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渤海文学》与你同在,十一月继续……

文蔓

<p>《渤海文学》纯文学平台,欢迎关注。</p> <h3>周泽邦老师评论:</h3><h3>北大的诞生是很血腥的,戊戌变法的其它成果都被废除了,只留下了京师大学堂。所以,北大从一开始就仿佛禀有一种使命,它是中国近代社会阵痛的产物,是一种转型的象征——从漫长的封建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这种转型是很痛苦的,用鲁迅的话讲,挪一张桌子都要流血。北大的诞生,同一个民族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了。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会冲锋在前,在和平时期会默默反省,在转折时期会出现呐喊,在正义的力量被压制时期就会有人拍案而起。比如五四运动,一方面是新文化,一方面是救亡。北大精神中,一个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的苦难相联系的爱国精神;一个是做人的精神。一个人一辈子不年轻一回是一种损失,一个社会没有一群可爱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种损失。从长远和一个民族来说,需要有一个精神的支柱,北大就提供了这样的精神力量。所以说,北大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谁能忘记和丢弃民族精神?卞老此文,正是张扬北大精神,传承民族精神。最后唠叨一句,北大的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鲁迅先生更与北大有着莫大的关系。</h3><h3><br></h3><h3>扈广拥老师评论!:</h3><h3>旅途。翻看《写在钱锺书边上》,翻到一处,忽然咕咚一声,心像从二层楼的窗口跳下,重重地往地面一蹾,痛得似乎停止了搏动。慌忙掉头看周围的乘客,没有,谁也没有听到或感到异常。旅途就有这好,尽管彼此挨得很近,简直是呼吸相闻,肌肤相亲,但是另一方面,心理空间又隔得很远很远,基本上是冥王星不管海王星,河外星系不管银河系,各行其事,互不干扰。这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文明模式,或可谓之旅途文明。人生也好,社会也好,不正是放大了的旅程么!闲话打住,还是回到适才的心跳&lt;div&gt;起得自然,结得悠远是古人对诗人的要求,琢磨再三,卞老《天边……》这个开头让我们又想到那个观点:散文没有规矩 。</h3><div>10-01 20:03</div><h3><br></h3><div>风沙鸣</div><div>一场斗嘴,揭开了卞老师欲写大家,试图绕开北大,找寻和北大无牵扯之人,于是忙活,于是查证,和朋友赌一气;绕开北大。文中有言;“我真傻”。此言不过,写名人写大师,绕开北大,一如绕开月亮,绝无可能。该文可窥见大家写大家之路。</div><div>10-01 09:44</div><h3><br></h3> <h3>月童<br></h3><h3>终于读了下篇,又通读了一遍全篇。故事情节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可见作者深厚的文 学功底和丰富的生活积累。 戚枭,性格质朴敦厚,心地善良,直到自己被处理时,还对阴险狡诈的韩建抱以信任和好感,说“是的,总得有个人来谈。”直到自己被判五年徒刑,才“歇斯底里”的叫喊“红通呢?追杀呀!”好在这个不能不说有些悲剧色彩的人物还有自己的农场,出狱后可有生活保障。作品从多个侧面塑造出了主人公身上熠熠闪耀的人性之美。认真学习!</h3><h3>10-03 15:07</h3><h3><br></h3><h3>10-03 20:48</h3><h3>回复</h3><h3>周泽邦</h3><h3>孔老师的小说《蝉》,人物语言各具特色,符合各自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拍案叫绝。小说鞭笞了某些领导和行政执法部门的不作为,引导和弘扬了人间正气,这就是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和文艺作品的社会意义。赏读,转发。</h3><h3>10-03 09:32</h3><h3>月童</h3><h3>读老师作品。不敢妄加评论。只知道故事情节吸引着我,使我一口气读完了(上)篇。情节紧凑,人物语言颇有个性。那么严肃又现实的题材,却用了一个《蝉》为题目。期待“下回分解”。</h3><h3>10-02 20:57</h3><h3><br></h3><h3>风沙鸣老师评论:</h3><h3>孔老师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且注重现实,用其笔力揭露现实,宏扬善美,直击良心。一个好的作者,应予现实中发现假恶丑,用其笔触鞭之,是一个作家的责任。小说结构严谨,语言干练通畅,人物形象饱满,通过人物折射故事,通过故事反映现实,可见作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欣赏。</h3><h3>10-02 19:33</h3><h3><br></h3><h3>周泽邦老师评论:</h3><h3>读孔老师的《蝉(上)》,既感到愤怒,又感到压抑。早些年的时候,在招商引资这个关系到国家和地方重大经利益的问题上,有些地方大员,只顾业绩不顾结果,引狼入室,给当地人民和银行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他们却拍拍pigu高升走人。这篇小说,无论在语言表达上,还是在情节安排上,都独具匠心。赏读!期待下篇。</h3><h3><br></h3> <h3>扈广拥老师评论:</h3><h3>由于眼花得厉害,超过5000字的电子文章不大敢看,但《渤海文学》,孔老师的大作,得读啊。 和各位老师看法一样,小说人物刻画出来了,立起来了,有了人物就有了故事。现实真实的好素材,真实熟悉的人物,孔老师又长于工笔刀法,结构上又力求莎士比亚化,所以《蝉》成功了,祝贺!点赞! 可能因我是个急性子,觉得有些地方节奏慢了些。 </h3><h3>10-03 20:11</h3><h3><br></h3><h3>闫庚卉</h3><h3>孔老师的《蝉》环环相扣,一步比一步精彩,亦可谓字里行间写尽人间丑态,一文终了仍留丑态在人间。真想知道梅人娇和韩建和费螟蛉下一章如何分解。《蝉》里人物众多,各有各面,费庭燎留给我的印象最深,这个可怜的助纣为虐的二百五。</h3><div>妄解一下题目《蝉》——螳螂扑蝉黄雀在后,孔老师的《蝉》​可是这里面的蝉?</div><h3></h3><h3>10-03 15:35</h3><h3><br></h3> <h3><h3>幸福像花儿一样读《忆童趣》有感:</h3><div> 《小时候真美》</div><div><br></div><div>小的时候真美,</div><div>想起来就喜滋滋的,</div><div>从心里甜甜到了嘴边。</div><div><br></div><div>那时候,</div><div>常跟着母亲去看菜园,</div><div>红红的西红柿,</div><div>紫色的茄子,</div><div>绿油油的黄瓜,</div><div>看着都馋涎欲滴。</div><div><br></div><div>那时候,</div><div>放了学去割猪草,</div><div>不敢去地里垄沟上割,</div><div>出村在两旁的大杨树下,</div><div>找点细毛毛草,</div><div>回家交差,</div><div>让母亲无可奈何。</div><div><br></div><div>那时候,</div><div>最怕得是打预防针,</div><div>在小学校里,</div><div>一看到赤脚医生在挨班打,</div><div>撒丫子就跑出学校,</div><div>躲在回家路上的墙根处,</div><div>隔着矮墙向学校张望。</div><div><br></div><div>那时候,</div><div>最爱玩的是翻跟头,</div><div>可以挨墙根,</div><div>手拄地头朝下贴在墙上半天,</div><div>可以平地跑起来一手按地,</div><div>翻过去顺势站起来,</div><div>还可以两手拄地翻过去,</div><div>全身弯成一个圈,</div><div>头挨到脚后跟。</div><div><br></div><div>那时候,</div><div>最热闹的是赶庙会看大戏,</div><div>翻跟头对打踢飞长枪,</div><div>看得最过瘾,</div><div>还会吃二分钱一根的小豆冰棍,</div><div>滋味爽极啦!</div><div><br></div><div>那时候,</div><div>最得意的是考试,</div><div>拿了好名次,</div><div>老师夸,母亲喜。</div><div><br></div><div>小时候真美,</div><div>其乐无穷,无忧无虑,</div><div>美好的童年,</div><div>美好的回忆!</div></h3><h3>扈广拥老师评论:</h3><h3>挖菜、打草、摸鱼、掏鸟窝、偷瓜摸枣抽地烟是作者的童年,也是我的童年(实际情况我的童年比作者还丰富,如烧棒子烧地瓜等等等等),五零后的童年。现代孩子还有这样的童年吗,没有,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童年,希望他们的童年写得更好。 </h3><h3>10-05 06:18</h3><h3><br></h3><h3>闫庚卉</h3><h3>《忆童趣》​流畅清新,不娇不作,把我们代回到童年时光。我是在山区里长大的,我们那既没有知了也没有枣树,连绵的山里有各色各样的山花烂漫野果飘香。大约是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号召家家户户种蓖麻子交任务。我家的后院子里种了三五棵蓖麻子,绿带微蓝的硕大叶子,至今记忆犹新。今天看见文章里烧蓖麻叶子,一边看一边笑,真是倍感亲切。读此文,有两点疑问: “瞿瞿瞿……瞿瞿瞿……”蟋蟀有节奏的鸣叫声从翠峰台的草丛中传出,打断了我的回忆。这段文字是否缺少呼应,略显突兀?文章的结尾是否有点满?一抒己见,切磋一下,望见谅。瑕不掩瑜,《忆童趣》是一篇有生活的好文,赞一个👍</h3><h3><br></h3><h3>一读者评论:</h3><h3>@萤光·文蔓 (忆童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里的东西会越来越少,但童年里的东西,却很少忘记。上学逃课,偷生产队的甜瓜,下河摸鱼,上树掏鸟窝,往人家的水缸里撒尿,等等淘气也好恶作剧也罢,一幕幕像放电影一样能从你的记忆里划过,让你喜出眉梢。看着作者的文章,让我想起了自己童年的点滴。少年的天真,少年的轻狂,少年的无忧无虑,少年的奇思妙想。少年的天性都是一样的,但少年的故事却不相同。作者是鲁北平原的,他那里没有山,有的只是一座沙子山,是石油工人开采石油留下堆积而成的,即使这样,在没有山的鲁北平原,沙子山也成了作者童年玩耍最美好的地方。他们在这沙子山上,上演了各式各样的精彩故事。假如没有沙子山,鲁北平原留给他们童年的又该是怎样的一种记忆呢!作者的文笔很好,抓住对沙子山的印象,锲而不舍地进行了回忆与讲述。让人们在愉快的阅读中就想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往事。[强][抱拳]</h3><h3>10-04 21:08</h3><h3><br></h3><h3>岁月静好</h3><h3>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童年的趣事回忆越发浓烈,哪怕是一个个片段支离破碎,也感觉是那么美好。