蹂躏而死,孩子没有做过奴隶而死吧!……我们宁愿为自由而死,不为奴隶而生!”这次殉难总计960人。</h3> <h3>什么样的民族有这样的气节,如此地不屈不挠又如此地悲壮惨烈! 乘缆车下行时,我又拍到了罗马军队进攻的作战方阵。马萨达之行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h3> <h3>以色列之行的第一天晚上我们住在巴勒斯坦的伯利恒。又有幸一瞥巴勒斯坦的城市风貌。</h3> <h3>伯利恒是一座山城,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没有高楼大厦,很普通也很平常。可是人们却说:耶路撒冷是上帝选择的城市,巴勒斯坦是上帝选择的土地,当耶稣出生在今天的圣诞教堂时,与耶路撒冷有着一墙之隔的伯利恒成为全球基督徒的圣地所在。</h3> <h3>清晨我们就早早来到伯利恒市中心--马槽广场,从低矮的小门进入基督教堂参观。据说门开的如此之小,是为了让人们感觉到在基督面前的卑微渺小。</h3><h3><br></h3> <h3>伯利恒闻名于世,是因为两千年前一位神奇男婴的降生,这位男婴就是基督耶稣。所以来这里的人多数都是为了朝拜耶稣出生地—圣诞教堂的。</h3> <h3>圣诞教堂内部伯利恒之星洞是圣诞教堂中最具宗教和历史意义的部分。相传耶稣当年就出生在这个长13米、宽3米的地下岩洞中的一个泥马槽里。后来,泥马槽被人用银马槽所替代,再往后,银马槽又被换成了一个大理石圣坛,上面镶嵌着一枚空心的14角伯利恒银星以表示耶稣出生的具体位置,并镌刻着拉丁文铭文:圣母玛利亚在此生下基督耶稣。</h3> <h3>圣诞教堂又译作“诞主堂”、“耶酥诞生教堂”等。现在由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和亚美尼亚教会联合管理。201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新成员巴勒斯坦首次成功“申遗”。</h3> <h3>在巴勒斯坦伯利恒的基督教堂外,姐妹们来个合影以示纪念。</h3> <h3>之后我们就离开伯利恒,进入以色列耶路撒冷并登上了橄榄山。橄榄山是耶路撒冷的宗教圣地,满布圣经故事。在圣经旧约撒迦利亚书中提到是末日审判时上帝决定救赎死者的地方。周围遍植橄榄木。</h3><h3><br></h3> <h3>在犹太智慧书米德拉西•坦胡马《为圣篇》中说:“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丽:九分给了耶路撒冷,剩下的一分给了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上帝给了世界十分哀愁:九分给了耶路撒冷,剩下的一分给了世界上的其他人。在不到14公顷的圣殿山上保存着众多的宗教遗迹,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共同圣地。</h3> <h3>站在橄榄山高处远眺,耶路撒冷的城市风貌尽收眼底。橄榄山虽遍布基督教圣迹,但是几百年来埋葬犹太人的古老墓园也在山上,因此对犹太民族来说,此地亦是值得纪念的神圣之地。</h3> <h3>而我看到这些橄榄树,心中马上回想起了那首三毛作词的歌:不要问我从哪里来</h3><h3>我的故乡在远方</h3><h3>为什么流浪</h3><h3>为什么流浪远方</h3><h3>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h3><h3>不要问我从哪里来</h3><h3>我的故乡在远方</h3><h3>为什么流浪</h3><h3>流浪远方流浪</h3> <h3>生与死,人生谁不是过客!生不流浪,死也会流浪远方……</h3> <h3>走下橄榄山,顺着棕榈主日大道而下,就来到了主泣教堂。</h3> <h3>主泣教堂是一个天主教教堂,位于橄榄山,正对着耶路撒冷老城。</h3><h3>“Dominus Flevit”,从拉丁语翻译意为“上帝哭了”,教堂形状似一颗泪珠象征耶稣的眼泪。根据《路加福音》第19章,耶稣走向耶路撒冷的时候,震惊于第二圣殿的美丽,并预测其将来的毁灭和犹太人的离散,当众哀哭。</h3> <h3>这张照片是我先生用相机拍到的对天地祈祷的老者,画面很感人,信仰的力量让人敬畏!</h3> <h3>这样的轮廓是不是有傲视群雄的感觉,坚毅,勇敢,顽强!</h3> <h3>接着我们又参观了万国教堂,这座教堂建于1919年到1924年,得到许多不同国家的资助(因而得名)。每个国家的标志放置于天花板的玻璃上。 教堂的前面有一排列柱 ,上面是现代的镶嵌图案,描绘耶稣基督象征上帝与人类之间的连接,教堂为拜占庭风格建筑,有圆顶、粗大的列柱和镶嵌图案。 </h3> <h3>万国教堂的正门。</h3> <h3>教堂边的花园里有几棵已经活了千年以上橄榄树,最古老的一棵据说已经活了两千年了。</h3> <h3>紧接着导游又带着我们去追寻耶路撒冷的苦路。在耶路撒冷,基督教最重要的两个圣地,一是苦路,二是圣墓教堂。实际上,圣墓教堂也算作苦路的一部分。所以,苦路是基督教在耶路撒冷最重要的朝拜圣地。 </h3> <h3>阿莉按住了耶稣留下的手印,感受一下耶稣的苦难!</h3> <h3>穿梭在耶路撒冷古城的老街巷中就仿佛看到了千年的历史,房屋和街巷一切如旧就连古老的石板路都没有变过,可街巷中的人们全变了。