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比的意义是学生在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听了由沈洪颖老师执教的《比的意义》,在课堂上体现了以下几个亮点:</h3> <h3>1、沈老师精心选择了淘气长方形照片为引子,里面4张长方形照片,给出真实数据,引导学生讨论长与宽的倍数关系,得到长度相除的关系式,由此引出同类量的比,初步感知比的意义。沈老师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h3> <h3>2、在新知过程中,沈老师能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如在“自主探索新知”这一环节,教师始终都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导--扶--放--收”的教学方法,结论的归纳也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推理、思索、发现而的到的,教师点拨的当。</h3> <h3> 3、在教学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沈老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h3><h3> 4、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并培养主动探索的能力。</h3><h3> 本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鼓励主动探索。“课前自学导学案,圈出重要内容”。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h3> <h3> 5、对一些细节处理得好。沈老师多次提醒学生,如“比的书写要注意哪些”“前项与后项不能颠倒”等等,都可以看出沈老师非常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生出错时,沈老师允许学生出错。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保护了学生的自尊。</h3> <h3>6、加强练习,举一反三。</h3><h3> 在课堂中,通过不同的形式,不同层次的对所学内容进行了练习,举一反三,使学生能真正对比的意义理解的清、透。</h3> <h3> 一堂课下来,感觉还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对学生的评价还不能做到语言丰富,赏识语句不够多。 <br></h3><h3> 建议:</h3><h3> 1、教师今后在课堂上还是要尽量把学习的机会,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不要引得太多,因为六年级的学生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h3><h3> 2、在课堂上还应继续研究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什么时候引导,什么时候放手,该引的就引,不需要引导的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