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早在2000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便提出如此伟大的理论学说,虽有唯心之嫌,却若能结合于科学教学,则是对它最好的诠释!</h3><h3> 今天是10月27日,国培已进行至第六天,由于课程安排的特殊性,科学组成员早早便集合在教室门口,似乎都在等待着期盼已久的甘霖雨露。</h3> <h3> 8时许,伴随着雷鸣般的掌声,我们迎来了今天的第一位导师――兰州市崔素琰科学名师工作室李力锋老师,李老师就《STEM教育认识于实践》做了为时两小时的大型讲座。</h3><h3> 李老师说:“过去的数十年里,课程,教学环境,教学评价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我国,缺乏核心科学竞争力,核心科学技术,核心科技人才及国民创造能力薄弱的大环境下,传统教育已无法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所以在近几年中,机器人教育,创客教育,STEM教育等才风靡全国。”</h3><h3> 随后,李老师对STEM教育做了精彩的阐述。可以理解为这种模式已远远超越了科学固有的形态,它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等多种学科的融合,所以STEM教育又称STEAM教育。并且从课堂教学入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能让此类教学模式基于课标,立足教材,迎合时代等做了详细的介绍!</h3> <h3> 最后,李老师运用“齿轮课例”和学员们进行了互动,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生活化,让我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h3><h3> </h3> <h3> 虽不能保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科学家,但至少可以利用科学教程去开启他们无穷的智慧,让其更具有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就是这样――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我想,这便是小学科学的初衷!</h3><h3> 是的,在兰州市城关区民主西路小学杨丽梅老师关于《如何上科学课》的讲座中,这是学员们吸收到最有价值的财富,科学的成就,不仅仅来源于课堂,更多的的是生活,小小的发明创作,即兴的突发奇想,耐心的观察发现,只要能证明其中的联系,这,便是科学!</h3><h3> 杨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分别从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及学习方法等多个角度让学员们把看似遥不可及的课堂落到实处,并强调了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失性。她说:“科学的基本素养不止是一节完整高效的科学课,而是要培养孩子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的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要具备一定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h3><h3> 最后,杨老师从如何结合实际,培养科学素养的案例中结束了上午的培训。</h3><h3> 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感激!通过此次课程,我们理解了并不是“没做好”,而是“没想好”的道理,我想,这不仅是我们的撞击,更是孩子们的福利!</h3> <h3> 如果说上午的培训李老师和杨老师分别告诉了我们科学的价值和意义,那么下午的吴兴老师则让他们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只需认真培养,便可静待花开!</h3><h3> 《浅谈构建有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是吴老师下午的分享内容。</h3><h3> 首先,吴老师针对目前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不科学现象,做了透彻的分析,并提出有效可行的改进方法和期许,可谓是针针见血,直指核心。</h3><h3> 接着,就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分别从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展示交流、扩展创新等六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他要求课程不是按部就班,每一步都环环相扣,将程序和程序间切实有效的整理,让其落地生根,才是有效的构建!</h3><h3> 最后的互动环节,吴老师利用潜水艇的原理引导学员们完成“沉浮子”的实验,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实验分八组进行,大家沉着冷静,你追我赶,在完成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那种久违的荣誉感和责任心!</h3><h3> 这就是科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服务生活!或许这便是职业和使命!</h3> <h3> 审核:陈文星 高超</h3><h3> 编辑:马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