也许是因为那时候的心❤是最纯洁的,那时候对未来的憧憬是最美好的,生活虽贫穷困苦,却依然觉得好日子总有一天会到来[太阳][太阳][拳头][拳头]</h3><h3>10-04 20:01</h3><h3><br></h3><h3>没有笔者年龄,但我从文章中看到了刻骨铭心,绝对是60、70后的大作,那时的乡土,那时的人情,多么质朴:那时天很蓝;那时的水很清;那时能看到日出而作:那时能看到目日落而辍;那时家家户户到了下午都是袅袅炊烟;那时的笑声整个村庄都能听见……</h3><h3><br></h3><h3>䬠雪迎春</h3><h3>读了云平兄长的文章,内心升起无数涟漪。我从来不敢冒然评价别人,但是那一段段沾着泥土气息的文字,确是我的最爱。一缕缕乡愁,从泥瓦矮墙上慢慢升起;乡音未改,我在寻找内心的“根”。那个时代,生活虽然并不丰盈,但一点一滴的经历,却是锤炼自己的最好“教科书”。带着时代的印迹,传承着最质朴的“文化”,这恰恰是对我最好的教诲!</h3><h3>10-04 16:43</h3><h3><br></h3><h3>周泽邦</h3><h3>匆匆的岁月正在雕琢着我的容貌,改变着我的生活,但窗外迟来的秋雨,却湿润了我的双眼,带着我又走入了童年。但童年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也许寂寞的心早己渴望这场绵绵的秋雨,其实这场秋雨它在我的心里从过去一直下到现在,然后顺着老家的屋檐,滑过我的脸庞,滑过我的记忆。可谁能告诉我,是谁带走了我的童年?走出童年,我又能去哪儿?人生的路始终逃不过记忆的束缚。古老的祖宅,斑驳的墙,还有屋檐下那些被水滴穿的地面,除了这些,我更清晰地看见了一堆柴薪,母亲的背影和袅袅的炊烟。我想推开半掩的木门,它大概腐朽的早已忘了自己的年龄,可我又不敢打扰它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它需要安静,或许也需要我的陪伴。我相信,我的离去不是一种残忍,而是命运和心灵的升华。它应该会明白,只有离开了现在,才可以在未来找到曾经。故乡已经苍老,我的青春已无法追回。今夜,伴着这绵绵的秋雨,我将在梦里走过我的童年,一点点的拾起我失落的欢乐、幸福和温暖。</h3><h3>10-04 09:12</h3><h3><br></h3><h3>泰然私塾</h3><h3>读了赵老师的《忆童趣》,使我们不仅是童年的趣事进入了回放,重要的事对农村的质朴风情进行呼唤。就像三五知己围座,一壶清茶或一杯醇酒,回忆伴着月光偷瓜,上学路上帮大爷推车,给村里的五保户抬水。或许这就是“不忘初心”吧。</h3><h3>10-04 08:47</h3><h3><br></h3><h3>刘传庆</h3><h3>拜读大作,深切感到:文字简练优美,感情真挚细腻,富有生活气息,勾起人们对童年美好的回忆,是一篇不错的好文。</h3><h3>10-04 08:41</h3><h3><br></h3><h3>月童</h3><h3>看了老师的《忆童趣》,便想起在我的家乡也有“抽地烟”一项孩子们玩耍的把戏。一个 小土坑,几根蓖麻梗,三四个蓬头垢面的孩 子,或撅着,或“五体大趴”,围着“地烟 锅”吧嗒吧嗒地“抽”,一个个被烟呛得鼻涕眼泪挂了满脸,却各个心花怒放。虽然不健 康,更甭说雅不雅,那童趣童真,真是纯到家了!文章读来亲切,令人浮想联翩。</h3><h3>10-04 07:51</h3><h3><br></h3><h3>莹莹~</h3><h3>看到此文,想起了鲁迅笔下的《社戏》,小伙伴月夜归航偷豆,偷出了快乐,偷出了友谊,赵老师这些童年往事,也是如此充满童真,童趣,如一壶老酒,历久弥新,回味无穷。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如今一去不复返了。而萦绕在心头的那一抹乡愁,却温馨如昨。赵老师文笔清新脱俗,乃佳作美文,点赞!</h3><h3><br></h3><h3>寒枫</h3><h3>&nbsp;&nbsp; &nbsp;‘’美好的童年时光,犹如白驹过隙,一去不复返了。而我心头泛起的缕缕乡愁,却似甘醪陈酿,愈发醇厚,愈发浓烈了……。”</h3><div>拜读佳作,心底里热流滚滚,入梦景童年,愿长梦不醒。</div><h3></h3><h3>10-04 07:13</h3><h3><br></h3><h3>仰望星空</h3><h3>赵老师不仅是一位有着人间大爱的领航者,至今也保存着那份儿时的童真,在你的笔下也勾起了我们小时候的那份童趣。回忆是美好的,也是残酷的,我们再也回不去那份快乐而天真的历史,只能回忆一下了</h3><h3>10-04 06:57</h3><h3><br></h3> <h3>闫庚卉老师评论:</h3><h3>跟着刘老师的文字,走过了黄河之源,走过了人字桥,今天又骑上骆驼来到了猎猎沙漠。刘老师的游记别出一格,让人忍不住一路羡慕一路读下去。刘老师的游记是生命之体验,充满了惊险和热血沸腾,这也是它格外吸引我的原因所在。“安达……马奶酒……”这亲切的呼喊, 亦是作者对读者的呼喊。</h3><h3>10-05 19:57</h3><h3><br></h3><h3>雷霆万钧</h3><h3>《曾是沙漠“骆驼客”》,一看题目就很吸引人,“沙漠”、“骆驼”,这些事物是陌生的,也是令人恐怖的,飞沙走石,不毛之地,冷热悬殊,茫茫无际,是我从文字上和影像中得到的对沙漠的基本认知。对于骆驼只是见过,至于它的性情、本领也是一无所知。今天堵了刘老师的文章,可以说学到了不少知识,沙漠虽然很可怕,但在骆驼、“骆驼客”面前,却是无所畏惧的。我们每个人,面对一个个的“沙漠”,是需要有点骆驼精神的,路虽遥远,有目标、有信念、有毅力、锲而不舍,就有希望实现目标!</h3><h3>10-05 12:52</h3><h3><br></h3><h3>同庆老师留言:</h3><div>刘学高的《骆驼客》读后心神跟着进了沙漠沙海。跟着驼队游走在沙海。我对骆🐫 这种交通畜牧了解甚微。今天更详。对沙漠只听说,电视见之,便无涉足,今天尤如亲临。这就是文字文学的力量。渤海文学交流2群的力量!</div><h3></h3><h3>10-05 10:21</h3><h3><br></h3><h3>丝路花雨: 喜欢骆驼这高大威猛、看上去又憨实可爱的家伙,在老师优美的文字里,更加喜欢这沙漠里的庞然大物。让人敬仰的是“骆驼人”,顽强坚韧智慧,挑战者更如老师那样,去沙漠探险。挑战无处不在,能够在沙漠里徜徉跋涉的人,定然能战胜所有困难,让沙漠开出花来!</h3><h3>10-05 09:41</h3><h3><br></h3> <h3>周维东老师留言:</h3><h3>昨天满怀崇敬之心,当面聆听了卞毓方老先生的散文创作经典论述,除了我这个虚度半世光阴的无名小卒之外,其余老师都是文学界名人名家,能有幸参与这样的盛会,倍感诚慌诚恐。卞老先生结合自己的散文创作经历,娓娓道来,如阵阵春风拂面,又如缕缕甘醇入心,顿有醍醐灌顶之感。一位七十六岁高龄的老人,能一口气讲两个半小时的课,让人感动感激之余,也给了我们榜样和鞭策,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祝渤海文学越办越好!希望各位老师,尤其是昨天与会的各位老师积极踊跃地投稿渤海文学,展示您的丰彩。 </h3> <h3>周泽邦老师评论:</h3><h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值此国庆佳节之机,我们更得向革命先烈,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继承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永葆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梦而努力奋斗。文章朴实感人,行文流畅,但应注意一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再就是文中有些地方在修辞的运用上还要斟酌。</h3><h3>10-08 02:45</h3><h3><br></h3><h3>雷霆万钧</h3><h3>向抗击外侮的先烈们致敬! 向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的先烈们致敬! 为刘老师拜谒烈士、追记烈士而不怕艰难的精神点赞!</h3><h3>10-07 13:39</h3><h3><br></h3><h3>扈广拥老师评论:</h3><h3>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瑞金、长征、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鸦片战争,有多少英灵?寻淮洲,方志敏,瞿秋白,黄继光,可还有多少无名英灵?大多20来岁吧,他们为了什么?,为了中华民族,这也正是中华民族。 5000年中华,现在是最好的时代,鲜血换来的,好好珍惜。 党的历史是辉煌的历史,也是无数烈士鲜血的历史,可这段历史正离我们越来越远,远,是规律,但不能忘记,不能埋没,怎么办,拿起笔来,走出去,记下来,像刘老师那样。 《黄山脚下谒英灵》还能论写作技巧和艺术性吗?若论,我觉得这篇文章完全符合“双为"方针,为作者点赞,为《渤海文学》点赞! </h3><h3>10-07 11:40</h3><h3><br></h3> <h3>闫庚卉老师评论:</h3><h3>读《平原上的闸》仿佛看着河面上的一道波光,从清晨的琳琳波光,到正午细碎的银子一样的波光,再到黄昏金光闪闪,再到夜晚月亮投下自己的倩影,静静地荡漾着白色的纯洁的月光……语言跳跃灵动,哲理诗意。</h3><h3>10-08 21:12</h3><h3><br></h3><h3>李皓老师评论:</h3><h3>《平原上的水闸》语言娴熟老练,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整篇文章就像一幅水墨画,时而浓重,时而淡远,时而静默,时而灵动,让人爱不释手![强][强][强] </h3><h3>10-08 12:02</h3><h3><br></h3><h3>周泽邦老师评论:</h3><h3>水闸就像一位走入岁月尘埃深处的老人,又像一位踟蹰而来的时光智者,它见证了一切,也经历了一切。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就是这样,晨钟暮鼓、晓阳残月、悲喜善恶、聪慧愚钝,既有时代的印痕,又不乏前进的铿锵。文章就像一幅幅经过精心装帧的精美静物图画,慢慢从读者眼前经过。时而幽静,时而澎湃,时而悠长,时而辽阔……内容博大精深,思想广袤浩瀚。赏读学习。</h3><h3>10-08 05:55</h3><h3><br></h3> <h3>扈广拥老师评论:</h3><h3>读《度荒》很辛酸,不知道崔老师年龄,我55年的,60年差点被饿死,茅根面子木薯都吃过,地瓜面饼子是我最美的回忆,是怎么活下来的我不知道。 《度荒》是崔老师回忆录的一篇,我也写了十几万字的回忆录,但不如崔老师写得好,我应向崔老师学习。 当然也有点思考,怎么写好回忆录,怎么求岀最大值,变成时代的文字,给人以启迪。 </h3><h3>10-09 20:27</h3><h3><br></h3><h3>闫庚卉</h3><h3>娘啊娘,《度荒》不仅仅给我们讲述了一段艰苦岁月,还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在艰苦岁月中,心地善良、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伟大的娘。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故事,感人至深。结尾自然,恰到好处,于无痕中让读者唏嘘不已。点赞。</h3><h3>10-09 17:18</h3><h3><br></h3><h3>雷霆万钧</h3><h3>逃荒、复收、拾柴捞草、忍饥受寒、居无定所,老一辈人的苦难辛酸,通过作者诉诸笔端,让年长重温旧事,让年轻人了解父辈们的艰难困苦,情真意切,令人叹婉。作者文字功底厚重,表情达意充盈。支持,点赞!</h3><h3>10-09 12:12</h3><h3><br></h3><h3>断指轩辕</h3><h3>苦难,是宝贵的人生经历,是丰富的生活阅历,也是一部无可复制的无字天书,更是五 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挥之不去、充满梦魇的记忆。