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江头话九江

寻真使者

<h3>  &nbsp; 九江,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南岸,东含鄱阳湖,西接幕阜山,南为豫章平原,滨江湖而抱匡庐,通五岭而达三江,是江西省唯一的连通江达海城市。这里历史悠久、商业繁荣、文化昌盛,自古以来便是车盖楼船,应接不暇的锦绣之地。</h3><h3>&nbsp;&nbsp;&nbsp;&nbsp; 九江之名,始于春秋,原为众水合一的地方,早在五、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这是我市考古工作者在湖口史家桥遗址内,采集到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实物标本,除了大量的生产工具,还有不少的生活用品。你瞧,在这些红色土块中,还保存有原始人生产的稻谷稻草的痕跡呢。</h3> <h3> 稻壳土块</h3> <h3>&nbsp; 荞麦岭遗址,位于柴桑区马回岭镇富民村的山垄上。遗址东侧30米为昌九高速,东距庐山5公里。2014年6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九江文博部门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一批商代早期的房屋遗址、灰坑,及大量石器、陶器、玉器和青铜器,特别是坩埚、栋渣、炉璧的发现,说明早在3500年前,这里便是我们祖先冶炼和铸造青铜器物的场所。</h3><h3>&nbsp;</h3> <h3>  这里是举世闻名的铜岭古采矿冶炼遗址,你看,地上地下的采矿遗迹是何等的丰富。竖井密集,巷道纵横。古代矿工们有效地采用了竖井、斜井、盲井和平巷相结合的开拓方式,初步解决了井下支护、通风、排水、提升和照明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它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有木支护结构的地下采矿遗址。荞麦岭遗址和铜岭采矿遗址的发现,对于探索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h3> <h3> 井底巷道</h3> <h3> 釆矿工具青铜釿</h3> <h3> 提升工具辘轳</h3> <h3> 部分釆矿工具</h3> <h3> 装卸器具竹篮</h3> <h3> 铜岭釆矿工人行走的草鞋印</h3> <h3>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九江属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分淮南置豫章郡下辖18县。九江境域内的柴桑、彭泽、鄡阳、海昏、历陵、艾六县均隶于豫章。晋元康元年(291)置江州,州治豫章,辖10郡。永兴元年(304)析武昌之寻阳、柴桑,置寻阳郡,治寻阳隶江州。东晋咸和中郡治由寻阳移治柴桑。东晋咸康六年(340),江州治所由豫章移至寻阳柴桑。自此寻阳城成为长江中游乃至整个江南政治、经济、文化的汇集地。也是九江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h3> <h3>  这里便是被湖水淹没的古寻阳城。城址呈不规则长方形,北毗八里湖滩,东南接围嘴、马鞍洲,西临玉兔山,汛期大部分没入水中,涸时可见全貌,通过考古调查,城址内涵十分完整,有房基址、陶瓷窑址、砖窑址、冶铁址、水井、庭院装饰物太湖石等,六朝青瓷片及建筑瓦砾则是俯拾即是,保存的文物颇为丰富。特别是在城址的东北面发现了一处窖藏铜钱,计总重的180公斤,它包揽了两汉、新莽、三国、两晋、南北朝各个时期官铸民造的流通铜钱达数十种,时间跨度约750年,是研究江州经济货币史的重要实物资料。</h3><h3>&nbsp;&nbsp;&nbsp;&nbsp; 东汉以后,大批的北方士族和流民涌入了江州,给原本地广人稀的江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南方的统治阶级顺应历史潮流,采取了屯田制、占田制、土断及设立侨置郡县等措施来安抚侨民,使北方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在南方得以推广和利用。</h3><h3>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h3><h3> 江州漕运的主干线为长江漕运线,上达蜀楚,下至三吴。其支线通过鄱阳湖、赣、信、修、抚、鄱、潦、昌等诸江河水系可连接江西全境。除此以外,岭南广州亦属于江州漕运范畴。其漕运方式釆用的是水陆转运,先入溱水,越横清关(小梅关),经南野县(南康)而进入赣江漕运线。</h3><h3> 漕仓是漕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漕运贮备的中继站。江州有豫章仓、钓矶仓、湓口仓三大漕仓均设在交通要冲之地。人类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流通,在商品经济交往中,交通运输更是流通领域中的基本命脉。而水上运输则是人类古老和最重要的运输手段之一。江州地当军事要冲,“自六朝以来,州常为中流雄镇,得其人守之,未尝越浔阳一步也”。统治者为控制江州和岭南,控制长江漕运线,掌握上下游的平衡。