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改变,期待相约—谢小学习第5天

莒县青小

<h3>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今天已经是周五了,今天中午是艺术课程的展示,最期待芬兰老师的课堂,犹如饕餮大餐,让我们看到了全新的理念和全新的课堂。</h3><h3>&nbsp;</h3> <h3>  第一节课是芬兰老师Sinkka &nbsp;Lampinen执教的《基础编程》,这是一节编程是起始课,意在唤起学生对编程的兴趣,鼓励不同性别的孩子喜欢编程。</h3> <h3>  导课链接学生的生活,你们知道计算机长得什么样子吗?你的家里有计算机吗?有的孩子摇头了,孩子们认为电脑才是计算机。老师引导:你们有手机吗?家里有微波炉吗?手机和微波炉都是计算机,里面都有计算的程序。老师继续拓展,电梯和洗衣机也是计算机,如我们乘坐电梯摁电钮,关门,到达楼层开门,这里面就有计算的程序。接着了解算法的定义(算法是给计算机的指令。计算机需要简短和清晰的指令。算法足够简洁,所以能够让计算机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算法,芬兰老师告诉孩子算法就像家里的规则,如吃饭、做作业等。这一个环节我认为最大的亮点就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熟悉的电器让学生明白了计算机定义的广阔性,也让小学生懂得编程如同吃饭做作业,对编程产生兴趣。</h3> <h3>  运用动作指令感受算法的简单和有趣,老师让学生角色体验机器人:老师说指令,学生做动作,如举手、放下、向前走一步、向后走一步、跳3下、往下弯曲把双手抬起……师生练习之后2人小组进行活动,1人发指令,1人做,然后互相交换。2人一组做游戏,1次给一个指令进行动作。学生有了活动体验后感受到机器人只能按照一个指令进行机械运动,算法非常简单。原来编程员都要给他算法进行运动。如果说在导入时学生还不明白算法时,而此时的机器人游戏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认识到算法就是我们给出的指令,有体验就有思维的成长。</h3> <h3>  最让我感到芬兰课堂的开放就是此环节了,芬兰老师设计了2个活动:蜜蜂机器人和艺术编程,并且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同时进行,每个活动分成小小组。</h3> <h3>  蜜蜂机器人活动:1.首先,开关按钮在蜜蜂机器人的底部(滑动左边按钮,不需要滑动右边的按钮。)2.把蜜蜂机器人放在地上,设计你想它行走的路线。3.通过按下蜜蜂机器人身上的命令键使机器人动起来。每次执行完一次程序以后,按下“删除”键。4.任务一:小组所有人一起设计一条蜜蜂机器人行走的路线。然后,一起设计几条不同的路线,多做几次游戏。5.任务二:小组中的每个人轮流设计一条路线,其他人编程蜜蜂机器人来根据路线走。首先播放视频了解蜜蜂机器人的用法。我们来看,芬兰老师的要求非常明晰,前面3条是如何使用机器人。后面是两个明确的任务。芬兰老师这两个活动的设计可谓是深思熟虑,让学生在玩中轮流设计路线,这就是编程的开始。我看到很多孩子沉浸其中,非常投入,也许未来的编程大师就是从爱上这第一节课开始的。</h3> <h3>  艺术编程要求也非常明确:拿出纸和蜡笔,小组内每个人根据以下指令(算法)作一幅画。1.在纸的中央画一个大正方形。2.在大正方形上面画一个大三角形。3.然后在大正方形内的左上方画一个小三角形,在大正方形内的右上方画一个小圆圈。4.在大正方形的中间画一个小长方形(贴近大正方形的底边),在小长方形的中间画一个小圆圈。5.在大正方形的右边画一个直立的长方形,在长方形上画一个椭圆。这个艺术编程给了学生明确的指令,按照指令进行绘画。不过有的老师提出疑问:因为老师对图形的大小没有具体的要求,画的画的一定不一样了。而芬兰老师解释三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学习,这儿只是想通过学生不同的画作让学生大体了解机器和人是不同的,人有情感思维。</h3> <h3>  当A组画完画后,展示给同学们看,为什么一样的指令,画出来的结果不一样?让学生明确我们的电脑、机器人没有情感思维,只能按照我们的指令做。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画作贴到教室展览,也可以给低年级的同学看。芬兰国家的课堂经常出现把自己完成的作业给学弟学妹们,这样的做法更让学生有了责任和担当。