如同浸透苦菜的汁液,通篇充满对生活的揭示,概叹现实之不易。没有轻松的时刻,从头至尾读来深感压抑。</h3><h3><br></h3><h3>同庆老师留言:</h3><div>人老了,容易回忆,爱回忆。回忆是不忘走过的路程。不忘艰辛,不忘幸福(今天)。</div><div>度荒用文字描述生活的细节艰辛,告诉我们要不忘怎么走过来的。让人领悟让人感慨万千。</div><h3></h3><h3>10-09 09:10</h3><h3><br></h3><h3>岁月静好</h3><h3>作者亲历的事情,写的很真实,情真意切,苦难的岁月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不忘记过去,才会珍惜当下的日子,才会觉得今天的生活很幸福。为作者和佳作点赞[强][强][强]</h3><h3>10-09 09:05</h3><h3><br></h3><h3>风沙鸣</h3><h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者用其亲身体会、感悟书写了曾经成长中之苦难,浸润感情,用心回味,是篇不错的怀旧之作。如今百姓富足安康,该文提示,勿忘过去,珍惜当下。欣赏。</h3><h3>10-09 08:34</h3><h3><br></h3><h3>段落,都有一处共鸣,这就是它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虽然在我们的心里隐隐作痛,却让我们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生活真实,文笔不虚,既不夸大,也不回避,可读性好强👍🏻 👍🏻 </h3><h3> ——清而不寒评论</h3><h3><br></h3> <h3>周泽邦老师评论:</h3><h3>读完《大漠秋色如歌》我不知该说什么,其实我也是眼高手低,真让我走一趟也许写不出更多的内容,或许还不及作者写得好。虽然我们跟着作者的步伐游览了一遍,作者也的确真实地记录了所见所闻,但我丝毫没有感觉到大漠的广袤无垠和粗犷豁达,更没感觉到旭日如火,残阳如血的壮阔与悲壮。或许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国度里,早已迷失了心灵深处那份应有的忧国忧民的国家情怀。文章缺少应有的感情和内在联系,既没主线更没有副线,段落之间也缺少应有的承转。其实文章除了记录和描写当下的人、事和景物之外,完全可以上溯一下,写一写它的历史事件和人文故事,不妨追忆一下先贤和凭吊一下英烈。如此或许能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h3><h3>10-11 07:52</h3><h3><br></h3><h3>风沙鸣</h3><h3>读该文,犹如作者携读者游西域。想什么?想大漠孤烟直,唯美之图画。想春风不度玉门关,悲凉萧杀之孤独。想梦回吹角连营,将士血溅杀场。西域未曾去,让文章带着游,也是不错的。欣赏。</h3><h3>10-10 09:16</h3><h3><br></h3> <h3>月童老师评论:</h3><h3>在这篇描写情爱、婚姻、家庭的作品中,两个男性主人都塑造得很丰满。 耿悦,由乌龙杀人的惊恐之中,渐渐成熟了,最终和一个自己的同龄人真挚相爱,哪怕有个得自闭症的孩子。他在一路“荒唐”之后,最终意识到自我的价值,义无反顾地进去正轨。他成熟了。 相反的,马阿乐却从一个父亲和丈夫沦落成了一颗漂浮的情种,最终绝望地自杀。 文章语言叙述流畅,情节紧凑,无一处瑕疵。好文章。</h3><h3>10-11 08:23</h3><h3><br></h3><h3>周泽邦老师评论:</h3><h3>一个小时,终于读完了!先转发分享再留言。先谈一下对文章的总体印象,这么长的文章,竟然没有看到一处错误,而且文章一气呵成,看得出来,作者和编辑是下了大功夫。赞👍 </h3><h3>10-11 07:55</h3><h3><br></h3> <h3>月童评论:</h3><h3>秋天,秋天的夜晚。露,白色的露珠,凝而成霜。文字华丽,语言流畅,传达给人的是宁静的清冷的美感。也送给人一种凄凉萧瑟的心境。赞!</h3><h3>10-12 10:58</h3><h3><br></h3><h3>风沙鸣老师评论:</h3><h3>白露到来,天微凉,秋风起,落叶随风而逝,秋或是令人悲凉,却是收获之季。作者或是因白露潇冷而生感慨,从而舒情行文。该文语言灵动活跃,感情于文字间穿越,似散文诗。窃以为,写秋缺失了对收获的赞美,应该是有遗憾的。欣赏。</h3><h3>10-12 09:08</h3><h3><br></h3><h3>周泽邦老师评论:</h3><h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h3><div>所谓伊人,在水一方</div><h3><h3></h3></h3><h3>从古至今,《诗经》中的这句咏叹成为人们吟诵节气与爱恋的绝美佳句。酷暑离去,秋意渐浓,面对无尽秋色,人们的情怀落在层林尽染间,也落在沾满清澈露珠的草木上。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在最美的诗词里,遇见最缠绵的秋天。但我却不知道在这白露为霜的秋夜,我的心是丰盈了,还是虚无了。</h3> <h3>断指轩辕</h3><h3>红朗朗的《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确实触动了我的神经。记得那年刚从乡下调进县城,接收单位管政务的、热心肠的彭大姐,不厌其烦、煞有介事的给我开介绍信,去城关粮管所办了新粮油证,当时心里就觉得这东西可有可无。可如今仍在感激彭大姐之余,我那本《粮油证》依然稳稳妥妥的压在箱底,总认为有朝一日会重新启用。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因此,这不是一种复辟倒退,而是那个时代的一种记忆,一缕温馨,一个烙印,一丝抹不去的情怀。刚参加工作那几年,吃不完的粮油,我会卖给集市上搞熟食的饭店,那时开放搞活没几年,白米细面这些细粮尚属紧俏物资,再不就是换成粮票。后来到市财校开会学习的时候,我又用这些粮票兑换了一副麻将牌。现在想来,我当年的举动,纯粹败家玩意儿!!😂 😂</h3><h3>10-13 17:55</h3><h3><br></h3><h3>风沙鸣</h3><h3>众生在享受当下,怀惴美好,期待未来,不要忘‘记曾经的磨砺。粮本,如一道分水岭,众生皆向往彼岸,于是,考学、当兵、等等,皆为一粮本,逃离农村而奋斗终身。如是,仅限于解决生存问题。后户籍制度改造,可以用货币换取城市户口,众生皆掏尽腰包奔跑。当下,时光反转,入农村户籍又成了一大难事,却是非货币而能解决不了的了,回望,不禁哑然失笑。</h3><h3>10-13 17:55</h3><h3>崔胜五老师评论:</h3><h3>粮本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见证了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它同粮票是亲兄弟,与布票、糖票、肉票等是一个大家族。是听诊器方向盘杀猪刀子营业员的优等职业相呼应的年代。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文章启示我们不忘过去,享受当下,着眼未来。 </h3><h3>10-13 17:18</h3><h3><br></h3><h3>扈广拥老师评论:</h3><h3>《粮本or饭碗》引发了我的不少回忆。徐老师说的那个粮店和我们学校一道之隔,店里的职工我全认识,其中一位还是北中的女婿,也是他给我办的粮本(至今我感激他),上世纪八十年代,教师地位还不如现在,与粮食部门的待遇直接没法比,所以每路过那个粮店,我都会投去羡慕的目光,去粮店办事我也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惹着人家。但有一件事至今让我不快。记不太清了,应该是第一个教师节,粮店为了表现出尊师重教,九月份在教师节那天给每位老教师加三斤粮票(记不太清),三斤粮票在那个年代还算一份礼物,但办公室的一位老师却因事错过了时间,没及时领。</h3><h3><br></h3><h3>月童</h3><h3>读了徐老师的文章,勾起了我的情绪,我被感染了。那个年代真的是很苦。尤其是我们今天的幸福环境,叫我们不由得想到过去,怀念起那个艰难的岁月来。怀念苦难的年代,并非怀念苦难,而是怀念苦难包裹着的年月。那岁月是我曾经的命啊!命是什么,命就是一个人的经历。不论怎样,即使那段经历很苦,可它毕竟伴我成长起来了。如今再回望它,禁不住道一声: 你好,旧时光!</h3><h3>10-13 12:55</h3><h3><br></h3><h3>断指轩辕</h3><h3>用词诙谐幽默,叙事客观中肯,作者笔下生花,内容踏实用心。道出了那个年代吃“红本本”的真实状况和感悟,不仅是端上“铁饭碗”的干部职工,更包括广大无种无收的城镇居民,这粮油本就是他们的天,他们的地,他们赖以活命的根本保障,谁又能说那时的生活不是如此呢?</h3><h3>10-13 12:11</h3><h3><br></h3><h3>范廷伟老师评论:</h3><h3>读过徐老师的这篇文章,真的是令人思绪万千,感慨万端。人都是怀旧的动物,我想曾经生活在那个旧时光中的人们,肯定会怀念过往时光的,毕竟那个时代的那份宁静与美好,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能再次拥有了。正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美好,因而,人们才格外地怀念过去,就如同我们现在经常憧憬未来一样。</h3><h3>10-13 11:33</h3><h3><br></h3><h3>周泽邦老师评论:</h3><h3>粮本发行于一九五五年,中止于一九九三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时期国家采取的一项供给政策。抚今追昔,粮本折射出珍贵的百味回忆。九十年代初,民生大幅提高,中国人解决了温饱问题,手拿"粮本”购粮已成往事了。民营私企涉足粮食领域,个体户经营粮油米面,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取代,改革开放搞活了市场经济,老百姓不再使用粮本在粮站排队买米买面买油。粮本,见证我国经济特殊年代的凭票供应机制,改革四十年,国家繁荣富强,老百姓也丰衣足食,不再愁吃愁穿。时光己过去很久,粮本粮票、布票油票的记忆,依然深深刻于我的脑海,它们是那个年代的见证,更是共和国成长的见证。</h3><div> 徐老师的文章,又让人想起那些凭本凭票购买生活资料的往事,虽然说不上心酸,但也有些无奈。这些心酸和无奈是祖国不够富裕和强大的反映。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有什么原因不撸起袖子加油干?祖国繁荣昌盛,人民才安居乐业、幸福美满!</div><h3><br></h3><h3>橄榄树</h3><h3>它沉淀了岁月的精华,浸润了渔民的智慧,濡染了传承的文化。取咸菜疙瘩一枚,一刀切下去,酱褐泛红,汁液盈润,玲珑剔透,紫檀一般亮眼;轻轻咬一口,鲜腥入味,咸淡适口,脆爽弹牙,令人垂涎欲滴。那解馋满足的神情,不亚于上好翡翠毛料开窗后主人掩饰不住的内心愉悦……</h3><h3>10-13 09:17</h3><h3><br></h3><h3>雷霆万钧</h3><h3>看到老同学写的回忆文章,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乡人们为了填饱肚皮,真是费尽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而对于那些有铁饭碗、吃商品粮的干部职工,真是心生羡慕,怕不得有朝一日也拿上一个粮本。老同学的文章入情入理,生动有趣,给人满满的享受。支持点赞!</h3><h3>10-13 09:05</h3><h3><br></h3> <h3>北葵向暖🌻</h3><h3>我一直在想,作家的灵魂深处应该是孤独的,只有在和文字对话时才敞开心扉,会思绪万千,她跟世人诉说着内心的声音,她与万物交融,她情感细腻丰富却不言于表。 