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共情:道理我都懂,只需要你片刻的理解和包容

静待花开

<p><br></p><p>&nbsp; &nbsp; &nbsp; &nbsp;刚一看到这题目时,让我想起了《幸福的婚姻》中的一种方法——减压谈话。当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不如意时,回家与爱人倾诉时,爱人应该做到倾听,并且不加任何评判、建议和意见。</p><p><br>&nbsp; &nbsp; &nbsp; &nbsp;我想这个方法就是共情,我们在情绪中时往往不需要别人给我们晓之以理,我们需要的只是陪伴,只需要那片刻的理解和包容。我想我之所以愿意和妈妈聊天,就是因为我说的任何话,在妈妈那里都是安全的,她不会告诉要怎样,不要怎样,哪怕是负面情绪,她都接纳,让我的情绪自然流淌,而不是把我的负面情绪用一些大道理堵在那里。</p><p><br>&nbsp; &nbsp; &nbsp; &nbsp;同情是安慰他人,而共情是理解他人。</p><p><br>&nbsp; &nbsp; &nbsp; &nbsp;这句话我反复读了几遍,区分:“同情”与“共情”之间的不同。同情是安慰,这种安慰可能只是把对方看作是一个弱者,或者遭遇到了不幸;而共情是理解,当我们理解他人时,就要感同身受,我们不仅了解对方发生了什么事,而且会换位思考,如果是我自己会有怎样的感受。这时说出的话才能更深入对方的心,让对方觉得自己被共情到。</p><p><br>&nbsp; &nbsp; &nbsp; &nbsp;共情是以行动为导向的,关于这一点,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以为共情就是理解他人的感受。读了这一段话,才明白我之前所做的共情,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实质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共情的核心是:我能了解到什么?我怎样才能帮上忙?我能做些什么?接下来我能怎么办?</p><p><br>&nbsp; &nbsp; &nbsp; &nbsp;看到这一点我觉得我特别汗颜。哥嫂家正在老房子装修,同时还在整理新家。而我所做的只是打几次电话问问这两件事进展到什么程度,听嫂子给我讲讲她的新家是怎样的,增修遇到的坎坷等等。当我说过去看看时,嫂子说我去帮不上忙,而我也就说如果需要我帮忙就给我打电话。我以为我的倾听可以让嫂子把积压的情绪释放一下,但是我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共情,我应该做点我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这样袖手旁观。我可以做点包子、烙馅饼给他们送去,可以帮他们简单收拾一下屋子。我是很忙,但是亲人有事的时候,我就应该放下我自己的一些事情,为他们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共情。我决定付出点行动。</p><p><br>&nbsp; &nbsp; &nbsp; &nbsp;表达共情的7个关键步骤中,关于“设定边界”这一步对我是一种提示。我们在关注他人问题时,很多时候会不自觉把问题引向自己身上,在自己身上有过什么样类似的情况,或者听了你的话,看了你的文章,我有过怎样的经历,这样把感受引到自己身上的做法,完全不能让对方感受到共情的力量。那样只是在关注自身的感受,而不是对方的感受,这是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我想这是我与他人互动中要特别注意的一点。<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