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谢小,遇见美好 (第四天)

莒县小学教研室

<h3>  六年影响一生,三天的学习已在我们的心中播下了改变的种子,第四天的活动大幕拉开,今天的报告、课堂、评课又将带来新理念、新思考。</h3> 专家报告 <h3>   未来学习和未来学校</h3><h3> 10月31日早上,来自芬兰的马蒂、罗西激情满满为我们分享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h3><h3> 在海量知识爆发的今天,我们教师和孩子们,不再是知识的独享者了,在这种学校概念越来越模糊的时代,在角色边界不清,跨界融合成为新常态,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不能很好的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未来教育的新图景,就不可能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很好的扮演辅助者,组织者,陪伴者的角色。</h3> <h3>一、未来的学习</h3><h3> 芬兰提倡“现象式学习”,也就是事先确定一些主题,然后围绕这些主题,将相近的学科知识重新编排形成学科融合式的课程,在同一课堂中囊括经济、历史、地理等各种跨学科的知识,以主题贯穿学习,实现跨学科教学。“现象式教学”和我们的研究型课程(例如数学小课题研究)有相似之处,即事先设定特定任务目标,学生在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任务目标。区别在于“现象式教学”更加注重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任务目标的选择,更多地来自学生日常所能接触到的“现象”。如设计旅行方案,这样的项目任务更加生活化和情景化,有助于学生体认和理解。围绕特定的主题,情景体验式和合作学习,实现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几天来听到的芬兰老师的数学课、体育课和科学课都有这样的课程融合现象。所以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真实的学习主题和活动,多样的学习环境和场所;学习内容更加注重实践技能和创新力,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选择有针对性的选择自己的学习路径;能主动学习,并学习中的自我管理。</h3> <h3>  二、未来的学校</h3><h3> 马蒂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他认为,未来的学校,从形态上看,新技术将得到广泛运用,建筑更智能,更生态,比如可以充分使用玻璃门,旋转墙,可以随意调动空间的大小。要有学生独立的小空间,也有舒适宽松的开放的空间课堂;学生的年级界限将模糊化,学生可以越来越多地选择弹性课程和个性化课程,混合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流形态……。同时学习不仅仅限于学校,还要走到户外,石头、草原、小动物都是学生研究的内容。中国的城市距离大自然比较远,可以充分利用操场、博物馆等作为学习环境。</h3><h3> 我们要好好地规划、设计未来学校,学校强调开放式、多样化的学习空间设计,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比如,一个班上四十多个学生,大家的经验不一样,学习进度不同,从网络上获取资源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可能需要静下来听,有的学生需要静下来写,有的学生需要分组讨论,有的学生想展示,通过答辩、演讲等方式,学生的这些需求可能是在同一时间出现。”在现在的课堂上,一个时间段内只能进行一件事,而未来课堂可能就是并行的,能同时完成的。在未来学校了,他们的学习将更自主,更随机,更灵活。学习将伴随我们每个人终身,而这种学习将是与众不同的。</h3> <h3>三、未来的老师</h3><h3> 未来的老师是学习专业人士,有很强的的研发能力, 能够认识未来的挑战,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技术的工作。每个教师有一个人工智能助手,未来教师是重组课程的设计师,在过去,我们所有的教学都是围绕重点、难点来开展的,它会让学生陷入到知识的具体细节里面,无法自拔。</h3><h3> 今天我们要强调学生完整的思维能力,要建立一种跨学科的课堂节目,要让学生在知识的连接过程中融汇贯通,能够学得真正的本领。</h3><h3> 对于所有的老师来说,随着我们的课堂越来越开放,你的课堂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层次越来越高,你会发现,老师是包打不了天下的,课堂的水平越高,对老师的挑战就会越难,这个时候我们的老师就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授者,要把全社会最好的教育资源引向学生,所以这是未来我们老师需要去思考,需要去探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h3> <h3>  对于芬兰专家的报告,关于未来学习和未来学习环境我们正在尝试改革,课前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课堂上以学定教,充分尊重学生。课程的有机整合,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h3> 学生展示 <h3>  恰逢中央督察组来谢小检查主题教育开展情况,我们非常幸运地欣赏到了三个精彩的节目,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谢小“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主题文化融入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h3> <h3>  谢小的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自编操,活力四射,健康飞翔。