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五千年文明实践之旅,探寻本土心理学的根</h3><h3> 山西共有国保单位531处,数量傲居全国第一 ,运城市102处雄居全国地级市的第一名。运城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历史遗存也非常多。中条山的铜和盐池的盐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古代的另一大优势。从旧石器时代的西侯度、匼河,到新石器时代的西阴村、周家庄,从夏商时期的东下冯和垣曲商城,到周代的横水倗国和上郭古城,历代先民在这里辛苦劳作、繁衍生息,上演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大戏,更留下难以计数的珍贵遗迹和精美文物。</h3><h3> </h3> <h3> “渡老师”项目由一号渡老师、全国著名心理学家、有着二十年心理咨询和教育经验的韦志中老师发起,旨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需求,培养一批有情怀、有担当、能为社会各行各业有需求的人群提供心理服务,能为培育社会积极心态出力,能为解决当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矛盾做事的人才。渡老师的文化含义是人格健全、专业过硬、品德高尚、知行合一。</h3><h3> 来吧,渡老师!让我们回到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这里开始,顺水逆流而上,鲤鱼跃龙门!</h3> 后土祠(国保) <h3> 万荣后土祠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女娲氏的祠庙。后土圣母是华夏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被称为“海内祠庙之冠”,祭地的传统起源于黄帝在汾河、黄河交汇处的的一次祭扫活动。远古时期,黄帝战胜炎帝和蚩尤之后,成为新的部落首领,“祀汾阴,扫地而祭”。在二水交汇处,选择一块高地,用最简单的洒扫祭祀,表达了先民对于孕育生命,提供五谷的大地的最朴素的崇拜和敬畏。历经尧舜夏商周,祭后土渐为定制。</h3><h3> 为后土立祠而祭的是汉武帝刘彻。可以说汉武帝用他的政治影响力和一则美文《秋风辞》将后土祠推上了历史的热搜榜。“秋风楼”位于后土祠正殿后,因黄河淹没,曾于清代康熙、同治年间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汉武帝刘彻曾5次巡幸河东,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刘彻祭祀后土庙时,正值晚秋,在汾河舟中欢宴群臣,慷慨高歌,写下“秋风辞”——秋风楼因楼上珍藏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h3><h3> 站在秋风楼下,遥想当年汉武大帝来此祭祀,泛舟汾河,触景生情,写下千古绝赋,叹人生易老,岁月流逝……据说武帝后,宣帝,唐玄宗、宋真宋都祭扫过后土祠。祭祀后土逐渐演变为祭祀社稷,在皇城附近的祭祀地坛。后土祠的规模也不断扩大。</h3><h3>作为华夏根祖的源头,万荣后土祠已越来越显示出它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h3> <h3>明万历末年,汾阴上的后土祠受到洪流的威胁,随时有被淹没的危险只得往东移建。</h3><h3>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黄河水决,后土祠内的建筑大部分被黄河冲毁,只留下秋风楼和门殿。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再决,连秋风楼也一同淹没于黄河中。康熙二年,后土祠移地重建于今庙前村北。同治六年(1867年),后土祠再次被黄河冲毁。同治九年(1870年),后土祠再次移建于庙前村北的高崖上,一直留存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h3> <h3>秋风辞</h3><h3>两汉:刘彻</h3><h3>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h3><h3>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h3><h3>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h3><h3>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h3><h3>少壮几时兮奈老何!</h3> 禹门囗 <h3>龙门位于秦晋大峡谷之中,此处两岸悬崖相对如门,传说惟神龙可跃,故称龙门。相传为夏禹所凿,又名禹门。龙门宽80米,形如闸口,扼黄河咽喉,水流急湍,汹涌澎湖,正如诗人所描绘的“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沿龙门逆水而上约4公里为“石门”, 是黄河最窄之处,两岸断崖峭壁,如同刀砍斧劈,山水相映,极其壮美。