这张照片拍的是以色列的军警,他们似乎松松垮垮,但却是世界上最会作战的军队之一。</h3> <h3>  苦路,实际上是一条贯穿耶路撒冷老城的主要街巷。苦路的来由是当年耶稣被罗马人判处有罪和死刑后,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沿着耶路撒冷老城这条街巷前行的过程。途中,耶稣多次跌倒,多次被罗马士兵鞭打。最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死亡,紧接着又复活了。</h3> <h3>而我拍下的这些标记正是耶稣经过苦路的每一站所做的标记。</h3> <h3>在这条漫漫苦路上,耶稣停留了十四次,每次停留都有一个故事留下。这十四次的停留就成了今天苦路的十四站。后人为了纪念耶稣在苦路上停留的这十四次,在每个停留的地方都建造了各式各样的教堂和纪念建筑。每年四月,虔诚的天主教徒门都会从世界各地来的耶路撒冷,模仿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过程重现的宗教活动,也称之为“拜苦路”。</h3> <h3>以色列哭墙是犹太教的遗迹,又称西墙。在耶路撒冷东区老城的东部,长160英尺,由大石砌成。 公元前十一世纪古以色列王大卫统一犹太各部族,建立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h3> <h3>公元前十世纪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继位,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建造了第一座犹太教圣殿,即所罗门圣殿,它十分宏伟华丽,教徒们来此朝觐和献祭者不绝,从而成为古犹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攻占耶路撒冷,圣殿付之一炬。以后重建,公元前一世纪末由希律王加以扩建,又于公元70年和135年毁于罗马人之手。</h3> <h3>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绝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地区,流散在欧洲各地,圣殿始终未能恢复。后来,在圣殿断垣残壁的遗址上修建起围墙,虽然是伊斯兰圣地围墙西墙的一段,但犹太人仍然珍惜它,这段墙被视为犹太人信仰和团结的象征。据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时,犹太人常聚在这里哭泣。此后千百年中,常有各地犹太人来此号哭,以寄托其故国之思,与中国诗经中所抒写的黍离之感相似,此墙因名哭墙。</h3> <h3>如今每到犹太教安息日,尚有人到哭墙去表示哀悼,进行祈祷。其后,千百万流落异国他乡、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由于屡遭不同形式的“排犹”之苦,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惨遭德国法西斯杀害的犹太人达600万之多。这些惨痛的历史遭遇,深深地印在犹太人的心灵之中,哭墙便更被犹太人视为信仰和团结的象征。</h3> <h3>直到如今,哭墙脚下经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他们或围着一张张方桌做宗教仪式,或端坐在一条条长凳上念诵经文,或面壁肃立默默祈祷,或长跪在地悲戚啜泣。逢宗教节日,祈祷者及游人更多。哭墙分为两部分,中间隔一栅栏,男女分开祈祷。</h3> <h3>人们希望总有一天,和平会降临这片土地。那时,人们将不再互相杀戮,而哭墙也会恢复它本来的称呼—西墙,到那时,哭墙将不再流泪!</h3> <h3>圣墓教堂,又称“复活大堂”,耶稣坟墓所在地,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基督教大教堂之一。位于以色列东耶路撒冷旧城。</h3> <h3>圣墓教堂是耶稣基督遇难、安葬和复活的地方。教堂建在耶路撒冷这座有4000年历史的城池上,刻满了征战和兴亡的印记。传说耶稣被害前,就是沿着“受难之路”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一步步艰难地走向刑场的,</h3> <h3>耶稣被从十字架上放下来。放置在教堂正门大厅中间的这座石床,据信是停放、擦洗和包裹耶稣身体的地方。许多信徒跪在这里膜拜、亲吻石床。</h3> <h3>圣墓。这里是整个圣墓大教堂的中心,也是苦路的最后一站。耶稣死后被安葬在下面的墓穴中,三天后耶稣复活。圣墓可以入内朝拜,但要排很长的队。</h3><h3>对于全世界的基督徒来讲,耶路撒冷老城中心的圣墓教堂是他们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因为这里见证了耶稣生命中的最后几个小时,是耶稣殉难、安葬、复活的地方。</h3> <h3>我们来时,里面有宗教活动,我只好在门口拍了一张牧师照,感觉他脸上的神情庄严而凝重,深沉而肃穆,让人肃然起敬。</h3> <h3>离开耶路撒冷古城,我们沿着城墙外的石板路一路走出来思绪万千,这座千年古城所散发的宗教色彩让我们敬畏和感动!