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unexpected journey: 2019 柏林马拉松记略

wusheng

<h3>六个世界大满贯马拉松(柏林,波士顿,芝加哥,伦敦,纽约和东京)的光环吸引着无数的业余马拉松选手。去年第一次参加其中之一,也是最为古老最为知名的波士顿马拉松,实实在在地被波士顿的狂风暴雨低温修炼了一番​,成绩平平。加上旅途劳顿及工作上的各种出差安排,对额外拿出时间精力在近几年去攻克这六匹马兴趣并不是十分大。所以去年秋天当有跑友提醒报名抽签参加附近的柏林马拉松时,也没有动这个心思。当然,即使报了名中不了签的机率也很高。</h3><h3><br></h3><h3>毕竟这次跑还是不跑,柏林马拉松都会长久办下去,以后总还会有机会的。近期还是每年跑跑家门口的比赛,省时省心省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 去柏林马拉松的念头</b></h3> <h3>柏马在六月十七日大街出发点的镜头,可以看见远处的柏林电视塔和柏林大教堂。</h3><h3><br></h3><h3>柏林马拉松(以下简称柏马)中签名单公布后,陆续听到有朋友中签和没中的各种消息,中签的欣欣然,没中的愤愤然。平常一块跑的朋友也在吐槽哥哈马拉松连续几年的大热天之余,讨论着找个天气凉爽的时候去外地比赛。就这么着,2019去柏林的心思被激活了。柏马之于丹麦人,也近乎于家门口的比赛,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跑者从这个北欧小国过去参赛。其赛道平坦,比赛日(九月底)天气通常凉爽宜人。柏马不光诞生多次马拉松世界纪录,也是业余选手创个人最佳的福地。</h3> <h3>夜幕下的勃兰登堡门。柏马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是穿越勃兰登堡门,奔向终点。</h3><h3><br></h3><h3>想法一起,我很快就找到一家丹麦旅行社,居然还有和酒店搭售的名额。于是和几个跑友合计,一起全都报上了名。提前订的易捷航空的廉价往返机票,只花了100欧元左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 不尽人意的春季马拉松</b></h3> <h3>虽然2019年的目标之一定在2019年9月29日的柏马,2019年初的训练还是着眼5月的哥本哈根马拉松。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个周期周跑量有所减少,平均每周在70多公里,大约每周跑四到五次,包括一次间歇跑,周日30公里的长距离跑次数增加了并且配速也加快了点。马拉松配速跑的频率和长度也都加强了。身体的疲惫感大大减轻。</h3> <h3>四月半马赛后留影,照片中的小伙去年跑过柏马。</h3><h3><br></h3><h3>而赛前的几次短距离比赛也跑得不错,其中四月份的半程马拉松赛跑出1:28:29的个人最佳,比17年的成绩快了7秒。</h3> <h3>四月份半马配速比较整齐,四个5公里分段成绩基本都在21分钟左右。</h3> <h3>五月哥哈马拉松镜头。</h3><h3><br></h3><h3>五月的哥哈全马,把目标定在3小时15分。人算不如天算,五月十九日又是大晴天,后半程温度飙到二十多度。</h3> <h3>哥哈马拉松到达终点。</h3><h3><br></h3><h3>三十四公里左右就抽了一下筋,需要停下拉伸,其后降速。后半程比前半程慢了近四分钟,最后以3:20:22完赛,小幅PB。</h3> <h3>天气晴朗跑马拉松当然也有好处,比如赛后可以尽情喝啤酒🍺,拍合影留念。</h3> <h3>比赛结束后复盘,还是觉得各项指标指向3:15的水平。同等的训练准备,如果赶上好天气,这个目标应该不是问题。</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 废掉的夏天</b></h3> <h3>华沙的清晨</h3><h3><br></h3><h3>可是在接下来的六七八三个月如何保持状态,可是个大问题!