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群讲座(1)《郑永辉老师讲认识摄影》-2019.11.01

水儿

<p class="ql-block">2019.11.01 14:00</p><p class="ql-block">孔京喜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郑老师今晚的讲座题目为《认识摄影》。大致分为如下三部分:</p><p class="ql-block">1.如何定位自己的摄影</p><p class="ql-block">2、怎么拍比拍什么更重要</p><p class="ql-block">3、怎样拍好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各位老师、各位同学:</p><p class="ql-block">为了丰富群内学习交流活动,我们今天特别邀请了27届国展作品入选者,我们四群的郑永辉(阿奔)老师为大家分享关于《认识摄影》的知识讲座。</p><p class="ql-block">郑永辉老师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温州市摄协副秘书长,温州市摄协数码后期培训基地暨阿奔工作室创始人。其摄影作品自2014年以来连年参加平遥、丽水、台州、温州等国际及国内摄影展赛;部分作品在中摄协旗下媒体刊登或发表;尤其今年《见山》入选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p><p class="ql-block">郑永辉老师2012年开始创办摄影讲习班,多次应邀在当地举办摄影讲座及培训。其课程涉及摄影基础知识、摄影前期拍摄及后期处理、摄影理念及更新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在当地培训授课超过2000学时,培训人数达千余人次以上。他的学生仅今年就有四人五件作品入选27届国展。</p><p class="ql-block">郑老师今晚的讲座标题为《认识摄影》。我们相信凭着郑老师渊博的学识才华和对摄影的独特理解与感悟,他的讲座一定会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收获与感受!</p><p class="ql-block">讲座时间:今晚8:30;讲座地点:壹课四群。</p><p class="ql-block">同学们:我们不见不散!(1-1)</p><p class="ql-block">@郑永辉(阿奔) 话筒给您,可以开始啦[呲牙][呲牙]</p><p class="ql-block">阿奔 好。各位老师,晚上好,首先呢,非常感谢孔班长,也感谢大家给我这么一个交流的机会,在壹课群里呆了一个多月,感受到大家的对摄影的热情,也深感咱们的群藏龙卧虎。所以我毫不犹豫的给今晚的分享定位为散讲。为了让散讲听起来像那么回事,也就取了个标题《认识摄影》。咱们今晚散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摄影?</p><p class="ql-block">(1-2)刚才发了一张图片,你为什么摄影?风面的总裁罗大卫老师,在风面讲片时一次直播当中与大家分享,讲为什么摄影分成了这五类。第一类,养家糊口的,对于这类人来说,他们的职业包括摄影记者,开照相馆的等等,对他们来说,客户喜好的就是好照片,我相信这一类大家都很清楚。</p><p class="ql-block">那么第二类呢,休闲娱乐,唯美视觉,这一类的摄影人很多,他们喜欢讲摄影定义为快乐摄影,这一部分人的占大多数,喜欢外出采风,拍拍风光,人文等等。</p><p class="ql-block">那么第三类呢,就是感悟生活,碎片化的记录,那么这一类人开始关注当下,但是拍摄不成体系。第四类呢,以摄影为媒,演说,媒介专题化的表达。第五类呢,就是跨媒介综合性叙事,参与社会进步。</p><p class="ql-block">怎么理解这第三,第四,第五类呢?我们可以把照相机理解成手中的一支笔。那么第三类呢,只是用笔写日记,随笔,偶尔发一下微信而已。</p><p class="ql-block">第四类这已经写成了长篇小说,一本诗集或者一本专集。这一类国内我喜欢的呢,有刘铮老师的《国人》,李政德老师的《新国人》,冯丽老师的《白夜》。</p><p class="ql-block">那么第五类呢?不仅使用文章,还(拍成了电影)拍成了视频,这一类当中,我最喜欢的是王久良老师的《垃圾围城》,《塑料王国》,以及去年比较活的吴国勇老师的《无处安放》。那么对于这些老师的照片,大家不妨可以从百度上去找找。</p><p class="ql-block">讲到这里,我必须声明一下这五种分类,只是根据目前摄影人的状况来分的,并不意味着这一类就比另一类显的高尚或者高明,关键词,搞清楚定位,比如说你本来就是第一类的,摄影是来养家糊口,还非得要去玩什么艺术摄影,结果吃饭都成问题了。</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每一个摄影人,总有他一个成长的过程,他的定位也会发生改变,原因很简单——不满足。那么对我来说,刚开始也是从风光入手,后来改拍人文纪实,现在试着去拍一些专题。本周二的我跟两位朋友开车去杭州拍TOP20新锐展。一路上的我们也在讨论现阶段如何定位自己的摄影。毕竟我们都是业余玩的,跟那些职业玩家无法比拼,也就是玩玩而已。在孔班长的介绍当中,他是没有把我的现在的职业给他写上去。我现在正式的职业是证券公司的证券分析师,所以玩摄影的就是业余时间再玩玩而已,那么既然是业余玩玩的,也就是想把自己的照片来给更有意思一些而已,说得高大上一点,就是显得更艺术点罢了。因此,对于如何定位我们的摄影,我的结论比较简单——就是做自己擅长的事。</p><p class="ql-block">那么下面给我一点时间,简单地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摄影经历,特别呢所走过的一些弯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其实所谓成功的经验并不值得借鉴,但是失败的经验却可以帮助大家少走弯路。我是09年底开始学摄影,09年3月份的买了第一台照相机,尼康D90。那时候很快脚扭伤了,所以直到年底的时候才报了一个学习班,开始学习。那么按照刚才的分类,那个时候的我100%是属于第二类,休闲娱乐,唯美视觉。拿照相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今后能够留下几张美图。</p><p class="ql-block">(2)好的,那先看一下照片,听我讲多了,有点啰嗦了。那么这张照片所在的地方,是我们温州当地的一个乡村,叫做茗岙。茗岙梯田很漂亮,但是宣传的不怎么好,因此咱们群里大部分朋友可能不太了解。那么这张照片我是2010年1月3号拍的,那么在2010年1月到3月,这个三个月期间,这个地方我去了27趟,绝对是非常狂热的。但是也很盲目,第一次去了茗岙就拍了这张照片,后来的26趟的都没有拍出比这张更让我喜欢的片子了。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让我明白,更掌握了一个道理: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点,手中还有一家可靠的相机。也就照着这个思路,我后来也能够拍到一些比较好看的照片,于是打比赛入协会,2012年下半年的我就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后来听一些老师说拍人文纪实更有意义,于是我就回到了农村,开始拍摄乡村的一些人和事。