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团队合作共进 助推专业成长 ——记2019年海口市学科骨干教师工作坊全国论坛之第四论坛专场

<h3>  2019年10月26日下午,海口市初中学科骨干教师工作坊阶段性成长汇报全国论坛之第四论坛(初中语文)专场在海口市海景学校隆重举行。</h3> <h3>  本场论坛的主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中“读"的能力的培养与提升。</h3> <h3>  活动方式与内容</h3><h3> 本次活动采取论坛式,分学科展示+学科专家诊断+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初中语文王槐珂工作坊和初中语文林小玲工作坊合作进行整本书阅读展示,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堂观察展示,聘请省内外教育专家点评与诊断。论坛全程采用移动录播设备直播的方式进行,打破传统培训模式,开展有效的混合式培训,从而使论坛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第一环节:开班仪式]</b></font></h1> <h3>  领衔专家黄和老师主持开班仪式。他首先隆重介绍参加论坛的专家和老师。</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嘉宾介绍</b></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项目课程解读</b></font></h3> <h3>  领衔专家黄和老师从本次论坛的项目背景、全国论坛语文第四分会场的主题、活动流程三个方面进行项目科程解读。</h3> <h3>黄和(领衔专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 [第二环节:阅读展示]</b></font></h3> <h3>第二、第三环节的主持人:初中语文王槐珂工作坊坊主王槐珂老师</h3> &nbsp; &nbsp; &nbsp;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落地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br>  而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体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分别突出了语言和文学的工具性、思考性、思想性以及文化性。<br>  今天我们共聚一堂,聚焦部编教材,以七上语文为例,探讨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的问题,试图通过整本书阅读,探寻基于核心素养下阅读教学中“读”的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教学策略与路径。下面,我们将逐项进行。 <h3>本环节主讲人:吴一平老师</h3> <h3>  吴一平老师汇报的主题是《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整本书阅读》,从三个方面进行汇报,分别是新教材的核心理念、新教材编写的创新特点和新教材编写体系结构。</h3><h3> 第一、新教材的核心理念是立德树人和语文素养。</h3><h3> 第二、新教材编写的创新特点:一、阅读教学为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二、建设“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三、选文重经典性、多样化,语文性。四、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五、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六、合理安排各种语文知识,随文学习,学以致用。</h3><h3> 第三、新教材编写体系结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是由阅读、写作为主体,不同单元穿插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等。</h3><h3> (一)本套写作教材强调一课一得,并增强活动性和指导性。(二)本套教材把大多数综合性学习整合成 一个大的活动贯穿始终,在此基础上分出活动步骤,条分缕析。(三)名著导读,课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和兴趣。(四)经典诵读,课标要求是能够熟读背诵,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及汉语美感的体认,加强文化积累。(五)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材安排的重点。根据小升初的学生学习规律与特点,七年级上册的阅读教学重点要掌握三种阅读方法——分别是朗读、默读和快速阅读。也就是关注“读”的能力的培养和提升。</h3><h3> 吴老师认为,“统编本”新教材就像干旱春天的一丝新雨,既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教师教的难题,也指给了学生学的道路,它让教师的教更加优质、高效,也让学生的学更加积极、主动。</h3> <h3>  吴一平老师以思维导图为依托,从新教材的编写创新特点和编写体系结构两个方面展开,清晰明了地展现了新教材编写的脉络、内容、特点、意图以及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策略,言简意赅,重点突出。