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谢小 遇见美好 (第二天)

清晨

<h3>  秋日的重庆温和湿润,入眼尽是葱茏翠绿,如同北方的春一样令人喜欢。</h3> <h3>  今天上午是两节英语课。第一节课是重庆市巴南区鱼洞二小王龙香老师执教了四年级英语绘本《Rocking in my shoes》。一上课老师出示了绘本的封面,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接着让学生快速浏览绘本内容,由于给学生的时间较短,学生的语言输出存在一些困难,另外一些单词和句子的意思可能学生此时还不是很不明白。接着老师出示重点单词和句子进行练习,由于老师没掌握学情,学生并没有真正学扎实。<br></h3> <h3> 第二个环节是分角色朗读和跟唱里面的chant,由于前面掌握的不扎实,分角色朗读学生有些单词读不出来。在这一环节中,老师重点强调公共场所如:图书馆、阅览室等不能大声说话,要小声。跟唱的时候也能结合情景,小声跟唱。</h3> <h3>  这一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第三个环节,老师让孩子回顾了同学们日常喜欢的活动,展开了交流。这时候学生的语言输出特别丰富:playing football,playingbasketball,running等等。接下来老师让学生用一张大卡纸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绘本书,这本绘本可以写自己的校园生活。</h3> <h3>  用一张纸通过折叠和裁剪,就能做成一本绘本,非常精彩。老师先教给学生做封面和封底的办法。遗憾的是没有在绘本内容上给予更多地指导。</h3><h3> 从整体上说,这节课在设计上同时关注的问题太多,有点贪大求多。没有聚焦某一个英语能力的提升。思路较好,理念比较先进,如果在落实上再下些功夫就更好了。另外这节课用了一个多小时来上,课堂节奏比较缓慢,学习效率有待于提高。</h3><h3>&nbsp;</h3> <h3>  第二节课是来自新加坡的Ms Ting执教的英语绘本《The King’s &nbsp;cake》。</h3> <h3>  这节课老师一上课就从打招呼开始,带给学生轻松愉悦的心情。接着老师统计了十月份过生日的同学及老师并现场为这些人唱起了生日歌。这样的学习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一下子激起学习的兴趣。</h3> <h3>  在第二个环节,老师以问题来推动对绘本的理解。利用猜读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绘本阅读。在这一环节中老师特别关注语言点的练习。例如:How do you think the King is feeling? &nbsp;He is feeling &nbsp;______(sad happy &nbsp;excited scared)学生回答后,老师还要追问:“How do &nbsp;you know happy”学生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训练特别扎实,学生学得很好,学生后面的语言输出就特别精彩。</h3> <h3> 第三个环节是老师带领同学跟读绘本。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学习兴致比较高。遗憾的是缺少一些较高层次的引领。</h3> <h3>  课后,李栋老师在评课环节中提到,如果能把这两节课结合起来上,绘本阅读课就会更接近完美。语言的学习一定要真实,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要抓住语言点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李老师说,学生没掌握的学习就是假学习,没有落实的目标就是假目标,我们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应该以此为目标。</h3> <h3>  新加坡启化副校长做了简短而深刻的报告,给了我们很多的触动,他说:“做自己还不够,要做一个积极的贡献者,希望孩子们到不同的国家学习,然后回到国家做贡献。”新加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为未来发展做准备。学校的使命就是面向未来,培养为家庭、社群和新加坡尽力奉献的领袖。新加坡国家的教育定位非常高,特别注重品格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中国人,我们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让经典植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h3> <h3>  中午等待饭菜的间隙,我们四人拿出上午的笔记,梳理学习收获。</h3> <h3> 打开一扇窗,探索未来世界。</h3><h3> 下午第一节课是芬兰国家的老师执教的《食物和食物链》,老师先让学生认识猞猁,问学生你们知道它们喜欢吃什么吗?接着老师明确地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内容。第二步认识食物链,老师出示图片:兔子发生了什么?在学生的观察回答后老师总结这幅图就有小的食物链,老鹰是消费者,最顶端的是顶级捕食者。观察海洋食物链图片,让学生找到生产者—北极海底有藻类的植物。</h3><h3>活动卡片游戏开始了:把桌子上的物种卡片整理成一条食物链,讨论自己排列顺序的原因,然后分享,复习食物链(青草—草蜢—知更鸟—蛇—猫头鹰)。老师又抛出问题:如果猫头鹰死了,会怎么样?这个问题的探究是让学生理解分解物能够提供营养。接着进行活动探究食物网,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食物网,这样的体验活动太令人震撼了。我想:学生对食物网的体会是刻在记忆深处的。