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定乾坤的淮海战役(9-10-11)

淮水孤舟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九节:策反</b></h3><h3><br></h3><h3>  </h3><h3>共产党在发动淮海战役前几个月,各项准备工作就已经秘密进行了,情报工作更是不例外。</h3><h3><br></h3><h3>杨斯德,时任华野十三纵民运部兼联络部部长。1948年9月,他秘密潜入第三绥靖区,作为陈毅的代表,与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取得联络。他去干什么?自然不是去和老朋友唠嗑,他又去策反了。为什么是又?因为这事他已经干过一回了,而且成功了,所以很有经验。莱芜战役,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的5w多部队只用了三天时间就被解放军全部歼灭,气的当时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大骂道:“5万多人,三天就被消灭光了。老子就是放5万头猪在那里,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他也好不到哪里去,10w人守济南,8天就给人攻下来了)这中间,杨思德和被他策反的46军军长韩练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长话短说,韩练成在李仙洲突围的紧急关头,突然消失,造成46军群龙无首,失去了指挥,部队立即陷入一片混乱。这使李仙洲指挥失控,73军主力也被拖住。这么一来解放军赢得了包围全歼二大主力军的机会,促成了莱芜战役的胜利。那韩练成去哪儿呢?原来他被杨斯德和战友转移到一家地下党控制的商店地下室躲了起来。战后,韩练成编了一套从战场上逃脱的谎话,又回到南京去任职,去的目的就是卧底。当然,这都是“组织”的意思。</h3><h3><br></h3><h3>所以说,杨斯德做策反这种事,轻车熟路很有经验。况且,这回面对的第三绥靖区情况也很有利,关键看自己的工作怎么做了。</h3><h3><br></h3><h3>国民党第三绥靖区下辖77军和59军两个军,负责驻守徐州东北韩庄至台儿庄运河沿岸,利用运河沿岸,屏障徐州。这支部队原属西北军旧部,总司令冯治安,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都曾是冯玉祥的旧将。由于蒋冯之间的宿怨,加上抗战时期与共产党合作密切,西北军后来在国民党中处境微妙。蒋介石对西北军一方面收买拉拢,一方面严格防范。48年秋,原本在徐州驻防的第三绥靖区被蒋调到了徐州东北的贾汪,推上了淮海战场的前线,这让这帮西北军十分不满。好嘛,平时你老蒋对我们鼻子不是鼻子眼儿不是眼儿,现在你有难了,把我们推上去送死。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呃,这话太不恰当,那就换个说法,俗话说失败都是从内部开始,共产党正是抓住了国民党内部的纷争矛盾,进一步分化瓦解。</h3><h3><br></h3><h3>这个时候,杨斯德在适当的时候来到了适当的地点,跟适当的敌人谈一谈起义的事儿。杨斯德很坦率,见了何基沣就说我们要发动淮海战役,希望你配合一下,最好带着部队起义得了。何基沣更坦率,他说没问题。77军我搞定他们问题不大,但59军不好办,这得张克侠去帮忙做做工作。张克侠是有顾虑的,他是个参谋型的将军,智囊人物,考虑的事情比较多。关键点就是,你们有没有实力打败国民党啊?人家几十万人摆在那里也不是吃素的。言下之意就是万一你们打不过人家,我们这些降将跟着苦头就吃大了。老蒋虽可憎,但跟着他好歹还有口饭吃,失败了跟着你们去打游击?身家性命,不可不慎重考虑啊。杨斯德也不跟他们谈主义谈理想,直接讲了咱们的实力,两大野战军的兵力,现在的形势,部队的士气。总之一句话,我们得人心,部队士气高。国民党不得人心,部队士气低,打不过我们。身在国民党部队,张克侠自然知道这是事实,于是打消顾虑,开始专心投入到忽悠部下反水的工作中去了。</h3><h3><br></h3><h3>可部下也不是那么好忽悠的,大家的态度分三种:一种是坚决支持反水,一种是徘徊观望,另一种就是死硬份子,这个比较头疼。反水这种事,必须要谨慎,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走漏消息,大家都没好果子吃。</h3><h3><br></h3><h3>可杨斯德敢揽这瓷器活,手里就有金刚钻。他的金刚钻就是身后枕戈待旦随时准备攻击的华野虎狼之师。11月7日起义前夜,59军军官的态度仍然很不明确,为了给对方施压,华野七纵开始对59军驻守的万年闸地区展开攻击。