特别是从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到“三位一体”的的课程体系,围绕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探讨了阅读教学中“读”的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具体的做法,见解独到,游刃有余,把教材读薄、读透;读厚、读宽,为我们理解教材打开了一扇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第三环节:教学设计解读]</b></font></h3> <h3>主讲人:姚兰老师</h3> <h3>  姚兰老师从以下几方面对《植树的牧羊人》进行了解读</h3><h3> 一、 宏观看教材</h3><h3>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为主,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八、九年级则是更加关注培养学生某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统编版七上语文教材阅读教学,需要掌握两种基本的阅读方法:朗读和默读。而关注“读”的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需要从以下内容入手:方法习惯、积累运用、梳理概括、文化认同、分析品味、思维提升。</h3><h3> 二、 中观看单元</h3><h3> 统编版七上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教学目标是:</h3><h3> (一) 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体味不同的人生,学会思考人生,珍视生命。</h3><h3> (二) 继续学习默读,学会圈点勾画。</h3><h3> (三)学会在默读中厘清作者的思路。</h3><h3> 三、 微观看课时<br></h3><h3> 《植树的牧羊人》两课时教学目标:</h3><h3> (一)感受人物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学会思考人生。</h3><h3> (二)快速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圈点勾画,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感知文意。</h3><h3> (三)分析文章的环境和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h3><h3> 姚兰老师从大单元学习目标出发,基于教学问题的反思,围绕“真实语文”的教学主张,以教学流程图详细地为我们解读了《植树牧羊人》教学设计的过程及理论依据,以“默读”为主线,教方法,练技能,养习惯,突出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二元融合,倡导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可谓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扎扎实实地教语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第四环节:教学展示]</b></font></h3> <h3>主讲人:戴婷婷老师</h3> &nbsp; &nbsp; &nbsp;<br>&nbsp; &nbsp; 戴婷婷老师的这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张驰有度,师生互动充分。整节课以&nbsp; “默读”为主线,教方法,练技能,养习惯,突出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二元融合,倡导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可谓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扎扎实实地教语文。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第五环节:观察展示]</b></font></h3> <h3>  第五、第六环节活动由领衔专家黄和老师主持。</h3><h3> 黄和老师带领观察小组成员围绕主问题:本课教学设计如何让阅读教学中的“读”的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落地,从学生行为、教师行为、课堂实施、课堂文化四个维度对《植树的牧羊人》开展交流诊断。<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定点观察</font></h3> <h3>  观察员在听课过程中根据观察量化表从四个观察维度进行定点观察。</h3><h3> 学生学习角度(李怡老师郭梅婷老师) 教师教学角度(林小玲坊主王槐珂坊主) 课程实施角度(吴才华老师) 课堂文化角度(黄玉娟老师)</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观察对话</font></h3> 郭梅婷老师的观察诊断:<div><h3>  本节课戴老师共组织了三次默读:</h3><h3> (一)默读做批注和举手回答次数</h3><h3>  第一次默读,用时10分钟,16个学生能够圈点勾画,其中包含4个提前自学的学生,达到人数的53.3%,默读结束后,老师提问举手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有7人次,其中包括同一人回答两次,占比23.3%。