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安徽省书法院主办、安徽书画村和安徽电视台《我爱诗书画》栏目承办的2019年安徽省第二届电视书画大赛决赛在中国书法大厦拉开帷幕。<br> 在全省7982件少儿作品中,共有300余件作品入围决赛。工作室共有9位学生入围,其中潘宣亦、孙成卓、邵子晗同学获得一等奖,邢雨乐同学获得二等奖,其余同学获得三等奖。<br> 三位一等奖同学,潘宣亦和邵子晗同学书写的是隶书作品,孙成卓同学书写的是颜体楷书作品。 (图为潘宣亦同学获奖作品) 作品解析:<br> 潘宣亦同学书写的这幅大字作品,以隶书《张迁碑》为创作基础。《张迁碑》虽然是东汉晚期成熟化的隶书经典碑帖,但因为书丹者的素养等方面因素,并没有完全表现出东汉晚期成熟化隶书的审美特点,反而因其古拙、朴茂为书家所青睐。潘宣亦同学的这幅隶书作品,隐隐然有汉隶的庙堂之气,字形方中有圆,拙朴中不失稚气;线条沉稳扎实,富有变化;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品中枯墨的运用,给作品加分不少。<br> 大字作品难写,少儿阶段,能将大字作品艺术化更为难能可贵。点线面的渐次铺陈,涨墨、枯墨乃至渴墨的视觉冲击,是大字作品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法宝,从这点上来说,该幅作品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在今后的创作中,不妨再大胆一些。不足之处,因为隶书来源于篆书,所以隶书的线条与篆书一脉相承,本幅作品的笔法基本以铺毫为主,倘若学有余力,能够从篆书中汲取营养,丰富笔法手段,用绞锋的方式去书写,则更进一步。 (图为邵子晗同学获奖作品) 作品解析:<br> 这是一幅特殊的书法作品,之所以特殊,源于它的取法特殊。这是当代书法圈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时期文字——取法两汉之间碑刻书法作品。在全国少儿书法都是以《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为学习典范的今天,这样的一幅书法作品,怎能不夺人眼球。<br> 两汉之间的碑刻书法,是一种由西汉篆隶逐渐向汉末隶书成熟期(公元180年前后)过度的文字,其文字已经逐步具备现代文字的雏形,化篆书的圆润为方折,而隶书的“蚕头燕尾”典型特征尚在萌芽阶段,有兴趣了解的同学,可以搜索《汉莱子侯刻石》《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等碑刻。<br> 邵子晗的书法作品,恰恰取法这个时期。她用一种类似“乱石铺路”的排列方法,打破了隶书行与列泾渭分明的书写章法,摒弃深入人心的“蚕头燕尾”,去抓取文字本身最感人最朴实最有趣的那个部分,文字的趣味、古味、拙味跃然纸上。作者尝试从粗与细、实与虚的方面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然而,该类书法作品对于书法线条是极大的考验,成人尚且不易,况乎少儿!该类书法的线条,既要有苍茫的线条质感,又要明晰节奏的快慢,难也!所以说,从少儿书法的角度,取法的先天优势,让其取得了优异成绩,但线条的苦功夫,还要继续深挖! (上图为孙成卓、龚婧熙、汤筱朔、赵昕洋四人颜体楷书作品) 作品解析:<br> 我的教学一直以颜体楷书为入门书体。颜真卿为唐朝人,颜体楷书是唐朝楷书的典范之一,具有唐朝楷书法度严谨的特点,我们以颜体楷书入门,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毛笔字形间架结构的训练,规范硬笔书写。<br> 颜真卿生于盛唐,中年(45岁以后)遇安史之乱,并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著名将领之一。安史之乱平定后,受封“鲁郡公”。因其成长与盛唐,所以他的字根植于盛唐,有大气磅礴的盛唐气象,方中见圆,恢弘大气。因其气格上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故而其楷书浑厚强劲。知其人然后知其书,学习颜体楷书,不可不察。<br> 当代少儿书法教学,楷书以颜真卿为多,这也就造成了少儿书法大赛,想要通过颜体字脱颖而出,实属不易。倘若作品中有积雄为健的气格,才有机会得到评委的青睐。在上面的作品中,孙成卓、龚婧熙、汤筱朔皆有其气息,故而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br> 赵昕洋同学的作品,其艺术性比其他三位同学要足,虚实变化、点线搭配,行书笔意皆是其加分项,不足之处,很多字的字形结构上都差强人意。在观察字形上仍需要多下功夫,字形是书法之根本,切记不可舍本求末,倘若沉迷于笔墨技巧,最终恐流于庸俗。 (图为邢雨乐、耿翊凡获奖作品) 作品解析:<br> 以上两幅作品亦是隶书作品。其中邢雨乐同学的作品以《曹全碑》为原貌进行创作。《曹全碑》是汉隶成熟期的典范,以其飘逸灵动的风格屹立书法史近两千年。邢雨乐同学的造型能力较强,能够很好地临摹字形结构,所以字形的准确度高是其获奖的加分项,《曹全碑》的笔法也没有太大出入。然不足之处,整幅作品太过均衡,没有夺人眼球之处,艺术的感染力不强,是一幅好的写字作品,而非书法作品。所以,希望能够在墨法、虚实浓淡等处多加揣摩,小心实践。<br> 耿翊凡同学的隶书作品,有着当代流行隶书创作的“流行色”,字形结构、笔墨情趣皆有可圈可点之处,这样的书法作品,在大赛中,一般容易跳脱出来,但想要获得更高荣誉,尚力有不逮。究其原因,盖“古少而今多”,所以,书法的学习,当“以古为徒”、“以古化古”。<br> 8位同学的获奖作品,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少儿书法的省级水平。从他们的书写风格和所获奖次,也给予我一定的思考,譬如如何平衡教学中对传统的把握以及创作中对当代艺术要求的渗透?如何丰富学员书法学习上的取法,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取法需求?如何同一类型的取法作品,表现不同的审美取向?……如此种种,也将是工作室我和学生们共同面对的下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