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十月下旬的北京,已有些许寒意。八路军老战士、我国地地导弹发射试验大队首任大队长、原国防科委廿五基地副司令员施存璧同志于2019年10月20日6时15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施老前辈1922年9月24日生于山西省怀仁县。1938年6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0师716团战士、120师教导团特务员、抗大七分校学员。参加了滑石泛伏击战、黑马张庄伏击战、齐会歼灭战、陈庄歼灭战和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的黄土岭伏击战。1943年担负贺龙、关向应的警卫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冀察热辽军区司令部、东北野战军八纵、四野45军任作战参谋和军炮兵团作战股长,参加了辽沈、平津和广西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入高级炮兵学校学习,毕业后曾任郑州炮校队列处长。1958年6月入我国导弹部队的搖篮一一长辛店炮兵教导大队,为接收苏制P一2导弹装备,学习导弹原理和导弹发射指挥专业。1959年5月任廿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导弹发射试验大队大队长,之后又先后任廿基第一试验部副部长、第五试验部副部长,廿五试验训练基地副司令员,参与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枚苏制P2导弹、第一枚东风一号导弹、第一枚东风二号导弹、第一枚东风三号导弹、第一枚巨浪一号导弹(东21)、第一枚东风五号导弹(高弹道)的发射试验任务。他从祖国的大西北到晋西北高原,在艰苦的两弹一星试验第一线奋战了几十个春秋,为我军尖端武器装备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0月26日上午在解放军301医院为施存璧老前辈举行了告别追思会。原第二炮兵司令员杨国梁上将、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沈椿年中将、原国防科工委副参谋长赵起增少将、原国防科工委政治部副主任王占华少将和薛守唐少将、潘培泰少将、佟连捷少将,苏旭光少将、翁杰少将、谷连文少将、徐宏亮少将、赵传祥少将、胡增军少将、李孟祥少将、郑时运少将,张志伟少将、安敏建少将、张海东少将、李钢少将、王庆恩少将、王道富少将、刘思刚少将和军级研究员杨庆增、原基地副政委王玉群少将的夫人到会参加。在京外的姜学福少将和张家桂少将敬送了花圈。从事两弹一星事业老领导的后代到会送别与父辈共同工作多年的施老前辈,他们有20基地首任司令员孙继先将军之子孙东宁、20基地第二任司令员李福泽将军之子李联环、20基地第三任司令员张贻祥将军之子张经、原国防科工委参谋长张敏中将之女张旭明,还有25基地首任司令员乔平之子乔巍向、首位政委孙明远之子孙明等40多位从事两弹一星事业老一辈开创者的子女和施老前辈的生前友好,有关单位代表,老战友老部下老同事等近三百人来向施老前辈作最后的告别,追思这位为祖国,为人民,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开拓性重要贡献的革命老前辈,并向施老前辈的亲属表示亲切的慰问,节哀顺变!施老前辈安息吧!<br></h3> <h3>施存璧同志生平: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国防科委第二十五试验训练基地副司令员、党委常委施存璧同志于2019年10月20日6时15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施存璧同志1922年9月24日出生于山西怀仁。1938年6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0师716团一营二连通讯员,120师教导团特务员,抗大七分校陆军中学学员。1943年3月起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特务员,期间先后承担贺龙司令员和关向应政委的安全警卫、机要文件保管和日常事务。抗战时期参加的主要战斗有1938年11月在山西五台县滑石砭的伏击战;1939年1月随120师主力716团由晋西北挺进河北后,先后参加了黑马张庄战斗、齐会战斗、陈庄战斗和击毙日军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伏击战;之后参加了百团大战和晋西北反“扫荡”、反“蚕食”、反“治安強化运动”的斗争。为保卫、巩固和发展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施存璧同志于1945年到抗大七分校学习,1945年12月由陕甘宁晋绥司令部调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教育科参谋,1946年11月任冀察热辽军区司令部作战科参谋,1947年5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司令部作战科参谋,1948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警卫营副营长,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45军司令部作战处参谋、军炮兵团作战股股长。