温婉素雅的她,独自来到一个从未驻足过的地方。这里日光强烈,但于她并不刺眼,山脚下风雨共舞也不觉得清冷孤寂。对她来说,目光所致皆是风景,她把青海装进了心里,把万物挥洒在了笔下。 人间值得。</h3><h3>10-24 18:20</h3><h3><br></h3><h3>周泽邦老师评论:</h3><h3>时常想,能撇开俗事到处走走,然后择一山清水秀处耕种读书,该是多么惬意之事啊,然而天命无此机缘。今早上读到邱老师的《青海的盐,岁月的酒》这篇文章,才恍然大悟,内心的宁静和佛性才是人生的涅槃。其实早就知道邱老师,今年早些时候,时培建老师在“滨州诗群”里发了参加邱文英老师长篇小说《麦穗》研讨会的消息后,我就通过各种资料和渠道了解邱老师。但限于时间,对邱老师的文章读的还少,也不精深。今天这篇文章,一大早就读了,看了下文章后边的人数,应该是第四名吧。辽阔的西天净土、悠然的白云、延绵的山脉、纯洁如蓝宝石般的天空和湖水无不沉醉着你的双眼;浩大的声势、瑰丽的词语、直抵心灵的感情,无不震撼着你的灵魂。然而,读完整篇文章后,我却沉寂了,内心宛若一湖宁静的春水,不起一丝微澜。这宁静来自文章的内涵,来自浩瀚星空下的辽阔,来自内心涌出的热爱和真情,是一种自然美的对白,是经历磨砺后的成长和坚韧。好文章就该这样,用心灵去雕饰,用真情来流淌。</h3><h3>10-14 22:46</h3><h3><br></h3><h3>断指轩辕</h3><h3>盐与酒,看似不相关联的话题,其实与生活息息相关。行走与观赏,看似走马观花的旅游,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通观整篇,虽显冗长,读来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处处有新意,段段惹爱怜。</h3><h3>10-14 21:19</h3><h3><br></h3><h3>扈广拥老师评论:</h3><div>林则徐认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鲁迅认为:从泉里喷出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是血。高苑凡生觉得:厚积薄发,字字如金。</div><div>青海的盐,岁月的酒,xi藏的天,心中的神,一土一石,一草一树,何等圣洁,曾见过一藏信徒,一步一匍匐朝圣五台,那我该怎样去青藏?</div><div>文章有技巧,文学有文学,但凡事有度,花看半开,也可能水平还低,我认为这篇《青海的盐,岁月的酒》是最好文学,恰到好处。</div><h3></h3><h3>10-14 19:16</h3><h3><br></h3><h3>文彩斐然,布局合理,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借景抒怀,气势恢宏,清新自然流畅。优美文字像大山给了人力量,像阳光给了人温暖,像拂面的微风给了人愝意。</h3><h3>读《青海的盐,岁月的酒》 ——自由自在</h3><h3><br></h3><h3>岁月静好</h3><h3>作者的感悟很容易让读者如我产生共鸣,那是岁月和经历馈赠的礼物。一岁年纪一岁心。作者的语言很有力,心思细腻,感悟深刻,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h3><h3>10-14 11:08</h3><h3><br></h3><h3>左麟右佑</h3><h3>三年前青海十几天的行程,本来回来后想把一路所见所闻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一下,因种种原因没能提笔,有点遗憾。今天看到文英的作品,读后就好像文英坐在对面把她的青海之行娓娓道来,文章像青海湖的湖水一样平静朴实,感情细腻,结尾意味深长。(哈哈,贸然评论作家的文章,班门弄斧)</h3><h3>10-14 10:38</h3><h3><br></h3><h3>白百合</h3><h3>语言沉缓,加入了诗性的带有哲理性的语言,如溪水缓缓流淌。描写出大自然中的万物,在时间经历过的沧桑。而人在岁月的磨砺下也变得收敛,沉稳成熟了。这样的痕迹在文字中可以看到真实。在磨砺中出现的自然美,悟到从写作的折磨和慰藉,进入这种自然美从而把自己抽离出来,回到自然状态。</h3><h3><br></h3><h3>风沙鸣</h3><h3>游记类散文难写,源于作者太多,景色大体一致,难免流俗。邱老师该文,却是写的如此走心,源于其语言表达好,写景中融入情,这情又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剖析,从而成就了一篇好文,如行云流水,张扬了山之美水之美人更美的意境,值得一读。欣赏。</h3><h3>10-14 09:24</h3><h3><br></h3> <h3>范廷伟老师评论:</h3><h3>作家莫言曾经说过:关于散文的写法,说法很多,如果让我说,那就是一个“真”字,真心真情真感觉,有真乃大,有真乃美。作家贾平凹也直言不讳地说道:散文写作有无限的可能性,但真情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没有真正触动你的东西,没有你体会的东西,就不要写散文。王老师文章中的这些小故事,就是“真”字当头,以“真”感人。王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们从她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中,看到了光亮,感受到善爱。读来令人感同身受,真正充满正能量的一篇。</h3><h3>10-15 19:13</h3><h3><br></h3><h3>扈广拥老师评论:</h3><h3>普通的人物,也都是些近乎平常的故事,但感情真挚,文字真实,都是从心底流出,又出自儿媳妇之口,所以读来还是非常感人。</h3><div>点赞!</div><div>人生易老,其实也很漫长,在这漫长的路上你会面临很多考验,这些考验有时是难,是困难,有些困难难得似乎让你无路可走,有时又会把你推上风口浪尖,让你在十字路口上做出抉择,怎么做人,怎么面对困难,怎么选择?你交出的份份答卷就是你的人生高度。</div><div>“公爹"普通,但他交出的每份答卷却都是优秀的,也正是亿万个这样的优秀“公爹"成了中国的脊梁。</div><div>回忆文也有选点了叙述了修辞了等技巧,但真正的技巧却是真,这点白露老师做得很好,所以是一篇好文章。</div><h3><br></h3><h3>冬阳刘景新</h3><h3>文章质扑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农形象,读来崇敬之心油然而生,感动满满。作者巧妙地将人物坎坷经历融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细细勾画,把人物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高大。如果再少一些平铺直叙,多一些曲折情节会更生动感人。认识粗浅,只是一点个人见解。为好文点赞!</h3><h3>10-15 11:28</h3><h3><br></h3><h3>周泽邦</h3><h3>公爹就是那个时代广大老百姓的代表,在老人的身上体现了所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正直勇敢、热情坚韧、爱国爱家……这篇文章像一条平静的河,缓缓地流淌;更像一首朴素的民歌,轻轻地吟唱。上门女婿在旧中国是有些丢人,但也不完全是,像这位公爹,凭自身的条件,完全可以闯出一片新天地来。再说上世纪六十年代迁回老家,并不是结束寄人篱下的日子,我想更多的是因为成份问题吧,那时的阶级成份可是影响巨大,尤其是影响子女们的前程和幸福。另外,文章完全可以精炼一下,把矛盾集中集中,把感情丰富丰富,但瑕不掩玉,仍不失为一篇佳作。</h3><h3>10-15 09:41</h3><h3><br></h3><h3>哲理,</h3><h3>文章语言质朴,光明磊落,坦荡无私之老人形象跃然纸上,周旋日冠及至后来的不占不贪,人物小,传递的是满溢的正能量,正是这众多的小人物,搭建了民族的平台。作者和公爹虽未谋面,恐源于口口相传,如昰,好人众人应是颂赞的。不过文章的文学性及结构的把握上稍平。欣赏。</h3><h3>10-15 08:46</h3> <h3>周泽邦老师评论:<br></h3><h3>〈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经常把书香、茶香、墨香并提为“三香”,也都是清幽、高雅之香,但在真正的生活里,其实应该还有酒香,在极度的喧嚣中、在浩海般的尘世上,在极度劳累之后,能寻一块清净之地,先喝杯酒,微醺后,再品茶、养心、读书、思考,循着这一杯茶的雅意,在现实和梦幻中返璞归真,寄心于自然——这应该是很多人心灵深处所向往的事情。平时喜欢喝杯酒,在亢奋中释放真我,也喜欢喝茶,去清香里漫步,更喜欢读书思考,因为书香给了我一个理想中的世界,并体验着生命的“吐纳”。路老师为朋友选书,实际是给自己选了个灵魂的栖息地,在这书香里,让灵魂涅槃。</h3><div> 〈二〉</div><div>我曾是一名石油物探工,曾经用双脚丈量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这里虽没有大漠风尘,但在孤岛和河口一带,除了军马场零散的居住点外,也是几十里无人烟。芦苇漫生、红柳遍地、沟壑纵横,几个人走进去,如滴水入海,难以寻找。也赶上过石油会战时家里有事,正如路老师说的那样,“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只能舍小家而尽大义。没有亲身经历,那来感同身受!为石油工人战天斗地的忘我精神鼓掌,为路老师记录这感人的事迹喝彩!正是这样的人托起了共和国的太阳。</div><h3></h3><h3>10-16 17:05</h3><h3><br></h3><h3>李辉老师评论:</h3><h3>路老师美文《访书小记》,叙事如品茶般清雅温馨,情感意蕴如饮酒般浓郁醇厚,读来令人心旷神怡而回味悠长!若我是那受书人,也忍不住要说一声:感谢用心,感谢懂得! </h3><h3>10-16 11:33</h3><h3><br></h3><h3>堂堂正正评论:</h3><h3>文章闳壮隽伟、反复驰骋、旁征博引。读到“指尖轻划手机屏幕,便已夜航星河之 中”这段精彩部分,忍不住停下来拍手叫绝,又读到放翁的“红酥手,黄藤酒”,因不几天前刚刚读过陆游的这首宋词,心中竟有了“知己难觅”的感慨。普通的人,身边的事,整出了大文章。</h3><h3>10-16 10:17</h3><h3><br></h3><h3>风沙鸣</h3><h3>“”书痴”为友人访书,寻寻觅觅,其过程成就文章,不失为令人思索的好文,文章语言泼辣,起伏有度,引用书名便是一景,访书,寻的是书,找的是人,过程可见作者开阔。而波澜一文,似报告文学,较之访书稍嫌逊色,总之作者渐趋成熟,向大家迈越。</h3> <h3>昨夜星辰:</h3><h3>睡醒一觉之后发现今天有我的文章,感谢《渤海文学》推送我的小说一篇。话说小说写出来时只有一具空躯壳,它的灵魂一半由读者所赋予。有人读了,它的意义才得到进一步发展。顺便复制三少哥给这篇小说写的按语:有两个主题,第一个显而易见:对待事物不能只看表象,环境会影响人内心的判断。第二个主题更具有深度:人在步入社会后,不慎跌入【欲】望里,又该如何来控制?本文并没有给予答案,只是利用饼干的最终故事来提出疑问。饼干因为口红而陷入歧途,而口红作为引导,象征着女人最直接的诱【惑】力,正如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香水》一书,以香水作为象征,象征人性的欲【望】,是出自作者高明的设计。而作者最为高明的设计,是小说的结局一没有结局, 也或者说将结局隐藏在生活里,生活是无定性的。</h3><h3>10-17 20:24</h3><h3><br></h3><h3>婉如清扬</h3><h3>《口红》写的很好,直击现实,结尾逼问人心,看完后让人不禁陷入沉思,很有现实意义。