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改,以研促教——文昌市一小语文组教研活动

春华秋实

<h3>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h3><h3> 这学期,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队伍成长,我们学校努力寻求新课标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通过集体备课、上研究课、评课议课的方式,努力研讨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致力于把语文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h3> <h3>  在每周一次的语文组教研活动中,老师们是各施其法,各展其才,呈现了一节又一节既有着浓浓语文韵味又能学习语言能力运用的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语文课。</h3><h3> 按照教研活动计划,本周将由六年级组的黄珍老师展示一节语文研究课。在六年级语文老师们的齐心协力下,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准备着……</h3> 备课 <h3> 五位老师认真解读教材,深入学习教参,结合单元导读、课后习题、交流平台、单元习作等进行思考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桥》的教学设计初步拟定。</h3> 磨课 <h3>  第一次课堂实践下来,六年级组几个语文老师一致认为教学容量过大,目标不够精准,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还不够匹配,课堂生成资源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利用。<br></h3><h3> 蜘蛛结网,于树之枝。大风忽起,吹落其丝。蜘蛛勿惰,一再营之。失败之后绝不气馁。全组成员又重振旗鼓,重新解读教材,确定目标,修改设计环节。</h3><h3> </h3> <h3> 第二次课堂实践,让大家的脸上多了几丝笑容。二次试讲后,几位老师又针对性探讨教案设计。</h3><h3> 大家心中都明白,等待我们的仍将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h3> <h3>  在推翻中重建,在重建中沉淀,在沉淀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一次次的山重水复,一次次的柳暗花明,教案最终定稿,六年级语文组成员满怀期待……</h3> 上课 <h3> 10月31日下午,细雨绵绵,气温骤降,但是,我们一小语文人研究教学的心却是热乎乎的。</h3><h3> 这天,我们语文组所有成员又相聚在一 起,共同探讨部编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活动分为两个环节进行:</h3><h3> 第一个环节由黄珍老师和六(2)班的同学为我们展示了一节精彩的研究课。</h3><h3> 第二个环节是进行评课议课活动。</h3> <h3>  《桥》这一课的教学材料特点鲜明,以大灾为背景,以大爱为举措,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人物的光辉形象。</h3><h3> 黄珍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新课导入时,黄老师先让学生读描写雨水和洪水的句子,再次体会情势危急,加深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的体会。然后让学生找出村民们是怎么做的﹝惊慌失措﹞相关句子,为老汉面对灾难,镇定、理智、博爱奠定了不可缺少的背景。</h3><h3> 人物形象的呈现,离不开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黄老师从三处着手:</h3><h3> 一是从人们面对凶猛的洪水的到来时,表现出的恐慌,侧面的烘托,老汉的镇定如山,舍己为人。</h3><h3> 二是直接描写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老汉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h3><h3> 三是通过老汉对小伙子,两次不同的表现,我们看到了一个铁面如山,父爱如山的形象。</h3><h3> 文章的结尾,老太太的出现,让故事情节更加的曲折,不仅揭示了老汉的身份,更让我们认识到了老汉的崇高品质。这样的一种结尾,在文章中就让人读起来感到特别震撼。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黄老师找了一篇微型小说,让他们在课前进行阅读,当学完了之后,再让他们把故事的结局编写完,这也是读写迁移的一个检测。最后的小练笔,也就是课后作业的布置。</h3> <h3>  黄珍老师教态自然,富有激情,能及时评价学生、鼓励学生,与学生良好互动。</h3> <h3>  学生们畅所欲言所能感受到的老汉的品质。</h3> <h3>  课堂有起有伏,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都很投入。</h3> <h3>  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又回归朗读,读得有层次,有感悟,有深情。阅读教学做到了情境交融。</h3> <h3> 学生在扎实的品读后,对小说有了基本的认识。黄珍老师让同学们做一回小说家,给故事设计一个结尾,体现出了语文课堂的创造性。</h3> <h3>  </h3> <h3> 学生学得认认真真,听课的老师们听得专心致志。</h3> <h3>  黄老师凭着自己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课堂充满浓浓的人文情怀。她实实在在地引领着学生,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br></h3> 评课 <h3> 课后全体听课老师围坐在会议室里评课,由韩东升副校长主持。</h3><h3> </h3> <h3>  黄珍老师对本课的教学思路、预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课后反思等进行了阐述。</h3><h3><br></h3> <h3> 在上完这堂课之后,黄老师自我反思:自己对部分学生的关注不够;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虽然朗读多样化,但自己指导的还不是到位;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的时间不够充分。</h3> <h3> 在座老师谈了自己听课的感受,值得借鉴推广的地方以及在课堂教学处理时的一些想法和建议等。</h3> <h3>梁凤月老师点评:</h3><h3> 课堂教学围绕“读”而展开,以读贯穿整个课堂,引领学生多读、多想、多感悟,抓住关键词、关键句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品质。同时进行小练笔指导,将学以致用落实到位。</h3><h3> 在体会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环境特点的时候,教师注重了让学生自己在文章当中寻找句子并做分析,并做了一定的直接指导,也让学生学会了阅读、分析文章的方法。画出句子,并在句子的边上写上对这句话的感悟和理解。如果黄老师能在课堂教学中,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小组交流自己体会,然后再全班交流,这样,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体会,这就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了。</h3><h3></h3> <h3>王翠琼老师点评:</h3><h3> 黄老师的课从读中导入,我听这一节课关注的就是读。黄老师通过个别展示读,小组读,齐读,教师导读等方式朗读。在朗读中培育了学生的情感。同时黄老师又利用自己的导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师生配合读中,再次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这一节课,学生读得很到位。</h3> <h3>詹文纬老师点评:</h3><h3> 黄老师主要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生去认知、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知识点自主感悟,积累语言,拓宽视野,使老村支书的英雄形象凸显得更加高尚感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品读中,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上升对老村支书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认识,层层深入,一点一点地解读文本,思路清晰。读写迁移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对小说写作方法的再现巩固,又提高了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h3> <h3>吴丹老师点评:</h3><h3> 1、课堂上老师善于评价、激励学生,富有激情。