</h3> <h3>  情境、快板、方言、地名、校史、文化……这个音乐情景剧令人赏心悦目,既欣赏了重庆的特色,又了解了谢小的历史和文化。</h3> <h3>  童心向党小合唱,主题教育润物无声。</h3> 英语词汇课 <h3>  上午第一节英语课是新加坡启化小学郑淑霞执教的绘本《The King’s &nbsp;cake》的英语词汇课。这节课是在周二Ms Ting的绘本阅读课的基础上进行的。</h3><h3><br></h3><h3></h3> <h3>  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纯粹的英语教学,用英语教英语。在热身环节,老师和孩子一起复习学过的绘本,当读到上节课所学生词时,学生就举起手中的单词卡片进行强化记忆,趣味性较强。Key word 的教学老师完全用英语理解英语的方法进行。通过寻找其他案例或做动作等方式来理解单词的意思。比如在学习waggle时就采用了观看龙卷风来临树枝摆动的视频,做动作等等来实现。但是这样也有缺陷,学生不能把单词跟母语建立清晰的联系,致使后面的检测效果并不理想,影响到了学习效率。</h3><h3><br></h3> <h3>  其次,这节课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在检测环节,老师通过iPad让学生来回答,能够迅速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学习效果的反馈。</h3><h3> 第三,这节课设计的活动比较精彩,在上节课的基础上,重新给King设计一个生日派对,需要学生运用已知的单词进行活动。在这里如果老师能够放手让学生去做就更好了。</h3> <h3>  下午第一节课是来自河北邯郸市肥乡区的王琳琳老师执教的《Temperature》.这节课整体效果比较好。首先,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集合生活实际来设计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导入环节,老师就从来自于河北邯郸入手,谈到了重庆后,老师首先要关注重庆的天气,引入Temperature。从重庆的气温谈到全国各地的气温;从孩子们的体温再到动物的体温。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反复练习What's the temperature in……,It's……degreen.同时练习healthy等单词,学习效率较高。在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为来重庆的老师吃穿住行设计一份小贴士,很好地引入了重庆当地的人文精神。</h3><h3><br></h3> <h3>  其次,这节课还涉及到了学科整合的内容。在探究水的温度时,通过现场的实验来测量水的温度。这里面有很多科学的知识,比如:怎样测量、怎样读数、温度计在水中的位置等等,老师都做了很好的整合。<br></h3><h3><br></h3> <h3>  第三,这节课还有一点点瑕疵,就是英语口语的准确性和实验的科学性都需要关注。但整体上瑕不掩玉,这是一节高效、开放的英语课。<br></h3> 综合实践课 <h3>  今天下午的第二节是芬兰老师Joona Puse执教的《网络安全》,每次听芬兰老师的课都给我们全新的感受。这节课把生活经验迁移到数字化当中,是按照高级思维成长规律设计的,让学生把学习内容真正应用到生活中。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同伴学习,把更多的时间放给孩子,老师担任教练的角色。</h3><h3> 每次开课芬兰老师没有华美的语言,总是清晰地把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明晰地介绍给学生:我们这节课的课题非常有意思,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研究在工作、生活中如何保护互联网安全,结束后要为低年级的同学制定互联网安全的规则。</h3><h3><br></h3><h3></h3> <h3>  以活动为载体,以小组合作为学习方式,层层深入,由生活现象中认识到网络安全,对我们非常有借鉴意义。活动1:你是什么样的互联网用户?用动作回应争论。(每周用互联网的身体向左倾斜;平时经常用微信、QQ的,用手指触碰脚尖;与朋友玩在线游戏的请蹲下;在网上认识新朋友的挥挥手。)此处的调查运用不同的动作表示特别新颖,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对自己如何使用互联网有了明确的认识。活动2:根据你对论点的赞同程度,将你自己排列在“程度选线”上。a.很难想象,没有互联网很难生活下去。b.如果没有互联网,我会更加孤单。c.你们觉得成年人了解我们未成年人使用网络。学生根据老师的论点选择站立的位置,用站位表达自己的观点。合作学习是课堂的主旋律,认识了互联网的定义后,活动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图片上的内容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并且明确提出要求:人人参与,组长要让每一个人发表观点。共出示了5张图片,举例第1张:两个不同国家的女孩在互联网上交上了朋友。小组充分讨论后发表观点,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都要找到依据。对于学生的观点老师没有下结论正确与否,培养了学生辨证思维。互联网是如何运行的?老师告诉学生:手机可以接入互联网,信息遗留在互联网,留下的痕迹就叫数字痕迹。我们上网的信息如上传的照片、玩王者荣耀等都是数字足迹。接下来活动4让学生写“我的数字足迹”,写在脚掌的区域。老师示范自己手机或电脑遗留的信息,如我的年龄,还有我是个车迷,留下了我查找的信息。同伴互相介绍数字足迹后老师总结:在网上搜索的都要留下足迹,分享的内容代表着你的形象。