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岳恒俊广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的军人,对军装都有一份珍惜的情结。65式军装,是我的戎装、我的最爱,穿过65式军装,不再崇尚其他服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5年6月1日,我军取消军衔制度,父辈们脱下原先有牌牌杠杠的55式军服,穿上了无军衔标识的65式军装。从此, 65式军装风行神州,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65式系列军服的设计以简洁、朴素、实用为准则,仅以颜色区分军种,以口袋数量区分官兵,以衣领区分男女军人。恢复到老红军的样子,体现了官兵一致的革命传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不再穿那洗的发白的老式棉布军装了,换下来的军装压箱底,舍不得给老家的亲戚穿,也许,军人都这样。文革开始,那些个牌牌杠杠被说成是四旧,父亲连同武装带一并上交了事。</p> <p>那时候,我还小,父亲高大,穿上父亲的军装,整个人装了进去。小学五年级,头长大了,才戴上65式军帽,开始了我的65式情缘。</p><p><br></p><p>那时候,对65式军装的崇尚,也是从解放军英雄开始的。勇拦惊马救儿童的刘英俊、吕祥壁;勇搬木石救火车的蔡永祥、年四旺;勇扑爆炸物救战友的王杰、门合,他们都穿着65式军装。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是勇于献身的年代、是英雄感召后人的年代、是65式军装大放光彩的年代。我虽年幼,便立志长大穿65式军装,当英雄。</p> <h3><font color="#010101">65式在社会上的流行,基本是从部队大院子弟开始的,本来,部队子弟就有优越感,他们穿上父辈的军装,戴上军帽,就更神气了。这一风景线,惹得地方子弟眼红,或与我们要、或偷、或抢。在大街上飞军帽,从别人头上直接抢,有时甚至不惜动刀子。这期间,我丢过军帽,被父亲训斥。</font></h3> 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发达了,社会上的山寨军装仿品生意火爆异常,就是为了满足当时年轻人,对拥有一身65式的渴望。那些由于多种原因无法穿上绿军装,扛枪卫国的男孩、女儿们,都对65式军装情有独钟,戴顶没有红五星的军帽,或穿件无红领章的65式军服,都会感到非常神气,算是过了一把军人瘾。什么高尔夫、皮尔卡裆,红极一时,现在,有几人穿着、几人记得?只有65式的魅力,经久不衰。<br> <div>65式军装的魅力,不仅超越了年代,甚至跨越了国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支援第三世界国家,65式军装也随之传入他国,越南、柬埔寨等军队接收了大量65式军装,稍加改动便当作本国军服。</div> 而且在越南国内,这些军装不光是军人穿,在百姓中,也是流行服装。79对越还击战中,我英雄的121师敌境穿插,深入越国,不少牺牲的烈士,被当地百姓剥去军装。在桥头、河边牺牲的中国军人,被剥去军服,抛尸河中,夜色中,一片惨白。这一野蛮行径,不仅体现了越南军民对外来军人的仇恨,同时,也体现了这个国家贫穷落后,是65式军装最惨烈的一幕。 上山下乡,我已长成小伙子,父亲的旧军装在身,被乡友们称作“大军仔”。每当穿上父亲的军装,便在心里要求自己,昂首挺胸,像个军人。<br> <div>下乡三年,祖国西南边陲吃紧,父辈部队招兵,我等弃耕从军,来到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军营,成为一个接过前辈手中抢的军营后来者。<br></div> <h3><font color="#010101">我穿上了自己的军装,才对65式军服,有了感性认知。绿色军帽上有一颗红五星,衣领左右有两块红色领章点缀 ,称之为“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65式军装,设计简洁明了,大一点,不显得臃肿,小一点,不显得拘谨。可容下各式体型,摸爬滚打,伸展自如。没有花花绿绿的颜色或符号点缀,显得非常大方得体,穿着洗涤也很方便,深受官兵们喜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女兵们穿着65式,朴素大方,令穿花裙子的姑娘们羡慕不已,一顶简朴的无檐军帽,依旧能戴出风采,英姿飒爽。其时,我未来的妻子,也穿着65式军服,正服役于其父辈的麾下,在大熔炉中,芳华初现。我们有着共同的军旅生涯经历、共同的军服情结。</font></h3> 有点小资意识的战友,军帽里垫条纸壳,支撑起军帽,或整条白色衣领,或领章缝上尼龙挂钩,便于摘洗。这些个喜好,是战友们美化军容的小动作,也无可挑剔。我则不然,不加任何修饰,顺其自然则是大美。<div><br></div><div>入伍第二年,对越还击战打响。战前,按照要求,我们将新验的血型和姓名写在领章背面和上衣兜内侧,便于战场急救。</div> <div>我121师奉命穿插敌后,全师万余人马,像一支绿色长剑,直插敌国重镇高平,此时,65式军服已成军人的甲胄。穿插中,经常遇到敌方袭扰阻击,由于65式军服是特定时代强调官兵一致的产物,干部与战士的外在区别,仅在于干部军装上衣有4只口袋,而战士只有2只上口袋。</div><div><br></div><div>为加强穿插部队指挥,由毛余副军长率领的41军前指便走在穿插队伍前头。敌方很难判别我方指挥员,尤其是高级指挥员身份,战斗中,训练有素的敌射手,专打背公文包的(干部)和背天线的(通信兵)。<br></div> 的确良军帽不是钢盔,挡不住敌方射来的弹丸,我目睹战友头部中弹,花生米大小的洞眼,便为国捐躯。影视作品中,钢盔仿佛是军人的必备,不是这样的。那时候,国力不强,解放军甲等师,只有主攻团才配备钢盔。为防越人陷阱竹签,出境前,祖国为我们赶制了防刺胶鞋,虽简易,却体现了祖国母亲的关爱,至今感动。<div><br></div><div>战后,虽历次换装,五花八门,军衔、钢盔,总是觉得缺乏亲切感和战斗力。穿着耀眼将军服饰的人,忙着上马和下马。演艺人员,不上战场上舞台,一首歌下来,轻易就可穿上将军服,佩戴军功章。将军胸前,密麻的略章,不知省略了什么,令人敬而远之。那质朴的65式军装,仿佛才是忠勇的化身,老兵的最爱。</div> <h3><font color="#010101">深入敌境穿插,险阻重重。二月天,军衣薄,穿插部队翻山越岭、昼夜兼程,热血沸腾,热汗淋漓。生死28天,炒面尽、炊断粮,勒紧裤腰带,勇往直前,杀气、血性未减。</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班师回国,征衣虽沾满血水与汗水,军威犹在。房东女儿争抢军衣洗涤,唱起《洗衣歌》,洗去征尘、硝烟,军衣本色不褪。</font></h3> <p class="ql-block">65式军服朴素、简洁、实用,完全适应了当时物质匮乏但却需要全面备战的特殊环境需要,其貌虽不扬,却是常服、礼服合一的简便军装。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5年,随着85式军服的服役,65式军服退出我军着装序列。前后经历20年,是解放军装备时间最长、发放数量最大的制式服装,代表了中国军队的精神和意志,成为中国军服的典范。65式军服成为一代人的回忆,远远超出军服的范畴。</p> <h3><font color="#010101">退役数十年,那草绿色的确良军装,每逢八一佳节、战友活动,是必穿的礼服。时至今日,那礼服已不堪洗涤,我和妻子,两个曾经的军人决定,为其养老。像父辈那样,将洗净叠好的65式军装,束之高阁。</font></h3> 孩子笑说我俩是老古董,哈哈,这不正是我们年轻时说父亲的话么,这时候,才深刻领会了父亲的军装情结,两代军人,一样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