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六月下旬去华沙开会,在会场附近和参会的几个同行早起跑步,3个1000米的间歇跑,跑得筋疲力尽。休假前在家主持一个项目会议,尽地主之谊带几个人晨跑,几公里的路也是勉为其难,状态在加速下降。</h3> <h3>七月的跑步日历,看似次数不少,但每次仅仅五六公里。</h3><h3><br></h3><h3>七月份休假,各种旅行,又是高温天气,跑量勉强超过100公里,最大摄氧量一度降至55。休假回来看来一切要重新开始,但满打满算才有九个星期的时间准备。</h3> <h3>休假回后的一周跑了55公里,包括周日一个17公里,4:56的配速。这周跑完,身体开始出状况,咳嗽发烧,医生诊断为肺炎(上一次我自己看医生,还是五年前),吃了一周的抗生素,从8月12日起停跑了12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 六周的准备:去柏林打酱油吗?</b></h3> <h3>8月16日“复出”, 跑了三公里,6分的配速,就像踩着棉花一样,最大摄氧量降至54。跑完悲喜交加! 8月18日终于能迈开步子以4:53的平均配速跑了7公里。接下来还有五周训练和一周taper(修整)。</h3> <h3>8月30日参加DHL接力赛,明显没有状态。</h3><h3><br></h3><h3>第一和第二两周分别跑了49(三次, 包括一次24公里的长距离,5:14配速)和59公里(四次,包括一次27.4公里,5:30配速。周五参加DHL5x5接力,为单位跑了第一棒,非常拥挤,21:17; 为跑友Sasa公司跑了一棒23:09),最大摄氧量回升至57. 第三周跑量加到71.5公里,四次跑步,包括唯一的一次30公里,配速5:19。</h3> <h3>肯尼亚选手在哥哈半马打破世界纪录!</h3><h3><br></h3><h3>第四周跑步五次,共69公里,包括周日(9月15日)的大趴体:25000人满额参赛的国际田联金标赛事哥本哈根半马,三届世界半程马拉松冠军来自肯尼亚的Jefferey Kamworor以58:01成绩如愿打破世界纪录,同时也巩固了哥哈半马的作为顶尖半马赛的江湖地位。</h3><h3><br></h3> <h3>我自己参赛的目的是检测近期恢复训练的效果,为两周后的柏马制定目标。基本上以较均但后半程略快的速度完赛,成绩1:32:21,平均配速4:22,还比较满意。</h3> <h3>赛前合影</h3><h3><br></h3><h3>一块参赛的小伙伴们也纷纷PB,穿着新款Nike Next%神鞋的小本更是创下1:28:00的佳绩。</h3> <h3>赛后观看赛事回放,发现前面的精英选手大都是这款绿色的鞋,间杂着些红色的去年发布的Nike 4%。在小本现身说法下,过了两天我在网上找到了双Nike 4%的鞋。</h3> <h3>第五周训练记录</h3><h3><br></h3><h3>第五周的周三,也就是哥哈半马三天后就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鞋,以4:30的配速跑了15公里,包括6公里的乳酸门槛跑,果然觉得比较轻松。周日,即柏马赛前一周, 坚持跑了个26公里的长距离,包括12公里的马拉松配速跑。全周跑量共计60公里,如果考虑强度,这周是正常训练。当时的想法是身体并不疲惫,且累计跑量太少,身体指标在向上,所以没有理由进行常规的休整。</h3> <h3>第六周进入休整模式,开始考虑比赛配速策略。按照Greg Maclin的预测工具,我的哥哈半马成绩,在较好的天气情况(15度左右)及我的长距离耐力情况下,大致相当于3:21-3:22左右的全马成绩。这比我在五月哥哈全马的实际成绩稍慢一些;但考虑到我五月份的状态如果能赶上好天气应该跑到3:15以内,那么现在这个预测还是可能的。另外,我近期的最大摄氧量已经恢复稳定在59,达到几年来的峰值。另外一个有利条件是新买的跑鞋估计能稍稍提高下成绩。</h3><h3><br></h3><h3>唯一担心的事情还是近期的跑量太少,训练周期太短,不知是否能支撑起一个完整的全马。