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普通翠鸟</h3><h3> 普通翠鸟(学名:Alcedo atthis):小型鸟类,体长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体重40-45克,寿命15年。外形和斑头大翠鸟相似。但体型较小,体色较淡,耳覆羽棕色,翅和尾较蓝,下体较红褐,耳后有一白斑。雌鸟上体羽色较雄鸟稍淡,多蓝色,少绿色。头顶不为绿黑色而呈灰蓝色。胸、腹棕红色,但较雄鸟为淡,且胸无灰色。幼鸟羽色较苍淡,上体较少蓝色光泽,下体羽色较淡,沾较多褐色,腹中央污白色。</h3> <h3>北红尾鸲</h3><h3> 北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auroreus):是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雄鸟头顶至直背石板灰色,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黑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概为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两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下体暗黄褐色。 相似种红腹红尾鸲头顶至枕羽色较淡,多为灰白色,尾全为橙棕色,中央尾羽和外侧一对尾羽外翈不为黑色。</h3> <h3>燕鸥</h3><h3> 燕鸥因与家燕的尾型相似而得名,是鸥科中体型较小的类群。嘴形细长,嘴峰形直或几乎直形,不成弧状;脚短而细弱,趾间蹼不呈深凹状;尾较长,超过翅长½,呈深叉状。羽毛一般呈灰色或白色,头上往往有黑色斑纹。它们的鸟喙稍长及脚有蹼。它们的身体轻盈,比鸥更流线型,飞行时的长尾巴及双翼很优雅。燕鸥属的尾巴开叉较深。最小的燕鸥是白额燕鸥,重42克及长23厘米;最大的是红嘴巨燕鸥,重630克及长53厘米。它们会发出刺耳及单音的叫声。</h3><h3> 燕鸥它是动物中的“飞远冠军”,可以不费力的从南极洲飞到遥远的北极洲地区,行程17600多千米。</h3> <h3>红耳鹎</h3><h3> 红耳鹎(学名:Pycnonotus jocosus),是鹎科、鹎属的鸟类。红耳鹎为小型鸟类,体长17-21cm。额至头顶黑色,头顶有耸立的黑色羽冠,眼下后方有一鲜红色斑,其下又有一白斑,外周围以黑色,在头部甚为醒目。上体褐色。尾黑褐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下体白色尾下覆羽红色。颧纹黑色,胸侧有黑褐色横带。</h3> <h3>海鸥</h3><h3> 海鸥(学名:Larus canus)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鸥。体长38-44厘米,翼展106-125厘米,体重300-500克,寿命24年。[1]腿及无斑环的细嘴绿黄色,白尾,初级飞羽羽尖白色,具大块的白色翼镜。冬季头及颈散见褐色细纹,有时嘴尖有黑色。海鸥身姿健美,惹人喜爱,其身体下部的羽毛就像雪一样晶莹洁白。</h3> <h3>斑鱼狗</h3><h3> 斑鱼狗(学名:Ceryle rudis),是翠鸟科、鱼狗属的中型鸟类,体长27-31厘米。外形和冠鱼狗非常相似,通体呈黑白斑杂状,但体型较小,头顶冠羽较短。尾白色,具宽阔的黑色亚端斑,翅上有宽阔的白色翅带,飞翔时极明显。下体白色,雄鸟有两条黑色胸带,前面一条较宽,后面一条较窄,雌鸟仅一条胸带。白色颈环不完整,在后颈中断。具白色眉纹。</h3> <h3>绿翅鸭</h3><h3> 绿翅鸭(学名:Anas crecca)是小型鸭类,体长37厘米,体重约0.5千克。嘴脚均为黑色。雄鸟头至颈部深栗色,头顶两侧从眼开始有一条宽阔的绿色带斑一直延伸至颈侧,尾下覆羽黑色,两侧各有一黄色三角形斑,在水中游泳时,极为醒目。飞翔时,雌雄鸭翅上具有金属光泽的翠绿色翼镜和翼镜前后缘的白边,亦非常醒目。