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美,叫战争后的波黑

吴朝骞 朱飞宇

<h3>  9月17日,从贝尔格莱德出发,前往300公里之外的萨拉热窝。开始巴尔干半岛之行的第二站和第二个国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的行程。</h3><h3> 波黑这个国家给人留下的都是关于战争的记忆。1914年塞尔维亚青年在萨拉热窝刺杀奥匈帝国的王储,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1992年至1996年4年的波黑战争,是二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死亡人数20万以上。战争因民族矛盾而起,因“统”和“独”而扩大,最后在西方军事打压下结束。</h3><h3> 人们称巴尔干半岛为欧洲的火药桶,那波黑就是火药桶的导火索。哪怕战火已远离这片土地24年之久,很多人都以为波黑至今还硝烟弥漫,实际上这个昔日的战场早已走出战争,走向发展,是一个新的旅游热点。</h3> <h3>  波黑和塞尔维亚一样 都对中国人实行免签,过关非常方便。塞尔维亚口岸不大,只是一个简陋的钢结构棚子。海关护照查验很快捷,司机摇下车窗,把我们护照递给边境官员盖一个戳就可以了,都不用下车,几分钟的事情。</h3> <h3>  这条河就是德里纳河,塞尔维亚和波黑的界河。原南斯拉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德里奇的长篇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写的就是这条河。</h3><h3> 波黑口岸也是一样,高效快捷,10来分钟就搞定,过关!</h3> <h3>  进入波黑境内,车子先是沿着德里纳河右岸走了一段,沿途有小城市,而后走过一个很大很美的翠湖,风景很漂亮。再而后,车子就一直在蜿蜒的盘山公路行驶,路况很不好,狭窄、破旧,会车时都必须小心翼翼,这个已经是国道了,好在来往车子不太多,没有交通堵塞,可以说翻山越岭来到萨拉热窝。</h3> <h3>  萨拉热窝建于1263年,位于萨瓦河支流博斯纳河的上游。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很多中国人知道它都是源于一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上世纪70年代,这部电影风靡全国,里面的许多经典台词至今难忘。</h3><h3> </h3> <h3>  进了城,一条笔直宽敞的大道显示出首都的大气,萨拉热窝的最初印象不错,司导的介绍却叫人心情沉重。1992年至1996年发生波黑内战,继而引发萨拉热窝围城战。这条大道是萨拉热窝主干道,在围城战役中,是市民取粮食的必经之路,而城外山上布满狙击手,这些市民就成了最好的靶子,所以这条大道又称为狙击手大道。据说有1万多人在围城战中失去宝贵的生命,其中超过1,500人是儿童。</h3><h3> 这座现代化的高楼是萨拉热窝最大的购物中心。</h3> 寻访瓦尔特的足迹 <h3>  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我们一代的经典,电影使我们记住了瓦尔特,也记住了萨拉热窝这座美丽的城市。我们沿着陡峭的山路开到黄堡,开始寻找瓦尔特的足迹。</h3><h3> </h3> <h3>  黄堡是奥斯曼土耳其时期建设的防御工事。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开始,德军上校迪特里施和上尉比肖夫在这里俯瞰萨拉热窝,企图铲除地下反抗领导人瓦尔特。电影结尾,失败的迪特里施被带走时再次经过黄堡,有一句经典台词:“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h3> <h3>  现在黄堡是一个简易的咖啡座,每当落日时分,很多人在这里品尝咖啡,欣赏落日余晖。这里也是一个观景台,可以看到这个建在山坡上的白墙红瓦的古老城市全景。</h3> <h3>  从黄堡下来,进入萨拉热窝古城,看到的首先是塞比利(Sebilj)喷泉。喷泉建于1753年,曾毁于大火,1891年重建,主体部分为八角造形,加上装饰华丽的圆形穹顶。波黑战争中喷泉曾被炮弹击中,2006年改建时塔身改成木制。塞比利喷泉是奥斯曼帝国在波黑的印记,也是萨拉热窝的标志性建筑。</h3> <h3>  随处可见的清真寺宣礼塔。</h3> <h3>  贝格清真寺建于1531年,也是波黑和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清真寺,设计师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伟大的建筑师米玛·希南,他曾主持修建了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等一系列土耳其的著名建筑。