特别关注江州在六朝地理格局中的“棋位”及其对漕运系统的影响。因为江州的漕运系统,不仅负担了上下游间转输的重任,还成为维持当地军事力量的重要保障。</h3><h3><br></h3><h3><br></h3> <h3> 江州全境图</h3> <h3>&nbsp; 从公元三世纪到公元六世纪,中国虽处在三国、五胡十六国割据和南北朝对峙中,但在思想文化方面却有不同程度发展。特别是在九江,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它孕育了中国的隐逸文化、田园文化、山水文化和宗教文化,把中国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巅峰。一大批代表人物如翟氏四隐、浔阳三隐、东林寺十八高贤以及董奉、吴猛、王羲之、顾恺之、慧永、慧远、佛馱耶舍、陶渊明、谢灵运、陆修静、鲍照、江淹、张正见等,都曾活跃在这个舞台上。</h3><h3>&nbsp;&nbsp;&nbsp;&nbsp; 晋太元三年,高僧慧远来庐山布道传法。创建和主持东林寺三十余年为使佛教中国化,他所创造的口念弥陀,心注西方,坐禅修定,息心忘知成佛的方法,简单易行,一般群众都乐意接受。晋元兴元年(402),慧远邀请刘遗民等一百二十三人,集结“白莲社”创立净土宗。由于远公的德望,当时的达官贵人、权势显要,都争先与之交往。天竺僧侣望风遥仰,“东向稽首,献心庐岳”。东林寺遂成为南方佛教的中心。从此,九江佛教十分兴旺,出现了“庐阜招提三百所”、“五百僧房缀蜜脾”的盛景。</h3><h3>&nbsp;&nbsp;&nbsp;&nbsp; 南朝刘宋时,南天师道的创始人陆修静,以太虚观为大本营,研经传道授徒长达7年之久。面对魏晋时期道教组织涣散、经典混乱、仪式不完善的现状,对道教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其改革措施包括整顿道教组织、完善斋醮仪式等。特别是在庐山太虚观对道教经典进行整理和分类。将其列为洞真、洞玄、洞律三部,合称“三洞经书”,并编纂《三洞经书目录》。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道教的振兴和发展,为道教经典的收集整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h3><h3><br></h3> <h3> 东林寺大雄宝殿</h3> <h3> 东林寺白莲池</h3> <h3> 陶渊明祠</h3> <h3> 陶渊明墓</h3> <h3>  南朝梁时,析柴桑设侨置汝南县,因水患,不得已把州、郡、县治所迁到了湓城。湓城,东距柴桑约45公里,位于瑞昌市横港鎮约2.5公里的清湓街,其遗址范围:东起北门刘家,西至吴林岸,南到南门,北至白马墩,东西约700—800米,南北约500米。这里三面环山,湓水自西而东绕城而过,南朝梁诗人何逊诗云:“湓城俯湓水,湓水萦如带。”指的就是这个地方。</h3><h3>&nbsp;&nbsp;&nbsp;&nbsp; 隋开皇三年(584),废郡建州、县二级政区。江州领湓城、彭泽二县。唐武德四年(621)析湓城置浔阳县,八年(625)废湓城入浔阳。从此庐山北麓的浔阳城就一直是赣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时这里已成为江南西道的一大商港。一些周流天下的富商大贾都云集于此。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发展到宋代,九江的商业更为繁荣,楼肆栉比,百业兴旺。为了适应金融市场的需求,宋王朝在此设立了铸币机构广宁监及会子务。明景泰元年(1450),朝庭还在此设立了钞关,每年税银极为可观,至清代中期,九江关税已居全国内陆诸关之首。</h3> <h3>  九江古代教育非常发达,曾是宋明理学的一个中心。李渤、周敦颐、朱熹、都曾在这里办过书院,其中尤以朱熹兴复的白鹿洞书院最为有名。</h3><h3> 白鹿洞,原是唐代文人李涉、李渤兄弟隐居读书的地方。这里四山环抱,水清石秀、古木参天,环境十分幽雅。南唐升元间被辟为庐山国学,宋初改为白鹿洞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首。</h3><h3> 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任南康军守时,兴复了白鹿洞书院,它是我国最早的讲学式书院。这个书院既是教学园地,又是学术活动场所,允许不同学术观点兼容并蓄。特别是朱熹为该院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指示》,不仅为后来历代书院所遵循,甚至影响着封建社会后朝全部教育的发展。</h3><h3><br></h3> <h3> 白鹿洞书院</h3> <h3> 白鹿洞书院棂星牌坊</h3> <h3>  建筑和石刻工艺在九江也具有很高的水平。横跨于三峡涧的观音桥,由107块巨石扣锁而成,桥基立于三峡涧的峭壁上被古人称之为“鬼斧神工,非人力所为”。据桥上铭文载,它的建造者就是九江工匠陈智福、陈智汪、陈智洪三兄弟。</h3> <h3> 观音桥</h3> <h3> 观首桥券拱上的宋代石刻</h3> <h3>  云居山的宋代心印禅师塔、明代颛愚全身法塔,结构严谨、造型稳重、气势恢弘,展现了九江古代工匠的高超的建筑技能。</h3> <h3> 宋心印禅师塔</h3> <h3> 明颛愚塔</h3> <h3> 秀峰石刻</h3> <h3></h3><h3> 这些琳琅满目的石刻,也是九江刻工的艺术杰作。在宋代,九江刻工名家辈出,如謇亿、陈格、翟文庆等。