从而我的摄影开始进入了第三类:感悟生活,碎片化的记录。</p><p class="ql-block">(3-1.2.3.4)当然了,刚开始的时候也都没有什么拍什么专集的想法,就是看到什么拍什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随着同一个地方去多了,同类的情景拍得多了,有了积累,一整理呢,也理出了一个小专题来。比如当时我看到乡村那些老灶台,挺有意思的,能够放弃我儿时的回忆,就拍了不少的灶台,最后组成一组灶台记事。那么接下来呢,我给大家分享几张老灶台的片子。(4,5-)这种片目前手头的共有30多张。因时间关系,我就给大家看这么十张片,能感受一下。在拍老灶台片的过程当中,还拍了几张老人的片子,取名为《岁月》。(5)我不知道大家看了这组片有什么感受?坦率的说在微信群里面这样给大家分享趣事,感觉很郁闷的,我平常讲课的时候喜欢看到别人跟我眼神交流,这样我就知道你爱不爱听我的讲,对不对。那么现在呢?就感觉自己一个人在那儿自说自话。</p><p class="ql-block">那么对我自己来说,刚开始的时候感觉,还是蛮不错的,对于这种片来说。后来突然有一天我在翻看这些照片的时候,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我是拍了不少灶台,将这些情景都记录下来,但是通过这些照片我想表达什么呢?坦率的说,我想不出来。除了记录之外,我的表达很苍白,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思考,我将《灶台记事》与《岁月》进行了整合,整成了一组一个新的专题叫做《烟火》。下面的我就给大家看一看这一组《烟火》的片子。(6,7)这组图是2017年在丽水展出,我呢,当时是这么描述我这组组图。</p><p class="ql-block">《烟火》</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群独自生活的老人。</p><p class="ql-block">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更多的年青人外出谋生、发展,而老人们则由于各种原因留守乡村,一个人延续着人间烟火。</p><p class="ql-block">过去那种“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的情景,难得一见,经济发展已然与亲情在无奈中别离......</p><p class="ql-block">从上述主题的场所当中,大家可以了解我这组片关注的是……乡村老人的独居状态,将主题已经落实到对乡村养老问题的思考。</p><p class="ql-block">我本人是一位农转非,也就是说好不容易通过考大学,从农民变成了居民户口。那么我自己是深有体会,随着父母的日渐老去,他们的养老已经开始成为了问题,把老人接到城市里面来生活,他们不习惯。而更多的下乡去陪伴的又不现实。所以在《烟火》这组片当中,我试着拍摄了一些乡村老人的生活状态以期引起大家共同的关注。</p><p class="ql-block">在2017年丽水摄影节展出时,《烟火》的展览现场的共鸣度非常的高,因为这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去面对和思考的未来。</p><p class="ql-block">(8)其实那个在这种片的拍摄的过程当中呢,有很多会让人非常感动的场面,有好几位老人家的,他的遗照都是我给他拍的,这里面的有一张片子,其实前几天咱们群里有个业精于勤的同学也发了。我当时给他拍了一张照片,一年以后我在曲阳来拍照片的地方去找她,他那个地方已经被政府拆迁整改了,然后年转反侧,我经过多方打听的,我终于在另一个地方找到了这位老人家,然后把这个照片送给他,那个现场的,我自己也非常的感动。</p> <h3>那么讲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够感受到,不经意间我已经开始向第四类开始靠近,于是以摄影为言说媒介,整体化表达。在2017年参加平遥丽水展览之后,我开始踏入了摄影的另一个圈子。结果,发现自己以前学的一些摄影只是一些皮毛而已,特别是看了网上的一篇文章《摄影爱好者入门不完全手册——你入门了吗?》发现自己,原来连摄影的门都还没摸到。于是才有了2018年到现在的一个潜心学习,刚来群里的时候我发了我近期的一些习作,那么七剑老师说,很想知道我是怎么开始转变的,大概是上面。当然在这里我着重说明一下,这只是我亲身经历的我的定位。<b>不要求</b><b>大家也必须改变,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无需强求,就像我刚才说的,每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b></h3><h3>好,今晚咱们散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怎么拍比拍什么更重要。</h3><h3>先分享一个小故事,大家理解一下“为什么我会说,怎么拍比拍什么更重要?”这个小故事的题目叫做国王的画像。应该说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基本上都听说过。这个故事的原版指的是画家,也就是说有一位独眼拐角的国王,他们请了三位画家给他画像,结果两位被砍头,一位重重有赏。然后我们把这个故事联系到咱们摄影人的一个意识与定位,也就是说我们拍摄的题材是国王。结果三位摄影师拿出三幅不同的作品。第一位作品的就是独眼拐脚的国王,国王看了以后,挥挥手拉出去砍了。第二位摄影师拿出来的作品,是一个美丽英俊的国王,国王看了苦笑了一下,挥挥手,又拉出去砍了。阿奔给这两位的摄影师做了一个评价,第一位呢照相的,第二个呢,就是乱搞PS的。那第三位摄影师拿出来一幅作品,结果国王的看了以后哈哈大笑,于是重重有赏,升官发财,大家想一想会是什么样的作品?我先喝口水。</h3><h3>那么第三幅作品呢,是一位骑马打枪的国王,国王的独眼在瞄准,那个瘸着腿呢,画在马的另一侧看不见。国王看了以后哈哈大笑,于是这位摄影师就得到了非常隆重的赏礼。那么阿奔我给他点评一下,这是搞摄影创作的。通过这个小故事,大家能明白什么呢?我们的拍摄题材是一样的,都是国王,为什么出来的作品不一样,关键是怎么拍?特别是在我们进入摄影的创作阶段。</h3><h3>当然我讲的是一个故事而已,下面我们看一张片《移民母亲》。是多萝西娅.兰格拍的片子。大家看看多萝西.娅兰格是怎么样拍这个“移民母亲”的。(1)先看三张。也就是说,多萝西始.兰格在一次采访的过程当中,遇到了这个帐篷里面这个难民。于是,跟他说给他拍照片,已经拍了这三张,大家喜欢吗?最后能够登出来的作品恰恰是上面后面这一张。大家比较一下有区别吗?也就是说面对着这么一个同样的拍摄场景,多萝西娅.兰格也就是尝试了好几个拍摄的方式,终于拍出了这么一张,最后引起大家轰动的一个移民母亲。所以我在这里,我再次强调<b>怎么拍很重要。</b></h3><h3>这个星期二在《TOP20新锐展》的展览现场,有机会得以跟魏必老师面对面的交流,他在交流的时候跟我说。他说:高水平的摄影师不仅把事情讲清楚,而且照片还看起来很美,有意思,把人的感觉意味深长。而一般水平的摄影师,事情的是讲清楚了,但是照片拍的不怎么样,总是感觉会缺些什么,在结构上的看着不怎么舒服。所以呢,高水平的摄影师应该是我们大家努力的方向。</h3><h3><br></h3> <h3>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个非常真实的故事,现在看一组我2014年前拍的片子叫做“及时表情”。欢迎拍砖。虽然孔班长不允许大家在群里查访,但是大家可以偷偷的拍。</h3><h3>(图片)这组片子大概有20多张。当时我在拍摄的时候,也做了一个展览。