波黑战争期间,该清真寺受到很大损害,在战后得以修复。</h3><h3> 贝格清真寺也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主要取景地。在这里可以找到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记忆。</h3> <h3>  这里是电影中的钟表匠谢特为救瓦尔特而牺牲的地方。德军埋伏在附近准备抓捕瓦尔特,钟表匠开枪,向瓦尔特报警,被德军击毙而死。</h3> <h3>  高高的钟楼见证过时代的变迁和战争的残暴。在电影中瓦尔特和他的游击队员战友在这里与德军交火,痛击敌人并安全撤离。</h3> <h3>  萨拉热窝的老街和老集市。</h3> <h3>  从贝格清真寺出来,看到街上写有 SARAJEVO MEETING OF CULTURES,意思是萨拉热窝:文化交汇处。箭头E往东是土耳其伊斯兰建筑风格的老城区,箭头W指向欧洲建筑的新城区。萨拉热窝就是欧洲的耶路撒冷,是东西方文化的熔炉。</h3> <h3>  萨拉热窝“耶稣圣心座堂”,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大教堂,建造于1884年至1889年期间,是哥德式的建筑。</h3> <h3>  波黑战争结束后,人们用红油漆在地上画点点,一个个红点点代表一个个逝去的生命,也宣示人们对和平的渴望。</h3> <h3>  满满欧洲风情的建筑就在天主教大教堂旁边。</h3> <h3>  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把我们引到古老的铜匠街,电影中游击队员在迷宫般的小巷中与前来追捕的德军神出鬼没地周旋。</h3> <h3>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长期统治为萨拉热窝带来了铜器的制作工艺,这些传统的铜制餐具、烛台、咖啡壶、灯具,都使人宛如身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当年的萨拉热窝是巴尔干半岛的商贸重镇,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第二大城市,有一万多个商铺,邻国的杜布罗夫尼克、威尼斯的商人慕名而来,非常热闹。</h3> <h3>  看到这张中文字条,感到很亲切,不由放慢了脚步。近来中国人外出旅游形成热潮,来波黑的来萨拉热窝的也不少,会做生意的商人已知道如何打中国牌、打“瓦尔特牌”来招揽中国人。</h3> <h3>  在店里买了一个铜制茶具,和电影中铁匠扮演者儿子合影,《瓦尔特》电影情结的总结。</h3> 一战导火索拉丁桥 <h3>  米里雅茨河是萨拉热窝的母亲河,有多座大桥横跨河上,它们都是石头建筑,都年代久远,都结构优美。但是唯独拉丁桥最有名,是因为1914年发生在拉丁桥头的暗杀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格局。</h3> <h3>  1914年6月28日,当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导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一战导火线。这座桥就是萨拉热窝事件的现场。</h3><h3> 南斯拉夫时期,为弘扬爱国主义,这座桥曾改名为普林西普桥,南斯拉夫解体后其名称又恢复为拉丁桥。</h3> <h3>  拉丁桥旁边的红褐色建筑是一战博物馆。</h3> <h3>  博物馆边上摆放着当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夫妇乘坐的老爷车。</h3> <h3>  博物馆墙上橱窗陈列着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的照片以及关于萨拉热窝事件的描述。</h3> <h3>  夕阳🌇下的拉丁桥宁静祥和。</h3> 在阿瓦兹扭塔上俯瞰全城 <h3>  阿瓦兹扭塔位于萨拉热窝市中心,是《波黑每日之声报》总部,来到这个地方完全是误打误撞。在网上偶然查阅,阿瓦兹扭塔被德国一家杂志誉为世界十大最美建筑之一,在地图上一查,又近在700米之内,早上就兴致勃勃地组团参观去了。走近一看,建筑样式有点新颖,但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世界最美从何说起。