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的美丽传说,“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千古绝唱,会勾起您无限神往。</h3><h3> 龙门景点甚多,传说多与禹凿龙门相关,有千尺梯子崖、天险石门关、深渊石头城、玉女莲花洞、督工相工坪、云中艄公庙、抗日旗语台等。龙门自古为秦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东晋太元年间姚绪从龙门渡河东讨蒲圾。西魏大统三年(537)东魏于龙门造三道浮桥渡河。隋大业十三年(617)李渊率兵西渡龙门取关中。金太宗天会五年(1127)金将娄室从龙门西渡取陕西。明末,李自成率众经韩城由龙门渡河,推翻了朱明王朝。千百年来,两岸交通冬季靠冰桥,平时靠木船,十分艰难。</h3> <h3>写在黄河上的心里话</h3><h3>文/59号渡老师郑云珍</h3><h3>今见黄河水,感慨在心头。五千年风雨路,古中国新时代,中华文明耀千秋。</h3><h3>饮水当思源,先贤壮志酬。喜见山河日月新,我辈当奋勇。跟随时代不停步,助人渡己乐悠悠。</h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氏琉璃 <h3>琉璃是一种带瓷釉的陶器。据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秦汉有了一定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就达到顶峰。从全国来看,山西是琉璃的发源地,而河津则是琉璃的故乡,河津琉璃在全国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根据《河津县志》记载:明清两代修建故宫就有河津人参加,所用琉璃基本上都是河津出产。我国北方许多地区著名的庙宇等仿古建筑也是河津供应琉璃制品。因此,河津琉璃历代出名,商誉远扬,光耀九洲。</h3> 河津剪纸 <h3> 民俗剪纸在古耿大地多有留存,它丰富了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在区域民俗文化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h3><h3> 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纪录协会双世界纪录保持者高晓东闫芳两位老师在河津创办了国际文化交流品牌艺术展厅,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更加有序的传承,特开设了国际文化交流品牌艺术展厅,同时为增进国际民间文化交流搭建了一个友谊的平台。</h3> <h3> 艺术展厅除了传统剪纸还有很多民俗项目,有剪纸、花馍、琉璃、陶艺、手工制作香包等方便大家了解传统文化多样化。河津民俗剪纸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浓缩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理念,传承了古老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思想脉搏,对研究古代文明和传统民俗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h3> 解州关帝庙(国保) <h3>解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h3><h3>解州关帝庙总面积22万平方米,共有房舍200多间,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庙内悬挂有康熙御笔“义炳乾坤”、乾隆钦定“神勇”、咸丰御书“万世人极”、慈禧太后亲书“威灵震叠”等匾额,代表建筑是“春秋楼”。</h3> <h3>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尤其是宋元明清四代王朝所处的封建后期社会,解州关帝庙作为进行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教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宣传和规范封建后期社会的道德文化,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感的人们,在这里通过对关公的祭拜,接受忠于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入主中原之后也来到这里,进行褒封和祭祀,力图通过对关公的赞扬去弥合民族之间的分歧;在民不聊生的年代,反抗者们来到这里,从关公身上寻求勇于抗争的精神;当遭际坎坷的时候,身处逆境的人们来到这里,找到值得仿效的榜样。