但是,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我在2018年上半年跟姜纬老师学习的时候,出现一个问题。当时姜纬老师让交作业,我就把这一们之《及时表情》里面选了9张片发给他,结果姜纬老师的评价是:只是一堆走过,路过,随手拍的。</h3><h3>申远 有人躲避镜头吗?</h3><h3>阿奔 刚才申远老师说,有人躲避镜头吗?可以说,刚开始我在这条街上拍的时候呢,有人是会有躲避的,比如说我发的第一张图片,那个别锅盖盖子的这个小姑娘,她就是不想让我拍,于是把锅盖了就盖到脑袋上面,后来给他拍了一张。后来我几乎每一个集市都在这个街上。告诉大家,这个街离我住的地方开车要两个多小时。然后这个时候街上的这些人的基本上都认识我了,所以呢,他们已经习惯了,我拿照相机了,后来都不会有躲避了,这就是拍人文片的一个经验。</h3><h3><br></h3> <h3>(1)看到姜纬老师这个屏以后,我当时就傻了,欲哭无泪呀,你说我容易吗,给点情诸好不好?但是痛定思痛之后,我思考哪里出问题了。姜纬老师说,我随手拍。那就说明我拍的随意,虽然我自己感觉拍的已经很认真了,所以我的问题还是出在这么拍太直白了,不要。也就是说客观地记录艺术的表达,在艺术性上还有欠缺。</h3><h3>那么接下来呢,就给大家分享几张,我现在拍的片子。大家看看,思考一下我现在拍的片子跟原来的片子有什么区别。(2,3,4,5,67,8)</h3><h3>如果说刚才的片子很直白,现在的片子是不是都感觉看不懂了?那么我这样拍的逻辑来自哪里呢?我看今天晚上大家必须要保留的一张图片。(9)怎么样,这张图片大家看了吗?这里面有一段话就是:“我们应该善于观察题材内在的视觉要素,当我们观察船,帆,桥,树,房屋和人物的时候,应该撇开它们的一般特征,而把它们看作是形状,线条,质地,明暗,颜色和立体物的结合体,这是摄影构图学上面的愿望,”这是摄影构图学上面的原文。如果看到这段文字,我想你应该对我前面这几张片就会理解了,那么其实我前面这一组片拍的,我给他取个名字叫海的那边。</h3><h3>申远 撇开属性</h3> <h3>阿奔 昨天晚上的看到群里面有人在讨论:“别人拍过的题材,可不可以继续拍?”那么阿奔的建议是:题材可以重复,但主题不能雷同。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不管是天上飞的还是地里跑的,什么题材都有人拍过,关键是看你怎么拍?那么我们首先看了一下两个人马丁·帕尔跟他的徒弟安娜·福克斯。马丁·帕尔跟安娜福克斯两个人拍的都是同一个地方,马丁·帕尔那组片子叫《最后的度假胜地》。安娜安娜福克斯叫《度假村》。我发一组图片给大家看看。</h3><h3>文艺 陌生化</h3><h3>阿奔 (1)</h3><h3>阿奔 (2)刚才发的是马丁·帕尔《最后的度假胜地》的十张片子。他自己组织这组作品非常的有意思,专门有一本书,我已经买过来了。马丁·帕尔是前马格南的主席,图片社的主席。但是发生在马丁·帕尔的身上的非常有意思。马丁·帕尔刚加入到马格南,他那拍的是彩色照片,大家知道马格南的前前主席的布列松拍的是黑白的。后来马丁·帕尔搞了一个影展的时候布列松的到现场看了,在展览的现场布列松死盯着马丁·帕尔说:“小伙子,你是来自另一个星球。”结果把马丁·帕尔的搞得一愣一愣的。那么恰恰是这个马丁·帕尔,后来却成了马格南的主席。</h3><h3>我们再看看马丁·帕尔的徒弟,他同样拍的也是这个海滨。那么,看看他的徒弟安娜·福克斯拍的片子跟他的老师有什么差别。(3,4)这看到了吗,是不是看到不一样的地方了,安娜·福克斯的这组片的题目呢,叫《度假村》。<br></h3> <h3></h3><h3>文艺 侧重点不一样</h3><h3>阿奔 《见 山 原创: 郑永辉 奔视界 9月29日》(1)</h3><h3>文艺 这是不是也算纪实?</h3><h3>阿奔 这个文艺老师说得非常棒,侧重点不一样。那么我讲这个概念的,同样的题材,你可以进行不同的拍摄。那么今天下午实际上我预热的时候,发了一组片叫“乐清的西藏”。是我一个学习班的一个会员拍的。他两年前拍了这些沙堆,大家看了他这个沙堆跟我今年拍的那个见山有什么不同,刚才我发了我的介绍的链接,同样都是沙堆。他的拍摄跟我的拍摄完全是两个概念。(2,3)阿奔 《温州电力摄影家协会&lt;微影展&gt; 第11期 徐乐生 作品 温州电力摄影家 温州电力摄影家 2018-05-28》(4)我下午把这个微影展的链接发到群里面的时候呢,咱们群里有位老师很惊叹,哇!这个片子就说这个“乐清的西藏”,这个沙子拍的太有想法了,确实这个片拍的不错,而且呢,两年前他已经拍了,已经展出了。然后我去年我开始拍我的《见山》的时候,徐老师那也带着我去外面走了一下。大家看看我的拍摄,从拍摄的理念,拍摄的手法,拍摄的技巧上,是不是跟徐老师的片子完全不一样了。下面呢我拿两组片子,同样是沙堆不同的拍法的片子给大家进行对比,这样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怎么拍,拍什么更重要?那么通过这两个例子,我想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今后几年的努力方向,就是要学习,怎么拍好一张照片,学好了怎么拍,然后把题材装进去就可以实现创作。</h3><h3>当然了,在拍摄上要有突破,就像我这一次的《见山》获奖以后呢,我们老家那边有不少的摄影师也跑去拍沙堆,那么拍出来的就跟徐老师的作品都差不多,那就没什么意思了。</h3><h3>文艺 一个是冷的,一个是热的</h3> <h3>《见山》的视频</h3> <h3>好,咱们进入散讲的第三部分,还是延续刚才怎么拍的问题,怎样拍好一张照片,我们需要准备些什么?多看、多拍、多想我的建议就是这么六个字,多看,多拍,多想。要拍好一张照片,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好照片,那么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多看。多看好照片,不是看朋友圈,也不是看什么比赛的获奖作品,而是要看已经载入史册的经典作品,从中去感受什么是好照片,比如说喜欢黑白风光的,可以看安塞尔·亚当斯的照片;那么黑白静物跟人体的呢,可以看爱德华·韦斯顿的;黑白人文呢,那就看看布列松、里福德·弗朗德和罗伯特·弗兰克。罗伯特·弗兰克呢,在今年的教师节刚刚去世。那么我们看罗伯特弗兰克主要是看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跟罗伯特·弗兰克反决定性瞬间的作品之间有什么区别?从而你就会明白为什么罗伯特·弗兰克引领了美国的现代摄影。那么彩色的可以看一下彩色摄影之父威廉·埃格尔斯顿等等,包括我们刚才发的前马格南主席马丁·帕尔的作品,还有史蒂芬·肖尔,他刚刚获得咱们摄影界的奥斯卡奖,露西奖。到那里,还有最近咱们中国人比较追捧的埃里克·索斯的作品,看多了也就看懂了。都看了,也就知道摄影史上一些大师曾经拍过的什么?他是怎么拍的?知道自己这样拍逻辑来自哪里?怎么样能够拍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再出现……不是重复别人的作品,就是重复自己的作品。实际上我们身边的大部分人都在干的这个事情……不是重复别人的作品,就是重复自己的作品。下面我们讲讲多拍。照片是拍出来的。要想拍好一张照片,离不开平常的多拍,多练。那么建议,在平时练习的时候可以采用手机。因为只有手机我们总是随身携带,可以随时随地的拍摄。我有时候就是中午到楼下吃个饭也要按上一张。我们先看几张片子。(1,2)这两张片呢就在我的工作室的楼下,我下去吃饭的时候拍的。第一张片应该是去年按的。第二张片呢,就是前两天刚刚按的。那么就在今天晚上刚刚去吃饭的时候呢,我又按了两张片子。(3,4)怎么样,这两张片子觉得有意思吗?就是我刚刚,今天晚上(在),因为要跟大家分享,所以呢,就没有回家吃饭,就在工作室里。