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的党史

天安

<h3>古人说:“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这样的评价对于毛泽东诗词是当之无愧的。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于披荆斩棘的革命征途,书写于血与火的战场,栩栩再现了中国革命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画面,堪称一部鲜活的中国革命史。</h3> <h3>用“诗史合一”的态度赏析毛泽东诗词,可以创作时间为线索。毛泽东的诗词都署明了年份,多数还标注了月份,循着党史来品读,可收“左图右史”之功,对历史背景和诗人心境有更深邃的洞察。诗如其人,诗人的思想、个性往往与诗词融为一体。毛泽东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哲学家。李泽厚曾说:“毛的哲学思想充满了个性,而这个性以充分的形式表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中。”毛泽东诗词数量不多但名句不少,原因大抵在此。学习了毛泽东的理论著作,对其诗词的思想内涵才会有更透彻的理解。</h3> <h3>对古诗的引用、化用是诗人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毛泽东常赋古人诗句以新意,研读这些古典诗词,方能真切感悟毛泽东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如“萧瑟秋风今又是”出自曹操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狂飙为我从天落”源起杜甫的“悲风为我从天来”;“蚍蜉撼树谈何易”援引韩愈的“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得于苏轼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无不是推陈出新。</h3> <h3>毛泽东用诗笔绘就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勾勒了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壮大的轨迹。读其诗词,不仅能回溯历史,重温“九死一生如昨”的峥嵘岁月,更能领略在20世纪风云变幻的神州大地上,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创建伟业的精神与情怀。</h3> <h3>1927年春,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疯狂篡夺北伐战争胜利果实,一时间月没星沉、危机四伏,而鲍罗廷、陈独秀却一味妥协退让,对工农运动严加限制,大革命迫近失败的前夕。毛泽东心情沉重,对革命前途充满忧虑,在《菩萨蛮·黄鹤楼》中写道,“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苍凉的心境跃然纸上。然而,忧虑并不意味着消沉,即使在“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的迷茫之际,他依旧释然豁达,“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对未来满怀信心。</h3> <h3>在星火燎原的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走出大革命失败的阴影,艰难地找寻革命的正确方向。坎坷的革命道路,沉浮的个人命运,激发了毛泽东更多的灵感,一首首诗词应运而生,真实记述了从发动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根据地、进军赣南闽西、粉碎国民党军“围剿”、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和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前夕,长达七年的斗争史。这一时期的诗词,既有“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的雷霆万钧,又有“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泰然自若;既有“路隘林深苔滑”的艰难险阻,又有“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的势如破竹;既有“人生易老天难老”的由衷慨叹,又有“弹洞前村壁”“今朝更好看”的豁达乐观。尤其是“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颇有辛弃疾“试问天下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豪迈洒脱。</h3> <h3>在漫漫长征路上,红军起初连连失利,湘江一役,以饥乏之师苦战五昼夜,终于突破敌军防线,但也付出惨重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毛泽东曾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遵义会议后,红军重整旗鼓,奇袭娄山关,重占遵义城,《忆秦娥·娄山关》仅有46个字,却气吞山河,令人仿佛置身于“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烈场景,感受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壮志豪情。之后,红军声东击西,一路北上,翻越六盘山,直抵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奋笔疾书《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不仅描绘了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五幅生动的“长征组图”,更发出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呐喊。</h3> <h3>在“钟山风雨起苍黄”的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仅用三天时间,就突破了蒋介石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攻克南京。“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革命胜利在望。面对渡江战役前以“和平”之名,建议共产党与国民党划江而治的舆论,毛泽东断然宣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h3> <h3>透过这一幕幕历史画面,可以穿越枪林弹雨、呐喊厮杀,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臧克家评价说:“他的作品,给传统的诗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从中看出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博大渊深的胸怀,厚实的文学修养,高强的表现艺术。我们应该认真的学习他诗词中的那种民族气魄,民族风格与创新精神。”毛泽东诗词大气磅礴,充满镇定和达观,昭示着坚韧不拔的反抗和超越。“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凝炼概括,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思想光芒,鼓舞我们不忘初心,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执着的努力、更乐观的态度,战胜一切困难。</h3> <h3>1958年,毛主席听说余江县消灭血吸虫,欣然写下七律《送瘟神》</h3><h3>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h3><h3>其一</h3><h3>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h3><h3>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h3><h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h3><h3>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h3><h3>其二</h3><h3>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h3><h3>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h3><h3>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h3><h3>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h3> <h3>毛主席还在(一九五八年)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余江县基本消灭了血吸虫,十二省、市灭疫大有希望。我写了两首宣传诗,略等于现在的招贴画,聊为一臂之助。就血吸虫所毁灭我们的生命而言,远强于过去打过我们的一个或者几个帝国主义。八国联军、抗日战争,就毁人一点来说,都不及血吸虫。除开历史上死掉的人以外,现在尚有一千万人患疫,一万万人受到疫情的威胁。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今之华佗们在早几年大多数信心不足,近一二年干劲渐高,因而有了希望。主要是党抓起来了,群众大规模发动起来了。党组织、科学家、人们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