</h3><h3><br></h3> <h3>  既然来了,想看看观景台,问了问,得知观景台在36楼,但每人要2马克;没有零钱,可以到35楼咖啡座兑换。</h3> <h3>  于是乘坐电梯来到35楼的咖啡座,兑换了硬币。走到36楼确实有一个投币处,可能是机子出了故障,钱投进去又出来了,关键是通道打不开,现场又没有工作人员。实在没有办法,也不顾形象,直接跨过障碍,走到观景台,再一次从高处俯瞰萨拉热窝,这个群山环抱中的山城。</h3> <h3>  176米高的阿瓦兹扭塔是萨拉热窝最高的建筑。如果说在黄堡看到的是萨拉热窝的老城区,那么在观景台看到的是整个城市。可惜天气不透,拍不到最佳效果。</h3> <h3>  等我们乘坐电梯下到一楼时,已经有人专候,收取了36楼没有收取的8个马克。原来监控无处不在,套路无所不在!阿瓦兹扭塔经历成为旅游中的一个新段子。</h3> 网红的萨拉热窝假日酒店 <h3>  我们是在携程上订的萨拉热窝假日酒店,主要考虑它离旧城近,离拉丁桥近,没有想到居然是个有故事的酒店。它是波黑战争期间的新闻中心,它是唯一还在战争中正常经营的酒店,酒店前的大街就是著名的狙击手大道。</h3><h3> 在波黑战争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战地记者,包下了地形优越的假日酒店所有房间。记者们在屋顶天台观察战事,拍摄照片,发出战况报道。现在酒店已经装修一新,换上明亮的黄色外墙,但屋顶还保持着战争期间的状态。</h3><h3> </h3> <h3>  这座酒店最初是为1984年萨拉热窝冬奥会修建的。你看酒店的外墙还有奥运会的五环标志。当时的萨拉热窝击败的竞争对手是日本的札幌和瑞典的哥德堡,凭借的理由是拥有三大民族和宗教。没有想到仅仅过了几年,也是由于多民族和宗教,爆发了惨烈的萨拉热窝内战,而战火竟然就在酒店外面燃烧。</h3> <h3>  酒店前的狙击手大道现在是新城区的主干道,多路有轨电车从这里驶向古城。</h3> <h3>  有趣的是,订酒店的时候没注意,在我们离开时,携程网要打分,却意外发现来自各国的顾客对假日酒店毫不客气的“令人失望”、“不好”等评语,甚至还有“如果你想不爽,请住宿该酒店”的幽默。我们仅住了一夜,觉得没有这么不堪,入住、房间、休息、早餐、服务等环节都中规中矩,我给了4.5分。</h3> 欧洲最早的有轨电车 <h3>  欧洲很多城市都有有轨电车,叮叮铛铛驶过,满满的历史感和穿越感。没有想到,萨拉热窝有轨电车居然是世界最早的有轨电车。1885年欧洲第一辆有轨电车在萨拉热窝投入运行,那时萨拉热窝还处在奥匈帝国统治之下。其实,那时的萨拉热窝有轨电车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车”,只是由马牵引,依靠畜力运行的轨道交通工具。</h3> <h3>  宁静的萨拉热窝街头,从新城到古城,色彩斑斓的有轨电车绝对是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h3> <h3>  萨拉热窝有轨电车叫人眼花缭乱,车型、标识、长短都不相同,据说有7条线路,6种车型。这些来自不同国家赞助的有轨电车是这个城市重要的交通出行工具,每天都在上演属于萨拉热窝的“电车”情景剧。</h3> 莫斯塔尔古桥和古城 <h3>  9月18日,从萨拉热窝前往莫斯塔尔,是完全不一样的景致,起伏的山峦,青翠的平原,静静的河流交替出现,觉得山美水美景色美。</h3> <h3>  中午时分,驶入莫斯塔尔市区时,沿途的街道、墙壁上很多刚刚过去的战争遗留下来的弹孔,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动荡与苦难。</h3> <h3>  预订的酒店要下午3时后入住,抓紧时间游览莫斯塔尔古桥和古城。</h3> <h3>  卡拉德约.贝格清真寺建于公元16世纪 是莫斯塔尔最具代表性的伊斯兰建筑。</h3> <h3>  莫斯塔尔古桥是波黑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由于旅客众多,古桥旁摆满各种摊位、餐馆,想拍完整的古桥,要从这个六角的亭子边特别入口进,但要3欧元。我代表4个人进入里面拍照。</h3> <h3>  这里位置确实好,没有任何阻挡,可惜时间不好,太阳☀️当头照。选了几张,作为交差。</h3> <h3>  莫斯塔尔古桥是一座有400多年历史的石拱桥(始建于1566年,毁于1993年),横跨流经莫斯塔尔老城市中心的内雷特瓦河,桥宽4.55米,桥长27.34,桥拱最高端距水面20米,桥两端各有一个石砌桥头堡。老石桥的风貌与周围以古老石头为主体的建筑和大河卵石铺砌的古街道相和谐、呼应,充分展现了16世纪波斯尼亚的古朴风情和艺术风格。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建造如此跨度的石桥,堪称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是中世纪最伟大的建筑作品之一。