跗鳞盾片状;雄体气管有不对称的膨大部;两者鸣声不同,通常羽衣及行为亦异;配偶关系及家庭生活维持时间短;一年换羽2次;雄体常换“蚀羽”及鲜艳的婚羽各1次;幼雏的绒羽有明显花纹;雌体有“逗引”表演。广泛分布于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h3> <h3>棕背伯劳</h3><h3> 棕背伯劳(学名:Lanius schach)属于中型鸣禽,是伯劳中体型较大者,体长23-28厘米。喙粗壮而侧扁,先端具利钩和齿突,嘴须发达;翅短圆;尾长,圆形或楔形;跗跖强健,趾具钩爪。头大,背棕红色。尾长、黑色,外侧尾羽皮黄褐色。两翅黑色具白色翼斑,额、头顶至后颈黑色或灰色、具黑色贯眼纹。下体颏、喉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夏季可上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次生阔叶林和混交林的林缘地带。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在树上筑碗状巢,产卵4~9枚,由雌鸟孵化约15天,雏期约15~18天,双亲哺育。分布于西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h3> <h3>红胁蓝尾鸲</h3><h3> 红胁蓝尾鸲(学名:Tarsiger cyanurus)俗名: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蓝尾欧鸲。体型略小而喉白的鸲。特征为橘黄色两胁与白色腹部及臀成对比。雄鸟上体蓝色,眉纹白;亚成鸟及雌鸟褐色,尾蓝。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雄鸟上体从头顶至尾上覆羽包括两翅内侧覆羽表面概灰蓝色,头顶两侧、翅上小覆羽和尾上覆羽特别鲜亮呈辉蓝色。尾主要为黑褐色,中央一对尾羽具蓝色羽缘,外侧尾羽仅外翈羽缘稍沾蓝色,愈向外侧蓝色愈淡。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辉蓝色,其余覆羽暗褐色,羽缘沾灰蓝色。飞羽暗褐色或黑褐色,最内侧二、三枚飞羽外翈沾蓝色,其余飞羽具暗棕或淡黄褐色狭缘。眉纹白色沾棕,自前额向后延伸至眼上方的前部转为蓝色,眼先、颊黑色,耳羽暗灰褐色或黑褐色、杂以淡褐色斑纹。下体颏、喉、胸棕白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胸侧灰蓝色,两胁橙红色或橙棕色。 雌鸟上体橄榄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灰蓝色,尾黑褐色外表亦沾灰蓝色。前额、眼先、眼周淡棕色或棕白色,其余头侧橄榄褐色,耳羽杂有棕白色羽缘。下体和雄鸟相似,但胸沾橄榄褐色,胸侧无灰蓝色,其余似雄鸟。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脚淡红褐色或淡紫褐色。</h3> <h3>苍鹭 [cāng lù]</h3><h3> 苍鹭(学名:Ardea cinerea)又称灰鹭,为鹭科鹭属的一种涉禽,也是鹭属的模式种。是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的湿地中极为常见的水鸟。大型水边鸟类,头、颈、脚和嘴均甚长,因而身体显得细瘦。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苍灰色;尾羽暗灰色;两肩有长尖而下垂的苍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初级飞羽、初级覆羽、外侧次级飞羽黑灰色,内侧次级飞羽灰色;大覆羽外翈浅灰色,内翈灰色;中覆羽、小覆羽浅灰色;三级飞羽暗灰色,亦具长尖而下垂的羽毛。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欧亚大陆,从英伦三岛往东到远东海岸和萨哈林岛和日本,往南到朝鲜、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国和中南半岛一些国家。