然后到楼下去吃饭的时候,在路上按照这两张。那么第一张呢,这照片我感觉看到非常有意思。我又拍了第二张,当然我也是觉得非常有意思,也拍了。所以这就是平常的练习,当然这作品也就是练习而已,发发朋友圈,求赞而已,实际上的很多人看到我这样的照片,说阿奔现在是越来越不会拍照片了,他们还是喜欢我以前拍的那些唯美的风光片。多拍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自己观察、发现、取舍的能力。我的师父孙敏先生,他们是浙江省摄影家协会的副主席,有一次针对摄影的总结了四个词叫做………观察,发现,取舍,定格。我们学摄影,把这八个字琢磨透了,基本上也就解决了拍摄的问题,这八个字当中最难的是观察,发现与取舍,因为没有老师能够教你怎么样去观察,只能自己摸索体会。我们说摄影是一种观看,观察发现就是你怎么去观看,先用眼镜,然后用镜头。观察、发现、取舍、定格-至于多想,多想包括两个方面,应该是在看别人的作品的时候你要想。前两天许老师就发了篇文章,告诉我们如何看展览,里面的已经讲到这个问题,看别人的作品的时候该怎么想的?在读懂作品的同时,要想想对我有什么启发?无论是题材的选取上,还是拍摄技法,后期处理,作品展成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那么这样,这个展览就没有白看了。咱们11月8号丽水摄影节就要开幕了,我在那边待上三四天,大家如果有机会的话可能会碰到。在自己拍摄的时候也要多想,要做摄影计划。比如说选择什么镜头,拍摄距离,角度,照片的画幅,选择彩色还是黑白,是用胶卷呢还是用数码,以及你什么天气拍摄等等,都要想好。我拍一张照片的时候,怎么观看,取舍,都是花心思的。比如说我自己这组《见山》的片子,大家看到了都是宽幅的,我这个片子在拍摄的时候我已经想好,我这个片子要做展览,要打印成60乘1.7,我为了配置能够真正打出来高质量的60乘1.7,我采用的相机,我采用的镜头,包括我的拍摄方法,完全是不一样的。也许大家在微信里看到我的照片的时候,你可能没感觉,但是要是在展览现场的话,你看到我的照片呈现出一米七的时候,然后你就会看到照片里面细微的地方。那么这一次,我在温州展览的时候,我这个照片打成了一米七宽,放在那里展览,有一个女生在我的作品前面来回看了很久,然后跟我说,她说:当时我看到你这组片获奖的时候,我们在微信里看看觉得这个片有什么呢?怎么能怎么会获奖的。但是今天他说在现场看了以后,太让我震撼了,所以呢,照片,实际上有些照片是适合在微信里看,有些照片它是适合要做大看的。</h3> <h3>那么下面我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讲讲我的一张贴的创作过程,体会一下我们这个在拍照的时候要多想有多重要。(1)好,我要讲的那就是这张片子,这是我当年的一张老照片,2013年前拍的,应该是2012年的时候拍的。那么这张片呢,最后的成品的是这样的。但是大家看一下我整个过程是怎么样的呢。<br></h3><h3>(2)这是这个理发店我拍的第一张照片。我在12年的8月份,跟我的一个摄影老师(因为我是他的首期的学员,他现在是带来新的学员)到我们温州附近有一个永嘉的那个风铃古镇上面去采风。我也跟着去了。那么这个风铃古镇有这么一个理发店,大家到齐了,一起带走这一张片。大家都走了,我也要走了。那么这段拍过来以后,对我来说有什么作用呢?其实我就获得了几个信息,第一,这个地方有这么一个理发店;这个理发店的人文气息非常浓;这个理发店的门是朝东的。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个理发店门是朝东的呢?因为我准备下个星期星期六的时候我自己一个人过来拍。门朝东,意味着早上太阳光能够照过来。如果门朝西,他就适合下午拍。然后下一个星期六,我就一个人过去了,就很早就赶过来了,来的时候这个理发店还没开门。</h3><h3>(3)后来他来一个理发的人,就是图当,第二张图的这个理发的师傅,他们来理发,把那个理发师给喊过来了。理发师的姓许,叫许望竹,当年的76岁,这家理发店的是他们祖传的,已经有100年了,然后我就开始先拍一张,包括人物,包括带整个就是环境的片子,然后呢,从各个角度去拍理发师理发的人,包括工具等等,那么这样做的目的呢,就是要拍一组组照,但是这样拍了后,大家想我这样拍,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人也都会这样拍,这样还有用吗?</h3><h3>(4)我后来又仔细的观察了一下,注意,我用了观察两个字,发现原来可以拍这个玻璃。他这个玻璃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把理发店里面的人物以及街上的东西可以合在了一起。也就是说,我一张照片,其实包含了两个空间的东西了。我先拍了一个窗,一个玻璃,后来干脆就拍两个玻璃。我为自己的发现感到非常的欣喜,准备再继续拍下去的时候呢,发生了一个事情,这位师傅头发已经理好了,他走了。</h3><h3>(5)这个时候我该怎么办的,我是回去呢?我选择跑到街上去,找来了一位老人家。我就跟他说,老人家,老人家帮个忙,能不能去理个头发。这老人家说我上个星期刚刚理过了。我说没事,你头发就理成跟我一样也行,我那个时候应该是光头。他老人家就笑了。我说理发的钱我来出,大家知道理个头发多少钱,五块。我给了他十块。然后呢,老人家就开始整理头发了。我呢,于是又开始了我的拍摄,刚开始还是先试了一张,把环境的包括人物的这么一个场景的片子,最后的决定还是拍玻璃,拍镜子。</h3><h3>(6)最后,我就拍了最后这么一张镜子,大家没发现镜子里面的人,开始来了,娃娃开始出现了。最后出现一个小姑娘。我一看,好片子来了,这个小姑娘一进来以后,为整个片子加了一些现代的气息,她的随身听,她的着装,就表明了这张片拍摄的一个年代。知道这个小姑娘为什么会进来吗。</h3><h3>(7)最后这张图片我把它做成这个样子,经过后期以后调光调色,就成了这样的,这个片子让大家可以看得清楚一点。不是说这个小姑娘为什么进来?我这个片我最强调的地方是在什么地方?考虑一下,这是一面镜子,我到哪里去了?不是P掉的咯,虽然我的技术很高。我那个为了能够避免自己在镜子里面出现,我把脚架的合拢合拢合拢,合得不能再合拢了,然后呢,把整个相机跟脚架藏在当中的那个柱子里面。哪人呢,就坐在地上用遥控来进行拍摄。</h3><h3>这个小姑娘的一大早从街上经过,看着这个理发店里面有一个比较帅的小伙子坐在地上,他就很感兴趣,然后就走进来看看,他猜想,这么一大早,这么个帅小伙坐地上干嘛呢?觉得很有意思。我一看,这个小姑娘一进来吗,我说,那你就往里面再走一点呗。于是我就按下来这张片子,最后完成了定格。所以经过观察,发现,取舍,最后定格属于拍到了这张片子。这个片子从刚开始进门拍摄,到最后我拍摄完成,花了我整整两个小时。</h3><h3>我们简单的小结一下:多看,多拍,多想,就这样坚持下去,我想大家都会慢慢慢慢找到感觉的。当然多看的还不只是看照片,还需要看摄影史,艺术史,摄影哲学,甚至诗歌。摄影,远在摄影之外。昨天有人在群里发了篇文章,关于北岛的这篇文章真棒,大家能够好好读读。</h3><h3>好,我一个人自说自话讲了这么久,我现在把时间给大家,我们先讨论一下,如果接下来大家有兴趣的话呢,我可以再简单的讲讲怎么样阅读照片,也就是说,我后来发了一些的,大家开始看不懂了,那么呢,我会跟大家讲讲怎么样去看这样的片子。</h3><h3>好,孔班长,现在把话筒交还给您。然后您组织一下大家讨论,我也去参与讨论,如果大家觉得还有兴趣的话呢,我接下来我们再抽一点时间讲讲怎么样阅读照片?</h3> <p class="ql-block">Zxc 能不能推荐一些摄影图片的书?