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香古阁(散文)

安琪大杨1983

<h3> 笔 墨 香 古 阁</h3><h3> ——天心阁对联共赏</h3><h3> ( 散 文 )</h3><h3><br></h3><h3> 现在,登顶天心阁,赏长沙古城风景,极目处是越来越小,越来越近。以前登上此阁,远可眺望岳麓山郁郁怱怱的层林;近可看湘江北去百舸争流的搏击;仰天可见朝霞夕阳和鹰击长空的雄姿;俯瞰是满目人间正道,人民奋发的精神。正因如此,在天心公园西门的入阁牌楼有幅对联:“天高地迴,心旷神怡。”横批是“壮观”。可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旧城的改造,四周高楼林林,虽有如春笋,一派勃勃生机。但那种登阁追忆城南旧事的感触巳是无从找寻。新近,再次旧阁重游,虽只身一人,碎步小移,可我不再是赏景怡情了,而是去追逐另一天地————那就是去对天心阁的楹联欣赏了。</h3><h3> “身在最高层一览万家忧乐;心中无限事常思百代兴 亡。”这一楹联道出了为什么湖南多出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与爱国者的原由。因为湖南人历来就怀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理想。远古的善倦、春秋的屈原、宋玉师徒不说,清末的曾国藩、左宗堂,民国初期的黄兴、蔡锷也可暂缓。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到共和国的建立与建设,那难以数尽的风流人物和丰功伟绩,就能与日月同辉。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经天纬地;彭德怀、贺龙、粟裕,功盖华宇;任弼石、朱镕基,力挽狂澜,等等等等,真是个“于斯为盛,惟楚有才”啊。不是吗?当年的毛泽东就是“身无半纹,却心装天下事”的“一介书生”啊。</h3> <h3>  天心阁,位于长沙市中心东南角,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处的古城墙上,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它始建于明末,重修于清乾隆年间。抗战期间因文夕大火被烧毁,一九八三年复修。现修复的天心阁有楼阁三层,八百四十六平方米。仿古建筑,碧瓦飞檐,朱梁画栋。阁楼迴廊和门庭,挂着文人墨客的诗词与楹联。到此一览,既可赏景,又可阅史读文。快哉快哉!天心阁,原名称“天星阁”。因我国明代盛传“星野”之说,而“天星阁”正对应天上的“长沙星”而得名。古时的天心阁是长沙古城之巅,登上此阁,便有“窗中岳麓分明见,阁外江声空自流(曹治勋)”之感。所以,文人墨客,登阁远眺,吟诗作赋是理所当然的了。</h3> <h3>  拾阶而上,来至阁底,阁厅一偏用金灿灿的行草写道“湖湘胜境”。门庭两边一幅对联,上联是“飞阁凭栏看长桥跨江群楼拔地。”下联为“临风把酒喜洞庭賒月衡岳开天”。可见,这应为今人所作。但它表现出了登阁留文之风从不间断。来到阁顶,又见一幅对联“阁上九霄迎日月,堆留一角看江山”。我登阁之时,虽在上午十点,与朝阳晚霞不着边际。但身临其景,闭目遥想,朝阳挂水而升,寒月披霜而来,那是何等的一幅画面?真有得“江天倚暮云,极目楚天舒”。这时的我也只能借助伟人诗句,发出深情的感慨了:“江山如此多娇”。</h3><h3> 顺梯而下,来到二楼,一幅千古绝联把人的目光与心智所吸引:“水陆洲洲繁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幅楹联,世上也可能只有汉文化才能达到这种至高的境界。运用同音不同的字,把静、动两种物体写入楹联,既生动,又意远。你看,桔子洲是艘湘江上的“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它是静态的。而江上无数南来北往的船舶,从它身傍游弋而过。是舟动还是洲动?远看,似乎都没动。近看,它们又似乎在竟自由。阁本是人文景观,而这时的阁,竟成了鸽子的栖息之地。朝辞夜归,往返日月。求偶配对,繁衍后代,一片生机。一声惊呼,群鸽振翅,倾巢而出,鸽动阁不动。见此情景,你不动乎?然也,自是心潮起伏。</h3> <h3>  出了天心阁,沿道北行,石柱牌楼,十分耀眼。只见牌楼上方写有“崇忠门”,两边联为:“勇卫山河;气吞胡羯。”另一幅对联为:“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这就是说,冒险而忘生死,为国赴难,奋不顾身;理想胜过活着,理想至上,宁可捐躯。近处一看介绍,这是一九四六年国民政府专为抗战时期“长沙保卫战”时牺牲的烈士所立。“崇忠门”为蒋介石先生亲笔题写。读罢介绍,眼前涌现出了一九三九年九月至一九四二年二月“长沙会战”的鏖战情景……</h3> <h3>  长沙会战发生在一九三九年九月至一九四二年二月间。中国军队与曰本侵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的三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中国军队以城市的楼房、住宅,与日军展开了巷战、肉搏战、袭扰战。它是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的战役。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粉碎了日本企图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以战迫降”的战略目标,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战胜利的信心。会战中,共歼灭敌军11万余人。我军阵亡、受伤和失踪9万余人。“祟忠门”就是为纪念这些抗日英雄们而修建的。她,召示人们:国耻勿忘,英雄永存。“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h3> <h3>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近百年的奋斗和七十年的建设,我们已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当今的强起来。忆往昔峥嵘岁月,苦难、屈辱与奋战,造就了中国人民坚韧的民族精神。看今朝蓬勃年华,改革、创新与发展,激发了华厦儿女的追梦激情。长沙这座古城,乘着这强劲东凤,正以湘人无所畏惧的气慨,大步迈向新的征程。一座崭新的长沙古城,一个厚积薄发的湖南展示在世人面前。“城兴汉代久知名,历史翻新,看车驰南北,桥贯东西,四面畅通人络绎;阁号天心终厌乱,河山依旧,喜衡岳岚晴,洞庭月朗,五云轩翥气苍茫。”</h3><h3> 写完本文,人虽在深圳,但念湘楚之变,仍心潮难平。推窗远眺,一片绿色森林,洗劫我模糊的眼睛。我想,家乡湖南与中华民族永远会像这绿色的世界,永远勃勃生机。</h3><h3> 构思二O一九年九月于长沙,成文二O一九年十月二十九日于深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