</h3> <h3>大白鹭</h3><h3> 大白鹭(学名:Ardea alba)是大中型涉禽,成鸟的夏羽全身乳白色;鸟喙铁锈色;头有短小羽冠;肩及肩间着生成丛的长蓑羽,一直向后伸展,通常超过尾羽尖端10多厘米,有时不超过;蓑羽羽干基部强硬,至羽端渐小,羽支纤细分散;冬羽的成鸟背无蓑羽,头无羽冠,虹膜淡黄色。</h3> <h3>普通翠鸟</h3><h3> 普通翠鸟(学名:Alcedo atthis):小型鸟类,体长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体重40-45克,寿命15年。外形和斑头大翠鸟相似。但体型较小,体色较淡,耳覆羽棕色,翅和尾较蓝,下体较红褐,耳后有一白斑。雌鸟上体羽色较雄鸟稍淡,多蓝色,少绿色。头顶不为绿黑色而呈灰蓝色。胸、腹棕红色,但较雄鸟为淡,且胸无灰色。幼鸟羽色较苍淡,上体较少蓝色光泽,下体羽色较淡,沾较多褐色,腹中央污白色。</h3> <h3>白喉红臀鹎</h3><h3> 白喉红臀鹎(学名:Pycnonotus aurigaster ):体长18-23厘米。额至头顶黑色而富有光泽,耳羽白色或灰白色。上体灰褐色或褐色、具灰色或灰白色羽缘。腰灰褐色,尾上覆羽近白色。下体颏和上喉黑色,下喉等其余下体白色,尾下覆羽血红色。黑喉红臀鹎和红耳鹎外形、大小和该种均非常相似,但黑喉红臀鹎颏、上喉、下喉均为黑色,上胸亦为黑褐色或黑色。耳羽红褐色,红耳鹎有明显的耸立羽冠,耳区具红白二色斑。胸侧有一黑色横带,野外均可明显与之区别。</h3> <h3>鸬鹚</h3><h3> 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有1属39种。大型的食鱼游禽,善于潜水,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栖息于海滨、湖沼中。飞时颈和脚均伸直。</h3><h3>每年冬春两季,大批的鸬鹚迁徙来深圳湾越冬,给我们摄友近距离接触这一雄劲的大鸟创造良好的机遇,本组图片是我今年在深圳湾的掠影,水平有限,只在与大家分享。</h3> <h3>喜鹊</h3><h3> 喜鹊(学名:Pica pica)是鸟纲鸦科的一种鸟类。共有10个亚种。体长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别呈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长,呈楔形,嘴、腿、脚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留鸟。<br></h3> <h3>黑领椋鸟</h3><h3> 黑领椋鸟(学名:Sturnus nigricollis):一种大型椋鸟,体长27-29cm。整个头和下体白色,上胸黑色并向两侧延伸至后颈,形成宽阔的黑色领环,极为醒目。腰白色,其余上体、两翅和尾黑色,尾具 白色端斑。眼周裸皮黄色,嘴黑色,脚黄色。特征极为醒目,野外不难识别。</h3> <h3>金眶鸻</h3><h3> 金眶鸻(学名:Charadrius dubius)是一种小型鸻科鸟,体重28-48克,体长153-183毫米。上体沙褐色,下体白色。有明显的白色领圈,其下有明显的黑色领圈,眼后白斑向后延伸至头顶相连。羽毛的颜色为灰褐色,常随季节和年龄而变化。跗蹠修长,胫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长,趾间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长,第1枚初级飞羽退化,形狭窄,甚短小;第2枚初级飞羽较第3枚长或者等长。三级飞羽特长。尾形短圆,尾羽12枚。</h3> <h3>小鸊鷉</h3><h3> 小鸊鷉(学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是一种潜鸟。体长25-29厘米,翼展 40-45厘米,体重100-200克,寿命13年。枕部具黑褐色羽冠;成鸟上颈部具黑褐色杂棕色的皱领;上体黑褐,下体白色。</h3><h3>善于游泳和潜水,常潜水取食,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鱼、虾等为食。