不同栖息地的食物链更是让学生兴味盎然,学生运用表演的方式呈现,还有一名小小摄影师。最后让学生在便利贴上写上自己学到的一件事情贴到黑板上,闭上眼睛合作评估小组合作的表现。</h3><h3>整节课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发现,形成科学思维。这样的课堂孩子们怎能不喜欢?以孩子为中心、以综合跨学科思维方式、以主动探索为基础、以现象教学法为实施途径,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全面而细致的芬兰教育蓝图。为未来而学,为未知而教,在新时代学前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相信来自芬兰的教育经验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h3> <h3>  下午第二节课是重庆市沙坪坝区红糟房小学的谢英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科学《压缩空气》,整堂课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进行,老师带领孩子们通过一个个游戏,如吹气球,用注射器推水、推空气的比较,建立初步的感受:空气是可以被压缩,是有弹性的。再通过小组合作解释空气被压缩的原因,在学生得出距离变化、大小变化、数量变化三个原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小博士视频明确原因在于距离变化。最后又将本课所学应用于生活。</h3> <h3>  本节课教学完全源于教材,步步落地,从传统意义上说是一堂完整的科学课。但是通过李栋老师的评课,我们对科学的严谨有了更深的认识:如针管上拉下拉用力是否有差别,空气有弹性的说法是否准确,压缩空气实验的前提只差一句话:在常温的前提下……老师必须研究清楚明白。</h3> <h3>  其次就是事例的选择可以不仅局限于教材,更应联系孩子自己的生活,让学生真正体验实验的条件和步骤,了解压力产生的过程和结果,这才是科学的思维。实验事例来源于学生,让学生去想,这才是以学生为中心。所有学科都应该是科学、合理、可实施的,我们的教学设计不能只从教材出发,而是要符合自己的课堂。</h3> <h3>今天下午另一场精神盛宴就是芬兰教育专家Joona做的《如何引导学生》报告。Joona老师以芬兰教育为例说明老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学生是星星,是学习的主人,承担一定的责任。学习不是被强迫而应是体验的过程,这种经验性体验会是永久性的改变。因此教师要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驱力,才能更好地学习,所以我们要思考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而不是教学是什么。而这个关系中老师是太空,是宇宙,是课堂的推动者和规划者,能创设环境,推动自主生成、思维生成,助力学生发光发亮。</h3><h3><br></h3> <h3><br></h3><h3>Joona老师还指出学习是一个自下而上的高级思维过程:记忆、理解、分析、应用、评价、创造,并以“蜂鸟套装”的案例详细地说明了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将这一过程有效地适用到教学内容中来。</h3> <h3>下午的课程结束后,我们参观了谢家湾小学的校园。</h3> <h3>这是孩子们的科学课,通过搭纸牌楼来体验“桥”的力量。</h3> <h3>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党建主题教育图画</h3> <h3>这是基于小梅花课程的信息技术教学建议。对于新老师来说,特别有用,按照这个建议就能登台上课,对于有经验的老师来说,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这就是谢家湾小学的备课模式,在教学建议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备课每月一检查。每月开展的常规教学活动还有检查听课记录,进行“五课”听评课。“五课”分别是党员示范课,骨干教师展示课,组内研究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新进教师考核课,每月按照教研组内教室总数的30%评选优秀教师,奖励绩效工资。</h3> <h3>这是小会议室,这样的会议室有很多,在行政楼几乎每层都会有一间。</h3> <h3>这是校队的二胡,学生非常少,但每天客服都坚持活动。</h3> <h3>在谢家湾最美的风景就是教职员工和孩子的笑脸。</h3> <h3>这是合唱教室,天然的台阶。</h3> <h3>竖笛校队</h3> <h3>墙上不光有孩子的身影,还有学校里的其他员工。</h3> <h3>击剑室令人眼前一亮。</h3> <h3>据了解击剑教练是他们请的外教</h3> <h3>谢家湾小学的体育课程非常强大,体育教师有近五十名。每位老师都带着校队。</h3> <h3>体育课程教学建议非常细致,每月有主题,每周都有具体的活动安排。体育测试除了完成国家体质检测内容外,还根据学习内容每学期一次抽测。</h3> <h3>光乒乓球就有低中高三个校队。</h3> <h3>这是他们的器材室</h3> <h3>这是器材借用记录</h3> <h3>啦啦操校队</h3> <h3>小梅花标志随处可见。</h3> <h3>田径校队</h3> <h3>足球也有低中高三个校队</h3> <h3>篮球校队</h3> <h3>啦啦操除了校队之外,每个班级学期都有自编操,每学期举行大规模汇演</h3> <h3>棒球校队。谢家湾小学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为孩子健康成长,快乐飞翔搭建了舞台。天色渐晚,漫步校园,还是流连忘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