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对开头汉子的心理描写自己后面饼干的心理描写语言很生动鲜活,有生命力,充分体现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很棒,回忆与现实交织,让读者沉浸在一个立体的时空。颠覆人们的思维定式,以为鲁莽的就一定是坏人,老弱病残的就一定是好人,文中的老婆婆告诉了我们,貌似虚弱的外表之下,你永远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一颗豺狼之心,提醒大家时刻警惕,以防上当受骗,警世大家千万不能以貌取人,就这点来说很有警世意义。期待作者更优秀的作品!</h3><h3>10-17 17:46</h3><h3><br></h3><h3>多餘ヅd絗憶</h3><h3>小说的书写方式值得学习,以第一人称作为带入,又以旁观者身份作为叙述,而后切入自己的生活与之对比或对应,都经过了一番设计,与主题成为一个整体。作为读者,在阅读故事之余,能有有所沉思,也不枉作者苦心书写一番。</h3><h3>10-17 17:42</h3><h3><br></h3><h3>微梦。</h3><h3>小说娓娓道来,不急不躁。似乎是生活中某一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似真亦假。人之初,性本善,而善良却被当作一把手枪,枪口指着自己,威慑他人</h3><h3>10-17 17:38</h3><h3><br></h3><h3>苗竹园</h3><h3>很现实,让我看到了当代大学生毕业现状,文章脉络清晰,条理清楚、疏密有致、详略得体,一篇很好的文章</h3><h3>10-17 17:14</h3><h3><br></h3><h3>拉丁的小神灯</h3><h3>一个诡异而又较现实的故事,世界很大,迷乱太多,作者通过口红,描述少女如何被利诱而迷途,老太作为引诱者,代表了部分人的众生相,作为学生,能够揭示厚重的社会题材,实属不易。欣赏。</h3><h3>10-17 17:11</h3><h3><br></h3><h3>周泽邦老师评论:</h3><h3>《口红》写得不错!不一样的开头,不一样的结尾,确实颠覆了正常人的认知。从行文来看,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也不错,现实和回忆交替进行,人物语言也各具特色,也符合人物身份。但也有缺点,一是时间跨度。建国以后,我国彻底消灭“黄、赌、毒”,并成功的改造了jì nǚ,使她们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自食其力,靠劳动吃饭的新人。不可否认有漏网之鱼,但如此算来,此人至少有九十岁,九十岁之人还有如此大恶之心,并付诸行动,有些不现实。二是文中有些句子还须斟酌,在段落承接方面也须推敲。文总体来讲不错,小伙子有潜力,加油!</h3><h3>10-17 16:54</h3><h3><br></h3><h3>张福洲</h3><h3>作品以“口红”为线索,将一串串故事连贯在一起。口红是女性美的升华,也是女性对生活品质的修饰。本品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反映了细腻传神的生活,是女性文学中难得的上佳之作。</h3><h3><br></h3><h3>何记巷风</h3><h3>通过书写现实中的所见所闻 展现世间百态 足见作者文思泉涌 敢于想象 属实难得 两个字形容 优秀!</h3><h3><br></h3><h3>时光旧人</h3><h3>作者构思紧密,通过语言动作神态使每个人物形象都很饱满,同时揭示了很多道理,值得我们仔细去读</h3><h3><br></h3><h3>长安常安</h3><h3>通过各种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把每个人物写活,字里行间都能读出作者对生活事情的细致观察,很喜欢</h3><h3>10-17 16:02</h3><h3><br></h3><h3>猪大哥</h3><h3>表面看似彪悍满满恶意的大汉和柔弱善良的老奶奶 但其实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当代社会 鱼龙混杂 保持善良之心的同时也 应当提高警惕</h3><h3>10-17 15:50</h3><h3><br></h3><h3>蛮a</h3><h3>文章中出现了一次“大同”,是由学生的提问引出的一句话。而“大同”则是源自孔子的理念,作者书写的故事却与之相反,是为了从侧面来表达人类社会大多数人现固有的状态:私我,甚至是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而作者只是这以一种视角,来审视人性,可见人性多么地经不起审查。</h3><h3>10-17 14:30</h3><h3><br></h3><h3>白甫</h3><h3>我突然停止了这样的想法,怎么可能还会有如果。很多时候,我们都被"眼见为实"所蒙蔽了,殊不知有"眼见不为啥时",故事的跌宕起伏,让人看到当今的很多事实无无奈</h3><h3>10-17 10:58</h3><h3><br></h3><h3>风沙鸣</h3><h3>一个诡异而又较现实的故事,世界很大,迷乱太多,作者通过口红,描述少女如何被利诱而迷途,老太作为引诱者,代表了部分人的众生相,作为学生,能够揭示厚重的社会题材,实属不易。欣赏。</h3><h3>10-17 09:44</h3><h3><br></h3><h3>雨</h3><h3>作者从细微处见人心,有温暖也有无奈。文笔细腻,文思清奇。有着年轻人对身边世事的思考🤔 。可以一看。</h3><h3>10-17 09:04</h3> <h3>雷霆万钧老师评论:</h3><h3>朱四的形象很突出,个性很鲜明,可谓呼之欲出。为作者敏感的眼睛、巧妙的描写手法点赞。美中不足的是缺少故事,这样的人物故事是很多的,并且一定是引人入胜的。</h3><h3>10-18 13:05</h3><h3><br></h3><h3>周泽邦老师评论:</h3><h3>不知为什么,读了《工友朱四》这篇文章,心里有些发紧、发闷,心像是被巨石硬生生的压着。是朱四平庸的人生,还是窝囊的现实?是他纠结无奈的家庭,还是突然而来的杀人嫌疑?仔细捋捋都不是。哪是什么呢?噢!明白了,是他扑朔迷离的身世和家庭,还有未交待清楚的杀人案,是的,就是这两个原因,让我欲罢不能,心如压石。但总体来讲,小说写得不错,把一个忠诚老实、唯唯诺诺,又有些许私心和个人情绪的农民表现得淋漓尽致。赏读转发!</h3><h3><br></h3><h3>风沙鸣</h3><h3>朱四人物,恐人人身边俱有,他就生活在我们周边,只是小人物太过边缘化,从而被人怱略。作者描写的人物老实厚道,有闪光点,太过不卫生也不是美德。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稍嫌单一。欣赏。</h3><h3>10-18 09:25</h3><h3><br></h3><h3>月童</h3><h3>《工友朱四》写得不错。描写细腻生动,是小说的语言。这个猥琐却诚实善良的人虽然脏的要命,却也想找人倾诉自己的苦衷,只可惜没有人接近他——这是一个边缘又边缘的小人物。文章不足是虽然有人物形象,但故事缺乏完整性,布局要是再讲究一些就更好了。欣赏!</h3><h3>10-18 06:33</h3><h3><br></h3> <h3>断指轩辕评论:<br></h3><div>又一篇让我感动的文章,又一位让我汗颜的家长,又一次让我学习的机会!尽管没有一字一句的读完整篇文稿,但已经让我体会到其中的精髓。因为似曾相识的经历,又因为截然不同的结果,让我对主人公产生了莫大 的兴趣。国家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这是多么大的问题,多么深的学问,多么全面的知识境界,有志者事竟成。为此,向强者学习,向有志者学习,向幸福满满的家长学习!!!</div><h3></h3><h3>10-19 18:36</h3><h3><br></h3><h3>莹莹~</h3><h3>被这篇文章震撼到了,好有心的一位紫英妈妈,好要强的一位女儿,好优秀的一家人。妈妈陪女儿走过这段煎熬的日子,见证了女儿奋斗开创精彩的人生的奇迹,真不简单,这样的妈妈当赞,这样的女儿当赞!</h3><h3>10-19 13:40</h3><h3><br></h3><h3>雷霆万钧</h3><h3>真是一篇好文章,把一个母亲送女儿上北大的愉悦心情合盘托出。“不受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顺风顺水中的女儿,在经过首次高考的一个小小波折后,女儿越挫越勇,最终跨入北大的门槛。女儿如愿以偿,母亲心花怒放。如此金榜题名,可不是人生的一大喜嘛。人得喜事精神爽,作为一个母亲怎能不溢于言表?我是的文章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内心的喷薄发泄,焉能不感动人心呢?非常好!我点赞,我转发。祝贺作者,祝贺孩子!</h3><h3>10-19 13:29</h3><h3><br></h3><h3>伊翠平15564094253</h3><h3>从你孩子的身上看到了我女儿的影子,自律、上进、感恩、执着,期盼3年后女儿能以你女儿为榜样,做最好的自己!加油我挚爱的宝贝🌹</h3><h3>10-19 08:34</h3><h3><br></h3><h3>周泽邦老师评论:</h3><h3>每天习惯躺在被窝里读“渤海文学”的文章。今天这篇文章感动到我了,读完后竟然流泪了,躺在旁边的媳妇儿说:“又读啥文章了?隔三差五的感动感动。”我说:“中国的父母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一番苦心,要是儿女们都像文章中这个可爱懂事的孩子一样多好啊!”文章娓娓道来,把孩子的一段成长经历和人生旅程分享给大家,无疑给众多的父母和孩子提供了经验和树立了榜样。好文章!果断转发分享。</h3><h3>10-19 06:56</h3> <h3>扈广拥老师评论:</h3><h3>放羊娃的故事我听看过多遍,我是教书匠,还几次在课堂上揶揄放羊娃,但现在又看,心情复杂矛盾得很。我五岁开始放羊,十六岁开始放牛,二十三岁考上大学,二十七岁开始教书,六十岁退休,现在早起晚睡,比上班时还忙,但我超越放羊娃了,我比放羊娃贡献大吗?《梦想台阶》让我思考,让我思考,觉得让我思考的文章好。北大某教授告诉我,人生四层境界,谋生、职业、事业、审美,我反复想,自己也就在谋生和职业之间,连事业都没达到。作者的文字很质朴,故事很励志,不故作高深,不追求技巧,画到生时是熟时,这应该是高境界吧!</h3><h3><br></h3><h3>月童</h3><h3>《梦想·台阶》很感人。作者曾是放牛娃,但他再也不必回到当初的境遇了。这样的人生历程非常典型,代表了许许多多人的奋斗经历。所以,不怕放羊,只怕没头脑,没追求。你的两眼从来不往远处看,只会盯着自己的两个脚尖,那只能碌碌无为一辈子。真棒!励志!</h3><h3>10-20 10:57</h3><h3><br></h3><h3>同庆老师评论:</h3><h3>放羊是台阶,不做放羊娃是梦想。下辈子做博士放飞梦想。故事,家事真实。生活经历坎坷。苦累贫穷是财富,不沉沦积极奋斗是人生!</h3><h3>点赞!! </h3><h3></h3><h3>10-20 10:40</h3><h3><br></h3><h3>王长滕</h3><h3>“有时,我把羊群赶到草丛中,自己躺在野草上仰望蓝天,看白云苍狗变幻无穷,看鹰击长空大雁南翔,也带给自己无数的思绪,心儿随着白云雁鹰飘向天际。”一个三十岁的放羊娃(兼.職😄 )深有同感</h3><h3><br></h3><h3>K.G</h3><h3>看似平凡的笔触,描述了一代又一代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他们质朴,踏实,生命却充满了温度与宽度。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影响着作者及周围人们的生活,也使得有幸读到文章的读者们深思。读者并没仅仅是读着,有梦想地活过而不是苟且地过活。