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早些年, 就从电视新闻知晓福建土楼震惊世人,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 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 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历史悠久、 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 于2008年7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br></p><p>又听说闽西南一带的土楼最为出名, 尤其南靖的田螺坑土楼是福建土楼中最震撼的群体组合, 便有了“没看到田螺坑土楼群, 就不算真正看到土楼”之说。 </p><p><br></p><p><b>因此, 来到厦门度假旅游 , 去南靖看土楼是我们心心念念的愿望和必打卡之地!</b></p><p><br></p> <h3>田螺坑土楼群, 位于闽西南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上坂村, 距离厦门约180公里。</h3><h3><br></h3><h3>10月25日早, 在 “星期八度假旅行团”阳光小李的带领下, 我们一行20余人坐旅游大巴前往。</h3><h3><br></h3><h3>走厦蓉高速一路顺畅, 约2个多小时车程到达南靖书洋镇 。得知有田螺坑A和云水谣B两条游览线路, 并各有特色。我们走的是A线:田螺坑土楼群, 裕昌楼, 塔下村经典游览线路。</h3><h3><br></h3> <h3>到达田螺坑景点, 购得 景区套票100元, 60周岁以上老年人优惠票70元, 转乘15元的景区游览中巴, 一会儿便到了土楼群最佳远眺观景台。</h3><h3><br></h3><h3>从观景台可以看到群山环抱下的层层梯田、 溪流、土楼、山川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h3><h3><br></h3> <h3>居高俯瞰土楼像一朵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大地, 又像飞碟从天而降, 显得气势磅礴令人振撼!</h3><h3><br></h3><h3>难怪上世纪六十年代美中央情报局, 发现我国南方有疑似核反应堆而引起警觉, 八十年代经过调查才解除警报, 却使得名不经传闽南山区一带客家土屋名扬天下!</h3> <h3>在数以千计漳州土楼中, 南靖县书洋镇上坂村的田螺坑土楼群, 无疑是最美丽的!</h3><h3><br></h3><h3>它 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狐岽山坡上, 由一方、一椭圆和三圆形五座土楼组合而成。如田野中盛开的花儿, 有人戏称为“四菜一汤”, 令人不得不感叹民间语言的生动!</h3> <h3>中外建筑专家和学者考查田螺坑土楼群后, 惊叹:“是世界独一无二神话般山区建筑模式,……绝妙防卫系统,巧夺天工的建造技术,和深遂的土楼文化令世界瞩目!”</h3><h3><br></h3><h3>“这是世界第一流的生土建筑, 似黑色的UFO从天而降, 又似蘑菇拔地飞腾而上!”</h3> <h3>随着人流来到土楼群前, 抬头仰望 四座高高的圆楼, 借着地势错落有致簇拥着一座方楼, 煞是雄伟壮观, 像西藏的布达拉宫也不为过。</h3> <h3>红红灯笼高高挂,随风飘荡惹人爱。无不惊叹土楼风格独特,结构精巧的建筑艺术!</h3> <h3>这五座楼分别是:方形《步云楼》和圆形《和昌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另外两座圆形《振昌楼》《瑞云楼》分别建于1930年和1936年;椭圆形《文昌楼》建于1966年。</h3><h3><br></h3><h3>这些保存完好的土楼是黄氏中原人迁徙至此的杰作。因为是外来人的缘故,在居住上讲究家族聚集,在建造上注重防卫合一,当地民众通称他们为客家人,所以又称客家土楼。</h3> <h3>据说,土楼的材料是就地取材,由红壤土、细河沙和田底层泥按比例配比,中间掺石块、竹片并加红糖、蛋清和糯米饭等,经发酵趁湿夯筑,待土干之后异常坚固。<br></h3><h3><br></h3><h3>底墙厚度宽约1.2米,因此,土楼不仅抗震防风,还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h3><h3><br></h3><h3>面前这座建于清嘉庆年间,坐东北朝西南的土楼,称为《和昌楼》,距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h3><h3><br></h3> <h3>进入土楼仔细打量,高三层的土楼,通廊式结构。每层22个房间,三层共个66间房,垂直由上向下划分为一户人家。</h3> <h3>一层为厨房和饭厅; 二层为储存粮食和物品;三层用于居住;顶层是了望台, 有四个射击孔。一、二层不开窗户,出入 一个大门 。