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多样化,小组论开发——襄派六期第七小组学习讨论剪影

静静

<h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27日上午,作别北师大赶赴无锡的“襄派”学员们,又投入到小组讨论的活动中,我们第七小组齐聚所入住酒店的8016室,共同讨论关于课程开发的话题。</h3> <h3>李雪山校长:</h3><h3>我所在的襄阳市第四十四中学,原本是一所特定背景下三线建设时代国营大型企业的子弟学校,学校远离城区,和企业一起构成了一个独立且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在我校,有一支自然成长于企业时代的颇具实力的教师桥牌队,他们经常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参加全国性的比赛,其中三位老师均具有国家一级《体育指导员》证书, 除有实战经验外,他们还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完全有能力开发学校桥牌课的校本课程。</h3><h3>在教学方法上除了用传统的讲授法外,更多的利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及项目教学法, 将一些比赛中的经典牌例虚拟成实际的比赛进行实战教学,让学生融入到比赛的角色中,更直观、更形象的学习桥牌技术。教学过程中把教室布置成牌室模式,四人一桌,黑板上挂一个桥牌教学挂盘, 每桌配上牌套、叫牌卡等基本教具,让学生处在这样一个既新鲜又陌生的环境里,既能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能快速地融入到学习中。教学的中后期安排双人、团体队式的教学实战比赛,既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又提高实战技能。另外学生也能通过网络中的桥牌游戏将所学的技巧得以实践运用。这样运用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不仅符合桥牌这项智力运动项目的特点, 更优化了课堂教学的结构。</h3><h3><br></h3> <h3>王中亚老师:</h3><h3>2016 年 12 月,教育部等 11 部门颁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实现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衔接,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深化课程改革,实现综合化的课程与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引领。虽然研学旅行是一门新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形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能学到多学科知识与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思维,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缺少专业综合型的教师,短时间内构建起综合课程难度较大,所以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课程目标与内容着手,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起发力,从本学科育人价值以及课程标准的角度出发,与其他学科教师一同寻找研学旅行课程的契合点。我专业为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着重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探究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模式,以期引起其他学科教师的共鸣,真正发挥研学旅行课程的育人价值。<br></h3> <h3>李静老师:</h3><h3>我觉得开展经典诵读课程也很有必要。编写校本教材时首先要明确理解教材内容,挖掘教材的诵读教学价值,发挥教材这个“例子”的教育和示范作用。其次是精选课外古代经典诵读的内容,进一步完善国学经典诵读的校本教材。经典诵读课程开发得好可以促进促进学生成长,照亮学生人生,加强思想深度,树立崇高理想;促成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懂得担当责任,懂得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生的幸福和成功;引起全校语文教师对阅读特别是古代经典教学的高度重视和反思。</h3> <h3>张宝玲、姜水才老师:</h3><h3>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认为还可以开发初中记叙文写作序列化的校本课程。<br></h3><h3>在充分了解学生写作现状基础上,围绕初中记叙文训练目标设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个个分散训练点。把记叙文作文理论知识与读写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充分的操作性和实用价值的训练模式。既有利于教师讲授发挥,又有利于同学们学习训练,将写作教学的关注重点转向“学”,把每节写作教学课的重点落实到相应的教学序列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科学命题,针对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对生活积淀的回忆,激发其表达欲望。在训练过程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精心出好训练题目,即时评改并督促学生修改。</h3><h3>编写教程时,可以结合部编版教材编写36次读写训练,每次一个主题,各写作主题既与课本单元阅读的学习重点配合,又尽可能自成体系,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开始,逐步培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类文体,及游记、书信、小传等实用类文本的写作能力。各专题的选择力求使学生能一课一得,避免笼统和大而无当。</h3> <h3>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br></h3><h3>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另外,教师参加课程开发,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活力,而且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良机,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