这期间参加的主要战役有东北夏季攻势、秋季作战和辽沈、平津、广西战役。施存璧同志在战争年代不畏艰苦、不怕牺牲、英勇作战为民族独立、全国解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施存璧同志于1950年10月调至军委炮兵第5师司令部任军务科副科长,1952年任第四炮校队列处副处长,1953年8月至1954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炮兵学校学习,毕业后任第四炮兵学校(培养高射炮兵初级指挥军官)第四学员营营长,1956年 5月任郑州炮校队列处处长。 为了创建我国导弹部队,中央军委于1957年12月决定由炮兵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共同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教导大队(后被誉为我国导弹部队的摇篮)。大队的主要任务是承担接收苏制P-2导弹装备和学习、训练任务。施存璧同志于1958年6月到1959年5月,与岳振华、李旭阁、崔子高、吕诚华、谢光选、梁思礼、李甦等师、团级干部学员到北京长辛店参加炮兵教导大队学习和训练,主修导弹原理和导弹发射指挥专业。1959年5月31日,第二十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地地导弹发射试验大队在北京长辛店成立,施存璧任大队长,张达慈任政委,周光明任副大队长,王世成任参谋长,侯福任副参谋长。下辖两个导弹发射中队(一中队长忠勇,指导员马让;二中队长许景儒,后为隋治,指导员左乃元),一个技术中队(中队长孙培生,指导员王明顺);后增加一个通信时统站(主任刘同喜)。1960年9月10日,施存璧同志作为地地导弹发射阵地副主任、发射大队大队长,参与组织指挥并圆满完成了我国第一枚地地导弹(苏制P-2导弹)的飞行试验发射任务,实现了中国地地导弹发射零的突破。接着于1960年11月和12月,以施存璧为大队长的导弹发射大队又连续3次圆满完成了我国东风一号近程地地导弹(1059)的发射试验任务。1964年6月29日又圆满完成了我国改进后的首枚东风二号中近程地地导弹的发射试验任务。接着发射大队于1964年7月至10月又连续七次成功地发射了东风二号中近程地地导弹。从而初步建立了导弹发射的组织指挥程序和试验工艺流程及质量检查方法。东风一号和东风二号地地导弹的发射试验成功,也为后续地地导弹的研制与发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5年5月至1967年2月,施存璧同志在任国防科委第二十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副部长期间,参与组织指挥了我国东风三号中程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及后续的两次飞行试验都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我国自行研制液体地地导弹的能力和靶场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出了贡献。1967年2月第20训练基地组建了第一工区,施存璧同志被任命为工区副主任,由大西北戈壁滩转战到了晋西北高原,分管新建靶场的勘察选点、场区技术建设方案设计和场区建设工作。晋西北严寒艰苦,他与工区党委一班人,带领广大指战员继承发扬我军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有条件的上,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思想,大力抢建首期工程,在1968年10月前完成了首期重点配套工程,保证了1968年底至翌年初在华北新建试验场执行的东风三号导弹首次全程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接着东风三号第二次全程飞行试验任务又获圆满成功,东风三号中程地地导弹发射的连战连捷,极大鼓舞了参加华北导弹发射新场区建设的全体同志。施存璧同志于1968年4月至1975年10月任国防科委第二十训练基地第五试验部副部长,分管组织指挥东风三号中程导弹发射试验任务和东风五号洲际地地导弹高弹道发射试验任务,并圆满完成了历次导弹发射试验的组织指挥和科技管理工作。对此,中央军委、中央专委对导弹的设计、研制、试验和组织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施存璧同志在每次发射试验前,都对导弹组织严格周密的测试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保证了飞行试验的成功,为后续导弹研制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这其中施存璧同志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努力,做出了重要贡献。