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工作室所有成员和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示范带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效果,永济市小学语文工作室特开展“示范研讨课”活动。</h3><h3> 本次研讨活动旨在落实部编教材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使工作室成员和青年教师的教学素养与业务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加速工作室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学习借鉴名师成功的教学经验和长处;增强教学研讨交流的学习意识。</h3> <h3>活动时间:10月24日至10月30日</h3> <h3> 参加本次活动的执教老师有电机小学杨亚琴老师、实验小学侯晓娜老师、中山街学校展江丽老师。参与本次听课活动的老师有教研室尚迎霞主任、工作室所有成员、青年教师。</h3><h3> 为保证最后能为全市语文教师呈现三节优质课,三位老师进行了两次研磨课。</h3> <h3> 第一次磨课 </h3><h3> 10月24日早上八点半,所有参加本次活动的老师们齐聚实验小学3号录播室,研课磨课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h3><h3> 《神话故事》导读课课例</h3><h3> 神话,是人类步入文明世界后产生的第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带有浓厚的神秘性与朦胧性。世界各地各族都有过神话,而又各具特色。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这正是神话魅力之所在。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神话无处不在。特别是小学阶段,这种文学体裁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他们丰富着学生的想象世界。</h3><h3> 如何去读神话?如何把握神话的文体特点去教学?是需要研究的。实验小学侯晓娜老师集采各类教学资料,确定了采用板块授课法,通过类文整合式教学,旨在从语文要素的角度出发,教会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简要复述神话故事,同时教会学生用联结的方式阅读中国神话故事的方法,产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h3><h3> 阅读教学中的导读课作为统编教材中的新型课,侯老师为我们做了完美的诠释。侯老师从学生9月、10月的阅读必读书目中的中外神话故事聊起,引导学生发现神话的特点。以课本上的《普罗米修斯》和《女娲补天》两篇中外经典神话为例,引导学生读人物,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的脉络;引导学生读环境,了解环境描写在神话故事中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读情节,了解情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h3><h3> 观之,所以游目骋怀,听之,足以极视听之娱。睿智而内敛的侯老师又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让学生猜读鲧禹治水,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看动画片来讲女娲造人的故事,发掘学生的表达欲望,提供充足的展示空间。最后以“老师读神话”和“中国神话故事阅读地图”来总结本课,倡导学生读越来越多的神话故事,慢慢地去咀嚼,细细地去品味。</h3> <h3> 古诗教学《墨梅》课例</h3><h3> 诗,是语言的升华,是感情的寄托,是文学的源头。诗就是一位古代的知心朋友,就是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灵魂。提到小学古诗词教学,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理解诗意、会背诵、会默写的教学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之所以总是对经典没有兴趣、对诗词经典传承不深的原因所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诗词教学深度学习、多维度的培养不足。</h3><h3> 第二节课,展江丽老师用她带有浓浓感情色彩的语言把学生带到了王冕的洗砚池边,体会诗人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整堂课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h3><h3> 展江丽老师执教的《墨梅》一课充分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展老师先让学生通读分类,整体感知。然后引经据典,品读家中梅;知人论世,品读画中梅;互文比较,品读心中梅。最后托物言志,整体提升。</h3><h3> 在学生探求诗意的过程中展老师充分相信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是生硬的理解诗意,而是通过讲读诗人,拓展诗句,让孩子喜读、乐读、喜说、乐说。在诗文的联结之处,着急之处,过渡衔接之处,老师都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让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h3><h3> 古诗年代久远,意蕴深厚,每一首古诗都承载着一个诗人的情感和灵魂。好的古诗词,往往是一字立骨,或一语传神,而这一字正是他的诗脉,它的核心价值。只要抓住了这一字,就抓住了诗词的灵魂。展老师抓住了“清气”这个关键词,利用课后练习题,让其与香气进行对比,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h3><h3>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设计的浸润下,学富五车,触类旁通。名师就是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却善于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梯子,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做到引导于无形。</h3> <h3> 小小说教学《桥》课例</h3><h3>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小说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大块头。如何解读小说,对语文教学、小说阅读以及文学创作,都有很大帮助。