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母校延平中学创校75周年(一)创办乡中学的前前后后一一郑执中教授

Rosy Wang

<p><br></p><p>郑执中教授</p><p>1986年秋在厦门-福州列车上</p><p><br></p> <p><br></p><p>敬录于《我一生的脚印 》郑执中</p><p>(本编者:附后注)</p><p><br></p> <p><br></p><p>——办学初衷</p><p>有鉴于吾乡及近邻都无中学,子弟要上中学,须离乡背井到县城去,费用昂贵,贫苦人家负担不起。本人乃苦学生出身,最能体会贫困孩子失学的苦闷,深感同情和惋惜!暗中立下志愿,</p><p>有朝一日,必为我乡创办个中学,为乡里也是为社会国家培育人才造福。</p><p><br></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挚友造访</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事有巧合,1944 年 6 月,厦大同学王要川君来访。言谈中将有意创办乡中学的悬念向他 吐露。他对我的“奇思异想”竟十分赞誉,立马表示他可以辞去他龙岩一中的教职来协同实现这一义举。王君是修习教育学的,对办教育是能手,有他来襄助,求之不得!</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四方呼应</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有同学肯协助,我即往访乡贤伍远资师征求意见,颇受赏识。继而往访乡中耆老许松树叔和老大郑维博(本乡的主事人)等有名望的人相商,他们也深表赞同,许予支持,协同谋划,促成此事。</h3> <p>——紧锣密鼓</p><p>事情不办则已,欲办须速战速决。我不是不知道建校需要经费,学校要有校址,教学要有教室,以及教学所需的设备,授课要有教师„等等,当时样样都无,白纸一张,画饼不能充饥!排在面前的是困难重重,渺无头绪,速决谈何容易?可我却相信事在人为, 要当趁热打铁,坐下来共商一切,定要赶在当年秋季开学上课。必欲使无变有,梦想成真!随即聚众讨论,分配任务,推选松树叔,维博老兄负责筹措经费,松树叔兼管财政。 校址与人事由伍师与本人负责选定。我俩即时确定暂借郑成功祖祠为教室,护厝为办公室和教师宿舍。先办一年级一个班为试点。同时聘请王要川为校长,学友贺逸女为教务, 李维善为童军教练。校长兼教数理化,教务兼教文史。本人当时任中国地理研究所海洋组组长唐世凤博士的助理,负责石井港潮汐观测,便利用业余时间教数学课。此外,有乡里的小青年许培基来当工友兼厨师(办理教师膳食的),同时拟定与南安县码头镇的成功中学挂钩作其分校,便于登记注册,取名“南安石井成功中学分校”,也不失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深意。一锤定音,即于当年 7 月半,贴出招生广告,规定招收名额 60 人,邻乡学生也可报名入学。</p><p><br></p> <p><br></p><p>1985年4月郑执中教授夫妇、郑维求(二伯父从菲律宾回家乡)在郑安邦兄及石井宗亲陪同参观郑成功(延平郡王)郑氏祠堂。</p> <p>郑成功(延平郡王)郑氏祠堂,延平中学开办笫一届借用当课室。</p><p><br></p> <p>延平中学第一届毕业生。</p><p><br></p> <p>——劳动建校</p><p>在教学的同时,教师利用课余带领学生挑沙、搬土、拾砖、抬石,为建教室预备材料。</p><p>第二学期开始,经费确实很吃紧,乡里人都担心学校会夭折。皇天实在不负苦心人,师生的艰苦劳动无白费力,两间“简陋”的教室,和一间“小”图书室竟未花多少经费, 于假期中建成了。</p><p>1945 年 8 月,抗战结束,中菲恢复航运与</p><p>邮递,我随即致函旅居菲岛的兄长,详告家乡兴办中学以及经费短缺等情,希望旅菲侨亲能鼎力资助。家兄十分兴奋,热心带头捐献,当年募得美金三千余元汇交伍远资老先生收,附有捐款人名单与所捐金额在案。那时,伍师在厦门已组织董事会,由董事决议将该款用作建筑校舍</p><p>基金[注]。 