当然这也是马拉松比赛的魅力,不论是专业选手还是如我等大众跑者,要跑出一个理想成绩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 赛前的谷底</b></h3> <h3>这周二和四分别跑了7和12公里(包括4公里马拉松配速跑)。但周四时有感冒的感觉,也许是身体停下来的正常反应?!到周五时还是感觉不好,鼻子堵塞,疲惫。下班后还是决定在次日出门前穿上4%新鞋慢跑几公里,周六在柏林就不做赛前的慢跑了。四公里下来,出了一身汗,于是愈加开始担心周日的状态。</h3> <h3>周六一大早7:20出门。同行的阿彪临时急事,周二即赶回国内,所以四人小分队遗憾地变成三人。廉价航空的易捷航班在哥哈机场的F登机口,需要步行经过长长的简易廊道才能到达。从机场停车场到登机口的步行时间,估计比到柏林的实际飞行时间短不了多少。由于早上出门很早,到了机场后又忘了买瓶水,不知不觉好几个小时竟然没有补水,犯了一个低级的大错误。</h3> <h3>到达柏林后,三人直接坐车去马拉松博览会取号码。博览会设在已停用的Tempelhof机场。</h3> <h3>进入机场,首先要穿越的是原来的行李大厅,然后直接到停机坪。其后验证证件和参赛文件,手腕上被套上柏马手环以作为次日参赛入场的凭证。又随人流进入室内,在几个相连的巨大的机库里穿行于各种展位,最后才来到领取号码的大厅。</h3> <h3>虽然场所简陋,但是无需按号码排队,因为号码是现场打印,任一柜台都可操作,倒也挺快的。</h3> <h3>领取的存衣包上印着各种文字的“好运”,包括丹麦文的"held og lykke"和中文的“幸运"。可能我们来的时间刚好,没怎么排队就领到了参赛号码。等我们领完并确认好参赛号码,人流一下就多起来了。于是拖着小行李箱,迅速离开了博览会,连喝一杯无醇啤酒的时间都没耽搁。</h3> <h3>在去旅馆的地铁中转间歇,才记起来已经几个小时没有饮水了,有点口渴难当,才匆忙买了一瓶水。</h3> <h3>旅馆附近就是威廉皇帝纪念教堂。</h3><h3><br></h3><h3>旅馆在柏林动物园附近,窗口外就是高于街面的火车轨道。德国人的里外两扇窗户很隔音,但室内很燥热,开窗又较吵闹。午饭后没什么事,就躺在床上看看电视,打打盹,看看窗外一阵阵的雨。最后一个盹打完,觉得体温上升,鼻子依旧堵塞,口渴不已。喝了水也不觉得解渴,是不是发烧了?</h3> <h3>四点过了点,出门赴约,和久违的高中同学立新和Jasmine会面晚餐,立新东道,Jasmine从波士顿赶来参赛。从旅馆去S-Bahn站一两百米的路程,竟然走得出虚汗,上车又热,傻傻地看着一对夫妇以手语对话。到达餐馆,老同学见面,自然分外亲切,喝了一小杯啤酒,食量出奇的好。 因为明天要早起,晚饭结束,早早道别。</h3> <h3>回到旅馆,大厅里坐满了丹麦来的参赛者。估计全是通过Marathon Travel Club报名的跑者。回房间后,和一块来的小本和继华沟通后,决定不坐MTC的大巴6:45去赛场,而是7:15再出门,直接坐S-Bahn去柏林中央火车站。睡前把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包括早上出门穿的衣服,存衣包里赛后换的衣服,和寄存旅馆的行李箱。</h3> <h3>九点多就关灯上床,可是一直觉得没有安然入睡,中间起来了三趟。最后觉得入睡无望,索性五点就起来,简单地淋浴。六点就下楼吃早餐。胃口尚好,就是鼻孔还是有点堵,头很沉重,身上有点出虚汗。喝了两杯浓茶,头还是不大清醒。心想今天的目标还是安全完赛安全回家吧,希望不要碰到意外状况。</h3> <h3>7:15 存好行李,准时出门。早上的柏林,阳光柔和,空气清冽,头似乎清醒些。此时的天气预报是从上午十点开始下雨,直至下午一点。所以今天基本是雨战了!有点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感觉。</h3><h3><br></h3> <h3>欧洲交通还是方便,从旅馆出发去出发点不到十分钟的火车🚉车程,并且凭号码簿免费乘车。S-Bahn站台上的人流基本都是马拉松选手,到了中心火车站和小本堂弟会合后,人流更是汹涌。步行不到十分钟后,就进了运动员村。