通常单独或成分散小群活动。繁殖时在水上相互追逐并发出叫声,有占据一定地盘的习性。繁殖期在沼泽、池塘、湖泊中丛生的芦苇、灯心草、香蒲等地营巢,每窝产卵4-7枚,卵形钝圆,污白色,雌雄轮流孵卵。留鸟及部分候鸟。</h3> <h3>乌鸫</h3><h3> 乌鸫(学名:Turdus merula):是鸟纲、鸫科的鸟类。体重55-126克,体长210-296毫米;雄性的乌鸫除了黄色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雌性和初生的乌鸫没有黄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虹膜褐色,鸟喙橙黄色或黄色,脚黑色。</h3><h3> 栖息于次生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中。海拔高度从数百米到4500米左右均可遇见,是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昆虫、蚯蚓、种子和浆果。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乌鸫是瑞典国鸟。</h3> <h3>普通翠鸟</h3><h3> 普通翠鸟(学名:Alcedo atthis):小型鸟类,体长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体重40-45克,寿命15年。外形和斑头大翠鸟相似。但体型较小,体色较淡,耳覆羽棕色,翅和尾较蓝,下体较红褐,耳后有一白斑。雌鸟上体羽色较雄鸟稍淡,多蓝色,少绿色。头顶不为绿黑色而呈灰蓝色。胸、腹棕红色,但较雄鸟为淡,且胸无灰色。幼鸟羽色较苍淡,上体较少蓝色光泽,下体羽色较淡,沾较多褐色,腹中央污白色。</h3> <h3>黑卷尾</h3><h3> 黑卷尾(学名:Dicrurus macrocercus)是雀形目卷尾科的鸟类。全长约30cm。通体黑色,上体、胸部及尾羽具辉蓝色光泽。尾长为深凹形,最外侧一对尾羽向外上方卷曲。栖息活动于开阔地区,繁殖期有非常强的领域行为,性凶猛,非繁殖期喜结群打斗。主要取食昆虫。平时栖息在山麓或沿溪的树顶上,在开阔地常落在电线上。数量多,常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动作敏捷,边飞边叫。主要从空中捕食飞虫,主要以夜蛾、蝽象、蚂蚁、蝼蛄、蝗虫等害虫为食。分布范围是伊朗至印度、中国、东南亚、爪哇及巴厘岛。</h3> <h3>白鹡鸰</h3><h3> 白鹡鸰(学名:Motacilla alb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全长约18厘米,翼展31厘米,体重23克,寿命10年。体羽为黑白二色。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h3> <h3>太阳鸟</h3><h3> 太阳鸟雀形目、太阳鸟科、太阳鸟属鸟类的通称。体型纤细,嘴细长而下弯,嘴缘先端具细小的锯齿;雄鸟中央尾羽特别长;两性异色。世界共有14种,分布于亚洲南部、菲律宾群岛和印度尼西亚。中国有6种。被誉为"东方的蜂鸟"。</h3> <h3>巴哥</h3><h3> 八哥(学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外形大小和家八哥相似,体长23-28cm。通体黑色,前额有长而竖直的羽簇,有如冠状,翅具白色翅斑,飞翔时尤为明显。尾羽和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嘴乳黄色,脚黄色。</h3> <h3>红尾水鸲</h3><h3> 红尾水鸲(学名:Rhyacornis fuliginosus)是鸫科水鸲属的小型鸟类,雄鸟通体大都暗灰蓝色;翅黑褐色;尾羽和尾的上、下覆羽均栗红色。雌鸟上体灰褐色;翅褐色,具两道白色点状斑;尾羽白色、端部及羽缘褐色;尾的上、下覆羽纯白;下体灰色,杂以不规则的白色细斑。</h3> <h3>黑脸噪鹛</h3><h3> 黑脸噪鹛(学名:Garrulax perspicillatus):中型鸟类,体长27-32cm。