</p><p class="ql-block">阿奔&nbsp; &nbsp; 好的《艺术的故事》赵刚老师的《摄影美学简史》《照片的本质》《这就是当代摄影》《论摄影》《观看之道》《明室》《世界摄影史》接下来是一些画册《美国人》、《美国影像》、《最后的度假圣地》、《沉眠在密密西比河》《不寻常之地》</p><p class="ql-block">虫草 &nbsp; 《论摄影》《世界摄影史》《明室》《观看之道》《这就是当代摄影》《美国人》、《美国影像》、《最后的度假圣地》、《沉眠在密密西比河》</p><p class="ql-block">文艺&nbsp; &nbsp;&nbsp;都是必读书目啊</p><p class="ql-block">孔京喜&nbsp; 我一直说你,这个,说是观念也好,等待也好,你呢也不承认,今天看来了,确实是我错了。那么你就给大家讲一讲。 &nbsp;</p><p class="ql-block">哎呀,看来同学们的情绪的非常高涨,那么郑老师你就在给讲一讲吧。讲讲怎么阅读你的照片。说实话嘞,我总是感觉我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意思啊,许多同学们感觉到你的照片儿大家看不懂,确实看不懂。对对,这个何辉老师这个意思也很好,就是说。你把你那个《见山》和这个谁让你发的那一组你学生那个照片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对吧,跟他讲。所以说有些人可能能看个一知半解吧,但是。现在一般同学还是看不看不出来个所以然的。</p><p class="ql-block">阿奔&nbsp; &nbsp;&nbsp;好,我先喝一口水,咱们三分钟以后才开始好吧。咱们这样吧,21:55,我们再重新开始讲,大概。讲个20分钟差不多好吗。</p><p class="ql-block">梁风有信 结合自身的经厉,娓娓道来传授经验之道,好棒的分享,真正的干货,谢谢郑老师@郑永辉(阿奔) </p><p class="ql-block">孔京喜&nbsp; &nbsp;&nbsp;说实话,以我一直不愿意用语音说话,因为我这个普通话很哈哈,但是呢,我打字也打不过来。好的好的,好的,好的。</p><p class="ql-block">阿奔&nbsp; &nbsp; 我这个语音听听还可以吧,今天没有太过于紧张吧。</p><p class="ql-block">工匠 我最喜欢的还是那组集市表情,人世百态尽收镜中!</p><p class="ql-block">田园&nbsp; &nbsp; 郑老师说,拍那些人熟悉以后就……。但是我觉得我拍那个集市上,那人跟那人熟悉以后。我要是举起相机,他们老是给你打招呼或者做起,反正就是感觉他那个眼睛只给镜头上看,想方设法感觉用恶跟你开玩笑,所以拍片儿好像感觉还不是偷拍。</p><p class="ql-block">蒲城李兵&nbsp; &nbsp;由于没有看到阿奔老师《见山》展览现场,所以真的感觉冲击力没有徐先生《西藏》给的强烈。某处应该有,必须有某物的感觉更强烈。</p><p class="ql-block">阿奔&nbsp; &nbsp; 孙老师您好,其实你的想法有一点点问题啦,拍照片千万不要偷拍,偷拍的是在我们现在的摄影的语境当中,它是基本上是拒绝的。好,我们现在就开始,我想着刚才有几位朋友在群里提了一下,实际上是这样,那我接下来先回答那个申远老师讲的问题,他的拍照,是他说拍人物拍的时候呢,熟悉了人家就给他打招呼,他也偷拍又没有感觉,对吧?那我呢,先给大家先看看,我的17年在平遥展览的那组片叫做《泊》。那么通过这个《泊》的片子我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呢,怎么样解决人跟人之间的交流?第二个问题呢,也回答我们接下来要讲的问题……阅读照片。</p><p class="ql-block">(本组片)好,这个是当时在2017年在平遥参加那个《市井方言》的展览,就是我的题目……泊,整个展览群展的题目叫《市井方言》。是唐好五老师策的展。真的时尚,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一个大型的一个展览,最后我们这个展览,获得了最佳策展人奖。那么也就是在这个展览上面的,我认识了咱们的孔班长。</p><p class="ql-block">那么大家看这种片以后呢,你们会发现片子直接被拍摄的对象跟我之间。大家都感受到有我有干扰被拍摄对象吗?特别是最后一张,大家看看这短片有他什么特别的地方?这张最后一张拍呢,其实是道出了我们间拍片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你用什么镜头拍?这照片我用的是35的定焦镜头。也就是说,35的定焦镜头要拍出把主体拍成这么大的时候,我这个相机里被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是非常近的,那么被拍摄对象的非常的自然,所以这一点呢,是这短片最难的地方。就像刚才申远老师说,我跟被拍摄对象到底熟还不熟,那么,这条街上的我整整拍了好几个月。这些来往的姑娘们呢,基本上都已经认识我了。这姑娘当时在街上买了一个房,然后在整理。她看我拍她的,看我以后她就不管了,我靠得非常的近,其实已经到了安全距离。那么这样把她拍出来。所以这张片也解释了咱们很多人喜欢街拍用35镜头。为什么用35镜头呢?要一张片,拍出两张片的感觉。这照片的主体表现的非常好,而且,第二就是它的整个环境交代的很好,这就是35镜头的他的一个特有的功效。那么讲到这问题以后呢,我们就回到了阅读照片。</p><p class="ql-block">阅读照片。我相信这种片大家都能看懂,理由很简单,因为你们看照片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嘴巴看的。</p><p class="ql-block">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拗口,为什么看照片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嘴巴看的呢?因为你们看照片的时候,你会看到这照片里面到底是拍了什么,而且能够用嘴巴说出来。于是你们就觉得,哎呀我看懂了。</p> <p class="ql-block">下面呢我将给大家打一句话,你就知道了,这句话大家可以把它记下来。。。霍珀:如果我能用语言表达的话,就不会去画画了。</p><p class="ql-block">画家厚朴说,如果能够用语言表达的话,我就不会去画画了。那么换句话说,如果能够用语言去表达的话,我就不去拍照片了。我知道照片还有意义吗?所以我们很多人看照片,他就习惯看到照片里面拍的是什么,他能够用嘴巴说出来。实际上有很多照片,它是不能用嘴巴说出来的,这些都是我刚才给大家发了那张图片。我们关注的不是照片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我关注的只是线条,形状,色块,明暗,质地、颜色以及立体物的组合体。这个思路你就看明白了,我那些片为什么要这样拍?(1)比如说这张片。那么我拍的时候我根本不想这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我只考虑的怎么样把这色块,线条,明暗,形状,能够有机地组合成一个非常好的画面。其实很多人在玩摄影的时候往往方向错了。<b>摄影,实际上通过我们的镜头把没有关系的东西变成有关系。</b>这就是我们上个月的主题。画面元素直接关系,是上上个月的主题呢。其实如果大家再进一步延伸的话,应该是把没有关系的东西变成有关系。其实画面当中那个上面的部分是一个车的玻璃引起来的,底下的是两条床,远处呢是一个窗户。他们根本不在一个画面上面。当时我通过我的镜头,把它有机地组合成了这么一个画面组合,这么有趣的一张照片,至于里面是什么东西重要吗?当然在拍摄的时候先不用考虑这个。等你真正最后组成一组片子的时候,你就可以考虑这个了。我刚才说过我这一组都是关于海的。