<br></h3><h3><br></h3><h3>岁月静好</h3><h3>我的作文不断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讲解,我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那时候作者的文学梦就开始了吧?本文太真实,描述的生活都是经历过的我们所熟识的,文笔流畅,没有矫揉造作,穷苦的生活给人历练给人梦想,逼迫有梦想的人找出路,作者在贫穷困苦的生活中一次次的实现了梦想,了不起的不服输的人,不服输的生活。为作者和佳作点赞,很有烟火气的佳作🤗🤗🤗</h3> <h3>王元民老师评论:<br></h3><h3>《序》为书之冠也。读郭老师写的序,如游三甲盛地,如沐早春之风,如垂宿儒教诲,大气描锦绣,汪洋荡回肠!大手笔!</h3><h3><br></h3><h3>莹莹~</h3><h3>文章写的汪汪肆意,大气磅礴,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大家一出手,就是非同凡响。对郭老,卞老神交,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珍藏,拜读,学习。</h3><h3>10-21 14:13</h3><h3><br></h3><h3>人民日报朱女士评论:</h3><h3>非常好!评论很精到!收藏了,仔细研读评论,再仔细研读您的系列大作。非常感谢这么好的文章,像大夏天畅饮了一杯解渴冰镇。[呲牙][强][强][抱拳][咖啡]看得出,评家也是大手笔。汪洋恣肆,挥洒自如,基于深刻理解与相知,很难得!</h3><h3>10-21 11:05</h3><h3><br></h3><h3>周泽邦老师评论:</h3><h3>阅读卞先生的文章,不知不觉就沉浸在他的文字和精神世界里,其文如蛟龙行云,恣意汪洋,又如天马行空,自由自在。行文的飘逸挥洒、历史的厚重端庄、哲思的沉静深刻、诗韵的浪漫奇美,在文章中奔突燃烧,震耳摄魂。那些事,那些人,在这起伏的大潮中立体而清晰。读后酣畅淋漓,如淋春风,似饮琼浆。我读的卞老师的文章不算多,也不算深,但前几天有幸在滨州学院听到了卞先生的文学讲座,并与先生面对面交流,受益颇深。今天又读到了郭老师为卞先生散文写的序,又更深刻的了解了卞先生及散文。赏读转发!</h3><h3>10-21 10:37</h3><h3><br></h3><h3>卞老师大学同学岳先生评论:</h3><h3>评论老卞写作风格的文章看了很多,总觉得隔靴搔痒,写不到点子上。但这篇评论却是有理有据,分析透彻,而且语言也很精彩。赞!</h3><h3>10-21 10:25</h3><h3><br></h3><h3>书法家言恭达先生评论:</h3><h3>此文系统道出先生宏阔而又清逸的人文精神与家国情怀风貌,读后催人感奋,让人深思。为宏文点赞,向先生致敬!</h3><h3><br></h3><h3>风沙鸣老师评论:</h3><div>大家评大家,确有风骨,有味道。该评论基本上概括了卞老师的写作风格;大气磅礴,天马行空,地马奔腾。郭老师的评论,也是如江河大泄,激浪沸腾,读了评论,一般读者对卞老师的文章有所了解,非一般人能梳理,感谢郭老师,能把该序首发渤海文学,让读者品尝评论大歺,众读者甚幸。</div><div>10-21 09:32</div><h3><br></h3><h3>范廷伟老师评论:</h3><div>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读过卞毓方先生的部分文章,我的感觉,一是知识密度大,二是文化含量高,三是独特思索深,这该是他早期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后期游历天下,视野开阔有很大关系。在写作题材的选择上,他俯视天下,纵横捭阖,深沉厚重,内涵丰富,令人读来,是一种难得的美感愉悦与精神享受。郭保林先生也是我早就敬重的一位大家,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我经常从收音机内听到他的配乐散文,他的散文集《五彩树》,我读反复,反复读,可谓是咬文嚼字,受益匪浅。郭保林先生后来的文章,也一改他早期抒情缱绻,乡情缠绵的风格,变得包罗万象,大气豪放起来。这篇文评见解全面,分析透彻,高屋建瓴,足见功力,郭先生序言与卞先生内文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对于我们普通作者来说,有很好的阅读引导作用,是一篇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美文大作,精彩序言。</div><h3><br></h3> <h3>卞毓方老师评论:</h3><h3>长者,李木生先生,老到,且有仙气。少者,王耀坤小友,如新竹拔节,前途可期。另,下午写字,总不满意,发一幅,助兴。</h3><h3><br></h3><h3>王安祥</h3><h3>渤海文学镌刻着你成长的印记; 才情挥洒昭示着你青春的无悔; 豪情壮语见证着你阳光的心理; 声形忙碌书写着你人生的奇迹! 小伙子,加油!</h3><h3>10-22 20:15</h3><h3><br></h3><h3>笑对人生</h3><h3>一个花季少年,写出如此之文章,一口气看完,感慨万千。难忘的青葱岁月,你留下了美好回忆;未来的美好时光,你充满了向往。深厚的文字功底,勾起了几代人的回忆;通俗的语言描写,引领新时代青少年成一长!</h3><h3><br></h3><h3>雷霆万钧</h3><h3>少年王耀坤 读书真勤奋 为文水平高 倾倒渤海人 祝百尺竿头,不断进步!</h3><h3>10-22 13:02</h3><h3><br></h3><h3>善缘</h3><h3>父母爱子,当为之计深远。看的出父母正确的引导,孩子不懈的努力,才有这样的成绩!为父母与孩子共同点赞!</h3><h3><br></h3><h3>唯一</h3><h3>文章通过几个活动的片段描写,真实再现了一个中学生的阳光成长的历程。选材典型,语言凝练,文笔优美,感情充沛,慷慨激昂。给王友坤同学点赞!</h3><h3><br></h3><h3>周泽邦</h3><h3>我竟不敢想信这几篇短文出自一个十三岁孩子之笔下!丰富的词汇、激昂的感情、真诚的心声。应予表扬!希望王耀坤小同学继续努力,全面发展。当然,文章也有缺点,那就是“口号”式语句多些,行文节奏急促。不过对于一个十三岁刚刚步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已相当不错。赞👍 并转发。</h3><h3>10-22 06:23</h3><h3><br></h3> <h3>雷霆万钧评论:</h3><h3>文章把通讯发展的过程记叙的非常好,通讯的发展体现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为文章点赞!</h3><h3>10-23 19:20</h3> <h3><h3>路远明老师留言:</h3><h3>《地铁》的作者说:“我要感谢每一位读到这本书的朋友。你在读我,也可能在读自己,因为,说不定,我已经把你写进了书里。”</h3><div> 的确,在这里,你能随时遇见那些与你相同的价值观念,与你相近的举止行为,还有那些你也有过的曾经经历。</div><div> 走进“地铁”,或为那些“相遇”会心一笑,或为那些风趣幽默忍俊不禁。尤其是那个“李老三”,他一出现,就让人憋不住地“笑场”……</div><div> 闻悉,作者在赠书友人时,曾很谦逊地说:书太厚,选几篇看就好,还算轻松幽默。而那友人浏览大概后,回复:80多篇文字,形形色色!并借名人名言“调侃”:“国土虽大,却一寸多余的也没有”。</div><div> </div><h3></h3><h3>10-24 10:32</h3><h3><br></h3><h3>卞毓方老师留言:</h3><div>此次去滨州,打定主意不作讲座。群内有老师,讲课前要对对象有底。我无底,聊天前,问了一个问题,谁去过美国?竟然一个也没有。当晚上网查了一下,中国特护照率仅5%。也就是说,我们很多时候,还停留在“稻花香里说丰年…"。李辉我认他作学生,对他要求要严。地铁文80篇,要多几幅笔墨,比如说莫言,比如说刘亮程。地铁是交通工具,上下班当然是年轻人。人到壮年,即便上班,也有了更好的条件。我也乘地铁,因为去高铁站,要穿过城区,唯高铁便捷。彼时,或站或坐,都在观察社会。昨晚与那位有钱的大佬闲话,他问我他前(钱)途如何?我看了他一眼,说:“你家庭关系不好,明年将遇婚姻危机。”你会看相?他问。答:是的,会看人。</div><h3></h3><h3>10-24 10:16</h3><h3><br></h3><h3>卞毓方老师评价今天文章和文章的作者:</h3><div>@李辉 一,此书原稿交我,因忙,未来得及看,你便找到出版社,难得,销路好,更难得。二,如果你当过村干部,又在北京的某机关工作过,将多少了解中国这部机器是如何运作的,文章会更深刻。三,如果你坐过纽约的地铁,那嘈杂和肮脏,坐过莫斯科那地铁,古老而华丽,将会越过表象,看得更深,更诡。四,你是有灵性的,但在对政治和人生的理解上,还要更努为。五,昨天你认出了我涂鸦的那幅草书,让我大吃一惊,并立刻意识到某字多写了一笔,赶紧找出好纸,重写一幅,以正视听。谢了!</div><h3></h3><h3>10-24 09:07</h3><h3><br></h3><h3>潘福平</h3><h3>“一个不再年轻的人刚刚告别的地铁入口,是另一个年轻人人生新的旅途的入口”多么富有哲理的语句。地铁里的年轻人来自五湖四海,正浴沐在中国改革发展的浪潮之中,乡村的老屋老路已渐行渐远,影映了中国城填化快速发展的轨迹。“地铁很年轻”,并将一直年轻下去!文中表现了当代人的种种生活及精神状态,此文值得一读!</h3><h3>10-24 07:05</h3><h3><br></h3></h3><h3>扈广拥老师评论:</h3><h3>李辉你不像地球人,这是10月6日我当面对他说的。有赞美成分,但更多的是佩服。先不说文章,有多少人能想到又有多少人敢写这个题材?地铁年轻吗?我的回答:是。我一九八O年首坐地铁,那时20多岁,地铁我都很年轻。91再坐地铁休闲乘凉,地铁30岁,仍年轻,我不到40岁,应是年轻。但91年后我数到北京,却不敢乘地铁了。太多原因,其中有:人进去,相片出来,饼干进去,……出来,不敢了,觉得不再年轻。时间到了2012年,我住宿永定门,送亲人到北京站,回来我选择了地铁,比较近,学地理的,再说好长时间没坐地铁了?但这回笑话了,从晩9点到10点多,硬是到不了北京南站,愁眉苦脸,看地图再看地图,来回折腾后,不坐了,上去。公交已多不运行,只好打车,50多元,到宾馆11点。当然可能有人觉得这个“故事"与李辉说得有点不很搭,不搭吗?那么我现在拉回来,。今年春天乘10号线等去北京植物园(已学会用导航了),上车后观察,正如李辉所说,发现车上绝大部分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好像学生居多,好多上车拿着书,即使没有坐。感慨很多,于是抓拍了好多照片,现仍存手机。这样说应该没跑题吧?写到这里,其实我已不关注本题,我更关注的是年轻,地铁、年龄、心态看了李辉《地铁很年轻》后,写这些,点赞李辉,点赞《渤海文学》。</h3><h3><br></h3><h3>风沙鸣</h3><h3>李辉之文笔,有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文章娓娓道来,不紧不缓,李老三这个人物,系文章里的亮点,通过李老三的问答,把地众生相呈现,进而思想了社会问题,对白看似直白,却是隐喻了诸多思考。李老三,一个鲜活生功的人物,就在我们左右,生活在你我的圈子里。欣赏。</h3><h3>10-24 19:03</h3><h3><br></h3> <h3>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邯郸学院客座教授。河北散文学会常务理事王克楠老师评论:<br></h3><h3>味蕾旧时光, 娓娓道来。用吃穿住行批判当下的虚假非常到位。作者能把一篇本来是采风的散文,写出艺术散文的高度,这也是多年积累。</h3><h3><br></h3><h3>宁静致远</h3><h3>该文用细腻柔润的语言表达了对早先原汁原味食物的怀念,也流露出对现代化的农业深深的惆怅,这是新时代的弊病,过度的追求产量,违背了大自然的法则,带给人们的是食后的忧伤与不安。