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小渔村秋日浅游

红月亮

<h3> 第一天 </h3><h3><br></h3><h3> 镆铘岛 姑嫂石寻访<br></h3> <h3>  </h3><h3> 镆铘岛,第一次听说它,是因马未都而起的,这可不是套近乎啊。家中人,有特喜欢看马先生鉴宝节目,平日对先生学识深怀敬意。 上年荣成探亲时,偶然得知马未都是荣成人,老家在荣成镆铘岛,于是惦记着过去看个究竟,却总未达成心愿。</h3><h3> 今秋再来荣成,下定决心:实践镆铘岛之行。首先上百度了它的资料:</h3><h3> “ 镆铘岛,位于山东省荣成市东南角,岛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狭长形,为荣成最大的岛, 该岛因形似古剑镆铘,故名之。面积4.5平方公里,岸线 长20.22公里。</h3><h3> 该岛地理位置优越,是石岛港的天然屏障,发展渔业和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岛 上有灯塔一座,1985年修渔港码头一座,西部海域具有修建5万吨级港口的优良条件。”</h3><h3> 马未都的故乡,在镆铘岛南洼村。我查到此地还有一景点——姑嫂石。</h3><h3> </h3><h3> </h3> <h3><br></h3><h3> 从荣城汽车站乘坐285路公交车,大约一个半小时到达镆铘岛,镆铘岛是终点站,每班间隔一小时。我们乘坐下午一点二十车次,到达目的地时,车上已无他人。荣成的公交司机态度和蔼热情,每位乘客上车,司机师傅都会微笑的问候:“你好!”乘客们一上车得到这样的礼遇,轻松愉快,脸上也堆满笑容,不禁由衷回应“你好!”已是晚秋时节,心却如沐春风。</h3><h3> 上车后,询问司机镆铘岛旅游概况。司机师傅说,岛上有个渔港,但不晓得“姑嫂石”。镆铘岛就是小渔村,没有什么好玩的,他边说边用一种不以为然的眼神,看看我们——“外地人”。这使我想起,我居住的地方——齐国故都临淄,外地人来观光,打听殉马坑如何如何,我当时应该也是这种表情吧。看来只有“外地人”,才会有闲情逸致,欣赏别样风景的趣味。</h3><h3> </h3><h3> </h3><h3> </h3><h3><br></h3><h3><br></h3> <h3> 终点到了,车停靠在村子边上。一条新修的柏油马路,向西延伸着,一时不知是先进村,还是沿着公路朝前走。</h3><h3> 这会儿功夫,路边村舍的老两口,扛着梯子出来,到房屋后摘柿子。我们上前问路。老爷子说,公路向西走到尽头就是镆铘岛渔港,渔港附近,确实有三块大礁石,不知是不是叫姑嫂石,一路都是大上坡,至少15分钟的路程呢。老两口善意的瞅着我们说,听说那里也不让进,真没什么好玩儿的,说着递给我一个大红柿子。我知道刚摘的柿子,是不能直接吃的 ,又硬又涩。要困一困,放软了,拿在手里,软和和,扒开一点小口儿,嘬一口,稀甜稀甜。要是不小心,汁儿淌在手上,再用舌头一舔,甜到心头里了。</h3> <h3> </h3><h3> 既然来了,还是去探探路吧。向西前行,原汁原味的乡村景色尽收眼底。玉米秸整齐的捆扎成锥形垛子,竖立在沙土地上。这要是在过去,秋收后的玉米秸晒干了以后,一部分焚烧化为灰肥,一部分冬天烧炕生炉子引火。我还记着小时候回老家,和表哥堂弟一起在田间,逮扁担钩和蚂蚱,用草杆串起来,烧饭时,搁在炉口,烤熟了,吃在嘴里香酥可口,美味十足。添火做饭时,还抢着和大人拉风箱,呛得直咳嗽。现在,治理环境,禁止焚烧玉米秸;再有天然气进户,玉米秸也失去了它的作用。那熟悉的烟火气味,浓浓的乡土情,也离我们越来越久远了……</h3> <h3> 坡上的芦苇被风吹弯了腰,头低垂着,这让我想起,有人将成熟的稻子弯着腰,比喻虚怀若谷的人。农作物有它自己的生长规律,你赞美,或不赞美,它都要按照节气,生长开花结果,完成自己的使命。你看,那牵牛花竭尽全力,保持它那短暂珍宝似的的花时,你能说它只争朝夕,不努力,不奋斗吗?</h3><h3> </h3> <h3> 还有,山坡上那野菊花,开放的、和未开苞的,小小的、圆圆的、亮亮的、点点星星,灿黄灿黄地满处是,它们热烈的拥成一团。深秋,是它们最好的季节,最清怡隽香的时刻。</h3> <h3>  </h3><h3> 草丛中,野生枸杞忽地冒出头脸,红红的,鲜艳欲滴。又见灌木一丛,枝桠鲜绿鲜绿的,纤细的梢头,结出一朵朵粉红色的小花,密密的排列着,枝条摇曳风中。百度知晓,此灌木为柽柳,也称红柳,是滨海、滩头观赏植物,抗旱性强。