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让读书成为学生最好的修行(一)</h3><h3> ———践行“十个一”,精品周记交流</h3><h3>2019、10、9</h3><h3> </h3><h3>编者按:本周读书笔记质量大大提高,形式更规范,摘抄点评的质量越来越高,有头有尾、中心鲜明的原创文章越来越多,难能可贵的是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原创文章,犹如文艺的百花园里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有性灵闲适型的,有浪漫想象型的,有理性思考型的,有严肃学术型的,有感悟生活型的……用心品读,我们会得到不一样的收获和启发。</h3><h3> </h3><h3> </h3><h3>养花如养心</h3><h3> ——读汪曾祺《人间草木》有感</h3><h3>高二 1班 蒋啸宇</h3><h3>之前让母亲帮我代买一本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她却带回来了两本书,另外一本就是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母亲解释说,她忘记书名了,只记得是“人间”什么,在某宝上搜索后便两本都买了。我说,这倒巧了,前几天刚看了他写高邮的鸭蛋,还想读读他的文章呢。</h3><h3>我接过这本书,封面上写着:</h3><h3>世间万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h3><h3>心从容,汪先生的心是从容的,是这人间的草木带给了他从容的心吗?我开始阅读这本书。他写农家的果蔬,旅行的风景,照料的盆栽,甚至于家常的小菜……哦!原来自然界的草木,就应该如此风流,如此从容!我于是学习汪先生细致的目光,开始有意无意地观察周围的植株。</h3><h3>教室窗台上就有几株盆景,之前我从未仔细地观察过它们。绿植大多是用白色的花盆栽的,以前我不喜欢这个配色,觉得太过简约,少了点与植物有关的感觉。现在我细细端详,反倒觉得挺搭配,有种白绢上印着图案,小清新的味道。绿萝宽大的叶子在盆上肆意伸展,阳光洒在绿萝上,上半部分透着光,是青翠的草绿,下半部分是较为厚重的墨绿,光影与素色的花盆这么一衬,不但净化空气,还让人神怡。</h3><h3>当然最好看的,应该是去年我们班那两株三角梅。盆是中国式的陶盆,红体黄边,上面用行书写着“吉祥如意”四个字,画有几株兰草在旁。这就和三角梅枝干的颜色很搭,阳光给它镶上金边,便是人工与自然完美合作的工艺品。</h3><h3>有一点遗憾的是,几棵顶好看的红掌,屈身于矮小的塑料花盆里,仿佛风一吹,就会重心不稳而摔落。所以它们只能斜倚在窗户上,模样可怜,我把它们移到阳光相对充足的地方。倏忽间我又记起去年我也是这么将一小盆芦荟移走的。说来惭愧,那时偌大的窗台上我只认得这一小盆芦荟,还是孙帅老师讲了之后我才认识了它们,不然我可能只会赞叹“这花真漂亮”而肤浅得不知其名了。</h3><h3>回了家,我竟开始悉心照料那两盆兰花,给吊兰捋顺枝叶,给君子兰浇了浇水。表姐从昆明寄回来的玫瑰,我也用喷壶喷了些水,让它显得更加娇艳。渐渐地,有些理解汪曾祺先生曾写过的一句话——</h3><h3>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h3><h3>这世上每一株草木,在光阴之间生长,出新枝,掉落叶,它们爱着光阴,在光阴的流转中,它们有了自己的姿态,有了面对这个世界的模样。一次浇水,一次施肥,一次松土,草木有着自己的舒适,因此,它们才如此风流,如此从容。</h3><h3>养花如养心。</h3><h3>我们的内心何尝不是如草木一般,在光阴变换之中变得成熟,变得从容。我们将会更加融入这个世界,少了一份初入的不安与幼稚,多一份淡定与闲适。我们可以举着茶杯,敬草木一杯,望着窗外的美好,学着老人家的样子,叹一句,呵,一束光阴付苦茶!</h3><h3>希望到了那日,我也能心从容,学着汪先生那样,对来访的客人说,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它们很温暖,我已经注视它们好多日子了。</h3><h3> </h3><h3>树洞</h3><h3>高二 2班 李燏</h3><h3>我有一个梦想,拥有一个树洞。</h3><h3>我希望我可以向它悄悄地吐露我成长的烦恼和美梦,它会把我形容成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美丽。储存着关于我的成长的秘密果实。</h3><h3>如果我可以拥有一个小树洞。我愿意永远待在里面,不闻枝头,有谁在笑讽。它为我挡住了世界上的不美好,吸收世界的温暖与善良。它会帮我保管我想要的一切。它肯定会给我带来甘甜的清流,还有吸收了天地精华的甜美无比的果实。那是一个纯情的小世界,会有无数的小生命陪伴我,永不孤单。那儿有洁净的空气,那里不存在欺骗。那儿有灵动的小松鼠,它愿意用它坚硬的牙齿给我剥开果实,我也愿意把它送到枝头与它仰慕甚久的百灵鸟互相交谈,我不愿意把这说成是爱慕之情,我更倾向于把它称作是两个单纯生命个体之间无遮掩的信赖,也许它不需要语言。可能有几缕阳光趁着它不注意偷偷溜进来在里面打个盹,也不知是午后的光还是清晨的,倒为洞里增添了几丝睡意。打个哈欠,便倒头睡下,一直到睡饱了才伸个懒腰,揉几下眼睛,醒过来,便十分美好了!</h3><h3>可以的话,我还想再出去走走。看看它周围不息的河流,又有几条小鱼打着挺冲上来。或许看着它边上的鲜草,整个生命便绿意盎然。露水从枝头缓缓滑落,到了叶尖便突然停了一下,直到又有一滴水汇入,它才放下架子从叶片滑落,在花香的土地上炸开一朵水花。是的,树上一定会有蜂巢,我定会摘下一点蜂蜜放到嘴里,品尝它的劳动成果,自然我也会回报它们,我会给它们一个遮风板,免得下雨天失去家园。