</h3> <h3>早上静静的Spree河,今天几次横跨。</h3> <h3>我们的存包地点离入口很近,介入德国国会大厦和总理办公楼之间。</h3> <h3>阵阵凉风中,国会大厦前留影。</h3> <h3>摆个pose</h3> <h3>居然有人贴近搞怪。</h3> <h3><span style="color: rgb(39, 45, 52); font-family: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sans-serif; font-size: 17.3333px; white-space: normal;">47000名全马参赛者把六月十七日大街的出发点塞得满满当当。</span><br></h3> <h3>自拍一张:完全没睡醒的样子。</h3><h3><br></h3><h3>带副旧眼镜,帽子起了大作用。临近出发,人稍微兴奋了点,可是头脑依旧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一会按什么配速跑。带的能量胶起跑前吃了一根。</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 开跑了,跟着人流混吧</b></h3> <h3>精英选手领着几万选手出发。说是同场较量,可从头到尾没见到这帮人,人家是不到3分的配速啊!</h3> <h3>胜利纪念柱上的胜利女神重达35吨,是不是也该跑跑步,减减重?</h3><h3><br></h3><h3>9:19:08 精英选手出发四分钟后,我也被裹挟在人流中出发了,冲着赛道上第一个地标胜利女神之柱奔去。</h3> <h3>胜利柱所在的大星角广场。</h3><h3><br></h3><h3>柏马起跑的分组并没有完全执行,一些明显慢速的人混到前面,导致刚跑了几百米就得躲闪配速慢的人。记得经过第一个摄像头时,我前面居然并排着四五个慢跑的女士,穿着相似的衣服在摆pose,挡着好多人的路。要知道这时出发的应该是3:10左右的配速啊!这些人完全可以在队尾出发,还能尽情拍照抢镜头。</h3> <h3>经过第一个转盘,看看表,居然配速在4:39,心率也蛮低,心想反正没感觉,就这么跑着呗。接下来的几公里还是如此,除了冒汗,貌似挺正常,就不慌不忙地沿着地上划的马拉松蓝线跑着,力求跑最短路线。第一个五公里官方的记录是23:26(手表记录因GPS误差及没有完全跑最短路线会快一点),平均配速4:41。当然这时并不觉得这个配速可以持续。</h3> <h3>9:48:34 六公里多点。接下来的几公里似乎跑得也比较平稳,头脑在出了些汗后也清醒不少,开始觉得这个配速应该还可以维持一阵。对周围的街景和周围的跑友也有点意识到了。图中后方的中国女士和我前后跑了好几公里;旁边的23010号澳洲小伙也和我跑了一阵,不过他后来崩得厉害。</h3> <h3>9:52:42 约七公里处。开始超过23010的小伙子,但72325号中国女士开始超过我了。她跑得非常放松,我试图跟上,但到九公里左右发觉她太快,果断决定稳住还是照自己的节奏跑。</h3> <h3>9:56:42 约八公里处,跑经腓特烈皇宫剧院,一座较新的建筑。</h3> <h3>第二个五公里用时同样是23:26。这几公里没有进水站而是喝自己水瓶里的水,还是避开了不少人流,没影响节奏。大约九公里时吃了起跑后的第一只能量胶。因为气温合适,感觉消耗不大,决定下次补给的间距可以加大些。鞋子感觉也不错,虽然鞋底较厚,鞋面较轻,稳定性还是不错的,感觉比较放心。</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 开始有点想法了</b></h3> <h3>十公里下来,信心慢慢起来了,开始想是不是今天可以按目前4:40左右的配速继续下去?反正找不出更快还是更慢的理由,就照这个速度跑吧。这会好像开始飘点断断续续的小雨点,刮点小风,倒没啥影响。</h3> <h3>十二公里处,Strausberger Platz,绕着这个街心大喷泉转弯。再往前就会再次跨越Spree 河。昨晚晚餐的地点离这不远。可惜就是没碰上在这附近给我们加油的同学,感谢但有点遗憾。</h3> <h3>好像记得这几个跳舞助威的金发女郎。