头顶至后颈褐灰色,额、眼先、眼周、颊、耳羽黑色,形成一条围绕额部至头侧的宽阔黑带,状如戴的一副黑色眼镜,极为醒目。背暗灰褐色至尾上覆羽转为土褐色。颏、喉褐灰色,胸、腹棕白色,尾下覆羽棕黄色。</h3> <h3>黑水鸡</h3><h3> 黑水鸡(学名:Gallinula chloropus)是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共有12个亚种。中型涉禽,体长24-35厘米。嘴长度适中,鼻孔狭长;头具额甲,后缘圆钝;嘴和额甲色彩鲜艳。翅圆形,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或第2枚和第3枚初级飞羽等长,第1枚约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尾下覆羽白色。趾很长,中趾不连爪约与跗蹠等长。趾具狭窄的直缘膜或蹼。通体黑褐色,嘴黄色,嘴基与额甲红色,两胁具宽阔的白色纵纹,尾下覆羽两侧亦为白色,中间黑色,黑白分明,甚为醒目。脚黄绿色,脚上部有一鲜红色环带,亦甚醒目。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较高,尾向上翘,露出尾后两团白斑很远即能看见。栖息于灌木丛,蒲草,苇丛,善潜水,多成对活动,以水草,小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h3> <h3>褐翅鸦鹃</h3><h3> 褐翅鸦鹃(学名:Centropus sinensis),是鸦鹃科、鸦鹃属的中型鸟类,体长40-52cm,嘴粗厚、黑色,尾长而宽,凸尾,通体除两翅、肩和肩内侧为栗色外全为黑色。</h3><h3> 褐翅鸦鹃广泛分布于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栖息于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林缘灌丛、稀树草坡、河谷灌丛、草丛和芦苇丛中,单个或成对活动,善于隐蔽,飞行时急扑双翅,尾羽张开,上下摆动,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有时还吃一些杂草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br></h3> <h3>暗绿绣眼鸟</h3><h3> 暗绿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japonicus):共有9个亚种,小型鸟类,体长9-11cm。上体绿色,眼周有一白色眼圈极为醒目。下体白色,颏、喉和尾下覆羽淡黄色。</h3><h3> 此鸟性活泼,在林间的树枝间敏捷地穿飞跳跃。鸣叫声似“滑儿,滑-儿,滑-儿”,婉转动听。非繁殖季节亦有集群之习性,冬季能达50-60只。多在南方,主要在阔叶林营巢,巢小而精致,为吊篮式,隐藏在浓密的枝叶间,不易发现。主要以昆虫和一些植物为食物。<br></h3> <h3>黑脸琵鹭</h3><h3> 黑脸琵鹭(学名:Platalea minor),又名小琵鹭、黑面鹭、黑琵鹭、琵琶嘴鹭,俗称饭匙鸟、黑面勺嘴,台湾赏鸟人士则俗称为“黑琵”。因其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乐器中的琵琶极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态优雅,又被称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属于鹳形目、鹮科、琵鹭亚科,琵鹭亚科的鸟类全世界共六种,其中以黑面琵鹭数量最为稀少(已知六种琵鹭当中唯黑面琵鹭属濒危物种),属全球濒危物种类别之一。于故当黑面琵鹭在每年 10 月至翌年 2 月渡冬时,东南亚观鸟者会到处观测关注其过冬状况并统计数A。黑面琵鹭现时只活跃于东亚及东南亚地区。仅见于亚洲东部,其特征是全身羽毛大体上为白色,有黑嘴和黑色腿、脚,前额、眼线、眼周至嘴基的裸皮黑色,形成鲜明的“黑脸”。