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长歌,中国的味道——话剧《长安第二碗》第二轮演出收官

西安话剧院宣传营销部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我们提起西安,想到的是什么?</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是“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江山开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百鸟朝凤、万邦来朝的盛唐气象;</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也是——</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城墙脚下,油盐柴米酱醋茶的流水纪事。</font></h3> <h3>应该如何来形容“葫芦头泡馍”呢?一块葫芦形状的硬实面饼,一碗肥肠熬出的稠浓高汤,把馍掰开撕碎就汤品尝——嘶,只想让人高叹一声“美滴很”!<br></h3> <h3>10月29、30、31日连续三天,每一晚新城剧场都人头攒动,近两千位来自各行各业的观众捧起这一碗“高汤话剧”并由衷点赞。这一碗,吃到的不仅仅是西安特色、中国特色的味道,也是市井民俗的草根气脉、辉煌壮阔的时代长歌。</h3> <h3>即使下雨也要来看剧!</h3> <h3>幕启,是1978年的寒冬。秦家门口的公用自来水管子冻得死死的,门里煮着的葫芦头香味却活泛的很,惹得大家纷纷循香探头。</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安第二碗》精彩剧照↑<br></h3> <h3>幕落,是2018年的暮秋。门前的自来水管子早就不会再受“挨冻”之苦,但是这家40年泡馍馆老汤锅下的火焰却要被浇灭了。它向观众发出叩问: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了,难道要停下对精神价值的追寻吗?</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安第二碗》精彩剧照↑</h3></font></h3> <h3>浓郁的西安风情,朴实却真实的百姓生活。在长达3个小时的演出里,观众们时而捧腹大笑,时而动情落泪,他们被剧情深深打动,和剧中人物情感共振,无一人离席。</h3> <h3>当演出结束,在观众们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西安话剧院院长、话剧《长安第二碗》制作人任雪迎,西安话剧院艺术总监、话剧《长安第二碗》导演翟卫国登台,与全体演职人员一起向观众致谢。</h3> <h3>从剧中,观众们看到了人生的兴衰际遇,也以小见大看到了西安40年的变化,更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成就。</h3> <h3>“40年,一切都在变,我们的不变究竟是什么?”——纵使时光飞逝,秦存根手中提着的那盏灯却从未变过。如同一个闪耀的意象带人们感悟初心,品味坚守的意义。</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安第二碗》精彩剧照↑</h3></font></h3> <h3>“满怀真情,浑厚大气,身处三秦,广接地气”是西安话剧院66年来所执着的艺术美学追求。话剧《长安第二碗》集结了60位演员的倾情投入,用300套服装,演绎40年的沧海桑田。</h3> <h3>看完这一部诚意满满的舞台艺术作品,观众们纷纷在大厅合影并向西安话剧院表达他们的想法。</h3> <h3>他们说:</h3> <h3>就像这位观众评价话剧《长安第二碗》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从来不缺英雄,每一个平凡普通人的奋斗史,都是一部英雄史。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也真的可贵。”</h3> <h3>两轮演出以来,观众们满怀真诚的寄语,是对同样用匠心打造艺术作品的创作团队的深情致意。</h3> <h3>西安,这一座古老又新潮的城市始终迈着发展的脚步,也许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秦家”,正在共同书写我们热爱又期待的西安老百姓自己的故事。</h3> <h3>话剧《长安第二碗》,我们下轮再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