可喜的是文中价绍了孙建民先生不顾年岁已高,不顾是否会徒劳无功,做了回归自然,让土地回归原生态文明,拼劲血力用最原始的耕种文明,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召唤者人们还是食用最原始最自然的食物,我们的食物无时无刻在参与着细胞的生命活动,所以只有尊寻自然法则,才能以建康。请认真品读,请食用孙建民先生用尽心血的奉献,那是原自于上天真情的爱。</h3><h3><br></h3><h3>杜林水评论:</h3><h3>读范老师的文章感觉特别亲切,乡愁思绪萦绕心间,尤其是对常年在外的人来说,思乡之情更是愈发浓郁。范老师就这样扎根故里,汲取着纯自然的营养,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h3><h3><br></h3><h3>董兵</h3><h3>十分仰望范老师的文字,读过范老师很多文字,每篇都美,但各又美的不同。文章虽长但读之不腻,有血有肉,有文有情,枝蔓有然成树。范老师如古代大侠无需囿于套路之限,到达“无招胜有招”之境界,文章细腻犹如绣花,写到极细极真的地步。只是广告部分自然带出,略减更妙。</h3><h3>10-25 21:01</h3><h3><br></h3><h3>扈广拥老师评论:</h3><h3>读过不少范廷伟老师《渤海文学》的评论,那写得好,当然记忆最深的还是前天对《大气盘旋,汪洋恣肆》的点评,那简直是盖帽了,还是在早晨,很可能还是临屏而写。范老师的散文好像是第一次读(这里应该是用学),所以特别用心,早晨一遍,晩再一遍。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诗经》,《诗经》不朽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风雅颂而最有价值又是风,风不仅占尽诗的艺术风格,而且语言登峰造极(这话可能过头),如开篇《关雎》写得多好。</h3><h3><br></h3><h3>风沙鸣</h3><h3>旧时光,写的是旧味道,一株草,一粒米,一颗菜等凡吃的一应之物,均可食之有味。记得蒋子龙八五年赴美,西红柿又大又彩,吃起来口感不好,却是不如国内的柿子好吃,当时不解,二千年后再度赴美,知道国内的西红柿不如人家的好吃了。时光反转,国人什么底线都敢逾越,最后的良知早己荒废了。文章从点滴入手,小题材大视野。欣赏。</h3><h3>10-25 15:21</h3><h3><br></h3><h3>叶子</h3><h3>我一直是范老师文章的忠实读者,也一直敬佩着范老师对文学的执著,对乡土的挚情。 他三部书《故乡的笛手》《故乡忆往事》《行走的故乡》,他的文字,多是长篇,像乡野的牵牛花一样,生长所需要的补给来了,花与藤的灵魂也同时赶到。对牵牛花的藤蔓而言,多长也不会冗长,多远也不会游离。难道这不是奇迹吗?写作,我是外行,只有多读书学习,我要想范老师学习,向群里更多的老师学习写作之道。</h3><h3>10-25 13:53</h3><h3><br></h3><h3>山河</h3><h3>我以前也想过,如果我写关于美食的文章,就取一个总的名字,叫《味蕾里的旧时光》。感觉,味蕾比之舌尖,是一个更深的感受,是超越了外在味觉的,融入生命记忆,甚至世代基因里的一种难以言说的东西。</h3><h3>10-25 12:24</h3><h3><br></h3><h3>随風奔跑</h3><h3>读范老师的文章,我想起了汪曾祺所说的那句话:“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h3><h3>10-25 11:48</h3><h3><br></h3><h3>重驰</h3><h3>初看文章题目,使我想起央视的一栏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伴随优美的旋律,主持人娓娓道来,很是喜欢。您文章中提到的民以食为天,食以安全,健康为前提;健康食品,安全食品,绿色食品已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追求,是新型农业的发展方向,相信不久的将来,那些记忆中的味道还会回到餐桌上!</h3><h3>10-25 11:33</h3><h3>海怡</h3><h3>已拜读范老师的此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童年生活的爱,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抨 击,文字朴实,情感细腻真挚,亦勾起了我的回忆及乡愁。特喜欢这几句话:“人们的这种恋旧、怀旧,并不是怀念“扶犁扬鞭耕耙,摇耩耘锄挥镰”的落后时期,而是怀恋那种生态自然的传统农业,怀恋那种淳朴善良的人际关系。”说得太对了。</h3><h3><br></h3><h3>布汝奎</h3><h3>每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都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些菜畦,那些小虫,无不是童年的快乐。每当看到一片片土地成了楼房林立,无不感到心痛,尽管是美好的进步,但对记忆磨灭不能不让人惋惜。范老师用细腻的笔墨带我们重温童年,思考现代农业的走向,有抒情又明理,难得好文,值得学习!</h3><h3><br></h3><h3>泡一壶阳光</h3><h3>范老师的乡愁带着浓浓的田园味道,那些曾经与现在的比较中,能能感受到舌尖上的味蕾是多么重要!拜读学习,受益匪浅!</h3><h3>10-25 10:27</h3><h3><br></h3><h3>笑对人生</h3><h3>范老师之佳作令人感动,勾起了对过往的回忆。那时的天是蓝的,水是绿的,那时的孩子能叫出各种野菜的名字。田野里,什么东西能不能吃,记得一清二楚。一个人在田野里,从不会饿肚子。摘个瓜、摸个枣都是寻常事,没有人说是“偷”!那时,没听说过“三高症;那时,在农村,”大胖子”很、罕见;那时,可以夜不闭户;那时,可以串百家门、吃百家饭……</h3><h3>10-25 10:12</h3><h3><br></h3><h3>菡萏韵致</h3><h3>品读范老师大作,唤起了我们对那个年代的美好回忆,感受到范老师对土地深沉的热爱,对民生深切的关注。唤醒了我们热爱土地、热爱自然、热爱绿色的情怀。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满含着对乡土的眷恋与思念,使我们的精神找到皈依的家园!为老师的精彩文章点赞[强][强][强]</h3><h3>10-25 10:12</h3><h3><br></h3><h3>兰欣</h3><h3>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喜欢回忆,回忆里,一定少不了故乡和美食。那些美味更是“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沉淀着日常生活的趣意,回味悠长。范老师深谙世事且懂人情、悟世风,不愧是大家。</h3><h3><br></h3><h3>真的是俺</h3><h3>现代科技发明了食物中的添加剂、农药和农药,让高踞食物链顶层的人类受害。据说ddt从农田中经过雨水径流汇入水循环之后,南极的鳞虾🦐 也检测出了ddt残留。 明集人坚持纯绿色、纯天然的理念,经营生态农业,为社会提供优质食材,勇气可嘉,令人敬仰。文学工作者为明集现象呐喊助威,说出了民众向往健康的心意。</h3><h3>10-25 09:34</h3><h3><br></h3><h3>雪豹</h3><h3>怀念儿时的小溪小河,有鱼有虾,有我们的心动和雀跃,有解馋的味道。</h3><div>怀念儿时的丘陵山坡,春天野菜的嫩芽,夏天的野草莓、蚂蚱,秋天的酸枣、蝈蝈,冬天的老鼠洞……里面有几大捧大捧的黄豆和花生。还有儿时的小伙伴啊,一起玩耍,捉迷藏,打耳,滚铁环,河里打水仗,水库里摸泥蚌…。</div><div>再回家,感慨,哀叹,找不到童年的景象,看不到孩子们欢乐的笑脸,吃不到儿时的味道,感受不到旧时光。断流的河,寂静的山坡,闲置的土地,</div><div>社会发达了,农村落后了。年富力强的去城里打工,种地的是老头老太,还有患病或有残疾的人。打一个月的工,等于一年种地的收成。</div><h3></h3><h3>10-25 09:3</h3><h3><br></h3><h3>秋雨潇湘</h3><h3>我曾和范老师一起去明集绿色循环农牧有限公司采风,明集也是我的故乡,文章读来倍感亲切。范老师文笔流畅,洋洋洒洒,开合自如。优美的文字似涓涓细流,带着草木花香,浸润着我们的心田,心儿渐渐轻柔如云,随着这暖阳般的方块字,轻轻摇荡。</h3><h3>10-25 08:57</h3><h3>宁静评论:</h3><h3>拜读老师佳作,感同身受。“民以食为天”,曾经的粗茶淡饭成了我们现在望尘莫及的绿色食品,各种添加剂膨大剂让食品变了味,也让人们的思想和身体越来越忧虑。返璞归真,不仅是我们精神的追求,也是我们生活的迫切。愿良心企业家越来越多!点赞老师好文! </h3><h3><br></h3><h3>满果</h3><h3>范老师的文字总像一壶窖藏多年的老酒,入口绵长而韵味无穷,适合在阳光悠然的寂静午后,怀着思乡的甜蜜与哀愁,慢慢读……那些文字里的隧道,密密麻麻,用轻柔的乡音渺渺呼唤,让人一不小心,乘着老酒那一叶小舟,就回归故乡的桃花源……</h3><h3>10-25 06:30</h3><h3><br></h3> <h3>河畔 听涛评论:</h3><h3>秋意正浓日,寒冬渐近时。漫山遍野的枝叶,过一把大红大紫之瘾后,便是枯枝败叶,零落成泥碾作尘。随风而逝的是,生命赋予的生机。</h3><h3>10-26 11:48</h3><h3><br></h3><h3>周泽邦老师评论:</h3><h3>秋天,总会勾起一些淡淡的伤感,伤感里有对过去的思念和留恋。人生中总有或多或少不太尽人意的地方,但欢笑悲伤都应在这个季里冷却,所以,秋是历经风雨后的坦然。因此,我们应在收获中感悟人生,平静里思考成熟。这才是秋的魅力!所以,秋是人生中最灿烂的金色年华!我们品味它,品味朗朗的秋月挥洒的银辉一泻千里,映出了“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慰籍,映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的祝福;我们品味它,品味一个五彩的世界,即使苦涩,它就像清茶一样,先苦后甘。所以秋天是生命的最强音,满载着生命的五线谱,演绎着生命的活力,洋溢着生命的美丽,彰显着生命的魅力。秋天最美、最靓!</h3><h3>10-26 08:09</h3> <h3>卞毓方老师留言评论:</h3><h3>小时候喜欢体育运动,独钟三级跳和标枪,后来遇上饿肚子,身高停长,体质羸弱,歇菜。又爱画画,深感小镇无师,走不远,放弃。老来偶而涂鸦,確信书法既要天赋,也得有师,吾两者皆无,故不当一回事。唯文学不需要老师,他人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范本(切记,教科书上的文章多半不是最好的文章,当老师的都明白)。尤其是要学人,做人,这是文学的根本。<br></h3><h3><br></h3><h3>范廷伟老师评论:</h3><h3>旧时代的许多文人志士,都非常注重气节,尤其是旧时代的成功商人们,更多地是重义轻利,他们认为通晓义、追求义,是上层人物的高尚美德,而好利、逐利则是下层人物的行为。可是在当今社会的大框架之下,思想多元,人心浮躁,很多无良之辈拜金主义严重,金钱至上,重利轻义,他们总是信奉无利不起早这句话,这与文中所写内容可谓是泾渭分明,云泥之别。旅客重要,这就是一句发自内心的、再朴实不过的话语。相信这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家风,一定会代代相传下去,泽被后世,光耀后人。也相信作者周怡老师家族中的人们,好心得好报,好人得好报。该文前面铺垫不错,文章写得扣人心弦,惊心动魄。读完文章,不由令读者诸君对文中的主人公救众人于危难之际,仁德盖地、义薄云天的高尚壮举顿生敬意。