共军一上去就吃掉了对方一个营,震动了整个59军。给脸不要,那给点颜色瞧瞧。</h3><h3><br></h3><h3>这种情况下,这两个师也没有别的选择,不起义就被歼灭,两相权衡,还是起义比较有前途一点。总司令冯治安既不支持也不参与,最后去了台湾,对共产党来说也算一点遗憾。最后这位抗日时期立过大功的将军两边都没讨好,国民党不肯原谅他下辖部队的起义,共产党也对他没有参加起义耿耿于怀。</h3><h3><br></h3><h3>1948年11月8日凌晨,张克侠与何基沣率领第三绥靖区两万三千余名官兵撤出战区。1949年2月,起义部队编入人民解放军序列,何张分别担任34军和33军军长,参加了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杨思德在建国后曾任总政治部联络部长,后又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台办主任。</h3><h3><br></h3><h3>整个过程说的很轻松,其实当时境况的险恶,一点都不轻松。杨思德语:“我在指挥所跟何司令商量,59军就来请示怎么办。于是他就召开团以上干部的军事会议,团长里&nbsp;头有少数人犹豫,如果那天团以上会议有一个人反对,举枪,就可以把我和何基沣枪毙了。”</h3><h3><br></h3><h3>事情过去了,已经成为历史,我们当然可以用调侃的口吻来叙述,但是,千万不要对英雄在心中稍存不敬。换做你,你有那样的胆略和勇气到敌人营中做说客吗?</h3><h3><br></h3><h3>第三绥靖区起义,对日后淮海战局有着重大意义。</h3><h3>国民党这边的情况介绍完了,共产党那边现在在干什么呢?他们在用电台迷惑敌人。 </h3><h3>&nbsp;</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第十节:大战前的诡异</b></h3><h3><br></h3><h3>  </h3><h3>按照国防部作战厅的部署,国民党把他的几十万重兵摆了一个很奇怪的阵型。沿着津浦线,徐州以南到宿县蚌埠一带,摆成一字长蛇阵,拉开了决战的架势。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个怪阵是出自资深共产党员现任国民党作战厅厅长郭汝瑰之手。</h3><h3><br></h3><h3>阵怎么摆商量好了,但国民党高层实在是对刘峙不放心,就劝老头子还是把白崇禧推上指挥位置比较靠谱。老蒋刚刚经历过东北战场的惨败,心情脆弱也就顾不上考虑派系之争,把白崇禧一纸电报叫来南京。白崇禧的态度就很诡异,一开始呢,他是兴冲冲的来,会上也义不容辞的答应下来。可到了第二天再开会的时候,他就死活不同意当这个总指挥了。这就很令人玩味,有江湖传言他前一晚见了桂系老大李宗仁,估计老李给他吹了点风。这也有道理,我们知道淮海战役一失败,蒋介石被白崇禧逼的黯然下野,而推上台的就是副总统李宗仁。当然老蒋搞军事不行,玩政治却是老手,李的总统位置还没有坐热,蒋公便又取而代之,这是后话了。还有个原因是晚年白崇禧自己说的,大意是当时看到国军部署完全错误,大战一触即发也没有时间调整了,救无可救,所以就没有当这个总指挥。到底真实情况如何,如今也不得而知了。</h3><h3><br></h3><h3>总之,白崇禧推掉了这个总指挥,返回武汉。指挥国民党徐蚌会战的重任最终落到杜聿明头上。刘峙?摆设而已。但这个摆设在开战之初以一系列错误决策证明自己当摆设也不胜任。这个时候,杜聿明还在东北,淮海战役开战第五天他才匆匆赶到徐州。</h3><h3><br></h3><h3>国民党高官顾祝同认为,共军先打下了济南,要再进行大的战役行动,起码要半个月以后,这是个错误估计,共军才不用等那么长时间,他说这个话的时候,共军华野攻击部队已经进入了攻击位置了。</h3><h3><br></h3><h3>在这之前,除了开会整风之外,还在进行一项迷惑敌人的工作。国民党内部已经够乱了,还被迷惑,这仗开始就很有意思。具体就是让在鲁西南的三纵和两广纵队,利用十几个部队的番号在那儿发电报,造成了我们部队主力在鲁西南的假象。同时命令其他纵队一律关闭电台,互相联络用马匹,用摩托。</h3><h3><br></h3><h3>这就给徐州之敌造成了一个假象,即中共两大野战军准备围攻徐州。做戏要做全套,毛泽东还命令中野在战役发起前,佯攻徐州西侧的邱清泉部。毛在电报中说:要各处一起动作,使各处之敌同时受攻,同时认为自己处于危险之地,互相不能照顾。</h3><h3>杜聿明还在东北,以刘峙的智商,这么眼花缭乱的表演超出了他的判断能力,不上当才怪。</h3><h3><br></h3><h3>1948年10月23日,淮海战役预备作战命令从曲阜发出,命令指示各部队按指定位置向淮海路秘密开进。