</h3> <h3> 终于来到路西头了,一座小房子和一支横杆,挡住了去路。值勤门卫看到我们,走出来劝阻,并指着一旁告示说,禁止外人通行。我向大门里观望,一眼看到渔港,走进去就能看到渔港全景了。停在门口询问,为什么不让外人进,门卫憨厚的说为了安全,家中有人嘻嘻哈哈和门卫调侃,我们又不是来跳海和破坏渔业的,门卫也讪讪地笑了,说没办法,这是领导规定的。</h3><h3> 我们没有为难他,值勤门卫告诉我们侧旁有土路,绕过去站在土坡子上,一样可以看到渔港全貌,还能看到姑嫂石。</h3><h3> </h3><h3><br></h3> <h3> 匆匆拍下渔港一角,然后依照门卫说的,绕到了土坡后面,这是个宽大的场院。场院里,两个年轻妇女在整理渔具,地上散落着渔船小部件。四周是开放的,地面高低不平。东边一片墓地,墓地前竖起一个宣传牌,上面写着:文明祭扫,禁焚烧纸。怪不得我们过来时,远远看到有鲜艳的花束,着急赶路没细思量。中元节,我们那里的生活区重要十字交通路口,都有社区志愿者监督,以免焚烧烟雾危害交通环境。社区工作站在街边公园,统一设置了几尊简易炉,供居民焚香祭奠。如此看来,乡村文明进程比城市快多了,庄户人家更识大体。</h3> <h3>  场院的西面,一所简易小屋,门前草草围着木栅栏,栅栏里拴着一只黑色大狼狗,看到我们,使劲的叫,因为院子里还有两位年轻妇女干活,所以它只是在原地不停的示威,一声高过一声。怎么办?渔港就在场院的下方,要想走过去观望,必须越过这里。开弓没有回头箭,过!</h3><h3> 天海一色,雾色苍茫。镆铘岛狭长的渔港,像一把宝剑插向大海。远远看去,渔港的规模不大,码头上停靠着屈指可数的渔轮,现在正是扑鱼季,大概还有远航作业未归吧。</h3><h3><br></h3><h3><br></h3> <h3> 踩在松软的沙土地上,伸长脖子寻找海岸线。看到了,在渔港西南方向,发现三块紧挨着的礁石,中间的那块特别大,两边的一大一小,真像传说中的嫂嫂,牵着两个小姑子的手,一边一个不撒手。老嫂比母啊!纯朴的民风,中华美德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后世子孙。</h3> <h3>姑嫂三石</h3> <h3> 大老远的赶来看风景,竟然不得近身。家人有些失望,落寞先行走开。我有些不甘,又向前推近了几步,换换角度,终于看清轮廓了,同时看到高坡下面在修路,路修好,景区开放,可以安安稳稳从正常路线,游览了。 </h3><h3> 此时,天色暗淡,家人已走出场院。大狼狗还在叫,身边的松树越感肃穆,心里发虚,脚下的沙土似乎更软了,感觉再停留片刻,土坡就要塌陷似的。只有一个念头:赶快离开这里。</h3><h3> </h3> <h3>  场院里,那两个年轻的妇女,依然在干着手中的活,看见我仓皇出来,告诉我说,退潮了,还可以下去捡螃蟹的。我疑惑的问,是不是从我刚过来的地方,她们很轻松的说是。那么高的落差,对在这里生活的渔民来说,真的是不算什么的。她们每天的劳作,都要面对着滩涂、墓地,从容而淡定。那些故去的人,也曾经在这里洒下汗珠子。在这里,祖祖辈辈人,劳动和生活是不可分的。</h3><h3> 渔港、姑嫂石,就这样雾里看花般结束了。</h3> <h3> </h3><h3> 第二天 </h3><h3> </h3><h3> 一个人的南洼村之行</h3> <h3> 到南洼村,也是要乘坐285路公交,是镆铘岛终点的前三站。从镆铘岛渔港返回时,天色已晚,是最后一班车了。</h3><h3> 第二天,家人听说南洼村也没有开发,所以他们选择钓鱼去了。</h3><h3> 决定一个人去,坚持的原因是,我百度镆铘岛南洼村,有一座英国建造的灯塔,和德国爱妮公主墓,百年历史,很有故事的。</h3> <h3> 南洼村车站,四四方方的石碑刻着村名,落款马未都,石碑坐南朝北。一对中年夫妇在石碑后的自留地里忙活儿。走近看,男人刨地收花生,女人在一旁补渔网,网虽不大,只要鱼虾蟹将闯入,都会被一网打尽的。</h3> <h3>  </h3> <h3> 这家的柿子树还没有摘,小灯笼似的黄柿子挂在树上,油亮亮,喜洋洋的。自留地虽然不大,里面的蔬菜品种不少。俗话说,人勤地不懒。一个敦敦实实的圆葫芦,坠在树杈上,树底下还种着几垄地瓜。他家的房顶全是海草铺垫的,厚厚的。房屋尖顶三角形,这样结构,冬天不积雪。海草房最大特点,冬暖夏凉。</h3> <h3>翅果菊,野莴苣</h3> <h3>  我向村里走去。进村见一位农妇在自家门前晒花生,地上还摊晾着一堆红高粱,农妇用木锤轻轻锤打高粱秸,红红的高粱粒滚落下来脱壳。噢,高粱是这样收的。