</h3><h3> 第二次默读,有13人按老师的要求做批注,占比43.3,其余学生只是看书,没有做批注。默读后老师提问举手学生回答问题的10人次,占比33.3%。</h3><h3> 第三次默读,回答问题2人次,占比6%。整节课齐答12次。</h3>  整节课发言次数19次,发言人数17人,整节课的发言面占比63.3%。<br>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整节课学生的参与率比较高。但针对每个环节来看,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不广,50%以上的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中(批注和读后回答问题)。学生虽然是举手自愿回答,但是是在老师的指定下进行的。一节课下来,只有一个学生是在没有举手的情况下被老师提问的。没有一个学生是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每个环节,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举手,也没有回答问题,他们对问题的掌握情况、阅读速度不得而知。<br><h3> (二)专注度</h3><h3>  大部分学生在老师讲解时能专心倾听并做笔记,但在同伴回答问题时有些心不在焉,被动接受其他人的观点。</h3></div> <h3>李怡老师的观察诊断:</h3><h3> 一、戴老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默读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作批注、分享交流。</h3><h3> 二、通过认真观察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发现在默读时间还没结束,有一小部分学生已出现停笔不动或有阅读无思考的状态。这种现象也引发老师对学生的课堂阅读效果的深思。这一点也反映出老师课堂设计的问题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小,难度小。学生的课堂问题效果如何,与老师的思考题、问题的设计难度、坡度紧密相关。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教学。</h3> 王槐珂坊主从观察教师行为的角度阐述:<br>  1、以学法指导贯穿整个课堂。<br>  先明确什么是默读,默读的要求,然后引领学生默读课文,一读圈点勾画出画出环境和数字的词句。二读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做批注,品析人物形象,三是拓展自读,四是课外阅读推荐。“读“始终贯穿全篇,体现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策略,做到授之以渔,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br>  2、以“读”为主线,且形式多样。<br>  除了默读之外,还有多种形式的朗读,生读,师范读,齐读,声情并茂,书声朗朗,悦耳动听,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br>  3、倡导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平台。<br>  课堂当中教师点拨精当,课堂驾驭能力强,教师以主问题搭建了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平台,师生互动良好,对学生评价语言丰富,及时认可与鼓励学生,精神交流愉悦,课堂气氛活跃。<br>  不足:课堂当中只有自主学习方式,未能倡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预设痕迹过重,始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自主学习受限。 <h3><font color="#010101">林小玲坊主的观察点是本堂课的阅读教学设计是否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阅读不仅要掌握方法,还要提升思维。本堂课的教学设计简练,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分析人物的可贵品质,感受人物人性之美,学会思考人生。教师善于抓住切入点,从圈点勾画描写环境的好句和体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数字入手,抓有代表性的语言文字,开启学生的思维。学生要动脑、动笔,才能落实学习任务。学生画出了描写环境的好句后,畅所欲言,乐于表达,对描写环境的语言文字敏感,几乎都能说出感悟,思维活跃。是谁让环境发生了巨变呢?是牧羊人。圈出的数字体现了牧羊人什么样精神品质?思考的难度在递进。本课“数字”是解读人物精神品质的特殊语言。教师虽然也留有时间给学生作批注思考,但对刚小升初的学生要有这种敏感度是不易的,因而学生的批注和作答都未能尽如人意。但教师还是给足时间让学生积极发言,之后再引导点拔,让学生脱口而出。教师边启发,边借助系统的板书来将学生零碎的思维整合,帮忙学生整体解读人物。学生思维的提升是在师生互动中点滴呈现的。学生思维的提升,一节课不会显而易见,需要日积月累。语文素养的形成本来就是一个慢滋养的过程。这一课紧扣语言文字的品析来发展学生思维,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font></h3> 吴才华老师认为:<div><h3>  一、这节课戴老师精心设计。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针对性强,如显示普罗旺斯景物前后对比图片,播放泰国视频等。