于是师生更加尽力,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为建新校舍通力合作,才有那座四倒水的教室四间平地矗立(即今延中那座头到的校舍)。尤其应感谢石井东角乡民献出农地为建校地皮的壮举,实现了我们在创建前拟定地址的设想。</p><p>[注]1945 年年底,伍远资师在厦门代收靠菲侨首批募捐资助延中建校的款项之同时,就在厦门组织校董会, 一个管理延中财政收支的班子:厦大教授张松踪负责监督资金的收支(用费),张师又另聘厦大校友某某为义务会计师。伍师又联系厦门侨商丁福记的丁乃扬君为财务保管,使收入的款项都能用在点子上,不出半点纰漏。</p><p><br></p> <p><br></p><p>师生合力&nbsp;假期中建成</p><p>两间“简陋”的教室,和一间“小”图书室。</p><p><br></p> <p>——师资阵容</p><p>1945 年又招收了一届春季班,师资阵容随着</p><p>壮大。我鼓动了厦大同学黄清益(化学系的)、</p><p>刘恩惠(物理系的)、从省内名中学跳出来为我们这个渔村新创立的中学效力。 一位日后祖国著名的潮汐权威学者郑文振(原石井小学校友,我的谊弟)也加入我们教师队伍来了。还有贺贞璧、洪国龙也来为我们服务。当年我校师资质量远胜</p><p>晋江、南安、 同安诸县中学,为日后我校学生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耕耘收获</p><p>有种必有收,种什么就收什么。</p><p>老师辛勤浇灌,苗子就茁壮成长。农夫辛苦</p><p>耕耘,就必丰收在望。</p><p>1947 年夏末,第一届学生期考全部合格毕业。</p><p>接着,1945 年春季始业的第二届生,也在 1947 年冬末,期考全体及格毕业。更值得欣慰的是这两届的毕业生,踏出校门,步入社会,分布在各行各业,有升学的,从商的,参干的,回母校服务的,个个有良好的表现,业绩斐然,</p><p>无口不夸,无人不赞,为国、为家乡、为母校争光!</p><p>这时,学校脱离与南安成功中学的挂钩关系,改称“延平中学”,其实两个名称是同一意义:纪念郑成功延平郡王的,其所以别称是免于互混而已。</p><p>一所开始仅有一个班级的“试点分校”一跃成为初具规模的完全初级中学了。1948 年夏末, 第三届毕业生出炉。</p><p>此时,学校经费虽还十分紧张,仍能按计划逐年招收新生,截至 1948 年秋,第六届的新生也到校了。</p> <p>——风云突变</p><p>1948 年 7、8 月间,蒋机飞临石井,东角东庵宫遭难,延平校舍稍有损伤,幸好是暑假期间,师生安然无恙。这学年结束,王要川辞去校长职他就。9 月黄腾火接任。10 月末, 本人往菲大研究生院进修。此后,延中人事,皆由伍师一手操办。在菲岛我仍为筹措学校经费尽力。闻知 49 年 8 月,蔣机又二次飞临石井狂轰滥炸,殃及延中,校舍倒塌, 师生云散,学校不得不关门</p><p>停办。值得庆幸的是,在新中国政府的关怀</p><p>支持下,它又得以光复,且扩展成为初高中完全中学了。</p><p><br></p> <p>延平中学新貌</p><p><br></p> <p><br></p><p>郑执中教授简历</p><p>1917年生于福建南安石井,2011年逝世于澳大利亚。</p><p>1943年在厦门大学生物系毕业后任中国地理研究所海洋组助理员,负责石井港测潮站工作。</p><p>1944年在石井创办延平中学。</p><p>1945年秋至1948年任厦门大学海洋系助教。</p><p>1948年秋到菲律宾大学研究生院学习</p><p>及从事研究,业余兼菲律宾华侨中学教员。</p><p>1953年获菲律宾大学动物学硕士学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归国后长期从事海洋生物学研究,是中国微型有孔虫研究的先驱和奠基人以及中国科学院海洋浮游动物学科的创建者和带头人。</p><p>先后主持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为开发石油作出贡献。</p><p>1979年受福建省科委委托在厦门创建福建海洋研究所。</p><p>198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p><p>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三等奖。