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天是市级综合实践课 九龙坡赛点的第二场比赛,将决出四名一等奖,剩下的五名全是二等奖。比赛九点钟正式开始,我七点半抵达学校。老师们已经准备好了赛场,选手们已经做好了准备。</h3> <h3>第一堂课的材料工具已经准备就位。每组一口炒锅,一个移动燃气灶。这是要炒菜吗?</h3> <h3>第一堂课由来自人民小学的曹里红老师,执教四年级六班,舌尖上的数字秘密。老师提前半小时,就已经在舞台上做好了准备。</h3> <h3>1.我有一大爱好,就是吃。有和我一样爱好的吗?孩子们站起来介绍自己的名字,说爱吃什么菜。聊到吃,老师和孩子们都有话可说,一拍即合。</h3> <h3>2.小吃货们看视频吧。《舌尖上的中国》片段。看到了哪些菜?孩子们积极发言。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菜。比如杭州的,新疆的,北京的——孩子们自然接上东坡肉,烤全羊,北京烤鸭。那么谈到重庆,又有哪些菜让你们印象深刻呢?孩子们站起来回答,每一个都是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h3><h3>3.有一道菜经常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鱼香肉丝。根据名字,你们觉得需要用到哪些食材呢?孩子们各抒己见。</h3> <h3>4.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鱼香肉丝。想尝一尝吗?每组派一位取材员上台来领。带回小组每个人都尝一尝。老师点评,同学们养成了很好的习惯,尝完以后,牙签是轻轻放下的。</h3><h3>5.你尝到了什么味道?几位同学发言。酸甜咸辣,就是鱼香肉丝的味道。</h3> <h3>6.小视频,川菜大厨介绍这道菜。做鱼香肉丝,最难把握的就是酸甜比例。酸和甜是什么调料带来的?就是糖和醋。你们想不想做一做?</h3><h3><br></h3> <h3>7.刚才那位厨师给了老师一份菜谱。你们觉得能按照菜谱做出这道菜吗?同学们发表意见。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因为很难把握酸甜的比例。那酸和甜,糖和醋到底应该放多少合适呢?菜谱中只说了适量,少许。</h3> <h3>8.就让我们来探寻一下糖醋数量的比例吧。小组讨论:怎样才能通过五次试验得出结论?我们设定醋为十毫升,糖加多少克口感才最好,才是最佳搭配?老师简要介绍量具。准备好了五杯醋,每杯十毫升。糖一平勺是1克,半勺0.5克。</h3><h3>9.同学们讨论后发言,要先估量一下大概放多少糖。然后根据甜度,适当增减糖的分量。</h3> <h3>10.小组合作开始试验。老师提到我们在课前已经做好了分工。每个组分别有负责记录,搅拌,取材和汇报的同学。同学们开始讨论了。老师巡视评价,组员各司其职,有的看,有的尝。老师还采访个别同学味道怎么样?做好了小组把最佳搭配放桌上。做好统计,准备汇报。</h3> <h3>11.各小组依次进行汇报。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每个组最佳搭配糖的分量。其中一个组两次就成功了。你们是如何做到的?第一次猜糖大概放多少克。觉得淡了点儿,第二次适当添加一点。原来你们进行了对比。</h3><h3>12.看着这些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几个孩子发言。其中一个提到,我们班同学喜欢的最佳搭配大概都在四到十克之间。你发现了数字背后的重要秘密。高年级数学学习了众数,大多数都喜欢这个搭配。原来4-10克这个范围,就是菜谱中的适量和少许。是菜谱中的数字秘密。</h3> <h3>13.找到了最佳搭配,你们想尝试一下吗?小组讨论,结合菜谱,和本组的主厨研究一下做菜的步骤。</h3> <h3>14.孩子们迅速讨论。</h3> <h3>15.小组动手操作吧。每组的取材员到后面架子上领取食材盒。烹饪——品尝——整理。注意用火油的安全。负责整理的孩子,注意桌面保持干净。老师在巡视中提醒。左手拿锅底,右手拿锅铲,离火源远点。几分钟后孩子们已经在品尝鱼香肉丝了。老师的采访好吃吗?</h3> <h3>16.回忆一下你们是怎么成功的。孩子们分享经验。