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的呼唤》

原野

<h3><br></h3><h3>是的,我一生都在追求和渴望着情感,渴望着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的感觉以及姊妹之间的相亲相爱……</h3><h3>只可惜,我的父親在我还没有完全记事的时候,就匆匆地离开了我们,只是影影绰绰地记得,他是那种非常严肃,从不带笑容的伟岸身影; 以至于让我在冥想中,还没有对爷爷,奶奶的记意犹新。</h3><h3>在我们这个家,我更多的记得,我娘亲的伟大,记得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娘亲是如何把我们姊妹五个拉扯长大,哺育成人的故事。</h3><h3><br></h3> <h3><br></h3><h3>娘亲自从嫁给父亲,(解放前)在祖父的勤俭持家下,生活是很富裕的,加上父亲又是独苗,娘亲也受到了父亲的宠爱,享受到了人间的天伦之乐,也遭受到封建社会世袭下来,无后为大的冷眼相待。不争气的娘亲接连生下四胎女婴,直到一九五五年,才生下一子,终于长长地松了口气,从此,娘亲的地位才渐渐有了新的起色。</h3><h3>59年在天灾人祸的影响下,真的是祸从天降,爷爷奶奶和父亲相继离开人世,把一副家庭重担挌在了娘亲的肩头。也就是说从此在老天安排下,我也就在女人堆里,幸福而安祥地成长,落下了一个优柔寡断的性格,加至出生在富农这个黑五类的家庭,更加让我养成了一个内向的性格,羞涩于大众面前欲言滞禁,以至于丧失自信心,不能自拔。</h3> <h3><br></h3><h3>我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更羞于在人多的地方讲话,如果强迫我讲,我真的好想在地下找个地缝钻进去……</h3><h3>其实在年轻的时候,我也做过多次偿试,在全厂大会上我也作过发言,但总是效果不佳。于是我只好成了永久性的观众; 默默地欣赏着别人的轰轰烈烈,去感受别人的委婉动听!而自己且成为了永久的幕后观众。</h3><h3>这也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弄巧成拙,让我在拙见上,发挥了一技之长; 闷着头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我喜欢读书,读我喜欢的书; 也喜欢写字,写我要写的字; 在思考中去琢磨,在琢磨中去联想…… 我想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中国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 每一个字意,都有他一筐子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劳动人民的血汗集累,使之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年佳活。</h3> <h3><br></h3><h3>在母鸡带小鸡的效应下,我就是那只最小最小的小鸡,总是唯唯诺诺的存在,在姐姐们的庇护下成长。</h3><h3>其实,我的几位姐姐对我都很好,再好她们也要嫁人,也要生儿育女,也要以自己的家庭为中心。</h3><h3>自从我工作以后,也就慢慢的脱离了他们的庇护,扛起了自己的家。如果说我改变了多少?那就是我学会了责任,学会了担当!</h3> <h3><br></h3><h3>现在看来,我的习性也没有什么不好,从我娘和我几位姐姐身上,承接到了女人的柔性,让我从柔性的脉络中,去把握为人处事的道理; 去练就在夹缝中生存的本领,去适应在艰难困苦中生活的能力。</h3><h3>在我的人生中,我最佩服的就是有本事的人,说大,就是博学多才的人,说小,就是比我强的人。即便是被人们看不起的小人物,我也能从他的身上,找到些正人君子的能量!</h3><h3><br></h3> <h3><br></h3><h3>人的生存法则是多样性的,正如俗话所说:各有各的活法。比如说,富人和穷人,城里人和乡下人,有饭吃的和要饭吃的。</h3><h3>富人和穷人,他是以物质来区分的,只能说明生活质量的优劣,并不能保证这个人生命的长短; 实践证明: 山珍海味和粗茶淡饭,也同样是养人的。你听说过长寿乡,但你听说过有长寿城吗?不过有一样,他是一致的,那就是累!富人钱多了心累,穷人钱少了也同样是心累!</h3><h3><br></h3> <h3><br></h3><h3>记得在我幼年时期,吃不饱穿不暖是有过的;可他并没有抹杀掉我对于那段往事的憧憬,因为无忧无虑那是孩子们的天性,忧虑那是我娘和几位姐姐们的事。直到我九岁上学后才慢慢的体会到,当时的生活条件是多么的艰苦,走到今天是多么的不易……</h3><h3>我一直说我是被大水冲到新疆来的,虽说是有悖于地理结构,但也确确实实是有这段真实的故事。</h3><h3>1968年,大雨成灾,淮河泛滥,可以说是被冲的一丝不挂。在这种情况下,我娘只好带着我和四姐,来疆投奔在新疆工作的二姐和三姐。</h3> <h3><br></h3><h3>记得苏轼有句诗是这样写的: “ 此地心安是吾乡。" 我何妨不是呢。</h3><h3>自从我来到新疆后,在姐姐们的庇护下,我仿佛又回到了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上学,玩耍…… 虽说那只是短短的几年,可这几年却使我觉得是那么地漫长,以至于让我永生难忘。