施存璧同志于1976年1月起任第二十五试验训练基地党委常委,先后担任基地参谋长和副司令员等职,直至1983年10月离休到国防科委第十干休所(现北京卫戍区朝阳第十一离职干部休养所)。在此期间,施存璧同志学习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各项政策,自觉增强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同心同德,为实现党在新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而努力奋斗的自觉性。继续认真抓好所分管的科研试验、训练和部队管理等工作。至1981年底负责组织完成了基地所承担的东风五号发射试验阵地和东风二十一号陆基机动弹道导弹试验阵地的建设以及综合发射阵地和雷测站的建设。紧紧围绕科研试验任务狠抓岗位技术练兵,使技术干部队伍能力进一步加强,技术知识结构有所改善,为完成各项试验任务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在基地党委的领导下,组织完成了东风五号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试验任务和东风二十一号陆基机动弹道导弹的发射试验任务,以及配合其他发射场完成的航区测量任务。施存璧同志自1959年担任我军第一支地地导弹试验发射大队首任大队长起,在东风场区和晋西北场区,他参与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枚苏制P2导弹、第一枚东风一号导弹、第一枚东风二号导弹、第一枚东风三号导弹、第一枚东风五号导弹、第一枚东风二十一号导弹的发射试验,他从大西北戈壁滩到晋西北高原,一直在艰苦地区工作了几十个春秋,为我军尖端武器装备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施存璧同志把毕生精力无私奉献给了我国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和国防科技尖端武器事业,他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党和国家的肯定。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59年晋升为中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上校军衔。1956年3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颁发的“独立自由奖章”,1957年6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颁发的“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中央军委授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同年还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2005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2015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9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施存璧同志一生对党忠诚,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坚持原则,工作严谨,善于学习,尊重科学,爱惜人才,呕心沥血地为我国创建和培养出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地地导弹发射试验队伍做出了贡献,给后来的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光明磊落,为人正直,清正廉洁,处事公道;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子女家人严格要求,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党的宗旨,充分体现了一名老八路的崇高风范。施存璧同志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辉煌的一生。作为中国导弹火箭试验发射部队的创业者、领导者,也是第一代航天战士杰出的指挥员,他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大漠戈壁和晋西北黄土高原,离休后还始终关注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他为国防科技尖端武器事业所作出的不朽功绩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他的坚定信念、崇高品德和奉献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值得我们永远爱戴和缅怀!