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0月30日下午,台三小报告厅隆重举办了“第四届小茉莉合唱节”公益培训。本次培训由福州市教育局及台江区教育局主办,福州市小茉莉合唱团协办。此次培训有幸请来福州市小茉莉合唱团团长林琴老师,以及福州市小茉莉合唱团常任指挥、艺术总监王渤老师来做合唱公益指导。</h3><h3><br></h3><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小茉莉合唱团团长林琴老师开场主持</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场座无虚席。</h3> <h3> 林琴老师亲自上阵,指导小香樟合唱团的团员们进行基础练声。</h3> <h3> 通过团员们在练声中的表现,林琴老师赞不绝口,称小香樟合唱团是一支声音能顶天立地,有力量的队伍。</h3> <h3> 接着,王渤老师和在场听课老师进行了合唱艺术的互动和交流。收集了老师们的困惑后,王老师按照这些困惑进行逐个击破。</h3><h3> 怎么样训练合唱才能够达到声音上的“最佳和谐”状态?首先,我们应该从歌唱的音准入手。王老师直接开始现场实践,要求孩子们从简单的do mi sol三个音进行和声。他要求孩子们在表现每个音的音头时,要想象自己被“针扎”时的感受一样,有鲜明的力度表现。同时“干净、通透”,是王渤老师在三个声部训练时音色上的要求。</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渤老师与在场老师进行合唱上的问题交流。</h3> <h3> 怎么样突破“高音区训练”这个最困难的环节?王渤老师再一次支招:如果将声音比作一根“柱子”的话,那么演唱中这根“柱子”的形象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一次王老师用do mi sol do四个音来实践,让在场的老师们一起来寻找歌唱中出现的问题。王老师用幽默的语言艺术,将孩子们在演唱时出现的声音变化比喻成“柱子”形态与色彩的变化,更加鲜明形象。如果在高音区时能避免“紧张”感,做到给听众以“不张扬、温暖、安宁”的感受,同时在低音的位置上稳扎稳打,牢牢把握声音的“根基”,配合日常嘴形的训练,便能辅助高音区的顺利演唱,找到解决高音区问题的技巧和突破口。</h3> <h3> 怎样突破变声期的瓶颈?王渤老师说到,孩子们在变声期间声音痕迹会相对明显,如若在这个时候还按照童声时期训练方式来演唱,孩子的声带闭合是会出现困难的,以至于真假声切换出现较大的影响。训练技巧就在于:此时不要因为盲目追求“过大”的音量,去“挤压”自己的声带,导致声部之间的“打架”,出现不和谐的声音。因此,选择适合这个时期孩子们声带状态的曲子是很重要的,在建立良好气息的基础之上,用最自然、舒适的方法和状态来演唱。</h3> <h3> 声部的均衡能够给予人一种纵向立体的美的感受。合唱艺术的最大魅力便是和谐之美。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在日常的合唱训练当中,要建立良好的气息基础,去运用最舒适、最自然态的声音,来收获孩子们最美好的歌声。</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合唱团老师与小茉莉合唱团团长林琴老师、小茉莉合唱团常任指挥及艺术总监王渤老师的愉快合影。</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本次优质的公益讲座给我们台江区全体音乐老师开阔了眼界,为台三小乃至整个台江区的艺术工作注入源头活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