</h3><h3> 二、从课堂教学的实施看,教学各个环节执行性较强,国绕教学目标有序开展。</h3><h3> 教学重点继续训练默读,学会用圈点勾画方法;难点是了解牧羊人形象的现实意义。</h3><h3> 课堂教学重点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明确默读要求;二是通过默读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三采用选点默读、跳读的方法圈点勾画环境描写的句子和表现牧羊人精神品质的数字的句子;四课堂小练,学生快速默读课外文章,运用课内学习勾画的方法圈点出殷玉珍用生命植树的关键句子,内化课堂学习方法,课内外衔接。</h3><h3> 教学难点突破:一是找准切入点,采用圈点勾画提取关键有效信息,如环境描写句子和牧羊人品质的数字。课文表现牧羊人品质采用正面描写牧羊人动作神态的,侧面描写通过环境和作者直抒胸臆评价的句子;二师生合作交流,在老师的追问、设问导问当中加深对牧羊人精神品质的理解;三作业布置,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文外,深化认识,在感知人物品质的基础上思考牧羊人现实意义;四拓展延伸,观看视频说感受,加深理解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这种精神品质,不仅中国有、国外也有、全世界都有。正因为有这种无私奉献的人,世界才和平和睦,相亲相爱。当然对于选用这个视频,我觉得可以再斟酌思考;五推荐阅读《咱们这些人》,课内外衔接,推荐阅读同一主题的文章,平凡的人通过不懈的努力走向成功,获得幸福,更一步深刻牧羊人物现实意义的理解。</h3><h3> 这节课还有一点点瑕疵,就是默读方面,没有明确学生默读使用的时间、速度要求和评价运动。</h3></div> <h3>  黄玉娟老师从课堂文化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观课感受。</h3><h3> 在整个课堂中,戴老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热情参与,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保护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每一位学生有见地的发言,积极评价每一位发言的学生,整个课堂充满了生趣,完美地实现的二元融合。在这个课堂当中,很好的渗透了真善美,给学生进行了很好的课堂内外教育教学。戴老师,生动而有感情地朗读引起了学生对课文中的不同情况的丰富想象,是他们产生了强烈的爱憎情感。比如戴老师,在朗读时间的时候,10年,35年,读依据时,十万,两万,一万……这些都让学生在老师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到了牧羊人的坚毅,勤劳,认真,仔细。在课堂的结尾运用了拓展迁移的方法,打开学生的视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运用到生活中去,用一个泰国视频,一篇关于中国普通人殷玉珍的小短文,告诉学生,像牧羊人这样的人不仅出现在法国,出现在泰国,还出现在中国,不仅出现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都会出现,这样,在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中陶冶学生性灵,完善学生人格,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感受牧羊人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教学当中渗透了真善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第六环节:专家诊断]</b></font></h3> <h3>方仁艳老师率先发言。她首先肯定了这节课有许多亮点。</h3><h3> 一、教学设计理念先进。</h3><h3> 二、教学方法切合实际</h3><h3> 三、课堂思路清晰</h3><h3> 四、板书设计用心,板书富有特色。</h3><h3> 同时也抛出一个引发大家深思的问题“这节课的默读设计是否有提升的方法"。如本课中,老师设计学习任务,牵引学生勾画圈点描写环境的语句,体现牧羊人品质的语句。那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勾画圈点的规律,让学生在没有老师安排下,也能通过掌握的方法和规律自主完成勾画圈点,作批注,从而帮助学生学方法、练技能、养习惯。如果教学设计更精准些,教学就会更高效。</h3> <h3>杨小正老师主要从以下二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h3><h3> 一、教师要对整套教材了然于胸。教师不能只关注所教年级,也要关注其他年级、其他学段的教材和训练体系。教无定法。老师可以有自己的教学个性。但是一节课的课例设计要和单元训练任务、整一本书的教学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这也是老师们在进行有效、高效教学时必须要考虑的。唯有这样,教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h3><h3> 二、教材如何校本化,生本化。</h3><h3> 他指出,教材校本化,教材生本化也可以简单表述为教材和我的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这要求我们心中要有整个训练体系,了解本校学生的具体学情,制定适宜的实施计划、步骤,通过脚踏实地的有效训练,达到整本教材教学的训练效果。