旁边的建筑充满二战后东欧的风格,太乏味。</h3> <h3>万达体育是主要赞助商之一</h3> <h3>记得在大约在十四五公里时,出了点小状况:号码簿不大争气,被雨水淋湿后一只角居然破了。只好稍微减速,用右手重新别上别针(左手拿着水瓶),好在十几秒钟就成功了。</h3><h3><br></h3><h3>去年波马也发生过类似状况,那次套着医用的乳胶手套,手还是冻僵了。只好停在路边,折腾了几十秒才重新别上。</h3> <h3>图中的老大姐是美籍韩国人,71岁了,这次以3:24:48创下年龄组世界纪录。我大约在十四、五公里左右才赶上她。膜拜👍👍👍</h3><h3><br></h3><h3>老大姐旁边还有一位似乎更老的大哥,号码看不清楚。</h3> <h3>十五公里刚过,居然赶上了前面一块跑过的中国大姐,看来她有点掉速,回头给她喊了两嗓子加油,又接着往前冲。</h3> <h3>第三个五公里官方用时是23:24,配速4:41,和前十公里配速基本一致。这段跑完,信心恢复不少,心想就这么整了。</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 匀速巡航</b></h3> <h3>十五公里过后,感觉今天还是可能实现个小目标的。算了算目前的配速,在3:20内完赛完全可能。温度适中,风速较低,雨时下时停,总的来说比预报中的小很多。</h3> <h3>第四个五公里官方计时23:20,平均配速4:40。这段是目前最快的五公里。周围观众不少,但记忆中有趣的建筑不多 - 也可能是跑得专心,目不斜视的结果吧。奇怪的是似乎这段没有摄像师,一张照片也没有发现。</h3><h3><br></h3><h3>如果记忆准确的话,大概在十七八公里的地方吃了第二只能量胶,同时也试了下水站里的颜色很深很浓的能量饮料,酸酸的浆果味,很提神。</h3> <h3>10:54:09 从一串铁路桥下经过,前方快到半程了,赶紧看手表上的数据。</h3> <h3>看完表,接着低头闷跑。半程用时1:38:45,后半程如果1小时40分就可跑进过3小时19分。</h3> <h3>晚些时间后半程的镜头。我经过半程时,雨还没这么大。</h3> <h3>11:07:46 二十二、三公里左右,雨似乎停了,地面挺干的。目前为止,底这么厚的鞋子还蛮抓地的,转弯也没有担心会滑倒。</h3><h3><br></h3><h3>大约这时候吃了第三只能量胶,稍稍感觉需要集中精力保持配速了,周围一块跑的人这会完全没有印象了。</h3><h3><br></h3><h3>赛后看照片,才发觉有不少搞怪的人,比如右后方的一位老者(貌似日本人?)大腿裹着白丝袜,跑衫外套小天鹅吊带裙,太不和谐😂;后方的29802号是位德国赤脚大仙,前半程光着脚丫子跑得飞快,可惜后面跑蹦了,最后以3:46 完赛。</h3> <h3>第五个五公里用时23:30,平均配速4:42,略有下降,看来体能储备还是不够啊。记得快到25公里时停下来几秒钟给水壶灌了满水。</h3><h3><br></h3><h3>这可能是我保守性格的体现:每次全程马拉松都力求把粮草把握在自己手中。手中拿一瓶水,自己可以掌握补水的节奏,同时也避开水站的人流。当然代价也是很沉重,毕竟手握一瓶水跑完42公里还是会消耗不少能量的。</h3> <h3>接下来几公里身体开始有点疲惫感了,觉得得打起精神才能不掉速,同时风雨稍微大起来了。有几个地方甚至有点顶风的感觉,开始热切到盼望27公里处的补给站了,毕竟还没有尝过ultrasports 的能量胶。</h3><h3><br></h3><h3>到了补给站,两只手分别抓了一支胶,迫不及待地用牙齿咬开一支服下,味道浓烈,酸甜提神,咕噜噜灌了几口水,接着干💪💪💪</h3> <h3>第六个五公里用时23:24,平均配速还在4:41。前三十公里总用时是2小时20分27秒,意味着最后12.2公里要在一小时内完成,大约是略快于5分钟的配速。听起来不难 ,但马拉松的魅力就在于最后几公里会有各种状况发生。不到最后两三公里,是不能妄自乐观的。</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九. 