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金秋时节,我们文博路小学一行六人来到了北京,开启了为期五天的学习之旅…… </h3><h3> 首先我们来到清华附小,正值清华附小105周年校庆暨走进孔子+主题课程群教学展示活动。<br></h3><h3> 它是一所百年老校,典雅、温润,“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是清华附小的办学理念,讨论育人的规律,“立德树人”聚焦主题课程群,博学与文,温故知新,修己以敬教学活动,附小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始终立于课程改革的潮头。我们静心思考,追求中华文化历史的源头。国家强则母语强,母语强是国家强的标志。学习汉语热潮,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感到无尚光荣。</h3><h3><br></h3> <h3> 其中,薛晨老师的课对我们触动最大。《论语》中的成语,薛老师以成语为主线,通过读成语、论成语,从而亲近孔子,领悟论语中的道理。语言机智巧妙、幽默风趣。薛老师的这节课,通过看画面猜成语、校园中寻找成语、创意文化室招标活动等环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感受《论语》的魅力。在短短四十分钟里,学生和听课教师始终徜徉在语言艺术的海洋里,沉浸其中、回味无穷。</h3> <h3> 程翔老师的课从名字入手,让学生谈自己的名字是否和经典有关,引出与《论语》有关的名人的名字,从而把艰涩深奥的道理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调动了孩子们学习《论语》的兴趣。课后又做了一场《母语强则国家强》的报告,提出了:“母语强则国家强,语文教不好是违法的。”</h3> <h3> 在清华附小学习短暂时光,让我们知道了老师不仅仅是教一门学科的老师,还可以把语文、数学、音乐、体育.....这些课程进行整合,进行学科的渗透,比如说附小举行的孔子+课程群,不是只有语文老师讲孔子,其他学科的老师都可以讲孔子,数学课《数说孔子》,运用数学的教学模式解决了论语中的数学问题,其实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渗透。因为教师教的不是学科而是学生,作为教师要跨学科育人、综合育人,要有课程整合意识,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中做一件事,让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中学会思维和表达。</h3><h3>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养成良好习惯是儿童教育最核心的任务之一,儿童时期即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h3> <h3> 最后两天我们走进了芳草地国际学校世纪小学。“走进世纪,走向世界”的办学方向,先进的教育理念,令我们每个人都惊叹不已,尤其是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课,让我们清晰地明白了我们在阅读教学方面的不足,更为我们今后的阅读教学指引了方向。</h3><h3> 在芳草地国际小学,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如何培养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整本书阅读时可以借助联结、提问、推测、图像化的手段,有效的去指导孩子,让孩子们用语言去“破译”文字背后的意义,从而触发我们的思考。提倡师生共读,老师领悟后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阅读课可以分为导读课,指导课、分享课,让学生安安静静地读书,培养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h3> <h3> 本次学习我们开拓了视野、发现了自己沉淀与自我提高还不够,钻研教材不够深入、举一反三不到位、导致课堂耗时多、效果不够明显。在这些清华名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不仅仅有教育上的长处、更有文化底蕴上的长处!</h3><h3> 今后教学中我们也要注重发展了学生思维与表达,用“心”感受“课堂”,领悟教育的“主题”,清华附小的教育如阳光般灿烂照我们心田,如清华园内荷塘的月光通润肺脾......</h3> <h3> 五天的学习结束了,除了满满的收获,更多的是学习活动带给我们的思考:如何更好的将学科本质与学生学习融合?学生学习的边界如何进一步拓展,实现更大的学习效益,指向完整育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