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课堂

J R

<h3>我喜欢这样行走的课堂。有些人的喜欢是因为很了解,而我的喜欢恰恰是懂得不多。</h3><h3><br></h3><h3>我不太懂得大理论。但我喜欢凭心而论。</h3><h3><br></h3><h3>因为纯粹,所以有时候哪怕一个平常的语调落在我心里,也能让我回味多时、珍藏于心。</h3><h3><br></h3><h3>因为喜欢,所以一些细微之处,回想起来,如数家珍。</h3><h3><br></h3><h3>报到那天,女儿将平衡车放置草地上,有孩子很好奇,上近去瞅瞅,女儿急了:那是我的!</h3><h3><br></h3><h3>“咱们的孩子不会乱动别人的东西……”</h3><h3><br></h3><h3>果真。<br></h3><h3><br></h3><h3>这一次,一个孩子骑着园里的车子,麻溜地过来了,眼看就要撞人了。</h3><h3><br></h3><h3>“我们的孩子会自己控制,他们会刹车……”</h3><h3><br></h3><h3>对孩子深深的信任,也是对园里教育的一种深深自信。</h3><h3><br></h3><h3>其实这还不是第一印象。</h3><h3><br></h3><h3>我坐在小桌子旁和老师聊天时,她说的一句话让我觉得很自然很自然,那种语态完全没有那种【老师】与孩子的刻板印象,当然也或许是我矫情太久太久了。</h3><h3><br></h3><h3>虽然早已经忘记那是一句怎样的话了,但回想起来,觉得很自然,既不娇柔也不粗犷。</h3><h3><br></h3><h3>像亲妈、像邻家姐姐、像朋友闺蜜…或者单单只是像个熟悉的人……</h3><h3><br></h3><h3>当时我心里就觉着这感觉对了。</h3><h3><br></h3><h3>嗯,就是对了,真实。</h3><h3><br></h3><h3>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实。</h3><h3><br></h3><h3>后来有一次,我陪妹妹玩沙子,在沙池里。一个很小的孩子不会“玩”沙子,将沙子扬到另一个大孩子的脸上、嘴上。</h3><h3><br></h3><h3>我当时直接呈“噢”状,但老师更专业呀,没有我们常见的“哎呀呀,怎么搞的”(焦急甚至于烦躁)这种声音大动作大,心里却无主张的状态,而是将一只手五指合拢舒展开来,做出“请”的动作“某某,你暂时还不会玩沙子,请你先离开”。</h3><h3><br></h3><h3>当我们有了界限,并且不带有评判孩子的情绪,只是简单明了地帮助孩子认识行为后面该承担的后果,孩子没有纠缠。</h3><h3><br></h3><h3>有时候过多地给孩子讲道理只会让我们显得有些low吧。我想讲道理与打孩子其实深层原理是一致的,一个是动手,显得粗鲁,一个是动嘴,显得文雅。毕竟君子向来动口不动手。但目的或许都是被动地让孩子向我们屈服。</h3><h3><br></h3><h3>除了讲道理,我想我们一定还有其他绝招。</h3><h3><br></h3><h3>我很喜欢这种行走的课堂,她不拘泥于一处,不拘泥于某个狭小的空间,不拘泥于讲道理。或许对于孩子,路边的一朵野花就是一个思考,一片云就是一个遐想,一滩水就是整颗童心,一路奔跑就踏遍整个世界,三五成群就领悟了“世界并不是以我为中心”。</h3><h3><br></h3><h3>慢下来,是我对教育的理解。</h3><h3><br></h3><h3>让孩子自己领悟,是我对孩子的尊重。</h3><h3><br></h3><h3>没有什么不可以,是我对你深深的爱。</h3><h3><br></h3><h3>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行走着的你们,踉踉跄跄,踉踉跄跄,脚步越来越坚实。</h3><h3><br></h3><h3>拥有力量的步伐将告诉我们:</h3><h3><br></h3><h3>“我们是来理解这个世界的,而非评判。”</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h3>我喜欢,这样地纯粹。</h3>

孩子

讲道理

喜欢

沙子

行走

拘泥于

我们

课堂

一个

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