</h3><h3> 莫斯塔尔古桥是这个城市最有价值、最有代表性的标志。</h3> <h3>  可惜的是,建成400多年的古桥,在一夜之间毁于波黑内战。后来在多个国际组织和多个欧洲国家的支持下,对古桥和古城中心进行重建和恢复,于2004年4月重新开放。</h3> <h3>  老吴叫人帮忙拍了几张,以不辜负3个欧元。</h3> <h3>  走到鹅卵石铺就的道路,就是古城。莫斯塔尔古城很小,它因桥得名,也因桥扬名。莫斯塔尔城于15世纪由奥斯曼土耳其人建造,它是亚得里亚海到波斯尼亚中部的重要枢纽,在当时贸易交往中地位十分重要。1878年这里成为奥匈帝国领土。一战后,这里并入南斯拉夫王国。上世纪90年代,莫斯塔尔经受了波黑独立和内战考验,历劫重生,恢复了生机。</h3><h3> 古城这个时候游人是最多的,上午有从萨拉热窝来的,有从杜布罗夫尼克来的,都在中午前后集中抵达这里,形成人潮人海,街头人头攒动,想拍个清爽的照片不容易。</h3> <h3>  古街古桥到处都是人,有喘不过气的感觉。</h3> <h3>  桥上拍的照片,那是真正的集体照啊,各国人民欢聚一堂。</h3> <h3>  古桥上俯瞰,满目青山绿水,树木苍翠,红瓦白房,蜿蜒的内雷特瓦河翠如玉带,把莫斯塔尔古城一分为二。</h3> <h3>  老桥的跳水表演,是莫斯塔尔的名片与标识之一,不过难以如愿。常常等了许久,因为没有凑齐足够的欧元,而被放白鸽,比如这一次。</h3> <h3>  重建后的莫斯塔尔老桥成为不同文化、种族和宗教社会之间和睦相处的象征,成为不同民族不同习俗之间相互沟通交流融合的精神桥梁。我们不再纠结战争,我们相信美好的未来。</h3> <h3>  中餐是典型的波黑餐,香肠、牛肉和面包,加上一杯当地鲜啤酒。背景的莫斯塔尔古桥会成为我们永远的美好的记忆。</h3> <h3>  中餐后,到我们预订的佩莱格里诺旅馆登记住下。这个旅馆是民宿,离古城古桥只有几百米,位置非常好,且价格亲民,房间又整洁。服务员非常负责但有点死板。我们和司导共3个房间都在四楼,本来把房卡一起交给给我们就完事了,但他非得一个一个护照核对,一个一个房间就位,前前后后花了10多分钟,好郁闷。</h3> 莫斯塔尔古城之夜 <h3>  据导游说,晚餐好吃的餐馆还在古城古桥那边。到了古城,人潮已经淡去,华灯初上,古城古桥都显出迷人的倩影。乘着等餐时间,又转了一圈,好好品尝古城美丽的夜色。</h3> <h3>  古桥西岸内雷特瓦河的支流上有一座小桥叫Crooked Bridge(弯桥),比莫斯塔尔古桥历史还悠久,据说是为修建莫斯塔尔古桥做的测试版模拟版。这座小桥迷你漂亮,半圆形的拱桥屹立在河边历数百年依然如故,魅力不减。</h3> <h3>  小桥边的石头建筑很有质感,年代久远,是一个餐厅。</h3> <h3>  晚7时左右,太阳下山不久,古桥在各种灯光衬托下突然变得柔美。赶紧拿出手机,古桥、河流、夜灯、蓝调,这一刻的景色太美太震撼了,真不虚此行。难忘的夜晚,难忘的莫斯塔尔之夜。</h3> <h3>  回来的路上,景色依然漂亮,石桥,石阶,石路,在雨后都是那么妩媚动人。</h3> 莫斯塔尔的早晨 <h3>  9月19日,清晨的卡拉德约.贝格清真寺显得超凡脱俗,梦幻迷离。</h3> <h3>  清晨,铺满鹅卵石的小路和石阶铺地的古桥,没有了嘈杂的人群,没有了摆满各种商品的摊位,使我有更多的可能品味欣赏莫斯塔尔古城古桥,有更多机会拍摄美景。</h3> <h3>  这座典型的土耳其浴室建于公元16世纪末,是波黑境内仅存的几个之一。整个建筑没有一个窗户,上面是一个标配的圆顶。现在是土耳其浴室博物馆。</h3> <h3>  桥西部的塔楼,原来是守桥卫兵营房。</h3> <h3>  桥东塔楼现在是老桥的博物馆。</h3> <h3>  再次走到桥底,细细地欣赏古桥。古桥凌空飞跨,桥下碧波荡漾,岸上清真寺宣礼塔和教堂钟楼媲美,好一幅绝美的中世纪波斯尼亚风情画!</h3> <h3>  三天的旅程告诉我们,波黑很美,萨拉热窝很美,莫斯塔尔很美。这里有山有水,自然景观非常壮美;这里东西方文化交汇,多重宗教和文化融合和共存,给人以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里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和原南斯拉夫时代、各种风格的历史建筑,美不胜收。然而这些美过于沉重,过于悲情。接连不断的战争给波黑带来一次一次的创伤,他们一次一次地从战火中浴火重生。战后的波黑被《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评为2019欧洲最佳旅行目的地第4名。</h3><h3> 愿悲情的波黑不再悲情,战争的创伤尽快抚平,和平的愿景永驻大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