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耀河洛

毛论

<h3>十一月二十七日,洛阳师院和第一外语学校三位老师带领洛阳师院十二名新生,去豫西抗日独立支队队部旧址参观学习。该旧地位于偃师市府店镇杨窑村。 该院落系民国时期建筑,坐南朝北。东、西厢房为砖、土结构,青灰小板瓦覆顶,面宽8.1米、进深3.3米。后上方为两孔砖石结构窑洞,洞门系青砖砌墙。窑洞进深8.2米、宽3.3米,窑内南侧墙壁上开有大小相同的二龛,为青砖砌筑;窑内西侧墙壁凿有一窑洞,进深4.3米、高1.8米,洞内建筑属红石块垒砌。 1944年9月,以皮定均为司令员、徐子荣为政委的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进入嵩山地区。当年9月29日,皮定均率支队机关和警卫连来到位于佛光山区的杨窑村。 为打开当地抗日局面,皮定均、徐子荣深入周边地区宣传我党抗日救国主张。同年11月,皮定均在队部召开了著名的“杨窑会议”,提出尽量争取社会各方面人士共同抗日、迅速建立和扩大地方武装以配合主力歼灭敌人等主张。会后,支队机关由杨窑村移驻定窑村,后迁佛光寺。 2009年,队部旧址进行了整修,并于当年11月1日建成开馆。该馆分为展厅、会议室旧址等部分,展厅内有图片、实物和文字介绍,参观者可借此了解在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同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斗争的珍贵事迹。<br></h3> <h3>参观结束,告别村干部和讲解员李老师,我们沿着抗日支队英雄们战斗过的足迹,感受祖国河山五乳峰秋之壮美。</h3> <h3>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h3> <h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br></h3><h3>宋文学家王安石之所叹,众后人只有经历艰难险阻,奋力拚搏,成功之后体会尤深,余心亦戚戚焉!</h3> <h3>登山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更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漫步在曲折蜿蜒的山道,欣赏着路边风景的同时,心境也在山中畅游,山中那份宁静和清新让我感到放松。“真正的平静不是万籁俱寂,而是内心的自我归属”。漫步山林小道中,能够获得难得的心境自由,让人们可以在繁忙中,让浮燥的心静下来,在与自己对话、思考中学会放松 站在山顶的那一刻“一览众山小”。我们征服的不仅仅是一座山,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面对困难想出各种办法去克服。我始终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表达的是一种心态,这是我这次登山得感悟和收获。 人是需要静心思考的,俗语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确,为了承担“人之所以为人”的责任、道德、义务,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工作、生活中带来的压力,社会像山泉下泄、时光像大江东去一样,逼迫着现实中的你我不停地奔波,却很难有内心的安静。 人生苦短,人世间的你我,何必尔虞我诈,相互提防,勾心斗角呢?所以啊,人生要在充满浮燥、诱惑的名利场中看淡、看清,奋斗自己能够得到的,抛弃不太现实的,忘记曾经给我造过伤害的,展现真实的自我、纯洁的心灵,淡然面对人生的起伏、坎坷、成功、收获。正所谓“笑看庭前花开花落、淡看天上云卷云舒”,人要做到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保持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人生就会更宁静、更和谐、更洒脱。 爬上,是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一种人生!人生正如这山路一样。“路在脚下,活在当下”,其实,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救世主可言,每个人的本心就是自己命运的掌舵者,每一个人的一生,就如山道石阶中的每一个境遇。人世间的你我一定要记住,心态是第一位的,路永远在自己的脚下,生活得自己用心去经营,让我们在尘尘岁月中过好每一天,随时欣赏每一天的风景、坦然面对每一天的得意与失意。<br></h3> <h3>人生就像爬山,有平坦有险阻,悬崖处,拾阶而上,人往高处走,只要肯登攀!累着,难着,前进着,自赏着,翻过一座山,心里就有了眷恋,大自然的美景陶冶了自己的情操,生活的艰辛就不是事,不畏难,不怕难,勇于知难而上,挑战自然,挑战自我,多象攀爬山崖!<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