然后我把这种片子再展现出来的时候,大家就会看明白,其实是关于海,关于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2)这是一条船的里面的船底,也就是说一条破船它放在岸边,然后随着岁月已经开始腐烂。我拍的就是那些瘦骨嶙峋的一个骨架,这已经足够了,你干嘛一定要把这条船拍出来呢?</p><p class="ql-block">(3)这是一款篷布。篷布的边上已经长了植物,这个植物已经枯萎了。那么我就拍了这么一个局部。</p><p class="ql-block">大家还记得刚才这几张片子,那么我整组照片放到一起,我讲了一个主题的时候,大家就能明白我的片子拍的是什么?所以,我为什么强调怎么拍比拍什么更重要?如果片子拍出来很直白,大家都能看得懂,你拍这个片还有意义吗?我这样讲的是有逻辑的,不是没有逻辑,不是我随口乱说的。我刚才特别提了一个事情,大家还记得咱们昨天应该是文艺老师,在群里面发了北岛的关于北岛的那篇文章吗?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仔细看过这篇文章,我认为这篇文章写的很好。北岛是我在读高中,读大学的时候很喜欢的一位诗人。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以前也是写诗歌的,也会涂鸦,也会写写诗歌,就是后来懒得写诗歌了才去拍照片。所以,北岛这篇文章,看了以后呢,我把里面摘录了一部分,非常棒,给大家看一下。………沈祎:前面您提到自己经常拍一些局部的、抽象的东西,这些影像出来之后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您自己是如何诠释的?</p><p class="ql-block">北岛:我的一些照片都发在《书城》杂志上。他们让我写所谓的“摄影手记”,我在其中写的几乎都是关于拍摄的环境与情绪,而尽量不对作品作出诠释。这一点上我赞同苏珊·桑塔格的观点:反对阐释。</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北岛这篇文章里面的一个原话,比如说那个沈祎采访北岛的时候说……</p><p class="ql-block">那么苏珊.桑塔格,他就是我刚才推荐的这本书《论摄影》的作者。《论摄影》其实讲到诗歌与咱们的摄影,就像我们在家读诗歌一样,摄影的语言跟诗歌的语言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如果你把一首诗歌非得用白话把它话意出来,那么这个诗歌就一点味道都没了。所以呢,我们去看一张照片的时候,不一定用我们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而是用眼睛去看,用心里去感受,就OK了,所以为什么苏珊.桑塔格有这么个观点,反对阐释。诗歌主要的元素之一是意象,包括意与象两部分,也就是说是与意念相关的物象。而摄影更直接,没有语言障碍,直接抓到物象本身。</p><p class="ql-block">(4)在北岛这篇文章当中,有这么一段话,诗歌的主要元素是意向,包括意与向两部分,也就是说其与相关的物象,摄影更直接,没有语言障碍,直接装入意向的本身,这里注意两个字意念,还有意向。因为我以前写过诗歌,所以对意念跟意向是比较理解的。如果大家加入我的好友,你可以看到,看一下我以前发的朋友圈里面有一段文字,就是谈到了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这段文字呢,我是在2018年去台州看影展的时候应该是12月8号,我看到一个朋友在展览的上面写了这么一句话:与其拍一个东西,不如拍一个意念;与其拍一个意念,不如拍一个梦幻。这是曼·雷的一段话。我们很多人没有好好的去理解这段话,我们拍的只是一个东西,也就是说,你拍的只是咱们眼睛上看到的客观世界里实实在在的一个东西,还没有上升到去拍摄一个意念。那么“与其拍一个意念的,不如拍一个梦幻”,所以尽量咱们把诗歌的语言跟摄影的语言等同起来,既然诗歌有意向,那么摄影的可以把物象拍成意念变成了意向。</p><p class="ql-block">(5)那么沿着这个思路,大家看这照片是不是应该就看懂了。先不要关注它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只关注他的线条,形状,明暗,色块,质地以及立体物的结合,怎么样构成一个非常美的画面。那么,如果把这张片跟某一个意念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那么这张片显得有意思了。</p><p class="ql-block">(6)还记得我上次在咱们群里发过这张照片吗?很多人可能又看不懂,这是什么玩意儿?其实我当时在朋友圈发这张照片的时候呢,我底下还写了一段文字。</p><p class="ql-block">(7)贞子。大家看一下这段文字,就是“任何影像的意义都不再取决于作者意图,作者也无法垄断作品的诠释,影响意义的只取决于他与其他影像或符号的相互参照。”也就是说这张照片拍出来了以后,你发到朋友圈交给别人,别人怎么看,别人怎么理解,跟你已经一点关系都没有了,所以,你说这个照片拍的什么,就在于别人的理解,那么这张照片别人会怎么理解呢?就是在于这张照片跟其他影像或者符号的相互参照,我把这张照片发到我的朋友圈的时候,我的朋友圈有好几位朋友回复了,他回复了两个字,贞子。就是说我这一张片,你可能觉得一点意义都没有,如果拍一系列的片子的,这张片子他就显得有意义了,你就能看懂了,对吧。也就是说,我当时拍的是我没想到的,这个片子已经跟你贞子这个符号连到了一起,它已经形成了一种意象,也就是说一个恐怖片对孩子的影响。那么照片拍了以后呢,我在朋友圈听到两个字贞子以后,给我产生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想法,我当时就建议我的一个朋友。他最近跟她的孙子生活在一起,我说你可以拍你的孙子一系列,你的孙子他的各种各样的动作,神态的表现,比如说他模拟孙悟空,妖怪哪里走,对吧?你要去把它拍下来。然后来探讨一个问题,当前的影视文化对孩子们成长的影响。所以呢,我们简单的总结一下怎么样阅读照片,首先你要多看好照片,还是回到我刚才的问题,大家要掌握一个阅读的方法,照片它是不是用来用语言去解释的,而是用图像取的语言,跟我们平常用的文字与也是两个概念的。大家为什么会造成这个概念呢?因为原来教大家学摄影的朋友老师,基本上是搞报道摄影出来的,他不是记者,他的照片就是为了想观众观看,看着解释清楚我照片里面拍的是什么,而我们现在摄影玩的,我们的定位其实是完全是不一样的,我们更多适用于自己的个人的艺术性的表达,所以呢,我们的片子,怎么想办法把自己的艺术表达出来就可以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以后大家就可以理解了,我怎么去看照片?象理解诗歌语言一样去理解照片。</p><p class="ql-block">那在最后我给大家分享一段话,这段话非常重要,也是对我刚才课程的一个刚才的分享的一个总结……<b>摄影首先是要掌握技术,其次呢,是学习怎么观看,然后才是学习如何表达。</b>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呢,照片都还没拍好,照片拿出来的时候,首先强调我照片里面到底表达了什么,其实你的图像都没拍好,何来的表达?</p><p class="ql-block">好,那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大家继续讨论好吗。</p><p class="ql-block">不好意思,刚才呢忘了,因为有一位朋友提到怎么样讲讲我的《见山》。这样大家稍微等一下,我先把《见山》跟我那个就是《乐清的西藏》这个片的区别,给大家讲一讲好吧。