</h3> 常平关帝家庙(国保) <h3>中国古代流行的三大宗教:儒道佛,都曾将关羽列入本教人物,关羽因此成为宗教文化的交叉点。关羽是山西解州常平村人,这里是关公从出生到避祸出走前一直生活的地方。他遇难后,家乡人感慕他的英武和盛德,便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祠堂,作为奉祀他的场所。创建年代大约在隋朝初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常平关帝家庙到金代形成庙宇,人们称之为家庙。整个庙宇布局采用了“前朝后宫”的建制,及中轴对称的宫殿建筑收发。常平关帝家庙其中的“关公故里”石碑是明朝正德年间建造,已有460年历史。</h3> <h3> 少读《春秋》而深明大义的关公,在年轻之际,因不满当地恶霸横行乡里,便仗义而起,将恶霸打死后出逃他乡。关公的父母,为使关公断绝对双亲的牵挂,使之安心在外,便双双投井而亡。后人为了纪念这对深明大义而坚烈刚毅的父母,在其投井处建筑砖塔。关公的始祖为夏代忠臣关龙逄。关公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均为耕读传家、纯朴善良的百姓。这座为天下关帝庙中所独有的圣祖殿和殿内所奉礼的关公祖宗塑像,使关公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深刻和系统。关公文化中忠、信、义、勇的内涵来源于中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前后继承,一脉相传;关公文化不仅包含着传统的社会道德内容,同时还蕴含着传统的家庭伦理内容。</h3> 池神庙(国保) <h3>盐池神庙始建于唐大历十二年(777年)。史载唐代宗李豫赐运城盐池为“宝应灵庆池”,钦定在盐池建庙,赐封池神为“灵庆公”,列入国家祀典。池神庙是一座以崇拜自然神为主的神殿,是赞颂、礼拜大自然的神庙。舜帝曾在这里抚五弦琴吟唱《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h3> <h3>三大殿始建于唐代大历十二年(777)。现存主要建筑为明嘉靖十四年遗构,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由灵庆公神祠、雨师太阳神祠、条山风洞神祠组成,为盐池神庙主殿,殿内分别供奉着青铜铸造的池神、太阳神、风神三尊神像。体现了盐池生产与太阳、风的自然关系。三大殿横轴排列,并列尊位,比肩为邻,错落有致,在中国古代庙宇建筑史上绝无仅有。</h3> 运城盐池 <h3>盐池开发约有四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池之一。据传说,在舜帝当政的时代,人们就开始在夏天捞采水池内天然结晶的盐。到春秋战国时期,运城盐池就已出名。柳宗元在《晋问》中,曾这样形容过垦畦引水晒盐的情景:“沟塍畔畹,交错轮群,若稼若圃,渔兮鳞鳞,逦弥纷属,不知其根。”在汉代,运城盐池的盐就远销豫、鲁、冀、甘、陕等地。</h3> <h3>运城盐湖形成于新生纪第四代初,是我国古代发现的唯一一处天然结晶盐池宝藏,黄帝、炎帝与蚩尤为了争夺食盐的利益,在这里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部落战争,战胜的部落联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中华儿女便自称炎黄子孙,到了尧舜禹的时代,不仅先后在晋南一代建都,舜帝还曾经面对盐池、手挥五弦唱出了著名的《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首最早的诗歌生动地描写了远古时期运城盐产业生产的繁荣景象,传颂至今。</h3> 舜帝陵(国保) <h3>舜帝,作为华夏“三皇五帝”之一、虽历5000年时光之剥蚀,但其传统道德之精髓,在华夏子孙的心目中依然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辉。舜帝陵位于运城市西北的鸣条岗上。舜帝陵冢启于禹时,舜帝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其本身蕴涵的历史、文化、美学、风土人情、建筑工艺等文化内涵,亦十分丰厚,弥足珍贵。孟子《离娄下》中曾经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h3> <h3></h3><h3>23号渡老师王伶莉:通过参观学习,最大的收获有两点:第一、在深厚的沉甸甸的黄土地上,孕育出沉甸甸的黄土文化,孕育出被后世尊称“关圣帝君”的蜀汉名将关云长,从而形成了世界景仰的关帝文化,正是这种厚重文化的星火相传,才让五千年的文明生生不息;第二、我第一次知道了生产盐的过程,老祖先的勤劳、智慧、坚韧和勇敢的精神,是我们学习和传承的榜样。</h3> <h3>勤力衣食无忧,心力精神富有,愿力心想事成。</h3><h3>心理动力寻过去,人际动力照现实,文化动力定未来。</h3><h3>渡老师必须要围绕理论课,技术课,文化课三位一体上下足功夫,而本次的文化之旅就是要让渡老师变成“文化人”。(韦志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