其中一个说到,第一次调料已经配好了,才这么好吃的。</h3> <h3>17.视频中的大厨发来了视频信息。现在有一个2000份的大单,要怎么制作呢?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学生们踊跃发言说方法。有说要进行问卷调查的。有说要进行调研的。</h3> <h3>18.我们来通过视频,看看乡村基是怎么做到的吧。</h3> <h3>19.做菜离不开数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离不开大数据。淘宝,高德,大众点评,京东等平台都使用了大数据统计调研。大数据方便了我们的生活,那为什么菜谱中还写着适量呢?原来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国文化包容并济的特点。</h3> <h3>20.时间还剩两分钟。课堂环节进行得很流畅。老师灵活安排。请同学们再品尝品尝你们制作的鱼香肉丝吧。组与组还可以交流交流,相互品尝。</h3> <h3>后记:这节课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教材中这本来是一节动手操作课。但老师找到了背后的探究点,研究菜谱上的适量和少许,融入了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体现了综合实践课程的综合性。老师还把做菜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把做菜和当今时代的大数据调研结合起来。孩子们讨论,探究,操作,学会了做一道菜,更学习了研究菜谱的试验方法。</h3> <h3>第二堂课。由来自渝中区大坪小学的宋娅老师,执教三年级三班,设计水果拼盘。</h3><h3><br></h3><h3>课前课1.我叫孩子们。你们就回答,哎——</h3><h3>2.你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理由是什么?每位孩子站起来用完整的句式表达。我最喜欢吃……因为……这既得益于平时的训练,也得益于老师前一天交流里的提醒吧。</h3><h3><br></h3><h3>上课铃响</h3><h3>1.水果家族大聚会,会碰出什么火花呢?观看小视频舌尖上的水果拼盘。</h3><h3>2.你有什么感受?赏心悦目,食欲大增。</h3><h3>3.读题,水果拼盘的设计。</h3><h3>4.一起看几幅水果拼盘图,哪一份你最喜欢,说说理由。在交流中,老师请同学给水果拼盘取个名字。爱心小气球。你想送给谁?为什么?经过精心的设计,有着好听的名字,水果拼盘还代表我们的心意。</h3><h3>5.小组讨论,设计时要考虑哪些因素?讨论前,我们有一个小约定。组员讨论多献言。安静文雅,小声议。组长执笔,工整写。精准提炼,关键词。</h3><h3>6.讨论结束。组长依次把笔记贴黑板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梳理。哪些小组的关键词最准确,就贴在中间的大果盘里。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味道好吃。精摆细切。好听的名字。这五个要素,都是孩子们自己写出来的。他们同时也是,我们设计水果拼盘的评价标准。</h3><h3>7.用上这五个评价标准。一起来评价黑板中的这幅拼盘吧。给它取个名字吧,你想送给谁?有了好听的名字,水果拼盘更是一份寓意深刻的礼物。</h3> <h3>8.动手制作。小提示。一时间五分钟取一个有寓意的名字。二推荐一名代言人交流说清作品名称和设计亮点。三其他同学认真聆听,给出星级评定。</h3><h3>9.交流展示。三个小组分别交流了。向日葵。小鱼吐泡泡。阳光下的毛毛虫。</h3><h3>10.在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食材也可以进行设计。一起看小视频。希望同学们以后能把学到的知识,利用到你们以后的工作中。设计出更好的菜品,桥梁,楼房等。用设计让我们的生活更异彩纷呈。</h3> <h3>后记:同是三年级,同一个课题设计水果拼盘。今天的课比昨天的课更安静,思维更活跃,发言更积极,内容更有深度。除了教师评价,还注重学生评价,评价的标准来自孩子们的讨论。昨天的课。