其实刚才那个老师应该叫老兵吧,就是讲到好像在微信里面看不出我的介绍的片子是讲的什么地方,这个确实是这样,因为微信里的片子很小,比如说我们片子里面的很多细节,他的影调效果大家都看不出来,这样就同时跟大家怎么样阅读照片有关。人造风景</p><p class="ql-block">孔京喜&nbsp; &nbsp;&nbsp;郑老师在讲的过程中虽然没讲什么大道理,却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哲理性。而且很多事例是从自身实践说起的,经验与教训都有,老师很无私,我们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阿奔&nbsp; &nbsp; (8)比如说这张照片,见山这张片,如果发微信里面。你就根本没法儿很难看出来这个右边还有一只狗。这只狗在里面非常的不起眼,但是我这张片子是放大到一米七的时候,这只狗就很显眼了。那同时你也很难分辨出来这张片左下的各方面的一个细节影调的变化,大家就很难去看得到。那么照片的,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它就是各个方面影调比较好。我首先讲一下一个理念的东西,我这张片呢,我这组片呢,评委的评价,这种属于当代形式,它具有当代的性质。首先,我拍摄的地下室沙堆,但是呢,我把它拍成象风光一样,这是一种转变,也就是一种反讽。也就是说它的背后有他的思考,把普通的沙堆拍成风光,然后以此来思考,为什么沙堆变成了山,山又变成了沙堆。所以我这种立场是站在技术的角度来拍的,那么这种片子的类型呢,就属于人造风景。</p><p class="ql-block">那么在拍摄的手法上面,我采用的是宽幅6-17。这个6-17的宽呢,已经超过了我们人类的眼睛的视角。采用这样的宽幅的方式,把这个山的气势以及细节都给它拍出来。所以我采用的相机是数码主机。因为你必须要呈现1.7乘60的这么一个框框,是高质量的。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因为一张片子,随便数码相机按一下,以后它就能可以放大到这么大。那是不可能的。正是因为我采用这样的相机,所以大家会发现我这张照片看起来,非常安静的去看,这个山就在你的眼前,就像刚才文艺老师说的,我这个是冷的。那么这个呢,也就是说,它采用的是德国杜塞尔夫学派的一种叫做冷面摄影或者叫客观世界的这种方式去拍摄了这种。他的片子视角是没有任何的变形啊,也就是说采用非常客观的方式,静静地去观看我们眼前的这座山。那么这里就强调了一个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一个关系,刚才申远老师讲了一个概念,他可以去街上去偷拍,那么你的拍摄者跟被拍摄的直接关系,它就变成一个偷窥的关系了。如果你跟人家交流好这个打拍的话呢,那就是非常平等,非常尊重的关系,这是不一样的。同时呢,从主题上来说呢,那么我那个朋友徐老师拍的片子,他只是拍个局部,他表现的只是美,就是拍的好看!拍出来这样的好的光影效果,当然好不好呢,也非常不错。但是我的片呢,它不仅仅是表现了美,更多的是主题背后的思考。所以,我们要看一组片。</p><p class="ql-block">怎么看呢?两个方面,第一,这个片子拍得好看不好看,也就作者拍的好不好。这是从视觉层面,他要有视觉的趣味,拍得好不好。那么第二个呢,就是看这组片背后作者是怎么思考的?就是主题层面,有没有独到的思考。那么大家站在这两个角度去看别人的作品,去看展览,你就能看懂了。两个层面,一是视觉层面,二是主题层面。</p><p class="ql-block">好,已经20分钟过去了,咱们继续讨论会吧。</p><p class="ql-block">咖啡豆&nbsp; &nbsp;用国王的故事来比喻纪实摄影的真假,很形象,很有说服力。</p><p class="ql-block">孔京喜&nbsp; &nbsp; 两个层面,</p><p class="ql-block">一是视觉层面</p><p class="ql-block">二是主题层面</p><p class="ql-block">这个很重要!</p> <h3>戚华&nbsp; &nbsp; (1)老师会怎么看这张片@郑永辉(阿奔) </h3><h3>阿奔&nbsp; &nbsp; @戚华 拍得不错</h3><h3>孔京喜&nbsp; &nbsp;今天总算知道我为什么看不懂老师的片子了!@郑永辉(阿奔) 过去看您的片子是羡慕,现在只能仰慕了</h3><h3>阿奔&nbsp; &nbsp; &nbsp;@戚华 但是人家画好的,给拍的,创造图欠缺</h3><h3>兔八哥&nbsp; 纪实都必须写实,艺术都要抽象化吗?知道糖水,唯美片没内涵,但是具体如何提升还需多学习,多思考</h3><h3>田园&nbsp; &nbsp; 不能完全说是偷拍,就是在拍摄对象还没注意到被拍抢拍。怎么样才能高于生活呢?只是形式和内容,还是更深层次?</h3><h3>戚华&nbsp; &nbsp; @郑永辉(阿奔) 不是画的,是一个锈蚀的铁门,看到后手机拍下</h3><h3>阿奔&nbsp; &nbsp;&nbsp;@戚华 也就是现成的,长得漂亮,不是摄影师的功劳。@戚华 我知道是铁锈@戚华 让没有关系的变成有关系</h3><h3>咖啡豆&nbsp; &nbsp; 老师们无私奉献,不拍出好片子真对不起老师的贡献啊!</h3><h3>孔京喜&nbsp; &nbsp;@郑永辉(阿奔) 老师讲两个小时了,应该已经很累了。时间也不早了,我们今天是否就到此为止</h3><h3>梁风有信&nbsp; &nbsp;郑老师这样的分析,真正的授人以渔,比之教人二次构图来得实在实际@郑永辉(阿奔) 看摄影史上真正的好片,学习借鉴的一种方法与方向</h3><h3>戚华&nbsp; &nbsp;您看到的是漂亮,我当时就觉得那两个锈掉的洞像是一双微笑的眼睛</h3><h3>阿奔&nbsp; &nbsp; 没事的。(2)@戚华 看下如何让没有关系的变成有关系@孔京喜 没事,我站着讲两小时,常有</h3><h3>不醉&nbsp; &nbsp; @戚华 所以刚才阿奔老师说的,你拍了照片发出去后,如何阐述就是读图人的事了</h3><h3>芳菲&nbsp; &nbsp; (3)我今天拍的,等着各位老师拍砖</h3><h3>王超英&nbsp; &nbsp; 诗人拍的作品有诗意</h3><h3>阿奔&nbsp; &nbsp;&nbsp;@芳菲 还只是一个面的@芳菲 考虑下不同东西间的关系</h3><h3>申远&nbsp; &nbsp; 郑老师,怎么个角度</h3><h3>戚华&nbsp; &nbsp;锈蚀的微笑,这是不是关系呢?@郑永辉(阿奔) 不好意思,您讲课,释凝解惑,我就抓紧问了</h3><h3>芳菲&nbsp; &nbsp;&nbsp;怎么拍更好?@戚华 @郑永辉(阿奔)老师,这是白桦树</h3><h3>孔京喜&nbsp; &nbsp;再次感谢老师精彩无私的分享,谢谢郑老师@芳菲 @戚华 今天就这样啦</h3><h3>阿奔&nbsp; &nbsp; &nbsp;再给大家看张片(4)@孔京喜 没事,明天不上班。从上面这片中你看到什么</h3><h3>咖啡豆&nbsp; &nbsp; 家园</h3><h3>不醉&nbsp; &nbsp; 自行车手柄。人类栖息地。绿色环保</h3><h3>兔八哥&nbsp; &nbsp;写意。现代与传统。@郑永辉(阿奔) 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老师</h3><h3>想飞的风&nbsp; &nbsp; 线条</h3><h3>入画&nbsp; &nbsp; 传统国画与现代的结合</h3><h3>梁风有信&nbsp; &nbsp;(5-下)原片应该是这样的吧?@郑永辉(阿奔)下方汽车挡风玻璃 。与高空的倒影</h3><h3>阿奔&nbsp; &nbsp;&nbsp;@梁風有信 都是手机直出的</h3><h3>戚华&nbsp; &nbsp;好的班长,郑老师辛苦。