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北京行(二)故宫、圆明园、颐和园

唐朝

<h3>故宫有东南西北四个门,南门(午门)是入口,北门(神武门)、东门(东华门)是出口。</h3><h3>以乾清门为界,故宫可以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南为外朝,北为内廷。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h3><h3>乾清门前耷拉着耳朵的狮子,寓意后宫不得干政。</h3> <h3>乾清门</h3> <h3>乾清宫</h3><h3>乾清宫是内廷正殿,即民间所谓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中的第一座宫殿。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他们在这里居住,也在平时处理日常政务。</h3> <h3>正大光明</h3><h3>乾清宫正殿宝座上方悬着由清朝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密建皇储的“建储匣”。</h3><h3>在当时,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明争暗斗相当激烈。为了缓和这种矛盾,自雍正朝开始采取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h3><h3>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h3> <h3>交泰殿</h3><h3>原名中圆殿,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交泰殿。“交泰”出自《周易》:意为天地相交,阴阳协和。所以交泰殿处于乾清宫(天)、坤宁宫(地)之间。</h3><h3>殿平面呈方形,上置铜镀金宝顶,形式与中和殿略同。殿内正中设宝座,宝座后上悬乾隆皇帝临摹康熙皇帝御笔“无为”匾下设乾隆御制《交泰殿铭》屏。左侧为中国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右侧为大自鸣钟。清代皇后在千秋(皇后生日)、元旦(春节)、冬至三大节日在此接受朝贺。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把象征皇权的二十五玺存放于此。</h3> <h3>无为</h3> <h3>景仁宫</h3><h3>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635年)更名为景仁宫。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保持明代初建时格局。明代为妃嫔居住,清代为后妃居住,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玄烨(康熙皇帝)出生于此。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硕裕亲王福全丧,康熙皇帝为悼念其兄,曾暂居于此。雍正帝熹贵妃(乾隆皇帝之母)、咸丰帝婉贵妃、光绪帝的珍妃曾居此宫。</h3> <h3>延禧宫</h3><h3>内廷东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延祺宫,清代改名为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成贵人曾在此居住。延禧宫原与东六宫其他五宫格局相同,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宫起火,烧毁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共25间,仅余宫门。宣统元年(1909年)在延禧宫原址修建一座3层西洋式建筑——灵沼轩(又名水晶宫)。该殿所有构架均为铁铸,因国库空虚,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后被迫停建。1917年张勋策动溥仪复辟时,延禧宫北部被直系部队飞机投弹炸毁。1931年,故宫博物院将其改建为文物库房。</h3><h3>自从电视剧延禧宫略一播,延禧宫就火了。这是清末未完工的西洋式建筑——水晶宫。</h3> <h3>清朝的末年,延禧宫内是饲养金鱼的地方,有很多的木海和瓦盆用来蓄养各色珍稀的金鱼品种。</h3> <h3>清乾隆年间,宫廷中巳经大量使用以发条为动力的机械钟表。清宫收藏的各式钟表,主要是乾隆和嘉庆年间在广州、苏州和宫内做钟处制造,部分是英、法、瑞士等国出产。故宫钟表馆设在景运门外的奉先殿内,共展出十八世纪中外制造的各式钟表一百二十三件。</h3> <h3><br></h3><h3>九龙壁</h3><h3><br></h3><h3>九龙壁是影壁的一种,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故宫的九龙壁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南三宫后。壁长29.47米,高3.59米,厚0.459米,重达300多吨。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乾隆三十七年(年1770年)改建宁寿宫时烧造。壁上部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椽、檁、斗栱。壁面以云水为底纹,分饰蓝、绿两色,烘托出水天相连的磅礴气势。下部为汉白玉须弥座,端庄凝重。九龙壁黄色龙居中,其左右四条依蓝、白、紫、黄排列,既各成一体,又互相追逐。</h3><h3>这是中国三大九龙壁之一,另外两件,一件在北海公园,一件在山西。</h3> <h3>故宫珍宝馆(东筒子东)</h3> <h3>皇极殿</h3><h3>穿过皇极门和宁寿门,就来到了皇极殿。宁寿宫区是乾隆皇帝为自己隐退而修建的宫殿,说是乾隆为了不超过自己的爷爷在位61年的年限,只当皇帝到了60年时就传位给嘉庆,于是就修筑了宁寿宫区安享晚年。</h3> <h3>珍宝馆位于故宫博物院东部,设在故宫东北角的皇极殿西庑、养性殿、乐寿堂和颐和轩里。主要是清宫收藏的金银玉翠、奇珍异宝制成的礼器、祭器、冠服、装饰品、生活用品以及宫室内的陈设品。</h3><h3>珍宝馆是一座宝库,有各色宝石,闪闪发光的金银器皿,珍珠翡翠,还有金丝风冠、象牙玉雕,各类珍宝举世无双。</h3> <h3>养性殿</h3><h3>养性殿是养心殿的“孪生兄弟”,模仿皇帝的寝居和处理政务之所,但乾隆归政后其实还是住在养心殿,并未住过这里。</h3> <h3>畅音阁</h3><h3>养性殿东侧就是畅音阁,传说是一个“能上天入地”的大戏台。</h3><h3>畅音阁上中下共三层,每层都可以表演,分别是福台、禄台、寿台。阁内的天花板可以活动,成为天井,楼顶安装了轱辘,演员和道具在三台中均可自由升降。寿台一层地板下有一口井,既可以在演出时制造喷水效果,又可以借水音增加演唱共鸣,使戏音更加清扬婉转。台下有地道可通向后台。畅音阁演出的戏大多是歌舞升平的神仙戏,如此立体的舞台,具有极强的视听效果。</h3> <h3>阅是楼</h3> <h3>乐寿堂</h3> <h3>珍妃井</h3><h3>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惶西逃。临行之前,慈禧太后将幽禁在景祺阁北小院的珍妃召至颐和轩,命太监崔玉贵等人将她推入贞顺门内井中溺死,此井因而得名“珍妃井”。</h3> <h3>顺贞门</h3> <h3>从故宫的神武门走出,抬头可以看到北面景山的万春亭。