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恨晚一一神农架

聆听画语

<h3>有这样一个地方,虽未曾与它谋面,却听到许多与它有关的传说。譬如说神农在此遍尝百草,教人架木为屋;譬如说金燕为神农导航,使其采药时不迷失方向;譬如说野人在此出没,有不少人目睹到他们的身影。这些传说,为它增添了神秘色彩。不过,并没有勾起我的好奇心。因为,我向往的远方,不仅要有人文景观,还要有天然的风韵。如果自身乏善可陈,即便有再多美丽的传说,又如何呢?它并不能悦我眼目!</h3><h3><br></h3><h3>也因为此,虽然几十年来,我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虽然神农架,就近在本省,我却一直没想过与它谋面。</h3><h3><br></h3><h3>今秋十月底,恰逢神农架林区做活动,免费对襄阳人开放。出于国人的劣根性,爱占小便宜的我,便报名随自游人前往。</h3><h3><br></h3><h3>25日清晨六点半,自游人一行37位群友在管理猴子的带领下,踏上了旅程。</h3><h3><br></h3><h3>晕车的我一路低头假寐,头晕晕脑沉沉,体内也时有热潮汹涌翻滚,好在,都被我扼制在体内。途中,渐觉寒意深沉,衣不耐寒。添衣,仍睡。好在,下午一点多,我们终于抵达神农顶。</h3><h3><br></h3><h3>一、初相遇</h3><h3>神农顶位于神农架西南部,是名副其实的“华中第一峰”。它的主要景点有:华中第一峰——神农顶、金丝猴活动区——金猴岭原始森林、“野人”梦苑、神农第一景 ——风景哑、石林、野人寻踪地——板壁岩石林、太子垭、保护区了望塔等。</h3><h3><br></h3><h3>我们先游览小龙潭。未见龙潭,我先邂逅了两个青铜铸就的“野人”。他们皆坦胸露乳,手握器械。一个高昂着头,斜视着前方,面带怒色,似要负气离开。另一个则用力握着他的手腕,状似央求,又似告诫。不知两人之间,发生了什么。我没做停留,因为管理只给二十分钟时间,我不知前路有多长,速速行进。</h3> <h3>当一棵树跃入我的眼,急急迈动的脚步硬生生地止住了。它仅有碗口粗细,吸引我的不是它的叶,我甚至没注意到它的叶是什么样子。我的视线全被它的干牵引。那是什么样的树干啊!上面丛生着形形色色的苔藓和野草,有一种米白色的最惹我的眼。我不知它到底是苔藓还是草,只知它状若海底珊瑚,当然是微雕版。有的于风中轻颤,好似不胜严寒;有的则紧伏于树干之上,好似蒙蒙飞絮聚成团。这些柔弱的小东西,在纤细的树干上,竭力汲取养分,恣意地生长,活出它们本真的样子。不停地,有人从身边飞过。无人为它驻足!它们依然在风中摇曳,摇曳,生长,生长。我一直大睁着双眼,静静地看着它们,听任时间飞逝。能否,我也如它们般,不在意生存环境的好坏,不在意他人的目光,听从内心的声音,自在的生长?</h3> <h3>带着眷恋,离开它,继续我的行程。一直没见到潭水,却看到一条小溪,掩映于林木之下,偶尔露出它静美的容颜。此时林带秋色,呈现出一些颓势:好多丛木都褪去了绿衣,露出瘦瘦的枝柯,老态龙钟。我没时间细细地赏,急急地瞟几眼,便回到车上,向金猴岭而去。</h3> <h3>金猴岭位于神农顶风景区,是金丝猴的主要活动区,它山势高峻,气候寒凉,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箭竹如海,藤葛攀挂,叠瀑高悬,山花野果,漫山遍野,是神农架数十万亩原始森林的典型代表。这是度娘告诉我的有关信息。</h3> <h3>下车后,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径,我们自上而下游览金猴岭。走了几步,便感觉到与小龙潭截然不同的氛围。此处空气潮湿,水气氤氲。所有树木身上,都或多或少,披着一袭由苔藓织就的衣衫。就连地上大小岩石,也被苔藓覆盖,不辨本色。俯仰之间,触目所及,皆是翠绿。难怪金丝猴会在此地生活,想来他们是被这些翠绿所吸引,便长久地在此流连。</h3> <h3>我小心地在石径上行走,时而搀扶一下恐高的同伴。我们穿枝拂叶,行至一座石桥。桥似美女弯弯的眉,静立于溪流之上。桥身也被苔藓染成了黛色,那淡淡地黛眉,诱人想近前轻触。的确有不少人立在上面与它合影,不过,我觉得人是背景,它才是画中的主体。有摄影师定与我有相同的看法,故弯腰曲背,扭头细细端详,寻找最佳的视角,好拍出它最美的容颜。</h3> <h3>桥下,是一直陪伴我们前行的溪水。溪水澄澈,缓流石上,呈现出岁月安好的模样。</h3><h3><br></h3> <h3>猛抬头,一条飞瀑悬挂前方。原来是金猴飞瀑。它从山上奔流而下,落入一石潭,再次飞身而下,却在最下端被撕成了几缕。远望它飞珠溅玉,如帘似练。想来那些金丝猴,应常在此地,仿效它们的祖先练习腾挪之术。它们由山顶跃下,经过几个跳跃,来到瀑下;或由瀑下经过几个腾挪,来到山巅,然后撮唇长啸,欢呼呐喊。因为此处金丝猴众多,故名金猴飞瀑吧。可惜飞瀑仍在,不见金猴踪迹,颇有点遗憾。