</h3> <h3>  当上面交替进行的两个活动结束后,老师让学生充分谈感受,并进行总结。个人认为老师的总结不如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这样会更好地评估学生这节课的发展。芬兰老师的信息技术课用不同的活动方式了解算法,了解不同信息设备,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得出人与机器的区别,自动生成人类和计算机呈现的结果的区别。编程与绘画相融合是本课的又一大看点,在绘画体验中感受到人类是有情感思维的,所以艺术创作才会异彩纷呈。让孩子感兴趣,不受性别的影响学习编程,这应该是这节编程起始课所追求的。</h3> <h3>  第二节是重庆市高新区外国语森林小学的李鑫如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的音乐课《小巴郎,童年的太阳》,音乐课总能给人美的印象,孩子们在欢快的歌曲中感受着节奏的美,身心愉悦。</h3> <h3>  音乐游戏—传核桃导入新课,小组成员围成圈,核桃放在左手掌心,左手保持不动,用右手将核桃传到旁边人的左手掌心中。如果能保持核桃不落地,组内成员速度一致,还能与音乐节奏合在一起,就表示胜利。活泼的游戏让老师和学生很快融入,也消除了老师的紧张感。</h3> <h3>  学习节奏是本课的重点,老师用了多种策略,但由于每个环节急于赶时间,都缺那么一点儿火候,可以说目标没有达成。学习歌曲部分,让学生听歌曲,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相机认识小手鼓,让学生跟着手鼓的声音感受节奏,敲击乐器,感知节奏。学习“进退步”,通过观看视频分解动作及舞蹈动作,学生练习舞蹈动作。正如李栋老师所说,慢下来,2人一组对着跳,不会的同学互相教或者请假其它组的同学,在学习舞蹈中把节奏练习好也非常不错。但老师在这些环节都缺少深入,很多学生没有掌握“进退步”。因切分音是节奏的难点,老师重点指导,采用翻唱、练唱、反复唱等多种方式。此处如果小组内互相唱一唱,不会的教一教,这样的处理也许更加智慧。</h3> <h3>  创编环节是本节课设计的一大亮点,这个想法非常好,但是时间非常短,小组同学很难达成共识。芬兰专家说:“乐队做一个曲子几个星期才能完成,这么短的时间学生是不可能完成的。”</h3> <h3>  李栋老师的评课最让我们受益:李老师设计特别巧妙,自己的着装和学生的服装搭配,跟学生融入非常快。改进的地方也不少:1.音乐课不要赶时间,不要把内容安排太多,每个环节要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目标不是落实到教案上,而是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2.感知节奏环节应该让学生明白困难是什么?发现学生有没有未来学习音乐的潜力。李栋老师的评课站在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这正是我们教育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h3> <h3>  希娅校长总结,每一句话掷地有声,“中芬新”教学研讨活动呈现的课堂凝聚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学研究,都是有意义的呈现。平和共享,无论输赢,都是收获。但我们发现我们的改变没有追上孩子的改变,回放19节课,有灵光一现的亮点,也有我们自己看不到的教学盲点。刘校长就以最后一节课举了一个小小的例子:在打击乐器环节,当活动结束的时候希望老师指导学生把乐器摆好。有一个小男孩在活动结束后发现自己小组的乐器非常乱,想摆好但老师已经讲课了,在犹豫中他只好去听课了。也许,下次这个孩子对这个更是习以为常了。希望老师对这样的同学及时评价,让孩子们更有责任心。备课除了备知识、备教材,我们还时刻面临学生人格的选择。刘校长的观课点恰恰说明了时刻把孩子放在课堂正中央,时刻关注培养全面的人,这正是一位教育家博大的教育情怀。这次活动因为有不同国家、不同学校坐在一起的价值,因为改变,有了下次相约的期待。</h3> <h3>  走出报告厅,走在美丽的校园,回想这5天来的历程,不仅仅是一次头脑风暴,我想更需要我们的坚守和努力。教育改革从课堂开始,课堂的改变从老师开始,老师的改变就有了学生的改变,我们的国家和世界才能改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