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思百家言,行万里路 ——记新华中学历史教研组会议暨“历史微讲坛”第三期

姜佩君

<h3>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历史教研组建设,密切组内教师之间的联系,促进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成长,提高我校历史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10月31日上午,新华中学历史教研组在微格教室召开了教研组会议暨“历史微讲坛”第三期。</h3> <h3></h3><h3>一、历史微讲坛 </h3><h3> 会议伊始,代芳老师就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三篇文章与组内老师一起分享。 </h3><h3> 1.《道士塔》 </h3><h3> 20多年前,代老师还是一名大学生,当年她的同学中有很多是被调剂到了历史专业的,对历史这门学科有很多不解和迷茫,于是她的老师给他们推荐了一本书,就是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读罢此书,让她感触颇深的是其中的一篇《道士塔》,从这篇文章中她感受到了文化所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更加坚定自己对历史学科的选择。 </h3><h3> 20多年后,她重读此书,已是作者删改后重新出版的版本,其中《道士塔》这篇文章又有了新的内涵。余秋雨一改以往对道士王圆箓向斯坦因贩卖文物而让敦煌莫高窟中许多文化瑰宝流失海外的痛心疾首和口诛笔伐,而是想象自己置身其中所能做的事情。他会无视满脸堆笑向他走来的蒋孝琬,因为他认为蒋孝琬失去了一个文人的气节。他会用双手拦住斯坦因,可是或许只是徒劳。在当时,只有两个选择。文物在国内被各级官员巧取豪夺还是流失海外在国外博物馆中展出,孰优孰劣?这让他感到无奈与悲哀。</h3><h3></h3> <h3>  2.《鱼尾山屋》 </h3><h3>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文人的角度、实地考察的角度看世界几大文明。克里特文明颇为“现代”的排水系统,已经荒废,让他感到文明没有被传承下来,古埃及由于安定、保守产生了极权和分裂,最终消失殆尽。而西亚是文明重叠交流最多的地方,却战乱不断,给人民带来残酷的适应以及对是非善恶界限的麻木。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文明是中华文明,有诸多因素,但是正因为保留得较好,却也成为了累赘和枷锁。兜兜转转,让作者赞叹不已的是尼泊尔,尽管它没有多少文化积累,也没有自己独立的文明,却是让人们感到心旷神怡的,因为在那里,人们可以沉浸于自然的美好中。最后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人类不可以对人类太嚣张,也不可以对自然太嚣张,包括创造文明在内。人类各种过度的行为对人类而言,是灾难一般的存在,最好的方式是回归自然。文明之道,道法自然。代老师也提到组内有部分老师喜欢假期出去旅行,这是亲近自然很好的方式。</h3> <h3></h3><h3> 3.《风雨天一阁》 </h3><h3> 这篇文章说到了范钦,为官多年,热衷于藏书,即使退任之后,仍不遗余力地从事着收藏书籍的工作。代老师分享了这篇文章给她的启示:要找寻我们工作之外的价值和乐趣。 </h3><h3> 听完代老师的分享,组内的很多老师就她的分享进行了讨论和发言。教研组长李红梅老师分享了她的一些感想,她引用了于漪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教师应是读书人”,代老师就是我们身边非常好的一个例子,通过对《文化苦旅》新旧版本的对比,发现了作者思想的转变。 </h3><h3>覃建奎老师也分享了他的一些看法:首先,读万卷书。历史教师应博览群书,多涉猎不同领域的书籍,特别是年轻老师,要多沉淀。其次,思百家言。看书之后要多反思。思考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净化的过程。再次,行万里路。他用自己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很多地方他都去过了,人文的遗址、遗迹基本都去过了,欣赏自然景观也是自我成长的一种方式。 </h3><h3> 黄强老师也分享了他的一些感受:代老师的眼界、境界很高,给我们呈现了一场文化的盛宴。其中,可以看到,余秋雨的文物观和文化观有了进步,以感性的笔触,对王道士的评价中多了一些感性的成分。文物有国籍,但文化无国籍。文物最宝贵的在于它的文化价值,所以应该是属于全世界的。同样,我们也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冲突与借鉴。不用文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明优良的基因一定会保留下来。所以,他对余秋雨认为克里特文明没有被传承下来是保留意见的。而且,他也认为要乐观看待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以悲观的视角去看。</h3><h3></h3> <h3></h3><h3> 二、教研工作部署 </h3><h3> 会议的第二个流程,李红梅老师就学校的工作安排和要求对接下来的一些教研工作进行部署。 </h3><h3> 首先,李老师再次强调了每位老师都要做好教育教学常规工作,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及时反思,多进行听课交流。对于已立项的各级课题和学生探究性小课题老师们要及时开展研究工作,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加强和兄弟院校的联系与交流,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宽眼界。</h3><h3></h3> <h3>  其次,今年新入职的教师在本学期都要上汇报课。在这次会议上,三位老师分别就她们准备要上的汇报课的思路、备课中遇到的问题向大家征求意见。老师们也纷纷给出了中肯的建议。</h3> <h3>  历史教研组是一个非常温暖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经验的前辈们担任着大家长的角色,为新生力量的成长保驾护航,为教研组的建设铺路搭桥,我们感谢这些前辈们毫无保留地向新老师们传授经验,同时,也期待新老师们接下来的精彩表现。</h3> <h3>文字:陈映和 </h3><h3>图片:芦鲜艳、陈玲玲、陈颖雯 </h3><h3>编辑:姜佩君 </h3><h3>审核:(待定) 李红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