有了鲜嫩的青草,自然缺不了活泼的兔子,它很白,在草中跳跃会携起一阵清风,当然也在草地上留下了一个个小脚印。大地像是被盖上了一枚枚属于自然的奖章,骄傲地昂着头。我也要为我的小树洞收集果实,树上是有果实的。“咚!”苹果砸到了我的头上,我虽不会有牛顿那样惊人的发现,但我感谢它给我送来了果实。那是一个黑影飞一般地走过去,到停下来,我才认清那是一头梅花鹿,我管它叫作斑比,我最喜欢小鹿了,特别是那精致的鹿角,深深地吸引着我。它在我面前跳上两圈,然后一溜烟儿跑了。只留下几根毛发飘在空中,我看着它也想奔跑。我盼着能有一天在见它一面。转过头看见的是向日葵,我喜欢向日葵,我喜欢叫它们小葵,它们浑身金黄,像闪着光一样,给我视觉上的享受。我脱离了繁纷复杂的世界,找到了自己心中神往的那片土地,我热爱这片给我欢乐的土地。它隔绝了世俗,隔绝了世间所有的罪恶。</h3><h3>不知何时,那向日葵已经转向了西边,天上也只留下了一抹残阳,它是血红色的,那是一种美到极致的红。不过一会儿,那一抹红也消失了,留给我的是无尽的黑色,我抱着我的收获,都放回了我的树洞。我透着一个小缝看到了外面的点点繁星。光吃不长肉,侧抱着枕头睡个够。树上的叶子悄然变黄了,有几片已慢慢从枝头落下,风一吹,做它生命中最后的舞蹈。洞里的生命也已经攒够食物,准备长眠,我看了看秋叶,我想到,我应该走了。我扶着藤蔓一步步走出树洞,回头望一望它,又挥了挥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h3><h3>天上风筝在天上飞,地上人儿在地上追,我若担心我不能飞,我愿意费劲生命去寻找那个永远属于我的树洞!</h3><h3> </h3><h3>论孤独</h3><h3>高二 1班 赵敏喆</h3><h3>孤独,不是梦魇,而是成长。</h3><h3>人,从生物的角度来说属于群居动物。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伴随着父母的陪伴,医生的叮嘱;我们渐渐长大,同学、朋友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老师、长辈在生命的乐章中添上属于自己的音符;再大些,我们会认识陪伴终生的伴侣,会在社会上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儿;最终,在子女的注视下,洁白的病床上,渐渐阖上双眼。</h3><h3>乍一看,好像我们这一辈子都不用和孤独打交道。</h3><h3>但实际上,总会有那么几个晚上,当一个人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当手机不再传来消息提醒的铃声,当父母絮絮叨叨的声音不在耳畔萦绕,当我们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发呆,却久久不能入睡之时,孤独,便会乘虚而入,紧紧地抓住我们的心。</h3><h3>世人总说,孤独是不好的东西,要想避免孤独,就要培养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多交朋友。孤独,在人们眼中,似乎与梦魇等价。</h3><h3>而我却想说,孤独不是梦魇,而是成长。</h3><h3>贝多芬在青年时期脾气乖戾,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他与这几个朋友也不怎么打照面,大多是通过书信往来。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他都只是待在自己的琴房中,与一架钢琴作伴。他在这个房间中,独自一人品味着所有的喜怒哀乐。时而忧郁,时而狂喜,时而沉静,时而躁动。不管哪一种状态,都被他在孤独中反复品鉴,最终内化成动人的音韵。正是在这个狭小的琴房中,源源不断地涌流出了众多惊世骇俗的绝美乐章。试问,若没有孤独,若贝多芬的一生在众人的陪伴下度过,我们又怎能在今日再度聆听到多年前的华丽乐曲?</h3><h3>孤独,是艺术的升华。</h3><h3>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对当时的思维模式“程朱理学”感到不满,认为这一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他曾与朋友们在野外对着竹子“格物致知”七天后却一无所得,反而害了一场大病。因此他决心要自己发展一套更完善的理学体系。他回到家乡,在那里筑室静修。一个月后,他总结出了一套心学理论——“阳明心学”。这一学说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甚至传到了海外,一度被当代人推崇。正是那一个月的静修,在孤独的陶冶之下,他总结了毕生所学,凝结出了思想的结晶。因而,我们也可以说,是这一份冷漠的孤独,成就了当时的王守仁。</h3><h3>孤独,是理性的沉淀。</h3><h3>在现在喧嚣的浮世之中,我们不断地追求朋友,追求更多与他人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殊不知,我们所缺少的,恰恰是我们所逃避的孤独。孤独,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磨练,是在独处之时对自己内心的拷问,更是对自己心灵所思所想的凝练。在闲暇之时,不妨试着逃离灯红酒绿的喧嚣,独自一人,捧一本小书,享一方天地,品一份静好。没有旁人的吵闹,才能听到本心的声音;在孤独中奋力成长,才能发现最好的自己。</h3><h3>与孤独为敌,不如与孤独为友,因为那里,藏着成长,藏着真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