<br></h3><h3> 施存璧同志永垂不朽!</h3> <h3>上联:抗日驱蒋,半生戎马,小米步枪,开元解放,功先辈。下联:强军卫国,一世英名,两弹一星,永续兴邦,励后生。</h3> <h3>施老前辈</h3> <h3>三张施老前辈全家不同时期的合影。</h3> <h3>2019年10月7日(重阳节),施老的老部下邓金宁(左1)、李钢(左2)到家中看望已97周岁高龄的施老(右1)。右2是施老的儿子施豫。</h3> <h3><h3>参加缅怀施老追思会的老部下们合影。左起:王庆恩少将、朱建业少将、张志伟少将、杨国梁上将、沈椿年中将、李钢少将、安敏建少将、佟连捷少将。</h3></h3> <h3>左起杨国梁上将、沈椿年中将、刘思刚少将。</h3> <h3>原第二炮兵司令员杨国梁上将与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沈椿年中将。</h3> <h3>原廿五基地老战友合影。前排左起:张志伟、李钢、杨庆增、贾东生、施省锡、舒伟良、刘建国。后排左起李光、侯鲜利、李联环。</h3> <h3><h3>战友合影,左起贾东生、张经、苏旭光、孙东宁、李联环。</h3></h3> <h3>老战友合影。左起孙明、邓金宁、张经、李光、贾东生。</h3> <h3>左起:朱建业少将、杨国梁上将、王天林。</h3> <h3>战友合影:左起苏旭光、张经、孙东宁、李联环、李钢。</h3> <h3>前左为原廿五基地司令徐宏亮少将,前右为原二炮司令员杨国梁上将。后左为郑时运少将,后右为薛守唐少将。</h3> <h3>左为原社科院老干局长高来发(转业前为基地通信团政委),右为杨国梁上将。</h3> <h3>左为杨国梁上将,右为张志伟少将。</h3> <h3>原二炮司令员杨国梁上将与原国防科工委副参谋长赵起增少将握手。</h3> <h3><h3>左为曾先后任过20基地和25基地政委,后任国防科工委政治部副主任的王占华少将。右为曾任过25基地司令员的杨国梁上将。</h3></h3> <h3>左李孟祥少将,中谷连文少将,右赵传祥少将。</h3> <h3>右为原二炮司令员杨国梁上将,左为原廿基地党委常委老一部部长崔子高之子、航天飞控中心高级工程师崔凯云</h3> <h3>廿基地三位司令员的后代今天上午在追忆老八路、原廿五基副司令员施存璧时相聚,左为孙继先将军之子孙东宁,中为张贻祥将军之子张经,右为李福泽将军之子李联环。</h3> <h3>右为廿基地首任司令员孙继先中将之子孙东宁,左为廿基地第二任司令员李福泽少将之子李联环。</h3> <h3><h3>右为杨国梁上将,中为张志伟少将,左为施老的二儿媳毕军荣。</h3></h3> <h3>左为原第二炮兵司令员杨国梁上将,中为原廿六基地副司令员张海东少将,右为施存璧副司令员之子施豫。</h3> <h3>右起: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沈椿年中将、薛守唐少将、佟连捷少将、原二炮司令员杨国梁上将、摄影、张海东少将。</h3> <h3>左为李钢少将,中为赵起增少将,右为原国防科工委参谋长张敏中将之女张旭明高级工程师。</h3> <h3>左为薛守唐少将,右为沈椿年中将。</h3> <h3>两位哈军工一期的、1958年大学毕业后共同奔赴大西北戈壁滩的老同学,左为沈椿年将军,右为赵起增将军。</h3> <h3>李钢(左)与在科司工作时的老领导赵起增(右)。</h3> <h3>原廿五基地老战友合影,左起李钢、崔凯云、李联环、陈玉生。</h3> <h3>左为苏旭光将军,右为孙继先之子孙东宁。</h3> <h3>左为郑时运少将,右为胡增军少将。</h3> <h3>老战友久别重逢:前左苏旭光少将,前中杨国梁上将、前右沈椿年中将。</h3> <h3>发射团战友合影。左起张志伟、王天林、安敏建、舒伟良、高来发。</h3> <h3>右2为胡增军少将</h3> <h3>签到的是苏旭光将军</h3> <h3>签到的是谷连文将军</h3> <h3>左1为翁杰少将,中为谷连文少将(原基地司令员),右为李孟祥少将。</h3> <h3>签到的是施老在晋绥抗日根据地和军委炮兵时期的老战友、在长辛店炮兵教导大队时的同学、原国防科委24试验训练基地司令员申建基的女儿申晓琴。</h3> <h3>左为王庆恩少将,中为潘培泰少将,右为杨国梁上将。</h3> <h3>左为廿五基地首任司令员乔平之子乔巍向,右为原廿一基地政治委员邓迈之子邓金宁。</h3> <h3>左杨庆增,右贾东生。</h3> <h3>杨国梁上将(左4)与施老的次子施豫(左3)握手。左1为施老的大儿媳张远征,左2为施老的二儿媳毕军荣。</h3> <h3>沈椿年中将与施老的次子施豫握手。</h3> <h3>向老首长三鞠躬。左为李钢少将,右为王道富少将。</h3> <h3>左朱建业少将,右王庆恩少将</h3> <h3>左安敏建少将、右张海东少将。</h3> <h3>1943年起施存璧任陕甘宁晋绥司令部特务员,期间先后担任过贺龙司令员和关向应政委的警卫工作。</h3> <h3> 关向应政委在1944年写给山西新军总指挥续范亭将军的信中,提到了施存璧。信中写道:</h3><h3>敬爱的范亭同志:</h3><h3>天热事忙,人家来我这里也稀少了。