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10月底的一个周末,秋雨中的夜郎古国,一群行色匆匆的少年背着书包,怀揣走出夜郎、走向世界、逐梦新时代的家国梦,肩负长辈的期望,在父母一路的叮嘱与不舍中结伴而行,提前从小学、初中阶段开始他们充满期待的异乡求学之旅!</h3><h3> 他们是一群对本土义务教育学校不认可的家长和孩子,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有着强烈的大学梦、名校梦,他们是一群对本土学校失去信心的人,他们宁愿每年花4、5万也要背井离乡送孩子去上市里、省里的民办学校,也不愿享受家门口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实惠和舒适! </h3><h3><br></h3><h3> 这样的场景对于我来说,内心是愧疚与不安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到自责,难过!尽管我知道,这种现象是全国大多数县城面临的无奈与现实……</h3> <h3> 同一天,我与新晃县教研室的领导、学科教研员、部分中小学及幼儿园骨干教师共56人赴省城长沙市教师发展中心参加教师培训者研修团队学习。该培训属“2019年新晃县整体教育质量提升试点项目”的5个子项目之一,项目预计用时2年完成,长沙教育学院负责承办本次培训,长沙教育学院丁丽特级教师与湖南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刘亚雄两位特级教师担任项目主持人,长沙教育学院刘小兰特级教师担任班主任。长沙教育学院肖万祥院长、许月良副院长,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刘建琼所长、邹海龙副所长等专家亲自参与项目师资培训、项目推进督察工作。</h3><h3> 培训研修期间,全体参训学员作风优良,态度端正,严谨认真的学风多次得到省城专家教授的高度认可与表扬!在学员们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工整规范的学习笔记中我看到了大家对振兴侗乡教育的那份浓浓的情怀与执着!从大家用心聆听专家教授讲座的姿态和求知若渴、专注坚毅的目光中我感受到了大家心系家乡教育、坚守教育初心的理想和信念!</h3><h3> 他们是新晃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工作最宝贵的“火种”;是实现义教高水平均衡,满足侗乡人民对优质教育需要的重要力量;是加快推进侗乡教育事业发展,提升本土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主力军!</h3><h3> 培训过程中,我感受到肖万祥院长、刘建琼所长和邹海龙副所长对新晃教育的关切与厚爱!他们安排的授讲专家团队组成阵容堪称豪华!其中正高级职称三人,博导1人,特级教师7人。他们对项目付出的诸多努力让我感动,感激!湖南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刘建琼所长,邹海龙副所长多次表示会持续关注该项目的实施工作,并一致要求县教育局加快组建关系到项目成败的“新晃县教师发展中心”工作,邹海龙副所长指出,新晃县教师发展中心组建工作一定要尽快完成,一定要将有教育情怀,懂教育政策,有科研领导能力,有使命担当精神的人安排从事这项工作,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会调动一切优质资源支持项目实施工作,确保新晃整体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取得成功并向全国推广。</h3><h3> 作为一名在新晃教育一线奋战了近三十年的教师,我深知我县教育低质低效的症结所在,更是对新上任的刘绍忠局长在培训动员会上喊出的办“百姓认可、师生留住”的教育工作目标认同且有着强烈的共鸣。我憧憬着有一天,新晃的每一所学校都有一大批让社会满意、家长放心、学生喜欢的优秀教师,我希望那些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用为留在家乡学校读书而焦虑、自卑,期待所有家长不再为是否送孩子远赴市里、省城求学而左右为难!期待所有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期待新晃教育人无论走到哪脸上都洋溢着骄傲、自信与幸福……</h3><h3> 是的,我深切、强烈的感受到此项目对提升家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明白这就是省教育厅、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及新晃教育局在积极贯彻落实十九大关于化解新时代“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这个矛盾的重要举措。如果该项目能够顺利实施,我县教师、校(园)长群体将持续得到省教科院及长沙教育学院基础教育专家团队的直接辅导,我县的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团队将会快速成长,全县优秀教师队伍将迅速壮大。这一切,无疑会极大提升全县整体教育质量,至此,刘局长提出的办“百姓认可,师生留住”的目标有望早日实现。</h3><h3> 这一切,一支忠诚(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精干、高效、专业、担当的县级教育行政管理团队和教师培训者团队将决定该项目的最终结果!愿周末新晃高铁站不再有匆匆忙忙外出求学的中小学生……</h3><h3> 对此,我的内心无比期待!</h3> <h3>承担培训任务的专家都是全省教育领域的顶级专家!</h3> <h3>学员们认真,专注,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已经很好的诠释了他们内心的渴望与追求!</h3> <h3>姚建民特级教师:理、化、生老师不组织学生做试验,仅让学生看教材或媒体演示的试验过程是不对的。必须要让学生养成用试验去验证假设的习惯,养成科学严谨的探究能力!这让我想起了在鱼中任校长时的一些情况,物理老师报怨学生对物理学习不感兴趣,好多学生成绩太差,我就让老师把一些适合学生独立开展实验活动的器材放进教室去,让那些物理基础知识差的学生多做。现在回想,我的安排思路是对的,只是当时对老师开展这项工作的情况跟进管理不够。我想,我们所有的学校都可以建设向学生定时开放的理、化、生实验室,或者模仿科学家组建学科科研实验室的方式,让学生去当这个实验室的负责人,为学生开展学科实验或科学探究提供方便,我们的专业老师负责实验过程中安全的把控和技术指导!这样,会不会有更多的学生喜欢这些让人“头疼”的理科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