倘若有匪盗侵犯,关起门来,俨然是防卫合一, 功能综合, 结构实用的坚固城堡。<br></h3> <h3>止步观看, 历经二百年沧桑的土楼, 斑驳的土墙、吱呀作响的楼梯, 仿佛向人们述说着客家人的悲欢离合!</h3> <h3>天井鹅卵石铺地, 楼中厝是用来敬神祭祀或办红白喜事。 正门是祈神、办婚事; 东门是祈愿孩子平安, 有作为的;西门是办丧事;三个门出入是不能出错的。</h3> <h3>屋旁边还有一口井, 深约1.5米, 直径0.6米</h3> <h3>井水清冽, 水源充盈, 像乳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h3> <h3>听说田螺坑的地名颇为蹊跷, 有村民说,它得名于村庄背靠的湖岽山状似田螺;也有人说黄家祖先~百三郎, 因为田螺姑娘的神助, 使得他从一个养鸭少年成为一方富绅。</h3><h3><br></h3><h3>清嘉庆年间黄百三郎从永定移居此地, 并开始了他传奇人生, 黄氏祠堂中央有祖先牌位, 百三郎为一世祖。</h3><h3><br></h3><h3>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凡百三郎派下裔孙,要到祖祠焚香敬拜, 并于清明前一日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h3> <h3>黄氏家族自明初开基以来, 已有22代传人在此居住, 繁衍生息, 香火不断, 现仍有300余人居住。</h3> <h3>那些被岁月熏黑的旧窗棂, 门框上的春联洋溢着美好!</h3> <h3>你见过这么大的灵芝王?点缀着土屋窗棂很是好看!</h3> <h3>第一次见到, 像是用来椿米的工具?</h3> <h3>这里环境优美, 水源丰富, 气候适宜没有环境污染。 盛产的茶叶、柿饼、野菇, 糯米酒……尽管包装有些简陋, 可都是纯天然食品。</h3> <h3>这里笋干是用刚出土春笋晒干制成, 色泽金黄,呈半透明状, 明清时代列为上京贡品。</h3><h3><br></h3><h3>土楼菜干, 配以肉炒, 炖和蒸皆美味可口。有着400年的历史, 不仅省内外闻名, 在南洋的华侨中颇有影响。</h3> <h3>洛神花是一种产于台湾、福建等地的植物, 有清热降火, 生津止渴, 益气活血的功效。可以直接泡茶喝, 可补充人体营养元素提高免疫力,可降血压, 美容养颜, 抑癌抗癌……</h3><h3><br></h3><h3>同行姐妹关新玲兴致勃勃地讲着洛神花的功效, 让我好生后悔没买, 旁边姐妹“从头越”给我抓了不少, 真是长知识开眼界!</h3><h3><br></h3> <h3>土楼代表着祖先的智慧, 充满着历史痕迹, 要用心描绘客家土楼的样貌!</h3> <h3>走出田螺坑土楼群, 向第二个景点~东歪西斜裕昌楼出发。</h3> <h3>裕昌楼位于书洋镇下版村僚村上节社, 沿着溪水一路走下去, 可以欣赏闽南山区独有的民居建筑。</h3> <h3>这里 古木参天, 植被茂盛, 郁郁葱葱, 环境幽静。</h3> <h3>溪水顺山顶而下, 土楼依山势而建</h3> <h3>约半个小时到了景点, 中华第一奇楼~东歪西斜700年裕昌楼标识牌赫然醒目!</h3> <h3>裕昌楼建于元末明初(约1368年), 目前已知是我国最古老又最大圆楼。是早期股份制的产物, 由刘、罗、张、唐和范五姓族人共同出资建造。后来罗、张等四姓搬走, 故裕昌楼中居民都是刘姓族人。</h3> <h3>裕昌楼高18.5米, 每层54间, 共有270个房间,土木结构, 通廊式圆楼。有5部楼梯, 底层厨房有水井22口, 是福建土楼中水井最多的。</h3><h3><br></h3><h3>它有五层, 第一层为灶间;二层为粮仓;三层老人居住;四层年轻人居住;五层存放棺材。</h3><h3><br></h3><h3>客家土楼闪烁着客家人的智慧,土楼的格局令人肃然起敬,客家人的民俗民风更令人陶醉!他们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結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生活方式。</h3><h3><br></h3> <h3>它最大的特点是柱子东倒西歪, 最大斜度为15度°, 看起来摇摇欲坠, 但经过七百年的侵蚀和无数次地震, 至今依然如故, 成为古民居建筑的活标本。</h3><h3><br></h3><h3>我们好生奇怪是怎样歪斜呢?抬头细看土楼回廊部分支柱左倾右斜, 三楼四楼支柱朝“顺时针” 一个方向倾斜;五楼支柱又朝 “逆时针” 方向倾斜; 似乎只要一阵风吹过来, 它们就会轰然倒塌, 但 经历了七百年的风雨, 依然安如泰山!<b>因此裕昌楼便有了东歪西斜七百年之说。</b></h3> <h3>裕昌楼依山傍水, 环境幽静, 客家人生活了一代又一代。随着时代的变迁, 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离开了土楼, 现仍有刘姓110人居住在此。</h3> <h3>因时间关系, 裕昌楼未多停留, 拍了些照片便离开了。一路步行去最后的景点~风景如画的塔下村。</h3> <h3>塔下村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 两座自南而北蜿蜒大山, 碧绿如黛, 竹林茂密,一道弯弯曲曲的山溪从峡谷中穿过, 快活地流淌着。