</h3><h3>10-27 14:36</h3><h3><br></h3><h3>曹广平老师评论:</h3><h3>没有劫难,就不知人情冷暖没有劫难就不是完整人生。劫难中所透漏出的正是人生的悲壮与可歌可泣。《故园劫难》正是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一副人生画卷。灾难亲情永远是我们人生的主题。</h3><h3>10-27 11:50</h3><h3><br></h3><h3>风沙鸣老师评论:</h3><h3>劫难,书写了底层百姓在洪荒面前之无奈,悲惨而又奋力挣扎。大灾面前,突显了闪光悲壮,一篇不错的怀旧记实文章。作者文笔较好,把洪水到来前台的过程写的触目惊心,令人窒息,焦急万状,炫烘岀了灾害之氛围,只是开头部分的铺垫稍长,直接奔灾难降临而写似更好。欣赏。</h3><h3>10-27 10:43</h3><h3>常诚会宝评论:</h3><div>夲文小说写的家事续说文,写的真实动人,使我能感触到的景界,把我带到了那个世界,让我也跟着通苦流泪,写的太好了,又那么感人,我要点赞他的文章。</div><div>10-27 20:31</div><h3><br></h3><h3>河畔 听涛评论:</h3><h3>义薄云天,时代呼唤这样的人道及商道。</h3> <h3>邢翠东老师评论:</h3><h3>那片麦田,那片土地,那温水线的水……就是祖祖辈辈的根脉,也是祖祖辈辈的希望。惟有那一方水土养育了一辈辈人,从那一方水土走出去,才感觉自己的血脉是属于她的,魂牵梦绕的总是她。福田爷爷们不在了,但他们的故事还在;红卫、东升们也逐年老去了,但他们的乡情未老;酸枣树们不见了,但树的形象永远印在脑际……新年的鞭炮声在那方水土响起时,子子孙孙们便跪拜那方水土,乡情、亲情凝聚,血脉相连,血脉传承;梦想在那方水土上升腾升腾……</h3><h3>10-28 15:09</h3><h3><br></h3><h3>莹莹老师评论:</h3><h3>韩老师笔下的这些场景熟悉也陌生,吹唢呐应该是大西北的风俗吧,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印象中有部电影《百鸟朝凤》,感动的我几度落泪。韩老师笔下的这些人物个性鲜活,性格突出,大家对脚下的这篇土地,爱的深沉,爱的热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岁月如梭,时过境迁,依然不变的是,祖辈对这方热土的守候和执着。</h3><h3>10-28 14:54</h3><h3><br></h3><h3>风沙鸣老师评论:</h3><h3>文章以孩子的视觉,铺陈了村庄旧时光里的景状,语言干净朴素,写狗写人写考古,均通过孩子的视觉呈现,相信40岁以上有农村生活之人,大都经历过文中场景,读后令人感慨;荒芜的村庄,渐行渐远的乡村,永驻的乡愁。欣赏。</h3><h3>10-28 11:26</h3><h3><br></h3><h3>周泽邦老师评论:</h3><div>“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丰富农耕文明的民族,土地就是生命,历朝历代都把土地视为国之根本。水土养人、蓄德。作者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记述了一段平凡而沉甸甸的岁月故事,承载了几代人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人和事虽然已走进了时光的深处,但依然牵动着我们的心,引领着我们的的灵魂,去追求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div><h3>10-28 07:00</h3> <h3>扈广拥老师评论《牵牛花》:</h3><h3>"牵牛花,像喇叭,对着喇叭打电话,电话打到哪里去,打到工人叔叔家"。这是我小学的课文。粉蓝的牵牛花体型较小,就像没长大的少女,抖着粉蓝粉蓝的裙摆,扭动雪白的腰肢,在清风中旋转着芭蕾舞;那玫瑰红的牵牛花,就好像昨个刚过门的小媳妇,脸蛋挂了幸福的微笑,被人窥视,羞红了脸;那黑紫色的牵牛花就是那中年妇人,处处透出成熟的魅力,端庄优雅;而那深蓝色的牵牛花就像一位穿蓝布褂的老妪,久经岁月的雕刻,浑身散发神奇的引力,让人忍不住凑上前去欲攀谈一番。这是我从渤海文学《牵牛花》读到的文字。圣人说,朽木不可雕也,世界上没有绝对,应该有朽木,那朽木不绝对化吗?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言为心声,关键在角度。《牵牛花》一文写得太美了,仅仅是牵牛花美吗?卞毓方先生说做人的高度是散文的高度,这话说到家了。孙老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文字,所以写岀了这篇好文章。大题材自然有大题材的光芒,其实这不影响小题材发光,如《牵牛花》。</h3><h3>点赞《渤海文学》,点赞《牵牛花》!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今天,热爱文学的人修身治学写文章!</h3><h3>10-29 23:16</h3><h3><br></h3><h3>土留香</h3><h3>作者孙维清站在女性的角度 ,以描写牵牛花为主题,以梅豆花、丝瓜话、西红柿花为铺垫,着笔随心所欲,看似毫无雕琢,实则用笔细腻。层层深入,直达主题。着重表现牵牛花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以润物无声之笔墨突显了牵牛花的宝贵品质。文章以白描的手法,平铺直叙,文风朴实,自然清新,是一篇不错的好散文。</h3><h3>10-29 21:23</h3><h3><br></h3><h3>东篱采菊:</h3><h3>当秋风瑟瑟,一身秋凉。植物挂上了露珠,落叶满地,草木枯萎,秋色暗淡无光。牵牛花以她靓丽的身姿,深厚的沉淀,独特的风采,装点这深秋的风景。她们不追随春天里争先恐后开放的时尚,也不在“夏日草木熏,草木自欣欣”的热闹里争宠!她们是紫色的灯盏,冰冷的铁栅栏阻止不了她顽强生长的力量。弯弯曲曲的藤茎缠绕不是为了依附于谁,而是为了给花朵汲取更多的力量!</h3><h3><br></h3><h3>安子留言:</h3><div>牵牛花,有土就能活,小时候农村老家的房前屋后最常见的就是牵牛花,学校花池里也是,当初最不起眼,现在总难忘却,能牵扯出心底的往事共鸣,这种文章总是好的。</div><h3></h3><h3>10-29 14:49</h3><h3><br></h3><h3>周泽邦老师评论:</h3><h3></h3><div> 银汉初移漏欲残,步虚人依玉栏杆。</div><div> 仙衣染得天边碧,乞与人间向晓看。</div><div> 牵牛花,我心中的花,爬满了老家的篱笆墙,藤蔓上的记忆是如此的亲切、真实,朵朵喇叭共同奏响青春进行曲。它绵延地伸向远方,伸向故乡,伸向未来,而我的乡愁啊!在这温柔的花中攀缘。那是对老屋和亲人的思念。故乡在牵牛花中盛开,牵牛花在我心中摇曳……</div><h3></h3><h3>10-29 13:06</h3><h3><br></h3><h3>风沙鸣老师评论:</h3><h3>心里盛装美好,风景无处不是。牵牛花遍地皆是,并不是人人发现其容美,世上万花皆为你盛绽,如是,作者有发现美之眼,才有了美丽的花,文章虽稍单薄,作为初学者,可贵之处在于有美之心发现美之眼。欣赏。</h3><h3>10-29 10:27</h3><h3><br></h3><h3>月童老师评论:</h3><h3>《牵牛花》很美,花美,作者的文笔更美。文字表达舒缓流畅,情感表达温婉细腻。对花的赞美,实际是作者对生活的赞美,不过赞美的方式手法很含蓄,这就是技巧吧。要不是文章结尾处写到作者拿起画笔,要把花的美丽留下来,我理解,就是要把美好的生活千年万年留下来,永远留在人间吧?</h3><h3>10-29 07:02</h3><h3><br></h3> <h3><h3>曹广平老师评论:</h3><h3>一下子勾起了儿时的记忆,虽不是听的阳信大鼓,却也是听得津津有味。说书,民间曲艺到底成了那时晚间娱乐的最重要的项目。收工回来吃罢晚饭,早早地搬把小凳子到说书场地占个座位。说书的为了生存,为了生计,不得不把那长篇大套的书,分成一段段的,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让你欲罢不能。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也无非是想多换口吃的,或者收那么几个小钱,贴补家用。民间艺术,民间曲艺,等诸多的艺术形式,为那时人们枯燥的生活带来了活力。阳信大鼓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记忆,一种乡愁。作者很能讲故事,很会讲故事。把阳信大鼓这种曲艺形式说的一目了然,头头是道,但愿阳信大鼓,能够继承发展,永久不衰。[强][抱拳][握手][咖啡]</h3><h3><br></h3></h3><h3>笑对人生评论:<br></h3><h3>阳信大鼓,抹不去的童年记忆。儿时,为了听一段,有时得徒步五、六里路,许多人物就是从其中熟识的;许多典故,就是从其中熟知的。国庆节期间,有幸见到了大鼓书的直系传人,欣喜!</h3><h3>10-30 17:37</h3><h3><br></h3><h3>河畔 听涛</h3><h3>阳信大鼓这一曾经辉煌一时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如今跟许多地方剧种一 样失去了深耕的土壤,沦落成了一代人抹不去的绕梁余音。非常希望这种民间曲艺艺术,能够通过一种改良或者运作得以重振雄风。</h3><h3>10-30 14:43</h3><h3><br></h3><h3>满果</h3><h3>鼓声声是熟悉的乡音,大鼓飘音是落雪的滋润。在鼓声里回到梨乡故园,是做客异乡之人的深深期盼。</h3><h3><br></h3><h3>风沙鸣</h3><h3>单调贫瘠的时光,听说书,唱大鼓,成为潮流涌动之场景,四邻八乡围拢,只因听一段大鼓,没有言箱话筒,原汁原味,众乡亲却是听得煞是开怀,作者整理出来,将当初之场景绘声绘色描写出来,令人于喧嚣之闹市里,回忆曾经的淳朴,实属难得。欣赏。</h3><h3>10-30 13:24</h3><h3><br></h3><h3>高延新</h3><h3><br></h3><div>阳信大鼓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保护,时至今日我们见的少之又少,熟悉的乡音只能留在记忆。</div><div><br></div><div>我是惠民县胡集人,每年正月十二的胡集书会是说书人的殿堂级表演赛,偶遇阳信大鼓都会驻足聆听一小段。沐浴改革春风,人们的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精神食粮也是家乡人更愿意追求的。</div><div>归根到底就是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国都。</div><div>记得中央台来我们那里采访,问了几个朴实的家乡老人。你们感觉现在幸福吗,几个老人饱含热泪说,比当初吃地瓜干子窝窝头要强很多,挺好,挺幸福。</div><div><br></div><div>看着录的视频,我也流下了泪水。</div><h3></h3><h3><br></h3><h3>周泽邦老师评论:</h3><h3>阳信大鼓还真没听过!只是小的时候,村里来了一个说书盲人,在板桥上说书。那时小,说的什么书倒是忘了,只记得他在每次说书前加个小段子,还开场曰:“说书不说小段,家去死他老伴。”听大人们说,其实他没有媳妇儿。虽然说的什么书不记得了,但记得说的小段,是《猪八戒背媳妇儿》,着实幽默风趣,逗的人哄堂大笑,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段子一直在我心中盛开,想起来时,还会开心的微笑。感谢李玉德老师,让我们认识和领略了阳信大鼓的风彩和内涵。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任重而道远。李玉德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