如果你发了一则帖子,有多少能看到?1×500×200=100000 这里很自然地与数学有机融合,数字就是最好的说明。那这则帖子能保存多久呢?永远!很自然地让学生懂得互联网道德准则:你希望别人在网上如何对待你,你就如何对待别人!活动5陪审团的决定:不推荐(红色彩纸);众说纷纭(黄色彩纸);被允许(绿色彩纸)。老师出示3个问题,小组一定讨论后亮出彩纸,并说明理由。在这里老师还是不判定谁的观点正确,一定要有合适的理由,辨证思维能力继续得以培养。</h3> <h3>  老师总结:这节课让我们知道了我们是数字化的一员,网上浏览留下痕迹,发送的信息很多人都能看到,还知道了使用互联网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我认为此处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畅谈收获,这样更能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概况能力。</h3><h3> 开放式任务:让学生制定互联网安全的规则和说明,交给三年级的学弟学妹们。此处开放性作业的设计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教学弟学妹,学生不仅是一个使用者,还是一个指导者,这样学生一定会更加精心制作互联网安全的规则。</h3> <h3>  芬兰老师的课如剥洋葱,层层深入,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认识网络安全,学生的认知逐渐清晰。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中来,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思维层次逐渐提升,这样的课堂不正是综合素养的提升吗?</h3> <h3>  第三节谢家湾小学的易正星老师执教的另一节综合实践课《网络安全》,是与Joona老师的同课异构课,两节课同样精彩,既落实了综合实践的课程目标,又能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所学知识又能反过来推动学习其他学科,指导生活实践。</h3><h3> 首先是综合实践选择课题的前沿性,之前一说综合实践还仅仅留存于研究一些劳动技能,这两节课则是选择立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性问题展开探究,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网络对现代的孩子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也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很多孩子非常擅长应用网络,但是网络有利有弊,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所以网络安全又是非常重要的课题。<br></h3><h3><br></h3> <h3>  其次,易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的实践性,通过一系列活动展开教学:头脑风暴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讨论“网络可以干什么?”、扫二维码进行网络游戏测评、小组讨论“网络上还有哪些隐患,应该怎样避免?”、通过汉娜的案例认识网络暴力的危害、关注《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写出“我的人大代表提议”……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h3><h3><br></h3> <h3>  第三就是学科的融合。本节课将综合实践和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相融合,密切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在探究过程中融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如“要学会不去伤害别人,也要保护自己”“不要成为网络暴力的助推者”“小公民,有责任”等等,关注了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br></h3><h3><br></h3> <h3>  易老师的这节课更多地关注了网络安全中的一个小环节,学生有点被局限在过度游戏的伤害环节,说明老师在最初的引导时没有及时打开学生更广阔的思维,对学生的回答仅仅是肯定而缺少有效的指导,教学的开放性不够,虽然板书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但是面有点窄。并且,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说,后面几个活动环节更多地是相似活动的平行关系,未曾深入提“为什么”,没有起到推动思维发展的作用。<br></h3><h3><br></h3> <h3>  但是总的来说,这堂课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易老师的综合实践课堂,闪动着智慧与思考的火花,是探索,更是实践。</h3> 收获 <h3>  第四天的学习在薄暮微霭中结束,相比较第一天来说,我们多了对课堂的诊断能力,从第一天听课时的迷茫和对李栋老师评课的震撼与崇拜,到今天再听课时的明朗,到也能如李栋老师一样对不熟悉的学科侃侃而谈自己的见解,并能关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科的融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一直在改变。</h3><h3>&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