但最为著名的当数专刻苏东坡、黄庭坚词翰的李仲宁了。这是李仲宁、李仲宪兄弟为曾巩镌刻的墓碑拓本。李仲宁所镌刻的石碑,其笔法神韵与原迹如出一辙,黄庭坚特题其门额为“琢玉坊”。<br></h3><h3> 到了明、清两代,九江成了江西及邻近地区大米、茶叶、陶瓷、木材等大宗商品的集散地,是我国著名的三大茶市和四大米市之一。</h3> <h3>曾巩墓志铭拓片 镌刻者李仲宁、李仲宪</h3> <h3> 九江茶市铜雕塑</h3> <h3> 九江米市铜雕塑</h3> <h3>  九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揽名山、名湖、名江于一体,以其形胜与交通之便,成为历代名人的云集之地。古往今来,到过九江的人,无不为九江秀丽景色所陶醉。陶渊明的“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居易的“湖山处处好,最爱湓水头”: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江皋的“甘棠湖水碧如烟,湖面孤亭一笠悬”。充分表达了他们对九江的美好情感。而唐代权德舆的“九派浔阳郡,分明似画图”则是对九江赞誉的高度概括。</h3> <h3> 浔阳江风光</h3> <h3> 甘棠湖风光</h3> <h3> 庐山五老峰</h3> <h3> 庐山瀑布云</h3> <h3> 庐山瀑布</h3> <h3> 鄱阳湖风光</h3> <h3>&nbsp;&nbsp; 由于九江地理位置优越,历代统洽者都很重视这块“咽喉要地”的城防建设,仅明清两代,城池的修筑就达15次之多。在历代保卫九江城的战斗中,出现过许多英勇壮烈的战争画面。</h3><h3>&nbsp;&nbsp;&nbsp;&nbsp; 南唐末,江州指挥使胡则,为抵抗曹翰的进攻,在此坚守五个月之久,直至城破人亡。</h3><h3>&nbsp;&nbsp;&nbsp;&nbsp; 南宋绍兴年间,为讨伐土匪武装和防御伪齐渡江南侵,著名抗金将领岳飞率部屯驻九江,与九江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此置地建房,打算功成身退之后,留在九江终老林泉。这岳氏名园,便是岳飞侨寓九江的历史见证。</h3><h3>绍兴六年(1136)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病逝鄂州军中他携儿子岳云等人跣足徒步,扶柩九江,安葬于九江株岭,并在墓侧结庐守孝。</h3><h3>&nbsp;&nbsp;&nbsp;&nbsp; 岳飞的妻子李娃逝世后,也葬在九江,与岳母相伴。</h3><h3>&nbsp;&nbsp;&nbsp;&nbsp; 后人为表达对岳飞忠贞爱国的敬意,在九江城内建岳王祠,明代重修仰忠祠记,记载了建岳王祠的原由。</h3><h3>&nbsp;&nbsp;&nbsp;&nbsp; 元末,陈友谅以九江为都,建立了大汉政权。鄱阳湖一战,陈友谅以失败而告终。朱元璋即位后,为巩固其统治,特命人在庐山锦绣峰上建起了这座白鹿升仙台,以此告之黎民百姓,他坐天下是顺从天意的。</h3><h3>&nbsp;&nbsp;&nbsp;&nbsp; 太平天国时期,林启荣在九江坚守五年之久,在保卫九江城的战斗中,曾与清军发生了多次激烈战斗,太平军与湘军水师的湖口一战,几乎逼得曾国藩投水自尽。</h3><h3><br></h3><h3><br></h3> <h3> 宋代九江城砖</h3> <h3> 岳氏名园石刻</h3> <h3> 岳母姚太夫人墓</h3> <h3> 太平天国胜炮</h3> <h3> 湖口忠烈祠</h3> <h3>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大炮轰开了长江内陆的大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英政府鉴定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天津条约》,将九江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城市。从此,九江就成为各国列强的半殖民地。</h3><h3>&nbsp;&nbsp;&nbsp;&nbsp; 英租界地有外洋街和内洋街,其间有英国领事馆、英国租界巡捕房、英国亚细亚洋行、英怡和洋行代表处、英太古洋行、法国天主堂、法国天主堂医院、日本领事馆、日本日清株式会社、日本台湾银行、俄国顺丰茶厂、俄国阜昌茶厂、美国美孚洋行等, 外国的轮船码头遍及九江整个长江沿岸。</h3><h3>&nbsp;&nbsp;&nbsp;&nbsp; 各国列强的势力范围不仅限于浔阳江畔,而且扩展到九江城内。座落在城内的法国教会天主堂、修道院、育婴堂;美国教会的福音堂、勃兰地教堂、但福德医院、生命活水医院、同文书院、儒励女中、诺立中学……。连九江的关税权,也被外国人控制的税务司所把持。</h3><h3><br></h3> <h3> 法国天主堂旧址</h3> <h3> 美国安息日会福音堂旧址</h3> <h3> 日本领事馆旧址</h3> <h3> 英太古洋行旧址</h3> <h3> 美孚洋行旧址</h3> <h3> 英亚细亚洋行公寓旧址</h3> <h3> 儒励女中旧址</h3> <h3> 生命活水医院</h3> <h3> 九江海关姑塘分关旧址</h3> <h3>&nbsp; 庐山也成了外国人享乐的天堂。自1885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租借长冲为避暑地后,美、日、俄、德、葡萄牙、瑞典、瑞士、挪威等国也纷至沓来,划地建房。