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1993年我进入清华大学材料系材料物理专业攻读研究生。95年的一天,父母电话里告诉我,他们的一个高中老同学,在清华工程物理系做兼职教授,经常会来系里讲课,让我去见一见。于是我打听好他的上课地点和时间,来到教室外等候。下课铃声一响,一个中等身材、满满书卷气质、让人非常有亲近感的中年人走出课堂,我连忙上去做自我介绍,聊了起来。经过攀谈,我才知道,他们夫妻俩是大学同班同学,竟然都是材料物理专业的前身-核材料专业毕业,我的老师很多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师或同学。也许因为他既是我父母的老同学,又是我的同专业学长,第一次见面就给我一种一见如故、异常亲切的感觉。没想到四年后我竟然有幸成了他的女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岳父1940年抗战时期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县余巷村,1949年来到上海读书。高中进入上海向明中学和我母亲成为同班同学(我父亲高两届)。195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最难考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也就是核物理系,和岳母成为同班同学。64年本科毕业时,正值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全国人民欢欣雀跃,像岳父母这些核领域的学生更是受到极大鼓舞。岳父毕业后考入中国核科技的摇篮“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导师李林院士是中国地质学和石油工业创始人李四光的独生女儿、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岳母也考上清华研究生,导师李恒德院士是中国核辐射防护先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两人成为文革前罕见的研究生伉俪。</p></font></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1年 岳父和母亲的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4年 岳父清华大学毕业</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6年 岳父就读原子能研究所研究生期间</h5><h3><br></h3> <h3> 1966年文革浩劫开始,1968年研究生制度被彻底取消,岳父母没有完成硕士学业就被分配到“核工业部反应堆工程研究所”工作并于当年结婚。期间参与了“核潜艇动力堆燃料元件无损检验”等重大国防科研项目,主持建成“强放射性检验实验室”,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励。1978年岳父响应国防战略要求,举家搬到位于四川三线山区的“中国核动力研究院”工作。期间因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加上自身太拼命,导致胃部大出血,两次发了病危通知,与死神擦肩而过。1980年因身体原因调回北京。同年10月中国核学会成立,筹办中国第一个核领域专业期刊《核科学与工程》,岳父调入编委会担任编辑室负责人,协助第一任核学会会长和期刊主编王淦昌院士,成功把该期刊办成了核领域中国最权威、世界知名的专业期刊。</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2年 岳父母和中国核物理大师王淦昌院士, 核燃料奠基人张沛霖院士合影</h5> 1985年3月,中国第一座核电站浙江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岳父调入刚成立四个月的国家核安全局,在新的领域为中国核事业开疆拓土。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核泄露事故,使全世界的核电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联合国在维也纳紧急召开“国际核电站安全监督特别会议”,岳父代表中国参会并做报告,第一次向国际社会介绍了中国在核安全方面的工作进展,引起广泛关注。1986年6月,岳父作为中国第一个核安全监督专家组的负责人,到秦山核电站督查工程质量。1986年12月,他因为良好的英文功底和专业能力,被派往维也纳的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担任核安全方面的外交官和联络员,与世界各国核安全专家交流学习,帮助中国学习借鉴各国在核电设计、安全运行、维修管理等方面的大量宝贵经验,为我国核电安全运行和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在联合国任职近5年后,1991年回国,担任国家核安全局核材料及核设施处处长,全面负责中国核材料和核设施的安全标准和规范制定与监督。<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7年 维也纳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1年 赴日本参加核电安全培训</h5> <h3><font color="#010101"> 1996年岳父被科技部派往中国住美国纽约总领馆担任科技参赞一职,主要职责是促进两国科技领域交流,加强与美国华裔科学家的联系,和美国各大科技公司和科研院所以及高校保持良好关系等。也因此和李政道、杨振宁、吴健雄、袁家骝、崔琦、牛满江等一大批世界顶尖华裔科学家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和美国前国务卿、中美关系的奠基人基辛格博士等一批美国政界、学界和科技界的名人有过长期接触,在任职期间也作为主要接待人员接待过江泽民,朱镕基、钱其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访问纽约。作为一个极具技术背景的外交官,他的工作既得到了科技部和外交部的很大认可,也和很多同僚以及众多在美国的科技界人士建立了终生友谊。</font></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6年 岳父母和李政道博士在哥伦比亚大学</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7年 岳父母在哥伦比亚大学吴健雄、袁家骝教授家中聚会</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7年岳父母与杨振宁教授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6年纽约领馆为崔琦教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举办庆贺会</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7年接待江泽民访美</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8年接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访美</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7年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邓小平女儿邓楠女士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9年和梅兰芳之子、京剧大师梅葆玖合影</h5> <h3><font color="#010101"> 1999年岳父从纽约卸任回国后,担任环保部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司助理巡视员,此时中国在建的核电站和一些科研用反应堆已经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核安全的工作和压力也越来越大。他在任期间努力工作,为中国核安全监督和核材料管制的管理体系和标准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中国核电站和核反应堆的长期安全运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和太太也在这一年在相识近4年后结婚。</font></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6年 中国核电站分布图<p style="text-align: center;"></p></h5> 2001年岳父退休后,一直在物质和待遇上无欲无求、清白度日。由于岳母的身体欠佳,他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岳母。天天拉着买菜的小车,上下爬5楼,来回坐公交车,在菜市场、超市和医院穿梭。岳父对我们下一辈也非常关心爱护,对女婿儿媳就像对亲生儿女一样关爱。他在我女儿出生后,几次和岳母来美国长住,帮我们照看女儿,对这个外孙女疼爱有加。女儿和外公外婆的关系也特别好,在电话里一次能聊好久,我们在旁边看着也非常欣慰。<br><br> 岳父非常关心国内国际大事,每次和我太太打越洋电话都会天南海北神侃一两个小时。作为70多岁的老人,他对新技术充满了好奇,iPad、智能手机等等都接受度很高、使用很早,是他们那一辈里出了名的“手机技术顾问”。他微信用的也非常溜,有些功能比我掌握得还要全。他还是一名网购达人,家里经常有快递上门。在网络游戏“开心农场“里,他把农场经营得欣欣向荣。由于他的游戏账户连着我们的信用卡,我们有时会收到付款短信,他的开心农场里又投资了两美元的养鸡装备,让我和太太忍俊不止。由于工作上的原因,他去过很多国家和地区,让他对集邮和钱币收藏保持了长久的兴趣,书架上满满两大层的各国邮票和钱币。最近十年,他对整理家谱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他的书桌上永远摊着一本族谱。<br><br> 在岳父的大家族里,他在老一辈里排行最小,也和所有小辈关系最好。每次回老家,因为他知识渊博、阅历繁多、兴趣广泛,小一辈的总愿意围坐在他身边,听他聊天讲话,陪他遍享美食。岳父待人真诚善良,朋友遍天下。在饭店里看到衣衫褴褛的老人,他会主动买一碗面条;在亲戚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尽可能地伸出援手。<br><br> 2019年10月12日,岳父突发急病住院抢救,就再也没有清醒过来。在和病魔战斗了一个月后,于11月11日驾鹤西去,离开了陪伴他一生一世走南闯北的岳母、敬爱他的子女以及这个让他永远保持着一颗好奇心的世界。虽然没来得及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但我知道我们对他最好的思念,就是努力活成他的那个样子!<br><br> 最后我想说:老爸,有幸做您的女婿,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