</p><p>著有海洋调查等专著, 并发表系列有关中国各海区有孔虫分类区系与生态研究论文,以及发现了一些新属新种。</p><p><br></p><p><br></p> <p><br></p><p>郑执中照—归国1956年于北京(与钱学森先生同时抵达北京)</p><p><br></p> <p><br></p><p>郑执中教授全神贯注在做实验</p><p><br></p> <p><br></p><p>一生治学严谨、悔人不倦、严于律己、</p><p>热心助人。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p><p>历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学术顾问,兼福建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福建海洋学会、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原生动物学会常务理事。《热带海洋》主编,《台湾海峡》副主编。</p><p>促成石井港码头的兴建。郑执中教授以第一手测量潮汐数据科学的论证,在石井建设千吨油轮</p><p>停泊港口的可行性,论证会上敲定在石井港建码头。</p><p>郑执中创办延平中学的第一届学生王江琛曾写诗赞道:</p><p>马江涌新涛,良港建码头。</p><p>巨轮通五洲,声誉载全球。</p><p><br></p><p><br></p> <p><br></p><p>2006年开放石井港與金門客运直航。</p><p>石井港是對外开放一类口岸,不仅担负着货物集散的重任,更是泉州市舆世界经济接軌的重要橋梁。</p><p>國務院定点對台"小三通"港口,2016年客运量逹11.855萬人次。</p><p><br></p> <p>郑执中教授纪念文集</p><p><br></p><p><br></p> <p><br></p><p>郑执中教授去世后,延平中学中现任校长王祖泽先生分别以个人名义和代表学校书赠两幅题词。</p><p><br></p> <p>以学校名义的那幅写的是:</p><p>千秋伟业 乡校得以倡修</p><p>​木铎长鸣 延平人才乐育</p><p><br></p><p><br></p> <p>以个人名义的那幅写的是:</p><p>力倡乡贤创办延中功业千秋&nbsp;</p><p>躬身教育德感桑梓泽及万代</p><p><br></p> <p><br></p><p>1985年4月郑维求先生从菲律宾筹款回故乡石井捐赠助学偕同郑执中教授(胞弟)伉俪、孙女和郑氏宗亲及学校领导合影。</p><p><br></p> <p>“维景室”是郑维景先生捐款建的。郑维求先生(左三)从菲律宾筹款回石井捐赠助学。</p><p>郑执中教授夫妇(中)郑团团老师(左一)郑建平老师(右一)和学校负责人。</p><p>郑维求先生是郑执中敎授的二兄,郑维景先生是郑执中教授的三兄。兄弟们都为延平中学建校出钱出力。</p><p><br></p> <p>郑维求先生和郑执中教授夫妇去延平中学的途中,乡民和学生们夹道欢迎。</p><p><br></p> <p>本编者王彩霞系郑执中、贺逸女的儿媳妇,石井人(延平中学第一届学生王江琛的小妹)。</p><p>延平中学也是我的母校,在庆祝母校诞辰75周年庆典之际整理两篇文章表示祝贺!谢谢大家!</p><p><br></p> <p><br></p><p>以下是王彩霞珍藏的三张延平中学毕业时的照片</p><p><br></p> <p><br></p><p>南安延平中学第十四组三班</p><p>毕业生暨老师合影 一九六五年夏</p><p><br></p> <p>把青春献给祖国!</p><p>团延中总支委员暨毕业班团员留影 </p><p>1965年夏</p><p><br></p> <p>永远忠于党!</p><p>团延平中学全体团员留影 1965年夏</p><p><br></p> <p>请关注下集(二)</p><p>【祝贺母校延平中学创校75周年</p><p>(二)草创延平中学记一一贺逸女老师】</p><p>谢谢大家!</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