</h3><h3>塔里木河流过的岸边,有一个叫铁干里克的地方,我们的学校就坐落在几栋用土坯垒成的老粮库里,光线昏暗,课桌坐櫈,都是用梧桐树板搭建,虽说是环境简陋,但渴望学习知识的那份愿望,可是热忱激昂的。一问到那时的愿望,回答的都是科学家,医生,教师,解放军…… 最最次毛的也是个开飞机汽车什么滴!</h3><h3><br></h3> <h3><br></h3><h3>其实,我的理想就很简单,那就是做一名光荣的教师。但理想毕竟是理想,没有让我实现理想,理由却也是很无奈………</h3><h3>由于姐姐姐夫的工作调动,我们来到塔什店,挨着博斯腾湖边,一块鬼都不拉屎的地方,新建的一家造纸厂,离塔什店镇还有七八公里,上学无路(交通不便),入学无门(还没建学校),后来只建了个小学(四年级以下),我只好缀学在家了。</h3><h3><br></h3> <h3><br></h3><h3>不过,好就好在我的本性没有耽搁,学习的渴望没有泯灭!虽说当老师的理想没有达到,但当学生的瘾,却伴随着我的一生一世。</h3><h3>人们都说干到老学到老,这是对渴望知识的肯定,似乎也是对本人的真实写照。自打从我工作的那天起,我的学习不亚于在校的学习时间,那怕是中长篇小说,四大名著和五,四运动以来的名人名录,当然也包括毛泽东主席的选集,诗词;那时还有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尤其最注重对人生价值观方面的,能激励人奋发向上的那种……</h3> <h3><br></h3><h3>如果说,我的成长过程,对人生的价值取向是得益的,这里,最值得让我敬佩的政治家,思想家,那就是毛泽东,邹韬奋。他们的思想,深深地启发了我,打动了我,激励了我。使我在加强两观的认识上,得到了升华,在社会前进的道路上永不落伍。</h3><h3><br></h3> <h3><br></h3><h3>除此之外,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娘和几位姐姐也是功不可灭的。</h3><h3>她们的言传身教,更是不能小觑。比如说在为人处事方面: 无关原则的东西,让人三分又何仿; 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多站在对方一面,去看待问题;比如说两个人走路迎面相撞,你最好不要去埋怨对方,要知道,Ta也是为了让你,这样让来让去才相撞的。试想,谁又去故意相撞呢,不然,除非他脑子有水!</h3><h3>曾记得,在那个年代,娘为了让我好好地活着,学着自食其力,用尽她所保存的微薄之力,(娘躺在補上,全身浮肿,几乎都爬不起来了),忍痛割爱,第一次举起她当拐杖竹杆,把一个只有不到5岁的儿子,一个只想着依偎在娘亲怀里讨吃讨喝的,狗屁不懂的孩子,打的是满头包摞包。不过说起来还挺管用,第二天还真的让他走出家门,自食其力去了,并且还能第一次想到要带一些晒蔫了的野菜,给躺在補上不能动的娘,捎带一些回去吃……</h3> <h3><br></h3><h3>如今,常把那时一些刻骨铭心的事,倒过来讲给每位姐姐听。姐姐们说啥的都有,有的说是打醒了,有的说是打傻了; 对我来说,我觉得确实是打醒了,把那管记忆的开关,无意间给开启了,不然小时候的那些破事,怎么能记得那么多呢。</h3><h3>在我们姊妹之间,挨打最多的尽是我这个当儿子的。因为娘亲奉行的是论功行赏的怀柔政策,并不是因为我是宝贝儿子,就包庇我不打我。仅仅在两个月前,她老人家充满着自信地还说过,也是大家都耳熟能祥,引以自豪的古训,“棍棒底下出孝子"!</h3><h3>对我来说,我并不承认我是什么孝子,顶多顶多我算是一位“娘养我长大,我陪她到老"的,稍懂 ' 返璞归真 `道理的儿子吧了。</h3> <h3><br></h3><h3>就在上个月娘走了,娘安详的离开了我们,去她该去的地方了。而今后,还有我的几位老姐姐,因为习惯了,我还想在他们的庇护下,做一位乖顺的小弟弟,聆听他们的谆谆教导; 因为姐姐们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分别给了我帮助,而每一个节点,她们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虽说没有在金钱上提供多少可供我“挥霍"的,起码在亲情关系上,姐姐们也从没有放弃对我的期望和鼓励,也从未因为小弟的过错而导致姐弟情份的崩盘坍塌;!这是我一直所欣慰的。</h3> <h3>前排是娘,二排右起大姐(79岁),二姐(76岁),三姐(73岁),四姐(69岁)</h3><h3>这里我要说的是,几位姐姐们都是七十岁的老太婆了,如今,我只有祈祷她们,多多保重好身体,健健康康的过好每一天!</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手机自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编辑/吕琪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后期制作/原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19.10.28 于库尔勒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