至1927年,庐山牯岭有各种形式的外国建筑达518栋。</h3> <h3>&nbsp; 哪里有侵略,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九江人民为反抗外国侵略势力,一开始就进行过不妥协的反抗斗争,沉重打击了外国列强的嚣张气焰。</h3><h3>&nbsp;&nbsp;&nbsp;&nbsp; 1911年10月23日,在辛亥革命的硝烟中,九江革命党人策动了九江起义,为推动江西和长江下游一带光复起到了重要作用。</h3><h3>&nbsp;&nbsp;&nbsp;&nbsp; 金鸡坡三声炮响,起义军臂缠印有“同心协力”的白布,向道署发起了进攻。就在这延支山上,英雄的九江军民曾高高竖起三面义旗。1913年为纪念九江光复,将延支山上这座揖庐亭改为光复亭。</h3> <h3> 光复亭</h3> <h3>&nbsp; 1913年,李烈钧将军在湖口发动了讨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石钟山上的飞捷楼成了讨袁革命军的指挥所。</h3> <h3> 讨袁军秘书长杨赓笙故居</h3> <h3>&nbsp; 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之后,九江人民掀起了一个反帝爱国的革命热潮。</h3><h3>&nbsp;&nbsp;&nbsp;&nbsp; 1927年1月,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在中共九江支部的领导下,九江人民英勇地占领了英租界,经过16次外交斡旋,最终英方表不得不表示,“英界收回,决定由华管理。”1927年3月15日,英租界正式交还中国政府管理,为中国近代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h3><h3>&nbsp;&nbsp;&nbsp;&nbsp; 同年四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反击国民党右派的反共嚣张气焰,根据中共中央实行武装暴动的初议,决定拉起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br> <br></h3><h3><br></h3><h3><br></h3> <h3>  国民革命军廿四师叶挺指挥部旧址</h3> <h3>  同年7月中下旬,李立三、谭平山、邓中夏、叶挺、聂荣臻、周恩来等同志先后来到九江,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了南昌起义。</h3><h3> 汪精卫见局势不妙,妄图诱骗贺龙、叶挺上庐山“开会”,以解除他们的兵权。叶剑英觉察到这一阴谋后,立即会见叶挺、贺龙。在甘棠湖的一条小划子上商量对策,决定把部队开往南昌。</h3> <h3>  8月1日,聂荣臻根据周恩来指示,在马回岭策动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赴南昌参加起义。<br></h3> <h3>国民革命军廿五师淄重部队起义出发地——马 回岭火车站旧址</h3> <h3>  一百多年来,九江这座历史名城,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一篇篇光辉夺目的英勇华章。</h3><h3>&nbsp;&nbsp;&nbsp;&nbsp; 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九江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九江这座古城的保护和建设。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等,不断新增保护对象。同时,加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护工作,整治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公布了一批历史建筑名录,使九江的历史文化风貌,得以逐步显现。</h3> <h3> 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h3> <h3> 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h3> <h3> 文物保护单位标志</h3> <h3>&nbsp; 今日的九江,秀美超越千年,且看这热闹繁华的街市;这宁静温馨的甘棠湖水;这人文荟集的旅游景观;这传统可口的小吃;这斑烂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世代相传的民俗风情,充分展现了九江几千年的历史风采,它们将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去延伸,去拓展……。</h3><h3>&nbsp;&nbsp;&nbsp;&nbsp; 美哉浔阳!美哉九江!</h3> <h3> 湖口青阳腔</h3> <h3> 舞獅</h3> <h3> 舞龙</h3> <h3> 戏曲</h3> <h3> 彭泽板凳龙</h3> <h3> 武宁锄山歌</h3> <h3> 修水全丰花灯</h3> <h3> 九江萝卜粑</h3> <h3> 九江茶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