</h3> <h3>邢益育老师主要从教材和教学主张两方面展开诊断</h3><h3> 一、教材方面</h3><h3> 工作坊对教材主要从理念、程程、编写体系结构三方面展开解读和展示。邢老师认为除了以上方面,还有另外两点要加以重视。</h3><h3> ①老师们在使用教材中,对三位一体的教材认识不够。新教材强调三位一体,更多是强调课堂上教是为了学生能够学会,进而课后能自己去学,会学。</h3><h3> ②要重视助学系统。</h3><h3> 工作坊和老师们要强化助学系统的认识。如果没有助学系统,这套教材不过是一本文选,选集。因为有了助学系统,教教材才成为教材。课前预习、课文注释丶知识短文丶课后练习等组成完整的助学系统。助学系统是教材教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老师们花时问研读助学系统,备课中要突出助学系统的使用。</h3><h3> 二、邢老师赞同工作坊提出“真实语文"的教学主张。他认为我们的课堂就是要追求真实。戴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真实"语文的教学主张,做到“教学务实 教师扎实 主体落实"。</h3> <h3>桑志军老师认为本次论坛工作坊工作有二大亮点</h3><h3> 一、聚焦问题、聚焦真问题。他认为教研工作不能空泛,不能泛化。工作坊工作要立足、聚焦于真实问题当中去,去解决问题改进问题是本次论坛的最大亮点。</h3><h3> 二、多维关注,系统思考。</h3><h3> 本次论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多维度聚焦问题,开展教研。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聚焦得更适彻,更深入。</h3><h3> 三、对这节课的看法:如何评价一节课。戴老师的这节课作为本次论坛研讨的范例,不能简单用精彩或不精彩来评判。这节课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充分聚焦问题,进行课例呈现。所有的问题都聚焦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中'读'的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这个主问题中来。这节课作为本次论坛的范例,来帮助我们研究和解决教学教研中存在的问题,从这个范畴来看,这节课是非常有价值的。</h3><h3> 最后老师也指出工作坊在主问题聚焦点不够集中和课堂观察点个别环节不够突出,分散了研讨的主问题。</h3> <h3>  活动结束后,初中语文王槐珂工作坊和初中语文林小玲工作坊成员与专家们合影,定格集体的精彩瞬间。</h3> <h3><br></h3><h3> 本次活动策划、组织者:领衔专家黄和老师同坊主王槐珂、林小林老师合影。</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 [尾记: 且行且思]</b></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聚是一团火(坊主:王槐珂)</h3><h3> 有一种成长叫逼迫,有一种体验叫挑战,有一种精神是勇于担当,有一种力量是凝心聚力,有一种欢喜是遇见你们,有一种激情叫聚是一团火。</h3><h3> 从委以重任的迷茫,到活动方案的确定,宣传片的出炉,一直在探索中前行,每一步都是破茧成蝶的过程。</h3><h3> 从十中筹备会的研讨,主问题的提炼,观察点的确定,量化表的制作,对话环节的设计,到大讲堂的尝试,以及尝试之后的不断调整、精心打磨,乃至论坛前一天夜里主讲的小伙伴们还在不断的改稿和完善,乃至论坛开始前半个小时,领衔专家黄和老师和观察对话的老师们还在现场再排练一次,并和初次见面的诊断专家做深入的交流和对接……高度重视,认真准备,落实环节,关注细节,我们的思路渐渐明晰,且精益求精。</h3><h3> 而整个项目实施这一过程当中是领衔、坊主、指导老师、坊员包括专家团队之间的无数次的商量沟通……每一个细节需妥当落实与无缝对接,如直播现场背景的设计,插空滚动播放的宣传片,还有对话环节哪个问题怎么提出,由谁回答,包括姿容、着装的要求,以及活动当天老师们登台的顺序和座位,甚至坐姿的要求,以及现场桌椅的摆放、话筒的传递、摄影师的选定等都一一预先安排和提醒。</h3><h3>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为精心策划,因为细心安排,因为虚心学习,因为热心奉献,因为凝心做事,才有了最后的闪亮登场,才收获超过4万的点击,超过预期的效果,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h3><h3> 特别感谢总设计师陈素梅院长引领我们走向高大上的教研平台,感谢她一直不余遗力助推我们迈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感谢我们的领衔专家黄和老师的英明领导,感谢工作坊指导老师的专业引领,感谢与我并肩前行的小玲坊主,感谢工作坊所有的小伙伴无私奉献!感谢现场诊断专家的认可鼓励和中肯探索的意见。最后感谢一直默默支持我们的京海阳光项目组。</h3><h3> 此次的活动,构建新课堂理念,聚焦主问题,多板块组成,贯通一气教学主张,打破教研常规,是教研活动新模式的探索,活动当中有诸多亮点可圈可点,但也有诸多不足值得我们反思,比如整本书阅读环节对主问题聚焦不够,比如教学设计环节缺乏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触摸等……我们将且行且思,不断探索与实践,寻找路径与策略,继续努力!</h3><h3> 活动已经告一段落,而成长的路还很长,让我们一如既往,坚守初心,披荆斩棘,砥砺前行,追求卓越!</h3><h3>​</h3>

学生

老师

默读

教学

课堂

语文

教材

工作坊

牧羊人

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