讲真,俺还是喜欢那组即时表情,质朴,被说成一堆随拍有失公允,那是决定性感觉,是的是感觉,不是瞬间。</h3><h3>大丰露西&nbsp;&nbsp;@郑永辉(阿奔) 生态与环保</h3><h3>勇者&nbsp; &nbsp;&nbsp;@戚华 你那就是个平面,谁去了都能拍,郑老师是让几个没有关系的变成有关系需要动脑子想怎么组合</h3><h3>孔京喜&nbsp; &nbsp; @戚华 我也是</h3><h3>七剑刻舟&nbsp; &nbsp; 与墙无关的车把成为图画的有机构成。</h3><h3>阿奔&nbsp; &nbsp; @勇者 @兔八哥 是的,让没有关系的变成有关系</h3><h3>ZXC&nbsp; &nbsp;环保与美好家园的愿望</h3><h3>阿奔&nbsp; &nbsp; @zxc 不要去想主题入画&nbsp; &nbsp;&nbsp;@勇者 谁去了都能拍,前提是得看见。善于发现</h3><h3>兔八哥&nbsp; &nbsp;@郑永辉(阿奔) 高高,实在是高。@郑永辉(阿奔) 所以并不是单纯的写实,抽象等手法问题。老师,我终于明白了。而是要立意,说故事。</h3><h3>不醉&nbsp; &nbsp; 乡愁</h3><h3>阿奔&nbsp; &nbsp;&nbsp;看这片以后放哪用</h3><h3>ZXC&nbsp; &nbsp;@郑永辉(阿奔) 看点线面,影调色调,元素关系</h3><h3>入画&nbsp; &nbsp; 这个关联确实很棒</h3><h3>龙行&nbsp; &nbsp; @郑永辉(阿奔) 讲真,还是喜欢你理发店的人文片多一些</h3><h3>黄一汉&nbsp; &nbsp; 感谢郑老师精彩的散讲漫谈&nbsp;</h3><h3>勇者&nbsp; &nbsp; @入画 重要的不是眼睛,是脑子。今天以后真会少走很多弯路。听了今晚的课,这月的月赛估计精品要多些</h3><h3>阿奔&nbsp; &nbsp; 大家定位好自己的摄影就行</h3><h3>子非鱼&nbsp; &nbsp;&nbsp;郑老师,这张图片表达什么意思?</h3><h3>不醉&nbsp; &nbsp; 阿奔老师的课虽说是散讲,但形散而神不散。@孔京喜 糟了,今晚难眠啊,会一直在想如何拍</h3><h3>阿奔&nbsp; &nbsp; 继续聊天。@孔京喜 特例下</h3><h3>入画&nbsp; &nbsp; @郑永辉(阿奔) 我想请问老师,这种关联的链接怎么培养?平时该怎么去发现?@勇者 看是目,见是现,是心。哈哈哈,我的理解</h3><h3>涛声依旧&nbsp; &nbsp; @郑永辉(阿奔) 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想看懂阿奔的作品难!非常难!</h3><h3>X丿C  @入画 先要看书学习,多看大师的作品.就像一个人会写文章,你要叫他写成诗还是有难度的。这应该是摄影的高级阶段</h3><h3>孔京喜&nbsp; &nbsp;浙江摄影站在全国最前列.从郑老师的讲座中能看到与北方的差距入画&nbsp; &nbsp;我最近也在拍类似的片子。@七剑刻舟 郑老师的片子能理解啊。先解决怎么拍,再想拍什么?</h3><h3>阿奔&nbsp; &nbsp; 我的意思呢,是刚开始,咱们练习的时候先不要考虑内容。然后等你练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呢,你已经具备观察发现的能力了,然后再把内容再抓进去,那就非常棒了。</h3><h3>小隐&nbsp; &nbsp; (6)老师想听听您讲讲这片@郑永辉(阿奔) </h3><h3>阿奔&nbsp; &nbsp;其实这张片的,应该说已经是将我的拍摄想法,形式等内容已经非常有机的结合起来了。(6)其实这个片,你就去看他的形式,结构,其实非常有意思就可以了,不用一定要去解释什么,我刚才已经讲课,不要去。全是试着去尝试你的作品,他平时跟其他片子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产生那种感觉,就觉得有意思就OK了。@炫色海岸(周智清) 街上随拍的就没拍了,不浪费时间</h3><h3>洋洋&nbsp; &nbsp;(7)ZXC&nbsp; &nbsp;看来,还得学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去感受无意识</h3><h3>阿奔&nbsp; &nbsp;@zxc 谢谢大家的鼓励</h3><h3><b>七剑刻舟&nbsp; &nbsp;谈几点看法。</b></h3><h3><b>1首先感谢班长课前立规矩,郑老师讲得顺,我们听得畅。</b></h3><h3><b>2郑老师讲得好,好在脉络清楚、有血有肉,尤其是结合自身摄影理念变化的过程来讲,让我们看到了一棵树的生长过程,而非花开一瞬的精彩。这对四群有志于脱胎换骨的影友有直接的启发和指引。</b></h3><h3><b>3从影友的热情背后,我有一丝隐忧,那就是急于求成,而忽略了功夫在诗外。多看多拍多想,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呀,能真正落实的又有几人?看、拍、想是环环相扣的相互促进的过程,这里需要的是大量辛苦的修炼和积累。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h3><h3><b>4诚如阿奔老师所言,摄影有好几种类型,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穿好鞋子走对路才是最好的,否则恐怕失望多于希望。(此感适合一周后再看)再次谢谢阿奔老师平实的精准扶贫</b>!</h3><h3>不醉&nbsp; &nbsp; @七剑刻舟 七剑老师3、4点警醒的好醉花荫&nbsp; &nbsp; @七剑刻舟 说得好,重要的是沉下心来学习</h3><h3>阿奔&nbsp; &nbsp;&nbsp;@七剑刻舟 可以多读些诗句。诗歌。想象诗歌里那些画面</h3><h3>田园&nbsp; &nbsp; 精准扶贫,讲的好。但也不是每一个贫困的人都能脱贫的</h3><h3>不醉&nbsp; &nbsp;&nbsp;做好一件事非一日之功</h3><h3>兔八哥&nbsp; &nbsp;沉下心来学习,功夫在诗外。</h3><h3>小隐&nbsp; &nbsp;&nbsp;我发现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 拍的多 想的少</h3><h3>七剑刻舟&nbsp; &nbsp;读诗可以增强思维的跳跃性和画面的想象力,以及语言的凝炼。<br></h3><h3>阿奔&nbsp; &nbsp;&nbsp;我当年写的小诗跟大家分享下</h3><h3>黑色企望</h3><h3>黄昏从地平线上跌落</h3><h3>屋里一片漆黑</h3><h3>没有打开灯</h3><h3>其时我需要黑色</h3><h3>黑色是最好的保护色</h3><h3><br></h3><h3>渐渐会有什么在发亮</h3><h3>是维纳斯尘封的石膏像</h3><h3>断了双臂</h3><h3>双腿站立</h3><h3>千年不朽的形象</h3><h3>我若无其事地躺着</h3><h3>间或打开窗户</h3><h3>放几只萤火虫进来</h3><h3>查看下是否丢失什么东西</h3><h3><br></h3><h3>窗外,月儿升起</h3><h3>在夜的背影里我看到太阳的血色</h3><h3>拉灯,睡觉,一片黑色,安了<br></h3><h3>七剑刻舟 &nbsp;课后作业:</h3><h3><b>听完讲座,想想自己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哪些是自己特别欠缺的,该进行怎样的食疗?结合自身的实际,作一个短、中、长的摄影学习或创作的规划。</b></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