</h3> <h3>红嘴蓝鹊</h3><h3> 红嘴蓝鹊(学名:Urocissa erythrorhyncha)[1]:是大型鸦类,体长54-65厘米。嘴、脚红色,头、颈、喉和胸黑色,头顶至后颈有一块白色至淡蓝白色或紫灰色块斑,其余上体紫蓝灰色或淡蓝灰褐色。尾长呈凸状具黑色亚端斑和白色端斑。下体白色。 黄嘴蓝鹊外形和羽色和该种非常相似,但黄嘴蓝鹊嘴为黄色,头部仅枕有白色块斑。区别仍很明显,野外不难识别。</h3> <h3>黑耳鸢</h3><h3> 黑耳鸢(学名:Milvus migrans lineatus)为鹰科齿鹰亚科的鸟类,是一种体型略大的猛禽,体长约65厘米,体羽深褐色,尾略显分叉,腿爪灰白色有黑爪尖。飞行时初级飞羽基部具明显的浅色次端斑纹。似黑鸢但耳羽黑色,体型较大,翼上斑块较白。虹膜褐色;嘴灰色,蜡膜蓝灰;脚灰色。叫声同黑鸢。</h3> <h3>鹊鸲</h3><h3></h3><h3> 鹊鸲(学名:Copsychus saularis)为雀形目鸫科鹊鸲属的鸟类,体长约21厘米,嘴形粗健而直,长度约为头长的一半或比一半略长;尾呈凸尾状,尾与翅几乎等长或较翅稍长;两性羽色相异,雄鸟上体大都黑色;翅具白斑;下体前黑后白。但雌鸟则以灰色或褐色替代雄鸟的黑色部分。鹊鸲性格活泼好动,觅食时常摆尾,不分四季晨昏,在高兴时会在树枝或大厦外墙鸣唱,因此在中国内地有“四喜儿”之称。出没于村落和人家附近的园圃,栽培地带或树旁灌丛,也常见于城市庭园中。食物以昆虫为主,兼吃少量草籽和野果。</h3><h3></h3> <h3>文鸟</h3><h3> 文鸟是若干侏形雀(mannikin)与梅花雀(waxbill)等似雀类的通称,原产亚洲。在原产地曾经危及当地的农作物,被视为害鸟,如今经过饲鸟者的繁殖育种,除了原种的灰文外,已经成功地育成白文、驼文,目前又有新的变种发生,黑文和银文,银文事实上并不是银色的,它只是很淡很淡的灰色,它身体的颜色是由原种灰文的灰色变成浅灰色,原本黑色的区域则变成中灰色。</h3> <h3>白鹡鸰</h3><h3> 白鹡鸰(学名:Motacilla alb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全长约18厘米,翼展31厘米,体重23克,寿命10年。体羽为黑白二色。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h3> <h3>普通翠鸟</h3><h3> 普通翠鸟(学名:Alcedo atthis):小型鸟类,体长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体重40-45克,寿命15年。外形和斑头大翠鸟相似。但体型较小,体色较淡,耳覆羽棕色,翅和尾较蓝,下体较红褐,耳后有一白斑。雌鸟上体羽色较雄鸟稍淡,多蓝色,少绿色。头顶不为绿黑色而呈灰蓝色。胸、腹棕红色,但较雄鸟为淡,且胸无灰色。幼鸟羽色较苍淡,上体较少蓝色光泽,下体羽色较淡,沾较多褐色,腹中央污白色。<br></h3> <h3>池鹭 [chí lù]</h3><h3> 池鹭(学名:Ardeola bacchus)系典型涉禽类,体长约47厘米,翼白色、身体具褐色纵纹的鹭。繁殖羽:头及颈深栗色,胸紫酱色。冬季:站立时具褐色纵纹,飞行时体白而背部深褐。虹膜褐色;嘴黄色(冬季);腿及脚绿灰色。通常无声,争吵时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栖息于稻田、池塘、沼泽、喜单只或3~5只结小群在水田或沼泽地中觅食,性不甚畏人。食性以鱼类、蛙、昆虫为主,幼雏与成鸟的食物成分相类似。繁殖期营巢于树上或竹林间,巢呈浅圆盘状,由树枝、杉木枯枝、竹枝、茶树枝及菝葜藤等组成,巢内无其他铺垫物。5月上、中旬产卵,每窝产卵3~6枚。分布于孟加拉国至中国及东南亚。越冬至马来半岛、印度支那及大巽他群岛。</h3> <h3>灰鹡鸰</h3><h3> 灰鹡鸰(学名:Motacilla cinere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中小型鸣禽,体长约19厘米。与黄鹡鸰的区别在上背灰色,飞行时白色翼斑和黄色的腰显现,且尾较长。