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美育,培养孩子四种能力

时光颗粒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培养孩子感受美的能力</font></b></h1> <h3>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试想,孩子在读诗时不能感受到音节韵律的美,看电影不能感受到多种蒙太奇的美,听音乐不能感受到旋律的美,欣赏自然风光不能感受到形、声、色、光、影的美,这样岂不是“身在美中不知美”?其结果会使美感的广度和深度大受影响。可见,培养孩子的审美感受能力是使他进行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只有通过审美感受这座“大门”,他才能进入审美过程,融入美的境界,进而获得美感。因此,家长首先须培养孩子对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因素(如声音、色彩、形态等)的感知能力;然后引导孩子去领悟审美对象的内在情感表现和象征意义(如产生情感体验等)。其实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培养孩子鉴别美的能力</font></b></h1> <h3>  审美鉴别能力的培养是指家长帮助孩子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还要能分辨美丑的性质、类型和程度。在现实生活中既有美也有丑,美和丑又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但小孩子对混杂在一起的美和丑常常难以分辨识别,甚至会以丑为美或以美为丑,难免上当受骗。要培养与提高孩子审美鉴别能力,最主要的就是要多带领孩子参加审美实践活动,让孩子聆听大人们是怎样评价美与丑的;在观赏影视作品或艺术作品时,与孩子一起讨论,哪些人物的思想言行是美的高尚的,哪些是丑陋卑贱的。逐渐使他们对身边的人和事的美丑进行鉴别,这样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审美鉴别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培养孩子欣赏美的能力</b></font></h1> <h3>  当孩子在家庭美育的熏陶感染之下,已初步形成审美的感受能力和鉴别能力之后,他就会对美的事物有一定特殊的领悟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他不但可以敏感地捕捉到美的外在形式,而且善于透过有限的形式领悟其深含的意蕴,无限的韵味,其乐淘淘,其心纯净,进入到一种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就像孔子所言:“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然而培养孩子的审美欣赏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既要求受教育者对美的事物和艺术品进行大量的感性接触,又要具有广博的学识,以及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结构的理解,对各民族文化深层意识的认识,对各类艺术风格、艺术技巧的把握等。也就是说,要使自己和孩子都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艺术修养提高了,欣赏美的能力就会随之提高,对美的享受就越丰富,心灵就越得到美化和净化。<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培养孩子创造美的能力</font></b></h1> <h3>  创造美的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在感受美、鉴别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出美的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的创造,如对自然环境的美化,对社会人际关系的美化,对建筑物、新发明、新创造的美化等,它们既是功利的,也必须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这些都是大人们创造美的活动范围所研究的。二是生活中的艺术美、人情美,是一种超功利的创造活动,适宜于孩子们去关注与投入。如孩子在绘画活动中去创造某种新的构图方式和意境(在新月上打秋千、驾驶飞行器遨游太空等);按自己的童心童趣编出童谣、儿歌;设计自己参加文艺活动的服装道具;设计加工自己居室的装璜布局;给饲养的小动物创设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给“手拉手”活动的对方,设想如何付出自己精神或物质交流的美好方式等。总之,少年儿童创造美的天地是很宽的,虽然它还显得很稚嫩,但却能转化成美化和充实其未来人生的一种巨大潜力。</h3>

美的

审美

孩子

能力

培养

创造

鉴别能力

感受

美化

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