</h3><h3><br></h3><h3>1948年11月5日,国民党正式下达了徐蚌会战的命令,11月6日,共产党正式发起了淮海战役,国共双方竟然同时向对方发起了决战。只是双方之前的准备工作不能相提并论,共军密谋已久,万事俱备。国军举棋不定,估计不足。</h3><h3><br></h3><h3>无论如何,淮海战役正式打响了。 </h3><h3>&nbsp;</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第十一节:全乱了</b></h3><h3><br></h3><h3>11月6日,华野13个纵队分兵南下,兵锋直指驻扎在新安镇的黄百韬兵团。这是真打,当然同时其他地方的佯攻也在进行。11月7号这一天,徐州剿总指挥部里电报不断,各方面来的消息一样,共军主力正在向我攻击。</h3><h3><br></h3><h3>刘峙慌了手脚,他相信了共军要让他相信的信息,以为中野华野两支大军正在向徐州攻来。话说一个人受到突然袭击最自然的反应就是伸手抱头护住要害,刘峙作为大军统帅,他的反应也是这么的自然。他立刻把自己的两只手伸了回来,命令离徐州较近的李弥兵团和镇守宿县的孙元良兵团紧急调回徐州。共军也就没客气,马上占领了这两处真空地带。这就切断了黄兵团与徐州之间的联系,也切断了徐州到蚌埠的退路。国民党徐蚌会战的计划在刚开始执行时,便完全走样,从头到尾根本没有机会得以施展。</h3><h3><br></h3><h3>而此时,粟裕也碰到了新的难题。华野先头部队来到新安镇时,赫然发现,这里已经是一座空城。黄百韬跑的影儿都不见了。如果黄百韬在退到徐州,以华野的力量,势难&nbsp;7与之决战。11月8日,粟裕又得到一个情报,这是张克侠,何基沣给他们提供的,说徐州最近几天把一些辎重武器通过火车汽车,向南转移,好多家属也向南转移了,由此得到一个推断,徐州的敌人有总退却的可能。粟裕立刻意识到,如果徐州之敌全部南撤,即使集华野中野全力也很难与之决战。</h3><h3><br></h3><h3>乱了乱了,全乱了,本来就是想吃掉黄百韬,没想到不仅黄跑的没影儿了,连徐州的敌人都开始撤退,要是让他们退过江去,那就坏了,不仅之前做的准备全部泡汤,再要寻找战机就不那么容易了。</h3><h3>国军为什么要撤退呢?因为蒋介石又变卦了。他没有坚决执行开始定的徐蚌会战的计划,而是何应钦和顾祝同提出的“守江必守淮”的主张。可这个守江必守淮的方案比较怪异,他没有去守淮河,而是把部队沿着津浦线,徐州以南到宿县蚌埠这一带,摆成一字长蛇阵,古往今来没有谁这么布过阵。11月9日而杜聿明已经从东北回到了南京,听到老头子没有执行徐蚌会战计划,不禁心烦意乱。这时候刘峙被共军的迷魂阵搞得晕头胀脑,分不清共军主力在哪,已经命令部队拉回来拱卫徐州。杜聿明接手了这个烂摊子。</h3><h3><br></h3><h3>共产党那边可不知道这些变化,他们以为国民党南撤了。粟裕立刻向毛主席发急电,提出新的建议。原来打新安镇,再打海州的计划作废,现在要按照阻止徐州之敌退到江南这个思路重新部署。但粟裕担心这么一来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解放区能不能支持打这么大的仗。</h3><h3><br></h3><h3>这与毛泽东原来的设想大相径庭。毛本来要求华野在打完黄百韬之后,由粟裕带一部分主力渡江南进。接到粟裕的&nbsp;8电报后,毛泽东迅速作出回应:应将敌人的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务使南窜。同时电令中原局和华东局:务必确保两大野军的供给,要保证前线将士两到三个月内的补给。</h3><h3><br></h3><h3>直到这个时候,淮海战役的总方针才算真正出台。这是一个标志,从小淮海变成大淮海,从局部战场变成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进行江北的战略决战。于是就提出了“倾家荡产支援淮海战役”的口号,发动群众支援淮海战役,因为这一仗打完,江北再无大战。于是就出现了500w民工推着独轮车浩浩荡荡支援淮海战役的壮观景象,也就有了陈毅后来总结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500w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豪言壮语。</h3><h3><br></h3><h3>中共已经铁了心,要和国民党在江北决一雌雄,管你愿意不愿意。于是,首当其冲的就是跑出新安镇的黄百韬兵团。那么,黄百韬跑哪里去了呢?</h3><h3><br></h3> <h3>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被策反的第三绥靖区副司令 何基沣,张克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