</h3><h3> 2、老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把课文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支书?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词语的品读中去。让学生圈划重点词句,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品读、说话表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又通过朗读理解感悟,做到情景交融,让同学们深切的感受到环境的危急,老汉可贵的品质。</h3><h3> 3、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小练笔,结合学习单的短文写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尾,让学生学会课文布局谋篇的写作方法。</h3> <h3>谢妮娜老师点评:</h3><h3> 我比较欣赏黄老师这堂课中“再现写洪水的句子,体会环境描写的用处”这个环节。只是个人认为黄老师在这里可以处理得更细致一些,让学生轻松习得环境描写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方法。</h3><h3>是否可以这样处理:</h3><h3>1、让学生在文中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h3><h3>2、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句子分布在文章的各个部分。</h3><h3>3、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h3><h3>4、让学生明白,环境描写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而学会这种方法,为单元习作服务。</h3> <h3>陈丹老师点评:</h3><h3> 黄老师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这一过程还巧妙适时地借助具体到位,富有激情的评价语把学生的读书活动引向更深入实质的层面。在同一个问题上,学生们各抒己见,有属于自己的见解和声音。在这样的课堂上,我看到了阅读思考后,留下的思维痕迹是真实有效的。</h3><h3> 语文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琅琅的读书声。黄老师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在重难点处,读在关键句。特别是师生的引读,设置的引语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螺旋上升,让学生披文入境地朗读,读出对课文的理解,读出语感,读出对老支书的敬佩,真正做到了靠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对课文人文性的理解熏陶。</h3><h3> 黄老师善于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说话练笔。而且训练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从填空式的“这是一位-----的老汉!......到创编《小站歌声》的故事结局”),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日积月累的训练,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一定会得到同步提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愿“择其善而从之”。</h3> <h3>李琼仙教导点评:</h3><h3> 本堂课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黄老师提问设计也很有效,利用几个大的问题去统领整堂课的教学。然后又把解决这些大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词语的品读中去。比如黄老师抓住“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这一大问题,让学生读读议议说说。并抓几个重点的句子,以及其中重点的词语,引领学生深入的思考,品味。</h3><h3><br></h3> <h3>程婉秋副校长点评:</h3><h3> 黄珍老师自始自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语言学习作为本体的学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用多样的形式反复朗读,让孩子们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感受人物的特点。结尾处安排“创编故事的结局”进行写法指导,很好地突破了难点,以课文范本为例,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小说的特点,做到了读写迁移,学以致用。</h3><h3>建议:</h3><h3> 1.语文课堂教学,要围绕单元目标来设计,并且要在教学中去落实好;2.对于一节课的内容安排,要注意取舍,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3.要借助课例,进行写法指导,为单元习作教学铺路。</h3> 名师指点 <h3></h3><h3> “师指一条路,烛照万里程。” </h3><h3> 本次教研活动,市教研员、省小语特级教师黄艳老师也参与研讨。在交谈中,黄艳老师首先回应梁凤月老师对于研究课中选择教学内容的困惑。说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由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来确定。不管是家常课,还是公开课、研究课,都要围绕目标来展开。平时的课要明确自己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学校的研究课要清楚研究的主题是什么,在此前提下,教学内容的选择就会清晰明了。</h3><h3> 接着说到教材解读,《桥》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个阅读策略单元。黄珍老师说很多老师上过《桥》这一课,授课压力有点力。确实,《桥》之前是编排在人教版教材的五年级下册里,但现编在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有所调整,包括《去年的树》现在改编在三年级统编本教材中。我们在新教中遇到老课文时,要根据新的教学要求和单元语文要素展开教学,而不是穿新鞋走老路。第四单元阅读部分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对恶劣环境的描写及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还要把情节、环境、村民的表现与对老村支书的描写串连起来,明确随着情节的发展,山洪肆虐时人们的惊慌失措,都是为突出老村支书在危难当头的镇定自如、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当中的内在与外在的联系,人与人的关系,环境与人的关系,情节发展与人物描写的关系,才能体会小说表达的丰富性,与一般记叙文的教学区别开来。</h3><h3> 最后,谈到教学过程中的预设与生成。黄艳老师肯定了黄珍老师备课态度的认真,课堂上的每一句话语都用心雕琢。同时谈到当老师过度在意自己的表达时,就会对学情的关注有所忽略。如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步步为营,环环相扣,都在老师的掌控之下,就会缺乏课堂中学生的随机生成和畅所欲言的灵动性,老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也容易高度紧张。所以,备课时,在充分研读教材后,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流程,实施教学要根据学情的变化,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对教学节奏进行调整。要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身上,而不是只关注在自己的教案是否按步就班地实施上。教学时要分清主次,要抓大放小,而不是面面俱到。</h3><h3> 总而言之,教好新教材不容易,每一个使用新教材的老师,都要吃透教材,明确各个年级每个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才能够更好地把新教材教学的要求实落实到位。</h3> <h3>  我校教研活动的开展,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大舞台。每一位语文教师精彩纷呈的课,就像一盏盏指路的明灯,为在新课改教学之路上探索的老师指明了方向!</h3> <h3>  课程改革,转变的是观念,积累的是经验,沉淀的是思想。新部编教材的理念在市一小每个语文老师的心中已经萌芽,正伴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h3>

老师

学生

教学

语文

黄珍

句子

课堂

品读

朗读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