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策划:@LP</h3><h3>摄影:@高山流水 @老徐</h3><h3>编辑:汪建</h3> <h3>20191009 国内的十一长假结束了,朋友圈里刷屏了许多本溪、桓仁、坝上等地秋色枫叶照,是很美很惊艳的!关于枫叶,国内与加国的区别的就是其规模的大小和有湖相伴。</h3><h3>从多伦多刚走出400公里,沿途的枫树绵延壮阔,大山和湖泊交相辉映,满目的枫树通红一片,称加国为枫叶国当之无愧,要不然人家怎么把枫叶印在国旗上呢。</h3><h3>我们已与住在渥太华附近的好友ZX姐联系上了,她将于下午1:30在渥太华与我们会合。我觉得游山玩水,探亲访友是旅行的又一境界,让你的旅行更加充实有趣有内涵。</h3><h3>从白湖的别墅到渥太华市我们走的是枫叶大道的支线,高山流水一直在车上抓拍,枫情公路大片确实美呀!</h3> <h3>渥太华(Ottawa),在我的印象中没有温哥华和多伦多名气大(也许是好友都住在温、多),但它是加拿大的首都,是加拿大的政治和工业技术中心。</h3><h3>到了加东渥太华也就进入了法语区,因为这里最初是法国和爱尔兰的基督教乡镇,但现在已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大城市,英语法语均通用。</h3><h3>我们把车停在拜沃德市场对面的地下停车场。这座位于渥太华市中心的市场是加拿大最大和最古老的公共市场,里面不仅出售种类繁多品质佳的农贸产品,更有许多精品西餐厅集聚于此。我们由于留给渥太华的时间不多,只能打卡重点,所以只拍一下外观,也没有去尝特色小吃海狸尾。</h3> <h3>渥太华的旅游地标到了,当然要拍留念照。</h3> <h3>打卡渥太华第一站,我们从国会山(Parliament Hill)开始吧!这里有渥太华乃至整个加拿大的象征建筑国会大厦(Parliament Buildings),是加拿大国会和联邦政府所在,由中间的和平钟塔,西厢和东厢组成。和平塔(Peace Tower)为哥特式建筑,高达90米,被誉为世界上最精致的哥特式建筑,也是国会大厦中最高的建筑,气宇轩昂。塔的左右分别是众议院和参议院。</h3> <h3>永不熄灭的百年火焰,这是一座纪念加拿大立国百年的水火相容池,代表着加拿大这个移民国家的多元文化的相互包容,相互融合。</h3> <h3>这样拍是否有点历史感?</h3> <h3>议会大厦的东侧大楼(east block)。</h3> <h3>议会大厦的西侧大楼(west block)。</h3> <h3>途中经过联邦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21米的国家战争纪念碑,纪念在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加拿大将士。有男女两个卫兵分侧站立,女卫兵还真不多见,挺新奇。</h3> <h3>周边有许多铜制雕像,数一数共22个,代表22个不同时期的烈士。</h3> <h3>在渥太华最热闹繁忙的街口,发现一家散发着典雅气息,拥有复古欧式建筑风格的酒店-费尔蒙特劳里埃城堡酒店(Fairmont Château Laurier)。酒店建于100多年前,一直保留着富丽堂皇的古典风格。这风格和我们一路上看到的费尔蒙特酒店格调一致。</h3> <h3>蒙尔蒙特酒店旁边的桥下是里多运河(Rideau Canal Cruises),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它从起点Rideau Canal Cruises出发,一路蜿蜒穿过渥太华市区,仿若一幅长长的画卷生动描绘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浮沉与沧桑岁月。</h3><h3>运河的入河处就是一系列横跨里多运河之上的船闸,俗称“渥太华锁”。这些船闸通过转动绞盘,铁索带动木梁来开关闸门,使海拨高度不一致的里多运河和渥太华河能够实现通航。船闸建设于1832年,它们是里多运河工程中的重要设施,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一部分。</h3> <h3>船闸边上就是拜镇博物馆,这幢建筑首建于1827年,当时是英军的仓库和粮食供给处。博物馆展出与里多运河和渥太华历史有关的资料。</h3> <h3>要想在很短的时间打卡渥太华,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绕国会山前后转上一圈。这里有条街沿里多大运河而行,可以一路欣赏美丽的丽都大运河风光,也可以看到渥太华国会山对面的市容。转上一圈,你将深切感受到这座加拿大首都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后的活力与优雅!</h3> <h3>将军丘公园,是国会大厦东侧的一座休闲公园,里面有绿地、树林和大片的郁金香(夏季开放)。公园以前是丽多运河工程的主持者约翰·拜中校的住宅所在地,拜中校回欧洲以后,此地由一位将军继承,公园因此得名。将军丘公园是渥太华史上第一座公园,也是位置最好的公园。</h3> <h3>渥太华在市内有不少这样的古老结实的楼房。这是渥太华蒙特利尔银行,建筑外形像一座结实的碉堡。