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从英国、挪威南部、瑞典南部,往南到地中海沿岸以及大西洋中的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和北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往东经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高加索、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中亚、西伯利亚南部、蒙古,一直到太平洋沿岸堪察加半岛、俄罗斯远东、萨林岛、千岛群岛、朝鲜和日本等地;越冬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h3> <h3>鹊鸲</h3><h3> 鹊鸲(学名:Copsychus saularis)为雀形目鸫科鹊鸲属的鸟类,体长约21厘米,嘴形粗健而直,长度约为头长的一半或比一半略长;尾呈凸尾状,尾与翅几乎等长或较翅稍长;两性羽色相异,雄鸟上体大都黑色;翅具白斑;下体前黑后白。但雌鸟则以灰色或褐色替代雄鸟的黑色部分。鹊鸲性格活泼好动,觅食时常摆尾,不分四季晨昏,在高兴时会在树枝或大厦外墙鸣唱,因此在中国内地有“四喜儿”之称。出没于村落和人家附近的园圃,栽培地带或树旁灌丛,也常见于城市庭园中。食物以昆虫为主,兼吃少量草籽和野果。</h3> <h3>白头鹎</h3><h3> 白头鹎(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 或 Chinese bulbul),又名白头翁 、白头壳仔(台语),是雀形目鹎科小型鸟类,为鸣禽,冬季北方鸟南迁为候鸟,台湾亚种于台湾为留鸟,平均寿命约10到15年。白头翁常见于东亚,台湾宜兰平原,中国大陆则是在长江南部的大多地区,以及香港,琉球群岛(八重山群岛,冲绳等),性活泼,不甚畏人。食昆虫,种子和水果,属杂食性,雄鸟胸部灰色较深,雌鸟浅淡,雄鸟枕部(后头部)白色极为清晰醒目。</h3> <h3>普通翠鸟</h3><h3> 普通翠鸟(学名:Alcedo atthis):小型鸟类,体长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体重40-45克,寿命15年。外形和斑头大翠鸟相似。但体型较小,体色较淡,耳覆羽棕色,翅和尾较蓝,下体较红褐,耳后有一白斑。雌鸟上体羽色较雄鸟稍淡,多蓝色,少绿色。头顶不为绿黑色而呈灰蓝色。胸、腹棕红色,但较雄鸟为淡,且胸无灰色。幼鸟羽色较苍淡,上体较少蓝色光泽,下体羽色较淡,沾较多褐色,腹中央污白色。</h3> <h3>大山雀</h3><h3> 大山雀(学名:Parus major):中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整个头呈黑色,头两侧各有一大型白斑,喙呈尖细状,便于捕食。上体为蓝灰色,背沾绿色。下体白色,胸、腹有一条宽阔的中央纵纹与颏、喉黑色相连。</h3> <h3>白鹡鸰</h3><h3> 白鹡鸰(学名:Motacilla alb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全长约18厘米,翼展31厘米,体重23克,寿命10年。体羽为黑白二色。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h3> <h3>珠颈斑鸠</h3><h3> 珠颈斑鸠[1](学名:Spilopelia chinensis),又名鸪雕、鸪鸟、中斑、花斑鸠、花脖斑鸠、珍珠鸠、斑颈鸠、珠颈鸽、斑甲,是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常见的斑鸠。</h3><h3>中文学名:珠颈斑鸠</h3><h3>拉丁学名:Spilopelia chinensis</h3><h3>别称:鸪雕、鸪鸟、中斑、花斑鸠、花脖斑鸠、珍珠鸠、斑颈鸠、珠颈鸽</h3><h3>界:动物界</h3><h3>门:脊索动物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