今天要施存壁同志出去打听您的消息,看是否去了南泥湾。得着您的回信真高兴,您给我的信或者见面时的谈话,都给我在智慧上增加了东西。</h3><h3> 时局开展得这样有趣,有时我也波动。但是还能照您所说的随来随应,随应随了。一丝不挂,安静下来。</h3><h3> 我们要往大海内加一滴水,这是您所说的。但是太累了,我们就在海边休息一下吧!喘一口气再做。我们这个病多动多看书多说话都会累的,一累就吃亏。</h3><h3> 每每听到您病的消息,我总是找杨医生问一问。他每次都给我以肯定的安慰。他总说您的病是不要紧的,他的经验中看到过很多。他的亲伯父就是和您一样病,五十多结婚,还生了五个孩子,六十余岁才去世。但是您是要休息,我觉得您的环境太不好,您是否可以和嫂子孩子们分两处住,或者有时在一起住一住。我觉得从去年夏天至现在,您没有能很好地休息一下。</h3><h3> 我只是每天傍晚在外面走走,睡一睡,不敢大动。这个信是我口述别人写的,颠颠倒倒,看了有些费事。</h3><h3> 向应 十四日</h3> <h3>1943年在陕甘宁晋绥联军司令部任特务员时。</h3> <h3>1948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警卫营副营长时留影。</h3> <h3>1949年1月在第四野战军45军司令部作战处时留影。</h3> <h3>年轻时的施存壁</h3> <h3>1955年9月授衔时留影。</h3> <h3>1956年任郑州炮兵学校队列处处长时留影。</h3> <h3></h3><h3>施老于1959年5月任廿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导弹发射试验大队大队长,这是他于1960年在东风一号地地导弹发射地下指挥室指挥发射时的工作照。</h3> <h3>我国第一枚国产导弹</h3> <h3><h3>1965年任国防科委第20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地地战略导弹试验部)副部长时留影。</h3></h3> <h3>1968年在晋西北任20训练基地第五试验部副部长时留影。</h3> <h3></h3><h3>1975年11月国防科委政委陶鲁笳(左4)、副主任钱学森(左3)到晋西北视察时留影。左2为乔平司令员、右3为孙明远政委,右1为施存璧,右2为代光毅。</h3> <h3></h3><h3>1980年3月5日,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同志(前排左4)来基地视察工作时与基地党委成员合影。时任基地第一副司令员的施存璧同志在前排左1。</h3> <h3>施韵高德, 情洒航天发射工程。</h3><h3>存纳沧桑, 高风亮节强我国防。</h3><h3>壁立千仞, 精心严谨彰显担当。</h3><h3>仁德乾坤 ,崇高使命伟业辉煌。 牧青为老前辈敬写藏头诗。</h3> <h3>做为地地导弹发射试验大队大队长的施存璧,参与组织指挥了1960 年 9 月 10 日的我国第一枚地地导弹发射,发射获得了圆满成功,这在我国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的。 继第一发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之后,基地紧接着又于1960 年 11 月 5 日,组织进行了第二次导弹发射试验。这次发射的导弹是我国仿照苏联的 P-2 部件,自己生产制造的。因为已经有了第一次发射试验的基础和经验,所以第二次发射同样也获得了圆满的成功。当时亲临发射现场组织指挥的聂荣臻元帅在庆祝大会上高兴地说:“同 志们,让我们大家来共同庆祝我们这两次发射试验吧。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没有现代火箭的历史。600 多年前,传说我们中国有一个叫万户的官员,他为了试验火箭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今天我们可以告慰这位为试验火箭而献身的先烈,在世界东方的地平线上,在我们中国大西北的戈壁滩上,已经成功地腾飞起了我们自己的导弹,这是中国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60 年的两次发射试验,是我们炎黄史上导弹试验的里程碑,从此揭开了我国导弹、卫星发射试验的序幕。下图是,发射成功后,发射试验大队大队长施存璧(右)和大队政治委员张达慈(左)向聂荣臻元帅报喜。</h3> <h3>1960年11月执行东风一号导弹发射任务成功后,发射大队大队长兼发射阵地副主任的施存璧(右)与发射大队政委张达慈(左)向聂荣瑧元帅报喜。</h3> <h3>1960年11月东风一号导弹发射任务成功后,聂荣臻元帅(前左)和基地司令员孙继先中将(前右)、政委栗在山少将(后中)接受发射大队敬送的成功喜报。</h3> <h3>四任司令员(杨国梁、沈椿年、谷连文、徐宏亮)都来为施老送行!</h3> <h3>施老家属</h3> <h3>12月3日上午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革命烈士陵园举行了施存璧副司令员的安葬仪式,廿基地政委纪多少将出席并献了花圈,副司令员王学武少将致辞。基地机关各部门领导参加了仪式。基地发测站机场到鼎新机场接施存璧骨灰。</h3>