<br></h3> <h3>要到神农谷了。度娘说,神农谷因风景奇秀曾被称为“风景垭”,也被众多游客誉为神农第一景,还出现了“不到神农谷,枉到神农架”之说,由此可见它应是秀美绝伦的。可惜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此时的它,雾锁群山,所有的美景都披上了厚厚的面纱,让我们看不到它们的美颜。人皆感觉可惜,我却独自欢喜。因为,就是在这里,我触摸到了,于我而言的,2019年的第一场雪。</h3> <h3>刚下汽车,我便发出了一声惊叹。但见绿竹之下、丛草之上,零星地卧着一些白雪。近看,它们有的栖身于丛草之上,有的藏身于丛草之下。因为雪少的缘故,有的地方,土色还露着。这样,一块白,一块暗黄,一块苍绿,就给山穿了一件花衣。这花衣虽不艳丽,依然吸引着我飞奔过去,与它们来了一个零距离的接触。到处都是与雪嬉戏的游客,我也不例外。找了一个翠竹掩映、游人稀少的石径,双手捧起一大捧雪,把它们团成团,开始玩起了掷雪球的游戏。手,渐渐通红,凛冽的寒意让我的指尖发麻。走出在径,没见到熟悉的身影,知道与它道别的时间到了,便留了个飞吻,飘走了</h3> <h3>板壁岩是我们当天游览的最后一个景点。赏它,主要赏它形状各异的怪石。</h3><h3>踏进板壁岩,远远地,就看见一个古人俯身于天地之间。它好似在拱手行礼,又好似神农正在俯身寻草。继续前行,但见一幅巨型中国地图立于山路左边。右边,又有一神龟矫首昂视,它在观天象否?前边,众多美女驻足。是什么牵住了她们的脚步?近前,抬首,但见前方山峦,怪石嶙峋,有的似矫龙出水,仰天长啸;有的似小兽,跪伏在母亲身旁,嗷嗷待哺。我以为自己洞悉了她们驻足的真象。可稍一转身,发现左侧有一行字:我与野人有个约会?哪来的野人?疑惑间,无意间看身边岩石,可不就是一个野人的头像!但见它额头隆起,眼睛深陷,鼻子高翘,嘴唇厚突。那岩石上丛生的草,恰似野人身上未进化的毛。好一个野性十足的汉子。它微仰着下巴,翕动着嘴唇,好似在诉说着什么。它在诉说着什么呢?是千百年来的世事沧桑,还是近年来板壁岩的巨大变化?我不得而知。没有和它合影,因为前方一个西方美女吸引了我。她云鬓高盘,鼻子尖尖,薄唇轻抿,下巴微颔,整张面孔既棱角分明,又秀美异常。我喜欢看她颔首低眉的俏模样,手机一拍,留下永恒的瞬间。</h3> <h3>继续前行,发现两人端坐在高山之巅,好像正在参禅论道。我觉得它们很像东城与佛印论道的场景。左边清瘦的是东坡,他得意地说,佛印在他心中是一坨屎。右边肥胖的是佛印,他沉着缓慢地说,东坡在他心中是一尊佛。东坡得意自己论禅胜了,殊不知他错矣!因为,你心中有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恰又发现前边高山之上,有一尊巨佛在那里打座,不由得心想,看来自己也有佛性了,否则为什么接二连三,总看到佛家人呢?暗自窃喜着。</h3> <h3>一路且拍且行。听人说,前边有美女照镜,忙奔跑过去。可是,眼前除了巨石,还是巨石,哪里有美女的踪迹?旁边有人指点,你站到这个角度来看。忙走过去观看,果然一头戴小披巾的女子,双手捧着一面铜镜,静静端详着自己的容颜。她在感叹时光的飞逝,韶华的不在?还是在叹息自己静立千年,仍容颜不变?不想揣测她的内心,只感慨宋人苏子的智慧。他早就知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今我不识美女真面目,只缘视角不相同。</h3> <h3>树抱石是此行的最后一个景点,但见绿苔覆盖的根根树根,紧紧地抱住岩石,似要把它们挤成碎粉,化作自己的养分。我钦佩树顽强的生命力!</h3> <h3>乘车来到入住地坪阡镇,放下行李,大家商量着一起外出聚餐。走在暮色四合的镇上,却找不到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里全是整齐划一的客栈,没有一家土著的居民。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历史,看不到民风民俗,也看不到地道地原居民。整条街上,都是商业街的虚无的繁华,让人没有逛下去的意愿。</h3><h3><br></h3> <h3>找了一个有烟火味的餐馆进去。迎面看到的就是熊熊燃烧的炭火。那热烈的火,那晃动的焰,瞬间勾起了遥远的乡思,这可不就是家的味道!毫不迟疑地,大家都决定在此就餐。几人负责点餐,余者则围着巨大的炭火盆,在那里围炉夜话。这场景,令白居易的一首小诗飞至脑际,“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能饮一杯无?虽然天未下雪,可毕竟天寒,毕竟大家出门在外,毕竟大家有缘同行,当然要共饮一杯了。</h3> <h3>夜晚,在袅袅热气中,在热烈的交谈中,渐深。饭后,大家各自安眠。想起今天与神农架的初初相遇,有微笑溢出唇角。晚安,我爱的人们!晚安,神农架!<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