</h3> <h3>村中那条奔腾不息的溪流, 每天都把清澈和洁净送到家家户户。后来在热爱家乡的侨胞资助下,溪流上建造了11座石拱水泥桥, 使两岸村庄衣带相连。</h3> <h3>小桥流水, 土楼人家, 把塔下村装扮得分外妖娆!</h3> <h3>元末明初, 入闽始祖张化孙派下九代孙小一郎和家人,由永定迁至塔下村,勤劳耕作奠下基业。 随着家族的兴旺, 张姓族人沿着沟谷两边建起了一座座集居住、防御功能一体的围合型土楼建筑。有方形、圆形、围裙形,沿着山溪呈长型摆布,显得高大雄浑,气势恢宏。</h3> <h3>清末后,由于地理环境所限,张姓族人又在沿溪两岸建起了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了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景观!</h3> <h3>楼前屋后铺就的卵石小径,被几百年先人的足迹磨得圆润光滑,闪着柔和的光泽。</h3> <h3>塔下村是闽南著名的侨乡,也是不少台湾同胞的祖家。这里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张氏宗庙“德远堂”,建于明代,距今有580年的历史。</h3><h3><br></h3><h3>据 “德远堂” 保存的《张氏族谱》记载,张氏裔孙至今繁衍24代,不少人居住在台南、基隆、花莲等地。他们仿照塔下村的“德远堂”,在台南修建了一模一样的“德远堂”以资纪念。在海外张氏后裔得知消息,特地回故土认亲访祖,捐款资助家乡。</h3><h3><br></h3><h3>1947年《德远堂》翻修时,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张治中先生曾亲笔为《德远堂》提写了“源远流长”,国民党元老张继、爱国将领张发奎等也提词祝贺。</h3><h3><br></h3> <h3>在正殿池塘前面耸立着十余米高的24杆石龙旗杆群,与整个庙宇建筑浑为一体,蔚为壮观!</h3><h3><br></h3><h3>张氏“德远堂”规定:<b>凡是中举,中进士或取得官职的乡贤可在祠堂前树龙旗杆。</b>同时秉承<b>“子孙虽愚不可不读诗书,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b>的古训。张氏后裔人才辈出,国内有进士及第,海外有富甲一方的富翁。24杆石龙旗只是一小部分的杰出人才。</h3><h3><br></h3> <h3>石龙旗杆全用石雕,底座1米花纹图案石板,旗身刻有竖旗的日期、姓名、身份和辈序。顶端是笔锋(文官)或坐狮(武官)。从最早立旗杆清乾隆(1772年)到1904年废除科举,一百多年共立旗杆14杆。立旗杆者有乡试举人,殿试进士;有父子或兄弟、祖孙三代同立旗杆。</h3><h3><br></h3><h3>近年来人们观念更新,开始为热心家乡公益,爱国华侨的先祖或为百岁老人竖旗杆。从1978年爱国华侨,为老母亲百岁寿辰竖第15根石龙旗杆开始,到如今共24杆,而且第一次为女性竖旗杆。</h3><h3><br></h3><h3>至此,在德远堂祖庙前面的石龙旗杆成为一大景观!</h3> <h3>山坡路边是巴西野牡丹,是花中之王国色天香牡丹的姐妹?远亲?异国他乡的山水使你那样的艳丽,还要随着漂洋过海的客家人,千里迢迢回乡寻祖探亲?</h3> <h3>土楼木偶戏, 距今有六百年的历史,2008年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用客家话演唱, 吸收闽西汉剧的西皮, 二黄唱腔。五十年代闽西木偶代表队, 曾赴上海参加华东地区地方戏的演出, 获特种艺术表演奖。</h3> <h3>原汁原味“四菜一汤”的田螺坑土楼, 东歪西倒的裕昌楼, 如诗如画的塔下村都值得你放慢脚步, 细细品味!</h3> <h3><b>姑婆山下,望断了青砖红瓦,</b></h3><h3><b>春风吹开了遍地黄花,</b></h3><h3><b>鸿雁为何飞不到那家?</b></h3><h3><b>故人哟,是否在天涯?</b></h3><h3><br></h3><h3><b>姑婆山下, 望不到茫茫海峡,</b></h3><h3><b>春风述说着一个华夏,</b></h3><h3><b>远帆为何飘不来客家?</b></h3><h3><b>故人哟,何必浪迹天涯?</b></h3> <h3><b>能否举杯相聚围屋檐下?</b></h3><h3><b>可与千年古城诉说年华?</b></h3><h3><b>能否挽臂登临贺街古塔?</b></h3><h3><b>可与父老乡亲共品浓茶?</b></h3><h3><br></h3><h3><b>啊!归来吧, </b></h3><h3><b>天下客家是一家!</b></h3><h3><b>归来吧, </b></h3><h3><b>天下客家是一家!</b></h3> <h3>南靖土屋是客家人的老屋, 世代海外游子眷恋的祖屋、“古老城堡”……, 此刻就让 背景音乐《客家吟》满怀深情的歌唱, 作为这次旅行的结束语吧!</h3> <p><i>手机拍摄:飞 雪及同行朋友</i></p><p><i>文字编辑:飞 雪</i></p><p><br></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