我们看到了一个有信仰的民族强大的精神世界!这也许就是犹太民族之所以如此百折不挠,无坚不摧的力量所在吧!</h3> <h3>耶路撒冷神奇的传说,浓郁的宗教色彩,丰富的古迹,独特的情调,令人为之神往。许多世纪以来,不同宗教的教徒们从世界各地来到耶路撒冷顶礼膜拜。这里是精神世界的家园!</h3> <h3>到以色列的第三天我们参观了建在耶路撒冷的犹太大屠杀纪念馆,他是以色列国家设立的纪念馆。</h3> <h3>纪念馆以揭露和控诉战争以及种族灭绝的法西斯暴行为主题,通过大量的实物、影像、图片和模型等,表现了犹太人曾经遭受的迫害、凌辱、离乡背井、家破人亡的苦难经历。骇人听闻的手段,触目惊心的数据,惨不忍睹的场景,在让人备加同情的同时,也从心底里发出对正义与和平的呼唤。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德国法西斯惨绝人寰地屠杀了六百多万犹太人,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h3> <h3>纪念馆的设计和建造极富创意和特色。主展馆的地面设计成先下坡后上坡的缓缓坡道,寓义犹太人曾经的历史深渊与对和平安宁的向往,走在其上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沉甸甸的感觉。</h3> <h3>对于至今尚未确认姓名和身份的100多万死难者,在最后一个展厅的屋顶,设计了一个巨大的圆锥状的造型,贴满了这些死难者的遗像。阳光从屋顶投射进来,照亮了这些人的面容,也照亮了展厅的地面,像是在告慰天国的死难者,又像是在警示活着的后来人。最让人震撼的是死难儿童纪念馆,偌大的几近漆黑的展厅只有少数光线十分微弱的射灯在闪亮,像是黑夜中一支支摇曳的烛光。大厅的上方,每隔一、二十秒钟便发出一个沉痛的声音呼唤着一个死难儿童的姓名和国籍,细想想100多万死难儿童的姓名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轮回一遍。茫茫的黑暗,深沉的呼唤,历史造成的创伤让无数亲人痛心疾首,更引发人类永久的深思。</h3><h3>由于纪念馆室内不允许拍照和摄像,因此许多场景不能呈现给大家了。</h3> <h3>参观世界第二大钻石交易中心。</h3> <h3>前往特拉维夫参观拉宾广场。拉宾广场,原名叫特拉维夫国王广场,位于特拉维夫市政厅的办公楼的门前。</h3> <h3>1995年11月4日,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在这里出席以色列工党举行的一次和平大会,拉宾在会议结束后离开会场时被刺杀身亡,以色列举国上下陷入哀痛之中,政府决定将特拉维夫国王广场改名为拉宾广场。</h3> <h3>特拉维夫雅法是一个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港口城市,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放眼望去,满城皆为石头,房子、街道、墙壁、水渠、教堂……简直就是个石头城,看上去就硬邦邦的。但悠久的历史还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看上了,并把整座城都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h3> <h3>据说这里叫做生命之树!</h3> <h3>1950年,特拉维夫将雅法老城兼并,取名为“特拉维夫-雅法”,并延用至今。最先建立的雅法老城反而成了市郊,但却是特拉维夫式生活的代表。这座有4000年历史的老港口如今成为特拉维夫著名的艺术区。沿山而建的房子全部由巨大的岩石砌成,墙壁上开出各种颜色与形状的门窗,旺盛的开花植物爬满了石头缝隙以及人家的阳台,蜿蜒的小径在阳光里闪闪发亮。</h3> <h3>呼吸着清新的地中海的空气,让地中海温暖的风吹拂着面容,每一个朋友们都心旷神怡了!</h3> <h3>我们团里的两位美女在古老的街巷中端坐,就是两位艺术家嘛!</h3> <h3>矗立在眼前的是雅法老城的圣彼得教堂,它占据了雅法港最好的位置,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当年从欧洲去往耶路撒冷的朝圣者们乘船来到以色列,便是从雅法港上岸,前往耶路撒冷,耶路撒冷老城的其中一个城门便是朝向这里,也因此被命名为雅法门。朝圣者们登陆时大多已是受尽折磨,这座教堂为朝圣者们提供食物及医疗服务,最重要的,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抚慰,让朝圣者们精神饱满的踏上未来艰苦的朝圣之路。</h3> <h3>几天来一直在追寻宗教的意义所在,思想很沉重身体也很疲劳。但我还是想借用爱因斯坦的一段话来概括宗教的意义:一种宗教或者一种道德体系(这是同一回事),乃是由某种类型的人出于繁衍并保护其种族的目的而创造出来的,对于某一种族来说,那种信仰于他们有利,即有助于他们获得力量以战胜竞争者,就是“好的”;而妨碍他们达到这个目的的,就是“坏的”。所以现存的各种宗教都应该是殊途同归的,他应该引导人类走向光明,安宁,幸福才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