最后十二公里: 比赛才真正开始</b></h3> <h3>跑过马拉松的人大都听说过类似于“马拉松比赛从三十公里后开始”的说法,这是因为大众跑者训练水平有限,通常体内储藏的糖原至此大体耗尽,而肌肉内乳酸堆积过多,从而出现“撞墙”症状,跑速明显放缓。当然如果开局太快,则减速更多。</h3><h3><br></h3><h3>我心里非常清楚以我目前的训练水平,肯定会有状况发生。所以三十公里一过,马上又吃了一支能量胶提神,同时不停给自己打气鼓劲加油,注意力开始高度集中。尽管如此,三十一公里后的一个横跨铁轨的立交桥上,稍微有点上坡,右大腿前方的肌肉发紧,开始有疼痛感。到32公里过后,似乎有抽筋的先兆,只好慢慢降速调整。</h3> <h3>11:49:32 三十二公里处的一个左拐弯。此时我已出现肌肉发紧有点抽筋的前兆。</h3><h3><br></h3><h3>42041号的华人选手和我前后跑了很久。前方右手边是个公园,叫普鲁士公园。应该是这附近我开始减速调整了一公里。</h3> <h3>11:59:46 34公里水站也是柏马主赞助商BMW的拱门附近,位于选帝侯大街上。地面已非常湿滑。</h3> <h3>12:00:05 经过34公里的水站后,我身后的27593号红衣华人选手前半程太快,这会看起来挣扎比较明显,而其后的红衣21972号德国女选手跑得十分轻松,后半程比前半程快。而我自己,正在勉力维持。</h3> <h3>12:03:38 前面的华人大哥大步流星。</h3> <h3>不到三十五公里时应该经过在二战中被炸毁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这也是我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到柏林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地标。昨晚的酒店就在附近,可是今天从这跑过,竟然完全没有意识到,只好从网上找了张照片贴出来。</h3> <h3>12:05:42 35公里处。和我并排跑的61947号穿着北大背心的华人选手比我高一个年龄组,穿着同款的鞋,比我晚出发,但早我25秒到达,高手👍 而背后白衣小哥紧随精英选手出发,但成绩一般,一路被人超越,3:26 完赛,但精神可嘉,见到镜头就摆pose,值得学习啊!</h3> <h3>这张俺也意识到摄像头了,抬了抬头</h3> <h3>69141号也嗨得不行。26950号睡着了么?</h3> <h3>第七个五公里用时23:42秒,平均配速4:45,速度是有所下降。</h3> <h3>12:09:18 36公里阿迪达斯的hotspot,记得在这附近吃了自己带的第四支能量胶。开始有点吃力了,跑姿有点变形,右大腿不敢抬高,肩部一点都不放松,跑得费劲。其后碰到几个丹麦选手,超越时秀了下丹麦文加油😊</h3> <h3>跨过兰德威尔运河的公路桥稍微有点上坡,过桥后就是三十八公里附近的水站(手表的GPS显示是过了三十八公里),该发生的终于发生了:右小腿开始有点抽筋。只好扶着个垃圾箱,原地拉伸了一小会,缓解了紧绷的肌肉。毕竟只有四公里了,爬也要爬到终点,接着来💪💪💪</h3><h3><br></h3><h3>此时复杂的小学数学计算都不大会了,只知道必须守住每公里五分钟的底线。因为手表GPS可能有误差及实际跑的轨迹不一定是最短路线,所以争取手表显示的配速是在4:55以内。能做到么?!</h3> <h3>赛后看赛事回放,Bekele大致就在38公里附近突发神威,一举反超对手,并以比世界纪录仅慢两秒的成绩夺冠。</h3> <h3>12:20:50 波茨坦广场,接近39公里了,这时还不敢加速,希望能维持5分以内的配速。</h3> <h3>同一时间地点,另外一个角度</h3> <h3>第八个五公里(36到40公里)官方计时用时是24:17, 平均配速是4:52, 掉速很明显了,并且心率也窜到150以上。但没有一公里跑出五分以外,并且右大腿和小腿都没有出现进一步的状况,也算是谢天谢地了。至此总用时3:08:24。最后2.2公里即便以5分配速跑完,今天的小目标也能达成。</h3> <h3>12:29:32 大约40公里最后一个水站过后,位于莱比锡大街。雨这会下得不小,地上积水也不少,显得路面坑坑洼洼的。