</h3><h3> 杨亚琴老师执教的《桥》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也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h3><h3> 杨老师以读促学,以声传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杨老师以自己的一首小诗送给谁,引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接着从小说的特点入手,让学生读出描写洪水的语句,视频播放让学感受洪水的可怕,进而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到关键人物身上,品读人物的语言,动作,感受老支书舍己为人的形象。在讲解到课文的高潮部分,杨老师采用承接读,让孩子们明白“在群众和自己之间,他选择了群众,在党员与儿子之间,他选择了党员,在儿子与自己之间,他选择了儿子”。老支书去世了,但他的精神却长青不死。杨老师又扩展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共产党员,再一次将课堂推向了高潮,让孩子们了解到共产党员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在服务群众,孩子们湿润了眼角,被这些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共产党员所感动。杨老师感情充沛,恰中肯綮,朗读指导入情入境,令人佩服。</h3><h3> 质疑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说的三要素之间是如何互相作用的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杨老师在课堂开始就留下问题,“环境描写为什么会分散在课文不同的段落?后面我们再来解答”。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很自然地在读文后答出了是环境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情节又表现了人物形象。 </h3><h3> 杨老师的课堂对学生有一种磁石般的吸引力,把控课堂收放自如,衔接环节天衣无缝,细节之处见功夫。,整个课堂书声琅琅,有学生思考之时,有师生互动之处,整个课堂带着杨老师鲜明的个性色彩,也显示了杨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h3><h3> </h3> <h3>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h3><h3><br></h3><h3> 讲课结束,全体听课教师根据对部编教材的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的目标,按照李晓琴老师制定的“优点只肯定一点即重点说不足或不同意见或建议”研讨基调分别进行评课。通过大家的互相沟通、分享,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录播室中大家坦诚相待,时而针对一个问题陷入激烈的讨论中,时而低头思考,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能让整个课堂效果更真实,更出彩。</h3><h3> 在评课环节,所有的听课老师都提出了中肯的建议。</h3><h3> 比如针对展老师的《墨梅》一课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展海丽老师提出,提问题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给学生更明确的指示,问题的设计要具体,范围要小。</h3><h3>侯晓娜老师针对学生对诗人的品行概括时语言匮乏,可以多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让学生认识诗人,了解诗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h3><h3> 李晓琴老师提出,在给学生资料的过程中,要学会取舍,把一首古诗先读厚,再读薄,这样教师在给学生的输出时才能更加游刃有余。</h3><h3> 针对杨亚琴老师的《桥》这一课,李晓琴老师提出,《桥》第二课时的教学要把侧重点放在人物身上,而不是环境,应该让学生在朗读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解读人物的精神品质。把小说的特点、技巧,巧妙地融进课堂中。教师最好的作品是学生,好的老师是“老鸭在上面深情地看着小鸭自己往上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能让学生说出来的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这样才是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h3><h3> 教研室尚主任聆听了老师们的发言后,针对三节课和教师们的困惑进行了细致的指导,每一个环节,每一张PPT的展示,甚至过渡语都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尚主任指出,《桥》的教学设计中语文的人文性比较突出,但是工具性还有些欠缺,应该把两者融合起来。针对《墨梅》一课尚主任也强调,在教学时还可以体现我们本学期的三好目标:“写好字,读好书,背好诗”。一个好老师,在课下一定要多反思自己的问题。教学中一定要重其所重,轻其所轻,教学方法的指导一定要明确。</h3><h3> 集体研讨后第二天,李晓琴老师亲自上阵,在六年级课堂为杨老师亲身示范,李老师做到了实实在在的示范,清清晰晰的引领,真正发挥了名师的效力。</h3> <h3>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h3><h3> </h3><h3> 10月30号,永济名师工作室的所有成员和青年教师再次齐聚实验小学3号录播室,进行第二次教学研讨。在第二次磨课中,展老师针对之前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调整,课堂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杨亚琴老师采用了李老师的建议,对教学环节做了重新设计,把教学重点难点一一击破,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讲课结束,所有听课教师再一次针对这两节课进行了认真探讨。一堂好课就是在不断的修改,研磨中慢慢呈现。集体的智慧是伟大的,两位执教老师认真听取了建议,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上再一次补充添加,修改成型。</h3><h3> 教研室尚主任总结了本次教研活动的收获,并希望工作室的成员在不断研讨和总结下能快速成长。</h3><h3> </h3><h3> </h3> <h3> “师指一条路,烛照万里程”。两天的学习,每位教师都是感受到了名师课堂的别样风采。真实地参与就是幸福的成长,智慧的碰撞总会涌出生命的激情。相信每位参与活动的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收获。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很远,让我们不忘初心,仰望星空,脚踏大地,抱团成长。相信在领导的关怀下,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定会不负芳华,幸福成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