</h3> <h3>神武门</h3><h3>紫禁城北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间重建时,为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而改称“神武门”。</h3><h3>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清代皇后祭祀先蚕坛,出入神武门正门。三年一次选秀女,待选的秀女由神武门偏门进出。</h3> <h3>角楼</h3><h3>角楼,其实就是紫禁城的一角。四个角,可及的是东北角和西北角。被筒子河(紫禁城的护城河)围绕着,去故宫,去景山,去北海都会看到故宫角楼。</h3> <h3>圆明园</h3><h3>圆明园座落在北京西郊,毗邻颐和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二十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h3><h3>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丰富的皇家博物馆,园内各殿堂内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园中文源阁是全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藏有珍贵图书文物。不幸的是,这一世界名园在19世纪末期惨遭英法联军的却掠和焚毁,以后又经历了无数次毁灭和却掠,最终沦为一片废墟。</h3> <h3>今天是在北京的第五天,行程安排是上午游览圆明园,下午游览颐和园。一早就出发,乘坐地铁,很方便地到了圆明园遗址公园。</h3> <h3>残桥</h3><h3>圆明园盛时,园内有近200座桥梁。此桥为昔日敷春堂西宫门外的一座跨溪石拱桥,如今只残存多半个单孔石拱。它是圆明园被毁后唯一保存至今的老石桥。</h3> <h3>1860年,咸丰十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10月18日洗却并火烧圆明园。</h3><h3>1900年由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国、美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的八国联军在血洗北京城时又一次洗劫了圆明园。</h3><h3><br></h3> <h3>迷宮</h3> <h3>方外觀</h3> <h3>海晏堂</h3><h3>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海晏堂,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摆放的地方。西洋楼景区中最大的一处园林景观,建成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9年)。海晏堂正楼朝西,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弧形叠落式喷水漕。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青铜坐像,按我国古代计时法十二时辰的顺序,各轮流自口中喷水一个时辰(两个小时),正午时刻,所有生肖一起喷水。周而复始,俗称“水力钟”。海晏堂后工字形平台楼是附近喷泉群的供水楼。</h3><h3>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青铜头像,现有三尊存于法国和台湾,牛、虎、猴、猪首现存保利艺术博物馆。</h3> <h3>蓄水池台基</h3> <h3>大水法遗址</h3><h3>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建成,是一处以喷泉为主体的园林景观。主体建筑为巨型石龛式,中卷前边有狮子头喷水瀑布,成七级水帘;前下方为椭圆形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铜梅花鹿,从鹿角喷出水柱8道;两侧散布10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俗称“猎狗逐鹿”。大水法前,左、右各有一座大型西式喷水塔。</h3> <h3>大水法遗址,哪怕是如此破败的残垣断壁,也能窥见当年的气势磅礴精美绝伦。</h3><h3>留个影吧,到此一游!</h3> <h3>正觉寺</h3> <h3>颐和园</h3><h3>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h3> <h3>游览了圆明园后,中午来到有名的庆丰包子铺,吃了午饭后,再出发前往颐和园公园游玩。</h3> <h3>颐和园文昌院西北</h3> <h3>邀月門</h3> <h3>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情节。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廓子上。</h3> <h3>清晏舫</h3><h3>清晏舫俗称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h3> <h3>排雲門</h3> <h3>排雲殿</h3> <h3>佛香阁</h3><h3>佛香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一八六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按原样重建。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通高36.44米,耸立于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气势雄伟,是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阁内供奉有铜铸金裹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像高五米,重万斤,为明代万历年间所造,在八根贯通全阁上下的承重铁梨木擎天柱的衬托下,美妙庄严,熠熠生辉,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h3> <h3>众香界</h3> <h3>昆明湖很大,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面积的四分之三。</h3> <h3>站在昆明湖边,看到对面就是万寿山佛香阁。万寿山,依山而筑的大报恩延寿寺,是全园的主体建筑群,远望特别雄伟。</h3> <h3>文昌阁</h3><h3>颐和园内六座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一八六O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阁两层,内供铜铸文昌帝君和仙童、铜特。文昌阁与万寿山供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武辅弼”。</h3> <h3>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h3> <h3>颐和园铜牛</h3> <h3>颐和园南湖岛</h3> <h3>昆明湖</h3> <h3>颐和园十七孔桥西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