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句话,来自于家庭系统排列大师海灵格。</h3><h3> 什么是原爱?就是小孩子对爸爸妈妈的爱,那种本能的爱,那种可以模仿爸爸妈妈活法的爱,甚至可以代替爸爸妈妈牺牲自己生命的爱。</h3><h3> 所以,这种爱,具有原始性、盲目性,冲动性。</h3><h3> 如果爸爸妈妈活得好,也给到了孩子足够的爱,那么,这个孩子内在就有力量活他自己的人生;如果爸爸妈妈活得不好,包括夫妻关系有问题,给不了孩子一个成年人的爱,那么,这个未被满足的孩子可能就无法脱离原爱,内在力量不够,也没有能力爱别人,包括自己的伴侣和孩子。</h3><h3> 这就是我一直在强调的:爸爸妈妈活出来,对孩子有多重要?</h3><h3> </h3> <h3> 在那晚的家排个案里,案主因为太听话,把自己已经成形的孩子流掉了。从此,她无法释怀,愧疚、自责,虽然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可关系并不好。</h3><h3> 排列呈现出,大儿子只愿意跟爸爸在一起,对她有一种愤怒,后来,她才知道,这种愤怒,源自于妈妈没有看到自己,源自于妈妈没有活出自己,把力量更多用在了流产的孩子那里。愤怒的背后,是恐惧,害怕失去妈妈的恐惧。</h3><h3> 或者说,流产,对于妈妈来说,就是一个创伤事件,她已经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就可能想起流掉的无辜的孩子,就会心痛……</h3> <h3> 小儿子呢?既不找爸爸,也不找妈妈,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直到妈妈从姥姥那里得到了足够的看到和爱,对她说出温暖的话,她才走进妈妈的怀抱。</h3><h3> 躺在地上被流掉的孩子是个姐姐,最初反馈自己身体冷冰冰,后来,肚子疼,头痛……直到爸爸妈妈在心里给她一个位置,她才高兴得心花怒放,因为她知道,“事情都已经这样了,还能怎样呢?”</h3><h3> 看到两个弟弟远离妈妈,她非常着急,“真傻!我都没有机会了,你们还有机会,要好好珍惜啊!”</h3> <h3> 在系统的平衡法则里,任何成员都有资格隶属于他的系统。</h3><h3> 在现实生活被回避、排斥、逐出或者遗忘的家人,仍是这个家族的成员。系统中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权利属于这个系统,没有人能够否认别人的位置。</h3><h3> 把任何成员排斥在外,以后进入这个系统的人都会受到困扰和伤害。</h3><h3> 有严重心理与身体疾病的人的家族系统排列现象,通常都会揭露出这种排除的行为。生病的人不会察觉到这些连结,但是,他们会在自己的生命里重演那些被排除或者被遗忘的人的遭遇——唯一的解决就是重新恢复被排除或被遗忘成员的资格。</h3> <h3> 汤兰导师说,在德国,一个肿瘤就代表着一个死去的人。所以,在那里,外科手术师和家排师一起工作。</h3><h3> 做手术前,先进行家族系统排列,给死去的人找到他该有的位置,然后,再进行手术,效果特别好。</h3><h3> 在个案现场,妈妈表现得非常无奈、无力,胸口一直在疼,包括做妈妈的代表,有着一样的反应。</h3><h3> 妈妈面对自己的妈妈时,也有了很大的愤怒: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特别听话,不敢说一个"不"字,不敢做自己!我好累,好累啊!我不想听话了,我要做自己!</h3><h3> 实际上,姥姥同样缺爱,同样无力,同样看不到孩子,只好在太姥姥那里要爱,来满足自己从小到大没有被满足的心灵。</h3><h3> 这就是家庭不良互动关系的代际遗传,一代一代地复制下去……如果不学习,不成长,不改变自己,这种复制模式就会生生不息。</h3><h3> 所以, 我们要脱离原爱,找到妨碍我们成长的那个点,那个卡点,做功课,做回一个成年人的角色,做一个智慧的爸爸妈妈。</h3> <h3> 就像一个学员提的问题。</h3><h3> 孩子在大学里,感觉到了不舒服,于是,趁妈妈去学校看她的机会,给妈妈诉说了。谁知道,不但没有被理解,被支持,妈妈反而当她的面哭了……她很失望,同时,也把自己的心门关闭了。</h3><h3> 她不想看到妈妈因为自己不开心,她害怕看到妈妈流眼泪。</h3><h3> 然而,她自己的问题呢?没有被看到,没有被理解,越来越压抑,越来越无力,越来越迷茫。</h3> <h3> 在这里,妈妈就没有站对位置,在孩子面前,她是大的,孩子是小的;她是高的,孩子是低的。</h3><h3> 事实呢?她在孩子面前,做回了一个孩子,没有给到孩子一个妈妈该有的包容和理解的力量。</h3><h3> 为什么?只是因为她没有脱离原爱,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说,她的内在有未被满足的情结。</h3><h3> 这个部分,应该去跟自己的爸爸妈妈要,而不是在孩子这里。</h3><h3>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一个家庭的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孩子和妈妈都有自己的功课,都需要成长。</h3><h3>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方向错了,眼睛只盯着孩子,只知道在镜子上用力,结果只能是越努力越糟糕。</h3><h3> 一旦方向对了,孩子就会变。</h3> <h3> 同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有很多的创伤体验,通过学习实践,如果我们的创伤体验得到了疗愈,孩子身上来自于我们的细胞遗传的那部分创伤也会同时得到疗愈。</h3><h3> 系统的法则:上一代总是希望下一代更好;下一代总要有资格活下去。</h3><h3> </h3><h3> </h3> <h3> 非常感恩汤兰导师的用心讲解,从儒释道到科学理论,纵横捭阖,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让我受益匪浅。</h3><h3> 既验证了以前我已知的内容,又开阔了我的眼界,接收到太多太多未知的信息和技巧。</h3><h3> 我相信,接下来四天的专业版学习里,我会拿到更多落地实用的简快理论和技巧,可以让我更好地支持到那些有心理问题和家庭问题的人。</h3><h3> 感恩刘珍的鼎狐致臻研究中心!感恩你们的付出!</h3><h3> 我愿意做一个信差,把好学问传播出去;</h3><h3> 我愿意做一个行者,把好学问应用出来;</h3><h3> 我愿意做一个施者,赠人玫瑰,手留余香!</h3><h3> </h3> <p> 作者简介:</p><p> 殷炳莲,笔名涵香,70后,山东省诸城市作协会员,21世纪新锐作家网新锐之星,潍坊郁金香陪伴者,郁金香2019年度感动人物,郁金香心理疏导员,心理社工,著作有抑郁康复故事书《回到人间》发表。</p><p> 微信号:Y1526369159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