整个城市的建造尽管很有历史也是钢筋水泥般,少有的现代玻璃幕墙建筑也隐蔽在古建筑之中。但高楼大厦间距较大,有许多绿地,显得比较空旷安静。而这些历史性建筑,充分映射了这座加拿大历史名城的前生今世。</h3> <h3>这是最高法院大楼。</h3> <h3>渥太华市政厅(也称联邦大楼)。</h3> <h3>国家图书馆</h3> <h3>海军纪念碑</h3> <h3>仰视国会山</h3> <h3>对岸风光</h3> <h3>加拿大文明博物馆采用独特的现代化设计,流畅的波浪曲线,很吸引人。</h3> <h3>亚历山大大桥(Alexandra Bridge,法语名Pont Alexandra)。</h3> <h3>加拿大国家美术馆,馆内收藏有加拿大及欧洲最宝贵的艺术品。</h3> <h3>圣母大教堂( Notre-Dame Cathedral Basilica Ottawa),始建於1839年,1885年才完成。两座高塔、教堂内部的柱子、墙壁上的雕刻及圣人雕像等,都是十九世纪艺术家的精心之作。没时间入内参观,遥看一下吧。</h3> <h3>被风景迷拍的高山流水。</h3> <h3>姐路边坐坐,聆听渥太华河水唱歌。</h3> <h3>街心公园小憩,心旷神怡。</h3> <h3>在河边逛完,需要拾级再上国会山,对两位老先生而言,有点吃力呀!</h3> <h3>渥太华这个百年以前的伐木小镇、如今的加拿大首都、穿城而过的里多运河、哥德式雄伟的国会大厦、民国CP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礼举行地等等,属于这座城市的标签有很多,然而我们留给渥太华的时间太少。。。。。。</h3> <h3>到了与ZX姐集合的时间了,我们踩着“花里胡哨”的台价前往集合地。</h3> <h3>ZX姐和他的老伴安德烈来接我们啦。老友相见格外亲,ZX姐向他老伴介绍,她和LP、老徐头是幼儿园同班,3岁就相识了,后来她和老徐头成了同事,有六十多年的交情了。安德烈表示非常欢迎我们到来。<br></h3> <h3>我们一同去Costco购物,买了一大车吃的喝的。</h3> <h3>回家喽。一辆车坐不下,他们三个好朋友同车叙旧,我被分配到安德列的车上,后面坐着他家的爱犬彼泽。</h3> <h3>安德烈没有带我们走常规的高速,而是走了一条风景很美的乡村公路,不时让我看左边看右边。路过某地告诉我,这是他的出生地,路过某个山丘告诉我,他小时候就在这儿滑雪。一路的“枫”景,他说,现在这里是最好的季节。</h3> <h3>安德烈是专职司机,从事运输行业,车开的又快又稳。老徐头在后面紧追,安德烈夸老徐头车技不错。</h3> <h3>来到ZX姐家,一面鲜艳的国旗挂在门前,我们真的到家了!</h3> <h3>ZX姐把我们4人安排在对面的邻居家住下。这是一幢度假屋,坐落在一片白桦林中。我们就在这养眼的小木屋住了4天。</h3> <h3>晚上,我们和枫叶国“小朋友”共进晚餐。中西式大餐开始了,宴席依然是无酒不欢,安德烈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大冰柜酒,还从他家地板底下掏出了珍藏酒。ZX姐表达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她得知我们要来的头一个月,就开始为我们做准备,准备了各种吃的用的,还为我们在她家的4天安排了游玩的行程。高山流水代表我们大家对ZX姐和安德列两口表示了祝福和谢意!(老徐头是翻译)。在晚宴上,安德烈和留过洋的老徐头非常绅士地教了我们一些西方礼仪,比如:敬酒时要相互注视对方的眼晴,不能一带而过,以示真诚;还有吃剩的骨头等杂物不能放在桌子上,要放在空盘里;还有不能频频举杯,郑重地敬过酒后,就不需再敬,自己慢慢喝;吃饭时聊天声音不要大;饭桌上不要看手机,把手机收起来等等。而我们的聚餐习惯是,频举杯、大口喝、疯狂吃、大声笑,气氛热烈。当然来到此地就要入乡随俗了,少举杯、小口喝、斯文吃、小声说,气氛文静。不过回到国内的老徐头,就不讲这些啦,哈哈。</h3> <h3>讲真,出来已经18天了,用老徐头的话说,“一直在赶路,一直在疲于奔命”。像这样的放松还是第一次。</h3><h3>在后来的几天,我们发现这里不仅仅是短暂休息的港湾,而且是美到无穷,快乐无穷的地方,是两位老先生出大片的地方!我将在下一篇记下在ZX姐家非常令人难忘的故事。</h3> <h3>老同学@土豆继续发来评论,感觉写的真好!拿之过来作为本篇的结尾:“浪漫的叶,醉人的秋,加上对老白的无产阶级感情,终究还是放不下。今日得宽余,继续追“美篇”。</h3><h3>因为“追枫四少”的秋天之旅,引得我也关注起秋天。印象中咱百姓的秋天充实忙碌;文人墨客眼里的秋天则写满离愁、凄凉和悲伤。而在“追枫四少”的笔下和镜头中,秋天是诗画,是歌舞,美的灵动。一样的秋,何以大相径庭?打开美篇,伴随音乐飞舞的叶子轻轻告诉我:秋天是叶子的秋天。想想也是,站在花儿的角度,秋天必然是“秋花惨淡秋草黄”。而站在叶子的角度,秋天展示着她们节日般的疯狂。春天是花儿的世界,秋天是叶子的海洋。春天花儿在叶子的映衬下尽情绽放;秋天叶子独自随风炫舞,花儿却不知去向。此刻又似乎闪出一丝哲学的灵光。有人说秋天的旅行是一场追逐叶子的爱情。走进叶子,了解叶子。祝各位在老白的家乡,追逐着浪漫的叶子,收获一份国际主义的秋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