咱家日常扫地的条帚,就用高粱秸做成的。</h3> <h3>  朴实的农妇,头上裹着粉色方巾,劳作日晒和海风使她的皮肤粗糙,但看起来非常健康。见我走来,主动搭话,是不是来旅游的,我说走亲戚。</h3><h3> 她告诉我,昨天有几个人过来,找到马未都的叔叔家。正说着,她的邻居,一位城市装扮模样的老阿姨,凑过来插话。老阿姨丈夫的家乡是南洼村,村里有房子。退休后,老两口经常回来小住,乡下空气好。她说,来了几年,从未在这里见过马未都。</h3><h3> 老阿姨指给我看老马家房子。那是新式的大房子,墙面都贴着瓷砖。</h3><h3><br></h3> <h3>  老阿姨也知道南洼村的灯塔和德国墓地。墓地在灯塔院子里。我离开这里,顺着她们给我指的方向,寻找灯塔。</h3> <h3> 一个人走在空旷的乡间小路,很是惬意。啊,看见灯塔了,红白相间,圆圆的柱子,是在院子里,马上就可以接近了。突然,一声狗的狂叫,使我毛骨悚然,定神一看,离灯塔院子不远处,有一户人家,但不见主人。唉,又是一只大狼狗。都能听见它脖子上的铁链子,挣的夯郎夯郎响。近在咫尺的灯塔却不能近身,心里那个急呀,试着向前走,那只大狼狗又站起来狂叫,周围一个人没有,叫天天不应啊。回吧,安全至上。</h3> <h3>  回撤时,发现一条岔路,看方向能迂回到灯塔,心中窃喜,天无绝人之路啊。哇,这里还靠着海岸,岸边是海产养殖场,只是我处的位置太高,不敢太俯身接近。</h3> <h3> 再往前走,一块石碑映入眼帘,石碑上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国镆铘岛领海基点,那一刻心潮澎湃,脑海中浮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h3> <h3> 在南洼村,见到镆铘岛领海石碑,看到庄严的国徽,这是镆铘岛之行的最大收获。灯塔寻访走到这就结束了。因为,我又遭遇了刚才的状况,这回是两只小狗,但这次我没有停留,没有纠结,没有惋惜,选择了果断离开,十月的红歌,一直荡漾我心。</h3><h3> 回村路上,漫坡的喇叭花,田间的地瓜花,番茄花,茄子花,还有菜地里那几株素雅白菊,无不让我欢喜。</h3> <h3>海产养殖场</h3> <h3>地瓜花</h3> <h3>番茄花</h3> <h3>茄子花</h3> <h3> 回返时穿过村子,见刚才经过的马先生叔叔门口,两个年长些的女人坐在那里晒太阳,唠家常。两扇黑漆大门敞开着,院子里收拾的很干净,一口压水井在院子中央。家居外观看没什么特别,只是不是想像中石头海草的老房子。</h3><h3> 那位坐在门口,身穿黑马甲衣着素洁的老人,一定是马未都的婶子,从她淡然的举止中得到答案。</h3><h3> </h3><h3> </h3> <h3><br></h3><h3> 我在想,名人马未都的叔叔婶婶,他们的生活有没有因马未都而改变呢?看马家简洁的院子,和马婶子从容淡然的样子就明白了,日子都是自己过出来的。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与他人无关,生活就是过好自己的日子。</h3> <h3>海草石头老房子</h3> <h3> 镆铘岛之行到这里就结束了!2019,这个走在渔村小路上,任海风轻抚的秋天!</h3><h3> </h3> <h3>  </h3><h3>✍ 附:镆铘岛灯塔和爱妮公主墓百度资料</h3><h3><br></h3><h3>🍁 镆铘岛灯塔 </h3><h3> 位于山东荣成市镆铘岛镇。该灯塔始建于1883年;1929年更换上当时中国最大的气压雾笛;战争期间该灯塔遭毁,1950年、1956年先后重建。其重要作用是为成山头至青岛港的船舶提供助航服务。</h3><h3><br></h3><h3>🍁 镆铘岛德国爱妮公主墓</h3><h3>(又名:德舰“伊力达斯”死难舰员墓地)</h3><h3> 该处墓地位于荣成市宁津街道镆铘岛灯塔院内东北侧。修建于1896年,占地约2500平米,其中有2座大墓,周围有木桩,用铁链拴起来,据说是舰长和爱妮公主墓,其余均为小墓,周围筑有2.3米高的围墙,围墙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5米,门朝西开,有条甬道,从门口直通后面围墙。甬道旁边有5棵石柱,高约5米。有两扇铁门,每扇门上有枝花,从门廊直到门顶,顶端有外文字。文革期间被彻底破坏,仅剩两个碑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