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天上午,在远东二中观摩了两节数学课,加深了对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解。在10月26日,黄延林教授给我们培训了单元|主题教学备课,强调在单元|主题教学中要注重教材的整合和主题活动的设计。</h3><h3> 王老师的《“一线三等角”模型》复习课是单元|主题备课的典型案例,是黄教授的备课思想在课堂上的具体体现和落实。王老师讲得清,讲清了“一线三等角”模型;能拓展,有模型的多种变形和构建;有生成,学生在活动中有新的发现。在课堂活动中,教师激情满满,循循善诱,适当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形成了有效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整堂课都参与了模型思想的体验和理解,学生有兴趣,乐意参与活动。王老师还渗透了观察、思考、猜想、推理的数学基本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节应试的实践训练课,更是一节学生思维的训练课。教学是学生的学和教师教的和谐统一。</h3><h3>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正确处理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方面,刘老师真正落实了“双主”作用。</h3><h3> 刘老师执教了《一次函数的图像(1)》一节新授课。她能围绕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形成过程组织学生主题活动,发起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自己画出图像,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出性质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总结增减性后,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分类(系数正负)分析、准确描述增减性(因为这里是重难点),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 </h3><h3> 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学生获取知识、学会创新的核心,课堂上老师要利用机会、平台,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经历自我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因为解决问题必须经过思考找到方法,考试只有经过思考才能找到答案。因此,要先思考,再讨论;先思考,再回答;先思考,再总结,先思考,再作业。在本节课中,要让学生先思考一两分钟,先自主总结图像的性质,然后再讨论,交流看法,分享成果。而不是画好图形后直接讨论,概括总结规律。</h3> <h3>听课前准备</h3> <h3>老师激情授课</h3> <h3>亲亲一家人</h3> <h3>最中国,看西安</h3> <h3>最创造,省名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