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发现(36)—— 牌楼寻“义门”

欧阳一猛

<h3></h3><h3>往事如烟,岁月无痕,蓦然回首,王朝的更替散落在历史的长河中,斑驳了记忆,苍老了韶华。然而,有些历史轨迹仍让人记忆犹新,碧如有关“义门陈”的传说。本期“探索与发现”就请你跟随一猛,摩游濂溪区狮子镇牌楼村,去探寻“义门陈”的印记。</h3><h3><br></h3><h3>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不再厮守传统的男耕女织,大都迷惘在物欲横流的浮躁中,濂溪区狮子镇的牌楼村却能在物是人非的变迁里,静静地保持着自己的恬淡,坚守着“义门”一族传承的耕读文明。</h3> <h3>公元620年(唐朝武德三年),陈氏祖先为让地于盛极一时的道教,由庐山脚下的太平宫迁徙到狮子镇牌楼村,在此繁衍生息,直至宋代才迁移至德安县车桥镇。</h3><h3><br></h3><h3>经与牌楼村高家庄一高姓老人攀谈,老人告诉一猛,这里有很多与“义门陈”的传说及古遗址 : 千年古井、百犬同食、狗屎坡、七伴岭、上马埂等等。或许是缘分未到,一猛没有寻觅到哪怕是一个的古遗址,索性返回高姓老人屋里,递烟讨茶,倾听老人讲述有关“义门陈”的传奇故事。</h3> <h3>高姓老人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倔犟地述说着有关的故事,以佐证其观点的正确,如 : “五百头牛耕五谷”,“三千灯火读文章”,“吃油面找头不到”等等。</h3><h3><br></h3><h3>老人悠然地点燃一猛递过的烟,深吸一口,接着说 : 陈氏全家三仟九百余口人,三百三十二年没有分家,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宋朝皇帝封号《天下第一家》,陈氏族人将其制成牌匾,供奉在陈氏祠堂,“牌楼村”由此得名。</h3> <h3>老人说,九江是鱼米之乡,也是“粮、茶”的集散地,一直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故而经常发生战事,陈氏族人为避战祸才迁移到德安车桥,即现在义门陈旧址。后宋朝皇帝令其分家,族人十之八九迁居异地,其族人常常追根溯源返回祭祖,才误以为德安车桥镇才是“义门陈”的发源地。最后,老人愤懑地说,所谓“江州义门陈”一说,不就是说明发源地在九江吗?</h3><h3><br></h3><h3>一猛听罢暗忖: 牌楼、车桥二地“义门陈”发源地之争,其实是“义门陈”无形资产之争,为商机之争。其实只要心中尊敬祖宗,爱家乡、尊老人,坚持传统文化,一定能传为美谈。</h3><h3><br></h3><h3>谢谢您的阅读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