所幸鞋子排水性能不错,貌似脚没怎么打湿。</h3> <h3>12:29:38 这位32884号美国小伙和我同框了好几张照片</h3> <h3>12:29:50 离终点不到两公里了,这时终于能放下包袱,不担心抽筋的事了,开始能稍微加点速度向终点冲了。最后2.2公里官方计时是10分4秒,配速是每公里4:35,算是参加的八次全马中冲刺速度最快的一次。</h3> <h3>貌似跑姿有所恢复,右大腿小腿都敢摆动起来了。</h3> <h3>接下来连续拐弯,经过若干地标: 御林广场及其两边的德意志教堂和法兰西教堂,歌剧院,俄罗斯大使馆等。其时风冷雨冰,浑身湿透,然而想到即将到达勃兰登堡门,并超过预期完赛,心里格外激动。</h3> <h3>12:35:30 六个直角弯后,进入菩提树下大街,接着跑到勃兰登堡门前的巴黎广场,左手边应该是美国驻徳大使馆,石块地面有点湿滑。</h3> <h3>12:36:09 终于从东往西穿过勃兰登堡门,真是非常美妙的感觉,仿佛自己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了。为了这张留影,遮雨的帽子也提前取下来了,当然代价是整个人淋得更湿了,眼镜也被雨水淋得十分模糊。</h3><h3><br></h3><h3>身后的一位中国跑友快上来了,但我还是早他7秒到达终点。该跑友实力强劲,以3小时12分完赛,只是前半程太快,后面相对有点乏力。</h3> <h3>12:36:48 当然,比赛还没结束,离终点还有两百米左右,还得沿六月十七日大街跑一小会。每年柏马都有选手误以为勃兰登堡门就是终点,以为到这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赛前资料上标得清清楚楚的。我倒觉得终点再往前蛮好的,毕竟可以拍个以勃兰登堡门为背景的照片。</h3> <h3>12:36:48 同一时间较近的镜头,柏马的摄影师很尽职👍</h3> <h3>12:37:35 到达终点🏁,取下帽子,头发和全身完全淋湿,狼狈不堪的模样,和去年波士顿马拉松完赛时有一比。</h3><h3><br></h3><h3>心理状态则有所不同:到达波马终点的感觉是如释重负,终于安全完赛。从完赛成绩来讲是不如人意;柏马赛前较悲观,但居然能跑出较好的节奏,发挥出训练水平,满足感更大些。</h3><h3><br></h3><h3>最终净成绩3:18:28,PB约两分钟;前半程1:38:45,后半程1:39:43,相差58秒,也是个人八次全马中配速最均衡的一次。从结果来讲,真有点小惊喜,相当于小确幸的一种感觉吧。</h3><h3><br></h3><h3>同行的小本,继华,和小本的上海堂弟都如愿PB,祝贺👏 从波士顿赶来的高中同学Jasmine也跑得很好,不久后如愿入围明年伦敦马拉松,恭喜👍</h3> <h3>尽管赛后冻得发抖,还是坚持喝了杯冰凉的啤酒🍺和柏马秘制的糊糊状的帮助恢复的饮料,然后找到这个地方拍了这张完赛照片。</h3> <h3>曲终人散,晚上十一点的勃兰登堡门。这时我已躺在哥哈家里的床上,盘算着如何对付次日(周一)的工作日程,周二的课程安排,周三四的出差瑞士的行程…</h3><h3><br></h3><h3>能找到时间准备几周并参加一场大满贯赛事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年大叔而言已经是很奢侈的享受了,不曾想在开赛时极度悲观的情形下还实现了个小心愿,所以在赛后一个月终于得以在手机上敲完这篇流水账,聊做记录。</h3><h3><br></h3><h3>一点意外之喜的道理其实很简单:</h3><h3>天时- 柏林九月底气温适中稳定; </h3><h3>地利- 近乎于本地赛事,赛道平坦; </h3><h3>人和- 大约是找对了配速吧,加上心态平和!</h3><h3><br></h3><h3>如果说还有其它因素的话,那就是鞋子了。一向因循守旧死守同一款鞋的我终于追赶了下时代的节奏换了双鞋,这可能贡献了两分多钟的时间吧。</h3><h3><br></h3><h3>意外之喜可遇不可求。我的下次马拉松又会是什么样的经历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