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国诗词的语言是意象的语言,而不是词汇的语言;是感觉的语言,而不是逻辑的语言。对诗人来说,他不是依靠大前提、小前提、因为、所以这样来写作的,也不是因为要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情绪才有诗句,而是要把他所感到的最深切的、最鲜明的意象传递出来。余光中先生说: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简单地说,诗人写的是意象,我们读的也是意象,诗人用意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是让思想感情直接站出来说话,这叫“立象以尽意”;我们读诗词,就要把这个意象还原出来,这样才能体悟诗人的内心世界,这叫“明象以见意”。</h3> <h3>学习中国古典诗词,要实现言、意之间的转化,更需要我们对意象这个转化密码有一种高度自觉。比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的老师在讲授这首诗时,让学生理解了诗意,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然后又指导了朗读,让学生体会了一幅江山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这样很轻松顺利地完成了这首诗的教学,学生背会了古诗。这样学习对小学生考试足够用了,但是对表达几乎无用,对言语生命的滋养更是无用。那只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始终处在浮光掠影,支离破碎的蛰伏状态,要真正学这首诗必须立足意象,围绕意象,完成意象的转化,这一方面是由中国古典诗词本身的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由学好语文的基本规律决定的。比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个意象,但是这个意象的完成,不在柳宗元那里,在老师这里,老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个意象还原成画面,还原成场景,还原成具体生动的细节,在师生的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一样。那么课堂上怎样引导学生还原这个意象呢?</h3> <h3>我曾做过这样的引导:这首诗的意象就是孤独,让学生根据诗的意思想象画面,然后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感受脑海中这幅江上雪景图,你会用哪一个词呢?学生边回答,我将词语在黑板上分两类:(1)凄凉、荒凉、寒冷、寂静、安静、死气沉沉、恶劣……(2)冷清、孤独,孤单、寂寞……一类是说环境的,一类是说心情的。那么,环境究竟有多凄凉、寒冷、恶劣呢?谁来读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同学们,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不见人踪。在这样的凄凉中,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在垂钓。那渔翁的心情到底有多孤独寂寞呢?这时我又引导学生来想象一下,(1)“孤”:只有一条小船在江面上。“独”:他一个人钓鱼。(2)雪下的越大,环境越是凄凉寒冷,就越可以看出他的孤独。(3)把四句诗当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就是——千万孤独,是啊,渔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啊!谁能把雪景的凄凉寒冷,渔翁的孤独寂寞读出来?“孤舟”、“独钓”,重点在“孤独”二字上,此刻的柳宗元很孤独,为什么会感到千万孤独呢?那柳宗元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江雪》这首诗呢?我随机出示写作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他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救国救民,却遭到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困,他无职无权,无能为力。这首诗就是来到永州之后写的,到了永州之后,曾经和柳宗元一起改良社会的首领王叔文已被处死,他的战友因为忧愤而去世,他的母亲来到永州不到半年就去世了,由于顽固派的猖狂攻击,连他的亲属都不敢接近它……现在谁能说说他为什么这样孤独?自己的战友死了;(2)整个世界都不理睬他了;(3)自己的亲人永远的离开了他;(4)皇帝不相信他……所以他感到孤独,是的,他是那样的孤独,在他孤独的时候,他去寒江上一个人钓鱼,假如你就是柳宗元,你会怎么想呢?</h3><h3>生说:(1)皇帝呀,你怎么能相信那些奸臣呢?如果我们的国家不改革,怎么可能永远地存在下去呢?(2)我一定要继续改良社会,救国救民。(3)我觉得那大雪就像皇帝和那些反对迫害柳宗元的大臣,但就算他在这么大的风雪中,他也没有退缩。是的,那大雪就像反对、迫害他的皇帝和大臣,这让他心寒。尽管渔翁的心情孤独寂寞,但他没有被寒冷征服,没有被风雪吓倒,没有改变他的理想。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精神?</h3><h3>生:坚强不屈、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永不言弃。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朗读“独钓”这个词时,你脑海中会呈现一个怎样的画面?那他在钓什么呢?生:他钓的不是鱼,是寂寞!在钓一个机会。等待皇帝的召见!在钓一个春天。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坚强,骄傲,不屈的柳宗元;一个对志向永不言弃的柳宗元。应该说,诗中渔翁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者说精神状态的反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何等孤寂!“孤舟”“独钓”,无一句不孤独。一方面是诗人试图通过江雪中独钓的形象寄托自己,寄情山水的遁世情怀,但另一方面,诗人又不能忘怀人世,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所以感到江雪之“寒”。教学中,“孤独”这个“言”,我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背景资料这个“象”转化为对柳宗元性情、人格的品悟这个“意”,读出了古诗浓浓的语文味!所以我们说,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也罢,学习中国语文也罢,实质就是在言和意之间转化。诗人写诗,是把意转换成言;我们读诗,是把言转化成意。但是,这种转化不是直接的,一步到位的,需要一个转化的中介,一个转化的密码,这个密码就是“象”,所以,诗人写诗,首先把言转化为象,再把象转化为意。意象这个转化密码,是学好语文,学好诗词的核心秘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