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吴非),读此书的过程中,一个字一直映在我的脑海中:实。一位实诚的老师,用最朴实的文字,讲述了当代教育的现实,描述了课堂最真实的样子,表达了内心真实的想法,讨论了什么是实实在在的教育。 </h3><h3> 身为教师,职责重在教,工作的中心围绕课堂与学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大多都发生在课堂上。学生的接受是教学的关键。那么,教师如何教就成了主导学的引子。 </h3><h3> 做个善解人意的老师。首先,教师就要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什么,怎样教。让课堂有趣,让学生学得轻松。这一点,我与吴老师心有戚戚。学生一天多门学科,一节接一节,确实身心疲惫,劳心劳力。如果能把课堂变得轻松有趣,学生会学得投入,课堂上容易有收获感。听英文歌,欣赏视频,观看影片,搞个游戏,说个英文笑话,学生在娱乐中也能收获知识,收获力量。哪怕是一种文化熏陶,也比老师不厌其烦、滔滔不绝灌输更有效果。</h3><h3> 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首先要做到视野开放,让自己的知识容量和生活情趣走在学生的前面。否则,教师的威信与学识很容易落在学生之后。教师不断从生活中汲取教育资源并获得灵感,课堂会越上越新,学生也会感觉得到老师的温度,课堂的价值。</h3><h3> 了解学生的心态,用学生的眼光取舍教学内容。回家周,放假前,运动会期间,学生的学习状态都会受到影响,于是因势利导,或顺其民意,调整课堂内容,适时放松一下,不会影响教学进度,而且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思想教育无时不在,渗透胜于说教。过于功利的课堂,会变得无味,也会消磨学生的兴趣。所以,适当的容忍与宽容,学生的自省反而会更加深刻。</h3><h3> 真实的课堂,不是一遍遍磨出来的。常态的课,同样孕育着老师的智慧,课堂没有亮点也能润物无声。哪怕一个简单的问题,让一个从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回答正确后,这几分钟的课堂对她/ 他来说,可能是课堂的亮点或他一生的转折点。因为热闹的课堂不一定高效,平静的课堂不一定低效。课堂的深度和梯度,应该在授课老师的心中,而不是观课的教师眼中。因为在座的学生情况,一个外人是不清楚的。所以模式型的评课,不要轻易妄言。</h3><h3> 有效的课堂就是让学生学有所获。或灌或引,都是想让学生把东西化为自己的思维。让学生代教,与老师角色的变换,是最好的学。因为这需要思维的质变,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课堂不是春晚,装修过度的课堂只能是昙花一现,如过眼云烟。表演出来的课堂,只能让学生生厌。热闹过后,即会感受到假大空,然后就是被耍弄的感觉。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法,一种式,都有着特定的学情和考情。任何一种课堂都不可能完全复制。</h3><h3> 课堂的魅力,体现着教师的特色。王君老师的激情和感染力与生俱来,模仿很难到位。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法走进童心,用有声的语言去画画。张丽钧老师的课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不一样的思维视角,才做到与众不同。教无定法,因学情而异,因师性格和内功而别。</h3><h3> 我认为我校提倡的”三熟理念“教学指引,还是非常科学的。熟知识,有关专业能力。熟学生,有关教学投入。让学生熟,有关业务水平。没有固定的模式可follow,没有固定的方法可 copy,经由自己思考的课堂,教师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h3><h3> 善解人意的老师,才能从学生的角度看待课堂,对待课堂,改进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也会有所变化。若如此,课堂也就会有温度。随之而变的,还有教师的思考,对课堂的自信。时久推之,时久变之,课堂深度和广度也自然涌现。</h3><h3> 教师有了工夫,才会见功夫。最好的课堂,是始终有生命和情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