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后.走走山庄东路

老伙计

<h3>  过去一周了。</h3><h3> 霜降后的第二天,去山庄东路转转。也不知道该写点啥。拍点照片,就放下了。</h3><h3> 只是喜欢山庄东路这个地。</h3> <h3>  第一次来承德,是1976年初夏。身份是学校的学生代表,不知道为啥就当上了,才13岁。父亲在承德地区供销社工作了好几年,也没带我来过。哥哥来过,是冬天。哥哥回来跟我说承德好,住在离宫的对面。父亲的宿舍就在办公室,挺宽敞的。父亲还给哥哥买了很多明信片,都是风景的,还有北京的风景。明信片本是个通信的工具,倒成了孩子骄傲的资本。也是我们的宝贝了,认真的看了好长时间。从中也有收获。</h3><h3> </h3> <h3>  第二次来承德,就是在农校读书的时候了。后来就来了第三次、第四次和更多了。</h3><h3> 读书的时候来承德,从上板城坐火车,经过承德东站,下了车,基本是走着进街里。先路过桥东煤场,就是现在温州商城的地方。当时是个洼地。站在煤场的路边低头看着下面的场景,偶有大马车,多数还是铁锹铲、肩膀扛。煤尘盖满了路两旁的梧桐树。</h3> <h3>  来承德,还是奔着南营子大街去的。大街里有三个百货公司。大百还在今天的地方,二百和三百都拆没了。二百的地在二仙居,三百的地在劳动大厦边上。到了1994年前后,因为工作出差,我还在三百边上的书店,买了一套《雍正皇帝》。回到承德宾馆,在开会的间歇,躺在床上就看。三天的时间看完了。</h3> <h3>  那时来承德,印象最深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新华路的垂柳。当时的新华宾馆,在孩子心里很高、大、上了。宾馆门口,偶有年轻、漂亮、时髦的女服务员出入,很吸引眼球。对面是柴油机厂。路过,偶尔听到厂里的轰鸣声。当时的噪音很少,听着也不是特别的烦。眼,在路两边挽手结成的柳荫上;神,在新华宾馆里的想象中;嘴,享受着宾馆胡同里的馄饨烧饼。是肉烧饼,犹好吃。后来听说有许多杨柳花粉过敏的,很多城市就换了绿化树种</h3> <h3>  另一个就是山庄东路了。去大佛寺,第一次坐了6路车。</h3><h3> 当时的山庄东路可能叫别的名字吧?路要比现在窄些,拥拥堵堵的。路两边,满是挤挤挨挨的棚户,油毡纸的棚顶和宫墙搭在一起,间杂着街道办的小工厂。早起的晨景没见过,到了中午依然有倒地盆的懒妇。过了狮子沟桥后,就看到107医院了,又有了一片洁地。第一次大佛寺的印象并不深,对路边印象倒是挺深的。</h3> <h3>  当时, 对山庄东路崇敬和羡慕的就是这几栋楼了。听说,是老革命住的。国家对功臣还是一直拥戴的。一家楼上楼下,在那个时期的承德,真是挺好的了。</h3> <h3>  96年在中青班学习,三个月的时间来往山庄东路的次数更多了。眼瞅着,路在慢慢地变。后来,在一排铁皮房子里,有了许多饭店,又有了许多宾馆。再后来,路就改造了,逐渐成了今天的样子了。</h3> <h3>  成为今天的山庄东路,也是凝聚的几代人的努力吧。</h3><h3> 我还是觉得,山庄东路是漂亮的。走到这里,给你宽敞、宁静、通透的感觉。过往的车辆,也不觉得那么喧嚣。如果转转,东望棒槌山,西聆宫内鸣;前瞰佛之座,后涌城中潮。有闲的时候,也是一个好的去处吧。</h3> <h3>流杯亭门</h3> <h3>  有着厚重历史的迎水坝,成了路东的人行道。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武烈河没发过大水,迎水坝的行路功能反而大于防洪功能了。行走在坝上,俯视着路上的行人和车辆,有着上帝的视角,冷观着人生的五味杂陈。向东看,如果武烈河的橡胶坝蓄水了,风景也是不错。要是走在路的西面,晨曦下,看着迎水坝上过往的行人,树框中的剪影,映在整洁的天空中,真像在看皮影戏。</h3> <h3>迎水坝上的行人</h3> <h3>迎水坝上的行人</h3> <h3>迎水坝上的行人</h3> <h3>公交站</h3> <h3>  路两旁的灯好看。灯的样式是仿古的,造价应该不低。长达两公里多路旁,整齐一列的灯,随着道路的弯曲,错落有致,呈现不同的身姿。</h3> <h3>路灯</h3> <h3>路灯</h3> <h3>路灯</h3> <h3>路灯</h3> <h3>  真应节气啊,树叶子上有了厚厚的霜,给山庄东路的早晨又添了新的内容。</h3> <h3>霜叶</h3> <h3>丽水桥</h3> <h3>初霜武烈河</h3> <h3>丽水小区</h3> <h3>六和塔</h3> <h3>兴隆街</h3> <h3>  转到这里,喝了一碗羊汤。手脚都冻木了,暖乎暖乎。一会再去布达拉宫。</h3> <h3>  如果评比承德那条路最美,让我投票,山庄东路了。</h3><h3> 您看是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