在设计水果拼盘的要素上,老师直接整理孩子们的答案;而今天的课花了更多时间来讨论。昨天的课花了更多时间来制作;今天的课用的是提前切好的假水果,孩子们一两分钟就摆好了造型,腾出时间思考寓意,考虑颜色的搭配,取好听的名字,汇报交流。在重点的取舍上各有不同,各有优缺点。</h3> <h3>第三节课,由来自大渡口钢花小学的龚玲老师执教三年级六班。学做中国结——之结的研究。</h3><h3>课前课:重庆是一座网红城市。提起重庆你会想到什么?三年级的孩子脱口而出中国结。老师也没有想到,这里衔接不太自然,老师生硬拽回来。洪崖洞,火锅,山城,都是我们的文化,这节课就带领大家来感受文化吧。</h3><h3>上课铃响</h3><h3>1.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结。谁收集到关于节起源的资料?两位同学拿出资料朗读。</h3><h3>2.观看小视频“结”字的演变。观看小视频,关于结的秒懂百科。</h3><h3>3.我们现在不再需要结绳记事了,你在哪里见过结?</h3><h3>4.学生读任务要求。试一试,如何打结更牢固和更美观。要求一,选用适当材料把书和糖果捆在一起。要求二,用鞋带,围巾,腰带或绸带打结。</h3><h3>5.拿出一号箱材料,开始动手吧。</h3><h3>6.展示提两个要求。一,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打的这个节。二,评一评,你最喜欢哪个结?为什么?</h3><h3>这里老师用了五分钟时间。环节进行的不太流畅。选展示小组时没有提前观察好。个别小组没有准备好,也举手上台,上台了才临时来做。老师又等着他们做完了再展示,浪费了时间。如何汇报,发言的方式,没有做好准备。</h3><h3>展示完了,又让同学们来整理东西,这是合作前就该小提示做好的。</h3><h3>7.看一组图片,你更喜欢哪种结?为什么?比较结绳包装和胶带包装的利弊。</h3><h3>8.中国结也是这个作用吗?为什么挂?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挂?一小组分享交流中国结的资料。二用一句话,一套两个词概括挂中国结的原因。由于前面浪费了时间,这里仓促的一带而过。</h3><h3>9.观看小视频,生活中到处都有中国结的影子。中国结就是一种文化。</h3><h3><br></h3> <h3>10.有一种中国结,最能代表大家此刻的心情,学做云雀结。读要求。拿出二号箱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老师已经打好了一个首结。看一看,猜一猜,想一想。重新打好一个首结。</h3><h3>11.观察图片正面朝上摆桌面。</h3><h3>12.观看制作云雀结的小视频。认真看不动手。</h3><h3>13.小老师上台示范一下。黑板贴整理方法。</h3><h3>14.你能按秘诀继续打结吗?</h3><h3>15.右边的结我们会编呢,左边的怎么办呢?请同学上台展示。视频验证。</h3><h3>16.动手编织。生读要求。一时间六分钟提前完成可帮助组内其他同学。二音乐停,编织停并坐端。</h3><h3>下课铃响,设计的环节没上完。</h3> <h3>后记:本堂课老师其实设计的很用心。如何用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研究结,学会做中国结?收集关于结的资料。了解结字的演变。结的历史发展。自己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先动手打一打结。然后才来讨论喜欢哪种结,有什么优点。中国结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选用方便易学的云雀结。观察老师打好的首结。拆开后,重新再打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探究打结的方法。右边的会编了,左边的怎么办呢?步骤不完全一样。只有真正领悟了秘诀,才能灵活变通。在课堂环节的进行中,把控好时间,巡视观察,选择优秀小组展示,提前一天把有些环节熟悉,训练发言方式,可以让课堂环节进行的更流畅。不至于后半堂课仓促进行。没有完整地展示课堂设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