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就怕做饿梦!那天中午,没粮票…… 知青生活杂忆(2)

微不足道

<h3>  “知青”+“老三届”,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专有名词,再加上那个叫“上山下乡”的共同岁月,这三个名词深深的铭刻在我们的生命和经历中,和现在的年轻人谈起,被他们视作天外来物,根本无法理解,“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没有共同经历的人很难会懂。”</h3><h3> 半个世纪过去了,在我们的记忆深处,这段岁月不仅挥之不去,尤其是曾经的困苦和饥饿,还历久弥新,那些日子,那些事......</h3> <h3>  今天凉快了,刚刚吃完饭,坐在沙发上发呆,在农村这阵子怕又要卖棉花了。不知不觉想起五十年前,我在张港,在朱场公社和平七队:前一天收工时,队长就安排第二天我去张港卖(棉)花,并叮咛我一早就去牛棚抢头壮实的牛,这样人就会少吃很多亏。可惜还是晚了一步,此刻的牛棚就只剩下那头又老又瘦的牛,只有认命,硬着头皮将牛套上,乡亲们帮我将棉花装车并结实捆好,在他们的嘱咐声中,我的第一次卖花之旅就这么上路了……</h3> <h3>  俗话说“鞭打快牛”,孬牛那就无须吆喝,只有由着它紧走慢走,总算走过了蒋湖,待好不容易走到周浦(我们队和张港间的中点)时,太阳已经老高(当年哪有手表,时间都是估摸),此刻已有同队的有位农民打道回府了(卖花是一天工,回来可以盘自留地),看着他的背影接过他的笑声,真的是五味杂陈,这虽是“怏”工,可遇到这样一头牛,真的不轻松啊!</h3> <h3>  就这样,在车轮的嘎嘎声、老牛的喘息声中,看到卖花的乡亲们都陆陆续续往回赶了,我心里那个急啊,真的是不可言状,一想到待会要扛包上跳,不仅是腿在抖、连手都在颤。因为我们知青多半是无能为力的,都是麻烦乡青们代扛,每百斤3分钱的力资当然都给他们了。我今天掉单了,真的是兆头不好。知青就怕做饿梦,咋晚就是因为做了个饿梦,惊醒后半天睡不着,所以也就耽误了抢牛。此刻也只有跟着拖了,走一步算一步吧……</h3> <h3>  人急牛不急,待我这“新手、老牛、破车”晃晃悠悠的来到收购站,大门早已关闭。好不容易叫来一位工作人员,一看我是知青,表情顿时由阴转晴,很善意的告诉我,“你今天吃亏哒,来,去重新起一个垛,过磅后直接将棉花掀在地上即可。”然后又告诉我“1800斤,5角4分钱。”闻听此言,我拿着这本该扛包上垛的力资千恩方谢而去(棉花钱由队里和收购站结算。力资钱归个人,这就是我们当年所说的“怏工”)。</h3> <h3>  有位知青作家曾这么写过“膨胀的心,激活虚无的激情,让力不胜任的腰支撑起来,扛起那样沉重的麻袋”。可怜我当年投奔省重点高中时压根就没想到下农村,只有力不胜任的腰而没有什么激情。面对车上这大小12包棉花,总重1800斤,平圴每包150斤,如果不是这位仁兄关照,我实在无能无力扛包上跳十五个来回,只会望洋兴叹,只能坐以待毙。现在想起来,依然感谢那位张港棉花站的工作人员,依然感谢那些对我们无比关照的各位乡亲。<br></h3> <h3>  花,终于从车上搬到了车下,一口长气舒了出来,十月的太阳虽然不算强烈,但一路跋涉又急火攻心,又累又饿,此刻竟觉神志愰惚步履踉跄,饥肠漉漉的我道别那位仁兄,坐在返空的牛车上,手里紧紧攥着那5角4分大洋,忙乱中走进一家小饭店,方才知道此刻已近下午3点。老板娘从空无一人的店内迎上前来,说有刚烧好的上午才从汉江起水的鲢子鱼,每条3角6分,我听后虽然喜不自禁,但只有进气没有出气,忙点头示意。可尴尬的是,我没有粮票,不能光吃这条斤把重的鱼吧,此刻粮票居然成了拦路虎,天下还是好人多,老板娘见状二话不说,连忙盛上一碗米饭并一再表示送给我吃,这时哪还顾什么斯文,说声谢谢后便狼吞虎咽,三下五去二瞬间就将饭来了个碗朝天,然后再慢慢的将鱼吃了个精光(那个刺又细又密,急脾气的我当时竟如此有耐心)。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吃了一整条鲢子鱼。临走时,我将五角四分钱中抽出一角,将余下的四角四分然毕恭毕敬的递了上去(当年米饭是2分1小碗,我没粮票,我就多给了6分钱),权作感谢这位大姐,她没有豪言壮语,却用一碗米饭,一餐纯真的綠色食品,表达了对我、对知识青年的同情和关照。她再三推辞后方才收下,我又是千恩万谢而去。余下的1角钱交给小组充公,这是后话。</h3><h3><br></h3> <h3>  返回是空车,就可以坐在车把手上,笃悠悠的不慌不忙了。待我回到队里已是日落时分。三十里往返,我竟整整花了一天。</h3><h3> 从那以后,队长再也没有安排我卖花。但那天我卖花竟没扛包上跳,没有粮票居然上了餐馆,乡亲们听了后都羡慕不己,纷纷说到“还不因为是知识青年,同情你们哒”!</h3> <h3>  粮票是什么东东?如今的年轻人满是疑惑,不得不啰嗦几句,这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 使用长达40多年,在商店或饭店购买食品、商品时,不仅要钱还要有票。粮票尤其是全国粮票、省粮票获取的主要途经,由城镇居民凭居民粮食供应本并凭单位出差的介绍信,到指定国有粮店兑换。我们知青此时都是农业户口,只有在生产队里分粮,哪里去获得粮票,现在年轻人听起来觉得是天方夜谭。</h3><h3> 那天,我虽然做了个饿梦,又没有粮票,居然也吃了一餐饭,一餐令人难忘,令人感动的饭!孩提时常听老人说,梦是反的。做了饿梦却吃了顿饱饭。几十年来,餐馆也上了无数次,唯有这一次,刻骨铭心,记了一辈子!!!人生如能回头,我们就怕做饿梦;现在的人在吃饱饭后会有什么诗和远方,什么风花雪月…在肚子饿的时候只有一个愿望……所以说,大多数烦恼都是: 吃饱撑滴!岁月已经翻篇,粮票还会来吗?由衷希望,这种经历不要再有!<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